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489
題名: 政黨體系重組與憲政體制發展-台灣個案研究(1986-2008)
Party System Realignment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Taiwan Case Study(1986-2008)
作者: 何振盛
Ho, Jengsheng(Thomas)
貢獻者: 李炳南<br>隋杜卿
何振盛
Ho, Jengsheng(Thomas)
關鍵詞: 政黨重組
政黨新組
雙組效應
政黨體系重組
憲政體制
選舉浮動性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9-九月-2009
摘要: 本文係以台灣政黨體系重組與憲政體制發展為題,檢證美國政黨重組理論適用於台灣個案的侷限性並試圖發展解釋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概念型模;其次,探討台灣政黨體系變遷對於憲政體制發展的影響方式與過程,並嘗試建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假說。\n\n 本文首先批判國內學界在解釋台灣政黨體系變遷時,不假思索地沿襲美國政黨重組的理論,實際在方法論上犯下「生態謬誤」的明顯誤植。為了改正理論誤植的現象並滿足上述的研究目的,本文除了引進學者Morgan Pederson的「選舉浮動性」(electoral volatility)的計算公式,重新檢視台灣歷年的選舉資料,並以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與深度訪談法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來支持論文的觀點。本文研究發現指出,台灣在解嚴之後並沒有發生美國學界定義下的「政黨重組」,原因在於「政黨重組」與選民「政黨認同」的轉移有關,而台灣除民進黨選民的政黨認同較穩定外,其它政黨選民之認同穩定性均不高,從選舉浮動性的數值越來越大,可以看出台灣選民在任兩次選舉之間改變對不同政黨的投票支持非常頻繁,而其中以泛藍選民的情況最為明顯。因此,既然尚未形成長期穩定的政黨認同,也就無所謂政黨認同的「轉移」可言。本文並以「自主性」與「系統化」兩項指標檢視台灣政黨與政黨體系制度化的程度,研究發現台灣主要政黨呈現「個人化」的低度制度化現象以及政黨結盟的高度不確定性,間接得以論證台灣尚未形成「政黨重組」的現象。\n\n 不過,「政黨重組」雖未發生,但是台灣的政黨體系確實發生了變化。本文以「政黨新組」、「雙組效應」以及「政黨體系重組」等三個創發的概念描述台灣政黨體系變遷的特殊現象。所謂「政黨新組」係指台灣新生政黨體系中選民尚未形成穩定的政黨認同,因此選舉浮動性很高,而不同政黨的選民組合經常發生變化的現象;所謂「雙組效應」係指「政黨新組」期間,容易發生舊政黨「解組」與新政黨「重組」(部分重組)的現象,而「解組」與「重組」是來回擺盪在新舊政黨之間,因而並非美國學界「政黨重組」後所形成之長期穩定的權力平衡關係;「政黨體系重組」則指台灣的新生政黨不斷的出現與式微,形成政黨體系類型的不斷轉換。「政黨體系重組」的結果對於憲政體制在選舉制度、政府體制與政府組成三個面向上有明顯的影響。本文以政治菁英的三種角色認知:「引導」、「仁心仁術」與「用法治理」作為主觀條件,以及形塑政黨行為的「選票」、「官職」與「政策」等客觀條件,來分析「政黨體系重組」如何影響我國憲政體制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一) 專書
1. 王儀、蕭士奇(1995),《新黨之路》,台北:漢斯出版社。
2. 司馬既明(1995),《蔣介石國大現形記》,台北:桂冠。
3. 民主進步黨(1993),《民主進步黨政策白皮書(綱領篇)》,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4. 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合編(1997),《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5. 江易平、李祖舜(1994),《逆水而行-新黨故事》,台北:商周文化。
6. 何振盛、杜嘉芬譯(2004),Denny Roy著,《台灣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7. 何景榮譯(2006),Paul Pennings & Jan-Erik Lane編輯,《比較政黨制度變遷》,台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
8. 吳文程(2002),《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9. 吳明上譯(2005),松村岐夫等箸,《日本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10. 吳明上譯(2005),森山茂德原著,《韓國現代政治》,台北:五南。
11. 宋朝欽、何榮幸、張瑞昌(1993),《民進黨執政之路》,台北:風雲論壇。
12. 李政賢譯(2006),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原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台北:五南。
13. 李炳南(1992),《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14. 李炳南(1997),《第一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楊智。
15. 李炳南(1998),《不確定的憲政—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揚智。
16. 李炳南(1998),《不確定的憲政—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楊智。
17. 李炳南(2004),《二○○○台灣憲政》,台北:海峽學術。
18. 李雲漢(1994),《中國國民黨史述》,台北:國民黨黨史會。
19. 李路曲(2005),《當代東亞政黨政治的發展》,上海:學林出版社。
20.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21.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冊(戰後篇),台北:玉山社。
22.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冊(戰前篇),台北:玉山社。
23. 李憲榮(2001),《比較政治學》,台北:前衛。
24. 周志杰譯(2003),Todd Landman原著,《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台北:韋伯。
25. 尚容安譯(2001),Robert K. Yin原著,《個案研究》,初版,台北:弘智文化。
26. 明居正、高朗主編(2001),《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27. 林文程編(2006),《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台灣憲改經驗》,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
28. 林水波(2002),《憲法政治學》,台北:元照。
29. 林水波(2006),《政黨與選舉》,台北:五南。
30. 林尚立(1993),《選舉政治》,香港:三聯書店。
31. 林繼文主編(2000),《政治制度》,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32. 林繼文編(2000),《政治制度》,台北: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33. 林耀淞(2004),《李登輝與國民黨分裂》,台北:海峽學術。
34. 施正鋒(1998),「民進黨的黨務改革與轉型」,《當代政治分析》,台北:揚智。
35. 胡祖慶(2006),《政黨合作與結盟》,台北:書泉。
36. 風雲論壇出版社編輯委員會(1993),《新黨挑戰國民黨》,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37. 夏珍(1998),《宋楚瑜—自由自在》,台北:時報出版。
38. 高千雯譯(2005),Moshe Maor原著,《政黨制度的比較分析》,台北:韋伯。
39. 高永光(1991),《修憲手冊》,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40. 高永光主編(2001),《民主與憲政彙編》,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
41. 高朗、隋杜卿編(2002),《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42. 張之傑等(2000),《台灣全紀錄,15000B.C.〜1999A.D.》,台北:錦繡出版公司。
43. 張世熒(2005),《選舉研究—制度與行為途徑》,台北:新文京。
44. 張京育(1992),《中華民國民主化》,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45. 張明貴(2003),《最新政治學導論》,台北:商鼎。
46. 張建邦、林志鴻(1997),《未來學》,台北:書華。
47. 張慧芝譯(2003),Arend Lijphart原著,《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台北:桂冠。
48. 張慧英(2000),《李登輝執政十二年:1988-2000》,台北:天下文化。
49. 盛杏湲(1986),《國民黨與黨外中央選舉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台北:桂冠。
50. 莊淇銘(2005),《未來學能教你的事》,台北:天下遠見。
51. 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文化。
52.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沉思》,台北:圓神。
53. 陳佳吉(2003),《台灣的政黨競爭規範與民主鞏固》,台北:翰蘆。
54.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55.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56. 陳國華等譯(2004),Wendell Bell原著,《未來學導論—歷史、目的與知識》,台北:學富文化。
57. 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等譯(1998),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原著,《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
58. 陳滄海(1999),《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改的例證》,台北:五南。
59. 陳瑞貴、林志鴻(1999),《未來學》,台北:華泰,1999。
60. 陳鴻瑜(1986),《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61. 彭懷恩(1987),《從政治發展看台灣政黨體系》,台北:洞察。
62. 彭懷恩(2003),《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Q & A》,台北:風雲論壇。
63. 彭懷恩(2005),《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
64. 游盈隆(1996),《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65. 游盈隆(1997),《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21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
66. 隋杜卿(2001),《中華民國的憲政工程—以雙首長制為中心的探討》,台北:韋伯。
67. 項靖、陳儒晞、陳玉箴、李美馨譯(2002),L.F. Locke, W.W. Spirduso and S.J. Silverman原著,《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台北:韋伯。
68. 黃昆輝等(1997),《國家發展會議實錄(下輯)》,台北:國發會秘書處。
69. 黃炎東(2004),《新世紀台灣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發展趨勢》,台北:正中。
70. 新黨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2000),「新黨黨章」,《新黨簡介》,台北:新黨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
71. 楊世雄(1998),《憲政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以第四次修憲為例》,台北:五南。
72. 楊淑娟譯(2001),Minton F. Goldman原著,《中、東歐的革命與變遷—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挑戰》,台北:國立編譯館。
73. 楊毅周(2006),《民進黨組織派系研究》,台北:水牛。
74. 葛永光(2000),《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空中大學。
75. 董翔飛(1984),《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上篇)》,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76. 董翔飛等(1991),《憲改選輯—憲政改革的方向》,台北:嵩山。
77.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時報出版。
78. 熊建成、洪惠紋譯(1998),Manuel Alcántrara Sáez原著,《拉丁美洲政治體制》,上、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79.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台北:揚智。
80. 齊光裕(1998),《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台北:揚智。
81. 劉紅(2006),《民進黨執政狀況研究》,台北:水牛。
82. 劉致賢、何景榮譯(2004),W.C.Müller & K. Strøm 原著,《聯合內閣與少數政府-政策、官職或選票?》,台北:韋伯。
83. 劉軍寧譯(1994),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84. 劉淑惠(1992),「政黨經費的研究」,《民主制度設計》,台北:業強。
85. 劉義周(2001),《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所籌備處。
86. 劉慶瑞(1985),《中華民國憲法要義》(修訂13版),台北:三民書局。
87.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1),Chava Frankford Nachmias & David Nachmias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
88. 蔡東杰(2002),《台灣與墨西哥民主化之比較》,台北:風雲論壇。
89. 蔡熊山、陳駿德、陳景堯譯(1999),Arend Lijphart & Carlos H. Waisman原著,《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台北:韋伯。
90. 鄭興弟(2004),《政策規劃:理論與方法》,台北:商鼎,2004。
91. 謝政道(2001),《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楊智。
92. 謝復生(1992),《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93. 簡炯仁(1991),《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
94. 蘇永欽編(2001),《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95. 蘇永欽編(2001),《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二) 學術論文
1. Ernst Rudolf Huber(2001),轉引自陳愛娥,「憲政體制下政黨與政府組成的關係」,收錄於明居正、高朗主編,《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新台灣人基金會,頁141-162。
2. Stefano Bartolini(2004),「聯合內閣潛力與執政權力」,收錄於何景榮譯,《比較政黨制度變遷》,台北:國立編譯館,頁59-88。
3. 王業立(1995),「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頁135-163。
4.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一期,頁141-161。
5. 王業立,「選舉制度對政黨合作的影響:一個制度面的分析」,收錄於蘇永欽編,《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163-176。
6. 王業立、陳坤森(2001),「聯合內閣的類型與成因之分析」,收錄於蘇永欽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3-32。
7. 包宗和(2001),「政黨結盟重組的原因及其影響」,收錄於蘇永欽編,《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3-12。
8. 田弘茂(1997),劉淑惠譯,「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收錄於田弘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挑戰與機遇》,台北:業強,頁244-291。
9. 朱雲漢(2005),「憲政主義的毀壞與重建」,《憲政回顧與憲法修改》圓桌討論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頁1-18。
10. 何思因(1990),「比較政黨認同研究」,《問題與研究》,29卷13期,頁62-72。
11. 何思因(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一期,頁39-52。
12. 何振盛(2005),「『臺灣民眾黨』组黨運動及其歷史意義」,《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3卷第2期,頁171-210。
13. 何景榮譯(2006),Attila Ágh原著, 「初期的終點:中歐、東歐政黨與政黨制度的部分鞏固」,收錄於何景榮譯,Paul Pennings & Jan-Erik Lane編輯,《比較政黨制度變遷》,台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第十二章。
14. 何景榮譯(2006),Svante Ersson & & Jan-Erik Lane原著 , 「西歐各國選票不穩定與政黨制度變遷」,收錄於何景榮譯,Paul Pennings & Jan-Erik Lane編輯,台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第二章。
15. 吳玉山(2000),「制度、非正式制度與結構對政治穩定度的影響」,發表於中國政治學會研討會。
16. 吳玉山(2001),「半總統制下內閣組成與政治穩定:比較俄羅斯、波蘭與中華民國」,《俄羅斯與兩岸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與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主辦。
17. 吳玉山(2001),「合作還是對立?半總統制府會分立下的憲政運作」,明居正、高朗主編,《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163-210。
18. 吳玉山(2001),「後共政黨重新掌握權力的途徑:比較俄羅斯與波蘭」,收錄於蘇永欽編,《政黨重組》,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133-162。
19. 吳玉山(2002),「半總統制下內閣組成與政治穩定:比較俄羅斯、波蘭與中華民國」,《俄羅斯學報》,第2期,頁225-248。
20. 吳東野(2001),「政黨結盟與重組—德國經驗」,收錄於蘇永欽編,《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59-82。
21. 吳重禮、許文賓,「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ΟΟㄧ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2003,頁101-140。
22. 呂亞力(1992),「台灣的反對黨:民進黨的發展」,出自張京育編,《中華民國民主化》,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95-221。
23. 李炳南(1999),《總統民選後憲政改革之發展-第四次修憲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書,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24. 李炳南,曾建元(1999),「第四次修憲:重大修憲議題的政治邏輯與法理分析」,《憲政時代》,第二十四卷第二期。
25. 李國雄(2002),「總統制、議會內閣制及雙首長制優缺點的探討—一個多面向的比較經驗分析」,收錄於高朗、隋杜卿合編,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3-28。
26. 林水波(2002),〈多黨體系與府院關係〉,收錄於高朗、隋杜卿編,《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29-90。
27. 林本炫譯(1997),James Catton原著,「東亞民主政體的鞏固與困境」,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合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頁207-243。
28. 林秋山(2001),「南韓政黨重組與結盟的經驗」,收錄於蘇永欽編,《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127-132。
29. 林繼文(2000),「半總統制下的三角政治均衡」,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30. 社論(1989),「掌握歷史契機,改寫台灣歷史」,《新潮流》,第1期,頁1。
31. 胡佛(1982),「政見取向的選民」,收錄於《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頁117-195。
32. 胡佛、游盈隆(1983),「選民的投票取向:結構與類型的分析」,《政治學報》,11期,頁1-51。
33. 胡佛、游盈隆(1984),「選民的黨派抉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第13期。
34. 胡祖慶譯(1997),Gábor Tóka原著,「中東歐政黨政治概述」,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合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頁186-222。
35. 倪炎元(2002),「製造多數:南韓第六共和憲法下的總統與國會關係(1987-2001)」,收錄於高朗、隋杜卿合編,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201-242。
36. 徐火炎(1992),「民主轉型過程中政黨的重組:台灣地區選民的民主價值取向、政黨偏好與黨派投票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頁213-263。
37. 徐正戎、呂炳寬(2002),「九七憲改後的憲政運作」,《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一期,頁1-23。
38. 徐永明(2006),「2007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評析」,《台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二期,頁151-171。
39. 馬英九(1993),「國會改革、終止戡亂與兩岸關係:淺談第一階段憲政改革」,《淺釋修憲》,台北:中國憲法學會。
40. 高永光,「從博弈理論分析聯合政府」,收錄於蘇永欽主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33-56。
41. 張文貞(2006),「公民複決修憲在當代憲政主義上的意涵」,收錄於林文程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台灣憲改經驗》,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頁39-68。
42. 張台麟(2001),「法國總統在聯合政府組成與決策中扮演之角色」,收錄於蘇永欽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頁171-173。
43. 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於台灣未來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收錄於林文程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台灣憲改經驗》,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頁113-158。
44. 郭正亮(1997),「選舉總路線下的民進黨」,收錄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21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頁204-262。
45. 陳恆鈞(1998),「重組或鬆散?1980年代的美國政黨」,《淡江人文社會學刊》,創刊號,頁269-286。
46. 陳駿德譯(1999),Barbara Geddes原著,「東歐與拉丁美洲新型民主制度的建構」,收錄於蔡熊山、陳駿德、陳景堯等譯,Arend Lijphart & Carlos H. Waisman編著,《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台北:韋伯,第二章。
47. 陳駿德譯(1999),Stanislaw Gebethner原著,「比例代表制與多數決制: 波蘭的自由選舉與政黨,收錄於蔡熊山、陳駿德、陳景堯等譯,Arend Lijphart & Carlos H. Waisman編著,《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台北:韋伯,第四章。
48. 陳耀祥,「論總統彈劾案由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審理之憲政意義」,收錄於林文程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台灣憲改經驗》,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頁163-177。
49. 曾建元(1998),「論民進黨轉型及其憲改策略之轉變」,《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六卷第二期。
50. 游盈隆(1996),「政黨重組、意識形態與漸進的選民重組」,《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頁65-103。
51. 游清鑫(1995),「台灣政黨競爭與體系之變遷」,《政治學報》,第25期,頁181-206。
52. 隋杜卿(1997),「我國政府體制定位的回顧與前瞻:從雙首長制角度思考的應然與實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5卷第3期,頁127-70。
53. 隋杜卿(2001),「我國總統選舉規則(當選標準)取捨之研究—相對多數V.S絕對多數」,收錄於高永光主編,《民主與憲政彙編》,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65-218。
54. 黃正杰譯(1997),Edgardo Boeninger原著,「拉丁美洲民主的前景與挑戰」,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合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頁87-146。
55. 黃德福(1994),「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第二期,頁199-220。
56. 黃德福(1997),「政黨體系與民主政治之鞏固」,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合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頁223-260。
57. 黃德福(2000),「少數政府與責任政治:台灣『半總統制』之下的政黨競爭」,《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2期,頁1-24。
58. 黃德福、張宗佑(1995),「邁向三黨競爭體系?-民主鞏固與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變遷」,《政治學報》,第23期,頁197-225。
59. 黃錦堂(1990),「我國憲法上政黨比例代表制之可行性」,《憲政時代》,第16卷第2期,台北:中國憲法學會。
60. 黃錦堂(2000),「台灣雙首長制的內涵—向總統制或內閣制傾斜?」,發表於《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台大政治系、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頁265-321。
61. 楊開雲、劉子琦(1998),「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東海學報》,第36卷,第5期,139-165。
62. 楊鈞池(2001),「政黨重組的日本經驗」,均收錄於蘇永欽編,《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109-126。
63. 楊鈞池譯(1997),Harold Crouch原著,「東南亞國家之軍政關係與第三波民主化政體之鞏固」,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合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頁334-380。
64. 葛永光(2000),「精英抉擇與制度抉擇:總統制、內閣制抑或雙首長制」,《政策月刊》,第59期,頁1-18。
65. 廖達琪(2005),「『人治』與『法治』遭遇下的菁英角色及憲政發展—台灣憲政運作之回顧與前瞻(1950~)」,《台灣民主季刊》,第二卷,第三期:33-54。
66. 廖達琪、黃志呈、謝承璋(2006),「修憲對立法院功能與角色之影響—從表演場到表演場」,收錄於林文程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台灣憲改經驗》,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頁181-204。
67. 劉義周(1987),「選民的政黨偏好」,《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的科技整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頁113-154。
68. 劉義周(1995),「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4卷10期,頁1-10。
69. 樓邦彥(1995),「論『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觀察雜誌》,第四卷第十期,轉引自司馬既明,《蔣介石國大現形記》,台北:桂冠。
70. 蔡熊山譯(1999),「行政與立法關係的危機: 波蘭的經驗,1989-1993」,收錄於蔡熊山、陳駿德、陳景堯等譯,Arend Lijphart & Carlos H. Waisman原著, 《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台北:韋伯,第六章。
71. 鄭興弟、林昇德(2000),”我國行政區劃—一個新規劃途徑之探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八卷第二期,頁1-18。
72. 蕭文生(2000),「聯合政府成立之研究—以德國為例」,《新野論壇》第二期,頁20-37。
73. 謝復生(1995),「聯合內閣、少數黨內閣與憲政運作」,《聯合政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
74. 顏厥安(2000),「規範、制度與行動」,收錄於林繼文編,《政治制度》,台北: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47。
(三) 學位論文
1. 王維芳(2003),《半總統制新興民主國家的制度設計與政治穩定-蒙古及波蘭的比較研究》,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 丘梅光(1987),《探討變遷中的美國政黨制度(1964-1968)》,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朱顯龍(2007),《民進黨執政後的台灣政局》,澳門:澳門理工學院。
4. 何振盛(1989),《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變遷—一個發展途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5. 何敏豪(2006),《台灣團結聯盟的興起與發展:對二ΟΟ四年總統大選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6. 吳俊德(2001),《民進黨統獨論述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林義傑(2002),《我國政黨體系與憲政體制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8. 林瓊珠(1998),《台灣政黨體系重組之研究: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六年》,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9. 柯江泉(2004),《台灣政黨體系變遷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張正莉(1993),《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一九八六〜一九九二)》,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張宜慶(1999),《電腦網路德菲研究系統之建構及其可行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坤森(1989),《美國政黨重組之理論與實際》:1932~1988,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陳朝建(1996),《以現代立憲主義論台灣民間社會的制憲運動1986-1995》,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陳詩瑜(2005),《我國政黨重組之研究:從一九九七年到二ΟΟ五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游清鑫(1995),「台灣政黨競爭與體系之變遷」,《政治學報》。
16. 黃俊達(2001),《台灣新生政黨的發展與策略:以親民黨為例》,東海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17. 黃紀(1980),《無黨籍人士競選言論之研究—民國六十七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無黨籍人士宣傳品之內容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黃豪聖(1999),《台灣政黨轉型現象之研究—從新制度論角度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19. 楊宜真(1999),《傳播科技人才之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修正式德菲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葉淑媚(2000),《我國憲政體制之抉擇:一九九0到二000》,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劉玉玲(2002),《台灣地區政黨政治之發展—黨際及黨內民主之探索》,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鄧宇敦(2002),《台灣政黨選舉結盟之探究》,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賴安福(2005),《我國政黨政治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蘇子喬(2007),《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1991-2006)--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四) 新聞報導
1. 中國時報,《中國時報》(1990),7月12日,版二。
2. 中國時報,《中國時報》(1990),7月22日,版二。
3. 中國時報,《中國時報》(1999),6月10日,版二。
4. 中國時報,《中國時報》(1999),6月29日,版一。
5. 中國時報,《中國時報》(1999),7月28日,版二。
6. 丁仁方(2008),「投票未分裂,小黨無空間」,《中國時報》,1月13日,A22版。
7. 王寓中(2008),「綠執政失敗,成就藍勝利」,《自由時報》, 1月13日,A2版。
8. 何幸榮(2002),「臨全會召開通過」,《中國時報》,4月21日,第一、二版。
9. 何明國(2005),「終結亂局,李登輝拋內閣制」,《聯合報》,9月21日,A2版。
10. 吳玉山(2008),「國民黨 重掌解嚴時優勢」,《聯合報》,1月13日,A19版。
11. 李世昌、蔣國屏(2001),「民進黨結合財團,赴港綠化科技股」,《中國時報》,3月19日,第14版。
12. 李祖舜(2008),「泛藍學者,籲國民黨主導修憲」,《聯合報》, 1月14日, A4版。
13. 李淑華、晏明強、徐佩君(2008),「馬光環奏效,南台灣變色」,《蘋果日報》, 1月13日,A2版。
14. 林火旺(2008), 「諾貝爾獎得主,民主不及格」,《聯合報》, 1月23日, A15版。
15. 林新輝(2008),「派系揮軍立法院,像極『省議會』」,《聯合報》,1月21日, A4版。
16. 林晨柏(2008), 「貪腐硬拗,民進黨輸給自己」,《中國時報》,1月13日, A2版。
17. 林晨柏(2008), 「操作選舉過頭,扁變票房毒藥」,《中國時報》, 1月13日, A2版。
18. 林濁水(2008), 「一黨獨大,不利民主政治」,《聯合報》, 1月13日, A15版。
19. 周惠德(1999),「劉泰英:閣揆是總統的幕僚長」,《中國時報》,8月16日,4版。
20. 社論(2006):「五年五閣揆:上台不明不白,下台也不明不白!」,《聯合報》,1月18日,A2版。
21. 高朗(2005),「反貪靠法治,非內閣制」,《中國時報》,9月22日,A19版。
22. 陳志平(2005),「施:明年推內閣制,立委席次不減」,《聯合報》,9月22日,A3版。
23. 陳芳明(2008),「與本土脫節,民進黨慘敗」,《聯合報》,1月13日,A19版。
24. 陳積碩、廖雅欣宜蘭報導(1999),《聯合報》, 9月14日,3版。
25. 傅建中(2006),「美方抗議阿扁的元旦文告」,《中國時報》, 1月9日,A4版。
26. 黃雅詩(2005),「倒扁聲中,民進黨擬台獨修憲案」,《聯合報》,9月21日,A4版。
27. 黃雅詩(2005),「綠拋『王金平組聯合政府』」,《聯合報》,9月22日,頭版。
28. 鄒篤騏、劉永祥、蔡惠萍、郭乃日(2008),「綠敗鬥爭開始,藍贏責任加身」,《聯合報》, 1月13日, A18版。
29. 楊永明(2008), 「這叫一黨獨大?國民黨還早」,《聯合報》, 1月21日, A15版。
30. 閻紀宇(2008), 「國際媒體:選民對扁的一大羞辱」,《中國時報》,1月13日, A20版。
31. 劉屏(2002),「連戰直陳國民黨喪失政權五病根」,《中國時報》,6月12日,第4版。
32. 聯合報(2006),1月2日.,一版。
33. 聯合報社論(2005),「大法官如何審理大老闆的彈劾案?」,《聯合報》,5月30日,A2版。
34. 羅嘉薇(2005),「專訪錢永祥--兩大黨自私、逼民眾上街」,《聯合報》,8月28日,A4版。
35. 嚴振凱、王炯華(2008),「謝走總統路,與扁大切割」,《蘋果日報》, 1月13日,A4版。
36. 嚴瑞田(1999),「大湖工商綜合區今日動工興建」,《工商時報》,5月8日,第23版。
37. 蘋果日報民調中心(2008),「民進黨此次立委選舉結果,你認為誰該負責?」,《蘋果日報》, 1月13日,A4版。
(五) 網路資料
1. 《華夏新聞網》報導,「台聯黨主席:民進黨若不讓9席,台聯黨全面開戰」,發表於2007年07月26日,2007年10月15日擷取自網址http://big5.huaxia.com/xw/tw/2007/00672433.html
2. 「中國國民黨黨章」第三章至第十章,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2007年10月10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kmt.org.tw/category_1/category1_1_2_2_n.asp?sn=78
3. 「自由之家」,「2007年世界各國與相關領域自由度調查報告」(Freedom in the World 2007: Country and Related Territory Reports Survey),2007年09月29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372&year=2007
4. 「商界押寶,國民黨政治獻金大漲」,《中國評論》新聞網,發表於2006年08月03日,2007年10月02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1/8/2/8/100182830.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0182830
5. 「國家資產管理委員會」黨產處理小組專屬網頁所刊載的資料,2007年10月2日擷取自網址
http://igpa.nat.gov.tw/ct.asp?xItem=1474&ctNode=37&mp=1
6. 「第三社會黨」,維基百科,2007年11月06日擷取自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7%A4%BE%E6%9C%83%E9%BB%A8
7. BBC中文新聞網站,「宋楚瑜:備受爭議的政壇明星」,2004/8/8,2007年8月17日擷取自網站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3544000/35441852.stm
http://constitution.president.gov.tw/article/article.php?Type=3&rowid=197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16/today-fo2.htm
http://www.npf.org.tw/particle-1819-1.html
8. skyroamer,「只准陳水扁當大總統,偏要馬英九組小內閣?」,發表於2006年5月6日,2007年12月30日擷取自網址
http://city.udn.com/50020/1665002?tpno=3&cate_no=0
9. 工商時報,「張俊雄內閣凡事機關算盡 施政滿意度不及三成」,轉引自《華夏經緯網》,發表於2007年12月27日,2008年1月23日擷取自網址http://big5.huaxia.com/xw/tw/2007/00737326.html
10. 不知名網客,「內閣制意見浮現與凝聚-馬英九政治大利空」,發表於2006年2月19日,2007年12月30日擷取自總統府網址
http://blog.president.gov.tw/node/389
11. 中央社報導,「游錫堃:決議文拿掉國號正名是自宮」,《中時電子報》,發表於2007年09月27日,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1+132007092701022,00.html
12.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百科全書》,「個案研究」,索引號—社會/個字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網路資訊,2006年10月12日擷取自網址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data.asp?id=5723&htm=06-050-3148%E5%80%8B%E6%A1%88%E7%A0%94%E7%A9%B6.htm&nowpage=1
13. 中華日報,「台聯批第二共和是兩個中國」,《中華日報》,發表於2007年3月20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cdnnews.com.tw/20070321/news/zyxw/733490002007032021322516.htm
14. 方旭,「親民黨財務困窘年關難過」,《中央社》報導,發表於2006年01月30日,2007年10月04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6/1/30/n1207138.htm
15. 木桃,「陳水扁為何青睞謝長廷」,《世界新聞報》,發表於2005年1月28日,擷取自網址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201/2005/01/28/401@437087.htm
16. 王志宏,「親民黨全代會通過暫緩選舉中執委」,《自由電子新聞網》,發表於2002年06月02日,2007年10月14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2/today-p10.htm
17. 王拓-時論文章,發表於2003年4月,2007年12月27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wangtuoh.org.tw/New_Writings_Page3.asp?no=83
18. 台灣團結聯盟,「宗旨」,《政策綱領》,2007年8月21日擷取自台灣團結聯盟全球資訊網址http://www.tsu.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4&Itemid=48#3
19. 台灣團結聯盟「台聯在台灣」、「台聯在海外」,資料取自台灣團結聯盟全球資訊網,2007年10月14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tsu.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1&Itemid=28
20. 台灣團結聯盟網站,「黨章」,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tsu.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Itemid=28
21. 台灣團結聯盟網站,2007年10月06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tsu.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6&Itemid=28
22. 民進黨「黨員常年黨費收繳辦法」,發表於2000年10月4日,2007年10月3日擷取自網址
23. 朱莆寈,「民進黨:公職分擔金屬特殊黨員黨費,不在政治獻金範疇」,《東森新聞報》,發表於2005年10月18日,2007年10月3日擷取自網址http://forum.pfp.org.tw/viewtopic.php?p=159607&sid=d5efd72735b8fc16074d1cf8ec82c2d6
24. 朱莆寈,「民進黨取消行政公職募款基金,每年短缺6千萬元經費」,《東森新聞報》,發表於2006年04月19日,2007年10月03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6/04/19/91-1931573.htm
25. 何博文,「不願再做選舉樁腳... 省農會嗆藍 要組台灣農民黨」,《中時電子報》,發表於2007年04月20日,2007年11月06日擷取自網址http://news.yam.com/chinatimes/politics/200704/20070420186290.html
26. 李祖舜,「王金平倡議修憲,力主內閣制」,發表於2008年1月15日,2008/1/15擷取自《聯合新聞網》網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4181287.shtml。
27. 吳素柔,「張揆:施政一周一主軸 政績全民共享」,《中央社》,發表於2007年9月1日,2008年1月23日擷取自網址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200709/20070901689237.html
28. 宋強,《文化的回歸,立場的回歸》,2006年6月4日摘錄自網址http://culture.163.com/edit/000712/000712_32039.html
29. 李心怡,「民進黨派系內鬥,阿扁要求改革」,《新臺灣》,發表於2004年06月19日,2007年10月13日擷取自網址http://w1.southnews.com.tw/snews/polit/specil/polit_DDP/00/DPP00008.htm
30. 李心怡,「領航台聯,蘇進強馬力強,心動就行動」,《新臺灣新聞周刊》,第460期,發表於2005年01月16日,2007年10月14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460&bulletinid=21148
31. 李明宗,「親民黨走自己的路安內攘外,成效待觀察」,《中央社》報導,發表於2005年05月31日,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5/31/n939528.htm
32. 李鴻典,「突圍做實事?考驗蘇揆智慧能力」,《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67期,發表於2007年2月1日,2008年1月21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7512
33. 李鴻禧,「新政府再啟航」,發表於2003年4月,2007年12月27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books.com.tw/data/magazine/N-Taiwan.nsf/Item_View/289F55327AD77DA56931002B1DE2-OpenDocument.htm
34. 周育仁,「總統漠視憲法才是最大政治亂源」,《國政分析》,發表於2003年6月9日,2008年1月20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npf.org.tw/particle-2072-3.html
35. 東森電子報,〈2005年三合一選戰選情分析〉,發表於2005年12月4日,2007年9月25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5/12/04/11370-1877832.htm
36. 林君宜,「大綠小綠 完全裂解?」,《聯合晚報》,發表於2007年10月30日,2007年11月02日擷取自網址http://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81057
37. 林沂峰,「黨費爭議落幕 經黨紀處分才停止選舉權」,《中央社》報導,發表於2005年04月06日,2007年10月01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4/6/n879752.htm
38. 林佳龍,〈總統大選與政黨重組〉,2006年8月20日擷取自網址http://taup.yam.org.tw/announce/9911/docs/06.html-447k
39. 林庭瑤、陳璧琳、高有智,「台聯:民進黨手法像共產黨」,發表於2006年10月20日,2007年11月01日擷取自網址http://city.udn.com/54543/1904981?tpno=0&cate_no=0
40. 林諭林、羅暐智,「台聯搶票破釜沉舟」,《中國時報》,發表於2007年10月30日,2007年11月02日擷取自網址http://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79814
41. 林獻堂,「親民黨8日首度開中央政策會,宋楚瑜下鄉計畫暫緩」,《東森電子報》,發表於2003年01月08日,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3/01/08/305-1397331.htm
42. 林獻堂,「總統大選-親民黨內反彈加劇」,《東森電子報》,發表於2002年12月80日,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2/12/08/10911-1384911.htm
43. 林繼文,〈國會改革後的憲政運作〉,發表於2005年6月20日,2006年8月20日擷取自網址
http://constitution.president.gov.tw/article.php?Type=6&rowid=162
44. 林繼文,「政黨重組與選舉制度改革」,『日本選舉制度改革的回顧與檢討』專輯,《國策期刊》,發表於1997年04月15日,2007年11月05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62_1.pdf
45.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2007年10月02日擷取自網址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D0020010
46.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政治獻金法」,2007年10月02日擷取自網址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D0020049
47. 邱莉莉,「派系解散,民進黨再生」,《中國時報》,發表於2006年07月24日,轉載於彭明敏文教基金會「鯨魚網站」,2007年10月13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62551
48. 邱燕玲,「辜寬敏80大壽 扁蘇謝到賀」,《自由電子報》,發表於2006年10月15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網址
49. 倪鴻祥,「國民黨補足欠繳黨費初選才能投票,杜絕人頭黨員」,《東森電子報》,發表於2004年06月23日,2007年10月01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4/06/23/703-1648235.htmhttp://www.ettoday.com/2004/06/23/703-1648235.htm
50. 夏珍、樊嘉傑、吳典蓉、尹乃菁,「宋楚瑜神話崩解 選舉重新洗牌」,《中時電子報》,發表於2000年02月16日,2007年10月26日擷取自網址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vote2000/soong/8921611.htm
51. 徐永明,〈國會改選後政府組成的途徑〉,2006年08月20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10811/20010811-1.pdf
52. 泰國《世界日報》新聞網,2006年09月20日,2007年04月15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6/0920/article_3233.html
53. 馬康莊,「陳水扁是『扁宋會』的贏家」,《華夏經緯網》專稿,發表於2005年02月28日,2007年10月30日擷取自網址http://big5.huaxia.com/tw/tdyh/mkz/2005/00292762.html
54. 國民黨,「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黨產問答」,發表於2006年08月23日,2007年10月02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kmt.org.tw/event/951027/kc_doc/002.pdf
55. 張立紅,「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敲定 自民黨成最大贏家」,《新華網》報導,發表於2005年09月12日,2007年11月05日擷取自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2/content_3476314.htm
56. 張茂森,「日本最大在野黨魁小澤一郎閃電辭職」,《自由時報》,發表於2007年11月05日,2007年11月06日擷取自網址http://tc2tc.mojolingo.xuite.net/m2m-0000/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5/today-int1.htm
57. 張海燕,「親民黨要求『禮讓』十席立委 國親密集協商中」,《人民網》報導,發表於2006年04月24日,2007年11月02日擷取自網址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2/14875/5654785.html
58. 曹宇帆,「罷免倒閣同心協力?國親競合再現矛盾」,《中央社》報導,發表於2006年06月27日,2007年10月31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6/6/27/n1365396.htm
59. 陳水扁,「總統接受日本每日新聞社及下野新聞社聯合專訪」,發表於2005年1月20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址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h940119.htm
60. 陳水扁,「總統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發表於2004年3月30日,2007年12月27日擷取自總統府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3&issueMM=3issueDD=30&title=&content=&_section=3&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recNo=1
61. 陳水扁,「總統透過視訊與歐洲議會議員及新聞媒體進行對話」,發表於2005年3月1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總統府網址http://constitution.president.gov.tw/en/article.php?Type=0&rowid=103
62. 陳水扁,「總統過境關島」,發表於2005年1月31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總統府網址
http://constitution.president.gov.tw/article/article.php?Type=3&rowid=197
63. 陳水扁,「總統應邀在『主權、憲法與台灣的未來』學術研討會致詞」,發表於2005年6月25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總統府網址http://constitution.president.gov.tw/en/article.php?Type=0&rowid=214
64. 陳永昌,「台聯立委提議倒閣 黨中央:再議」,《中央社》報導,發表於2005年09月05日,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9/5/n1042437.htm
65. 陳永昌,「明年北高市議員選舉 台聯將每區提名一人」,《中央社》報導,發表於2005年12月17日,2007年10月15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12/27/n1168358.htm
66. 陳宗逸,「『戰鬥內閣』如何再出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49期,發表於2002年11月28日,2008年1月20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49&bulletinid=10552
67. 陳明通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全文,發表於2007年3月18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inpr.org.tw/attachment/new%20constitution.pdf
68. 陳南宗,「陶百川先生哭了」,發表於2006年8月15日,2008年1月7日擷取自中時部落格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pecker/archive/2006/08/15/88108.html
69. 陳洛薇,「台灣農民黨 盼與紅黨攜手」,《中時電子報》,發表於2007年11月05日,2007年11月06日擷取自網址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chinatimes/20071105/index-20071105023034240800.html
70. 陳朝建,「台聯賭一把,民進黨…」,《中國時報》,發表於2007年11月01日,2007年11月02日擷取自網址http://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4543&aid=2483018
71. 陳儀深,「台灣制憲運動的回顧」,發表於2004年11月28日,2008年1月6日擷取自群策會網站http://advocates.tomeet.biz/wooooa/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seminar02&PreView=1
72. 陳儀深,「第二共和憲法的危險性」,《自由電子報》,發表於2007年4月13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13/today-o1.htm
73. 陶允正,「眾人看信介仙—康寧祥難忘當年緊緊一擁」,聯合報,發表於1999年12月01日,2007年10月02日擷取自網址http://issue.udn.com/FOCUSNEWS/HUANG/e/e3.htm。
74. 彭顯鈞、劉榮,「周砲轟謝,台聯選將憂衝擊選情」,《自由電子報》,發表於2006年10月26日,2007年10月10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26/today-fo8.htm
75. 游清鑫,「1996年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之探討」,『日本選舉制度改革的回顧與檢討』專輯,《國策期刊》,發表於1997年04月15日,2007年11月05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62_3.pdf
76. 隋杜卿,「『第二共和』是啥米碗糕?(一)」,《國政評論》,發表於2007年3月20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npf.org.tw/particle-1783-1.html
77. 隋杜卿,「重用張閣揆 方便垂簾聽政」,《國政分析》,發表於2007年5月22日,2008年1月23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npf.org.tw/particle-2351-1.html
78. 黃昆輝,「台聯需要大大的改造」,《自由電子報》,發表於2007年01月27日,2007年10月14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27/today-o1.htm
79. 黃偉峰,「選後政局與府會關係」,發表於2001年12月,2008年1月20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peaceforum.org.tw/filectrl/TP0112002.htm
80. 黃瑞弘,「民進黨預估繳交黨費的人數可達六成」,《中央社》報導,發表於2007年01月22日,2007年10月03日擷取自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MYiDye.FFRsO3LuSeKZLccU-/article?mid=4836
81. 新黨網站,2007年10月06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np.org.tw/article.asp?channelid=A4&serial=5
82. 楊鈞池,「政黨重組的理論分析」,《國政評論》,發表於2001年11月17日,2006年06月01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0/IA-C-090-208.htm
83. 解文娟,「倒扁没结果 红衫軍與藍营成怨偶」,《鳳凰網》報導,發表於2007年09月10日,2007年10月31日擷取自網址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AwL6nmrPdbsJ:news.phoenixtv.com/taiwan/1/200709/0910_351_219908.shtml+%E7%B4%85%E8%A1%AB%E8%BB%8D%E5%80%92%E6%89%81%E4%B8%80%E5%B9%B4%E5%9B%9E%E9%A1%A7&hl=zh-TW&ct=clnk&cd=14&gl=tw
84. 鄒景雯,「李登輝拼命輔選連戰反遭逼宮」,《南方快報》,2004年01月19日,擷取自網址
http://wl.southnews.com.tw/snews/2004/00/2004_010.htm
85. 監察院網站,2007年10月06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cy.gov.tw/Ap_Home/upload/Collection_Accounting/165/台灣團結聯盟94.PDF
86. 監察院網站,2007年10月06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cy.gov.tw/Ap_Home/upload/Collection_Accounting/163/新黨94.PDF
87. 趙靜,「親民黨提『新黨模式』 國親不排除明年合併」,」,《新浪網》報導,發表於2006年12月13日,2007年11月02日擷取自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6-12-13/095810755098s.shtml
88. 劉永祥、黃雅詩,「民進黨派系解散,轉入地下」,《聯合新聞網》,發表於2006年07月24日,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72.14.253.104/search?q=cache:6FHj-6utVvgJ: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3Ff_ART_ID%3D39965+%E6%B0%91%E9%80%B2%E9%BB%A8%E6%B4%BE%E7%B3%BB%E8%A7%A3%E6%95%A3&hl=zh-TW&ct=clnk&cd=2&gl=tw
89. 劉性仁,「自欺欺人之『臺灣第二共和憲法草案』」,《東森電子報》,發表於2007年3月21日,2007年12月29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ettoday.com/2007/03/21/142-2069836.htm
90. 歐陽夢萍,「扁出手主持協調,正常國家決議文獲共識」,《中央廣播電台》,發表於2007年09月26日,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rti/20070926/index-20070926145500494750.html
91. 潘潔瑩、吳育勛,「宋楚瑜嫡系出走 黃義交回國民黨」,PChome新聞,發表於200年/09月21日,2007年10月20日擷取自網址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cts/20070921/index-20070921194413070040.html
92. 蔡慧貞、吳典蓉,「扁蘇關係緊張?民進黨大老:蘇可能比扁早下台」,《中時電子報》,發表於2006年8月17日,2008年1月21日擷取自網址http://blog.udn.com/07191107/403133
93. 鄧若寧,「扁宋會/白紙黑字簽下來!雙方達成共識 簽署十項結論」,《東森電子報》,發表於2005年02月24日,2007年10月30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ttoday.com/2005/02/24/301-1757232.htm
94. 黎嘉維,「國會改革不能跳票」,《國政評論》,發表於2007年3月29日,2007年12月23日擷取自網址
http://www.npf.org.tw/particle-1819-1.html
95. 親民黨,「十大主張(兩岸政策主張)」,《政策綱領》,2007年8月21日擷取自親民黨全球資訊網址
http://www.pfp.org.tw/platform/assert.php?id=4&pid=01
96. 親民黨,「親民黨政治獻金收支結算表」,發表於2006年05月30日,2007年10月04日擷取自監察院網址http://www.cy.gov.tw/Ap_Home/upload/Collection_Accounting/168/親民黨94.PDF
97. 親民黨全球資訊網,「黨章」,2007年10月09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pfp.org.tw/platform/assert.php?id=16&pid=02
98. 親民黨全球資訊網,2007年10月13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uneed.com.tw/pfp/dk/htm
99. 顧名儀,「親民黨財務困難!宋楚瑜銀行借錢」,親民論壇,發表於2007年07/月17日,2007年10月04日擷取自網址http://forum.pfp.org.tw/viewtopic.php?t=41597&sid=ab5150e0783a0791d31bf0519a43b837
100. 顧恆湛,「國民黨十七全,馬英九提七項改革作為」,《中央社》報導,發表於2005年08月19日,2007年10月12日擷取自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8/19/n1023929.htm
(六) 其它
1. 王作榮,「天道無親唯與善人」,收錄於夏珍,《宋楚瑜—自由自在》,台北:時報出版,序言。
二、 英文書目
(一) 專書
1. Abrams, Robert(1980),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Analysi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Allum, P.(1995), State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3. Asher, Herbert(1988),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American Politics: Voters, Candidates and Campaign Since 1952, 4th ed., Chicago : The Dorsey Press.
4. Babbie, Earl(1990),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9th.ed, Belmont, CA: Wadsworth..
5. Bartolini, S. and Mair, P.(1990), Identity, Competition, and Electoral Volatility: The Stabilization of European Electorates, 1885-198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Beyme, K. von(1985), 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Aldershot: Gower.
7. Binkley, Wilfred E.(1962),American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Natural History, 4th ed., NY: Alfred A. Knopf, Inc.
8. Brider, T.(ed.)(1993), Party Systems, Party Behavior and Democracy, Copenhagen University Press.
9. Burham, Walter D.(1970), Critical Elections and the Mainsprings of American Politics, NY : W.W. Norton.
10.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Miller, W.E., and Stokes, D.E.(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Y : John Wiley & Sons..
11.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Miller, W.E., and Stokes, D.E.(1966), Elections and the Political Order, NY: Wiley.
12. Campbell, Angus(1954),Gerald Gruin and Warren E. Miller,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 Ill.:Row Peterson.
13. Campbell, Bruce A.and Trilling, Richard J. (eds.)(1980), Realignment in American Politics : Toward a Theory, Austin, Texas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4. Cheng, Tun-jen and Haggard, Stephan(eds.)(1992),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Boulder: Lynne Rienner.
15. Chull, Shin Doh et al (eds.)(1994), Korea in the Global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Seoul: Seoul University Press.
16. Clubb, J. M., Flanagan, W. H. & Zingale, N. H.(1980), Partisan Realignment: Voters and Government in American History, Beverly Hill : Sage.
17. Converse, Philip E.(1976), The Dynamics of Party Support : Cohort-Analysis Party Identification, Beverly Hill : Sage Publications, Inc..
18. Cotton, James(ed)(1993), Korea under Roh Tae-woo: Democratization, Northern Policy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Sydney: Allen & Unwin.
19. Crotty, William(1984), American Parties in Decline,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 Daalder, H. andMair, P. (eds.)(1983), Western European Party Systems : Continuity and Change, London: Sage.
21. Dahl, Rober A.(1966), Political Oppositions in Western Democracy,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2. Dalton, R., Dalton, J., Flanagan, S. C. and Beck, P. A. (eds.)(1984), Elector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 Realignment or Dealignment? Princeton, 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3. Dalton, Russell T.(1988), Citizen Politic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Jersey: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24. Divine, Robert A. et al.(1987), America: Past and Present, 2nd ed., Illinois :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25. Downs , A.(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Y.: Harper.
26. Dowse, R.E. and Hughes, J.A.(1986), Political Sociology,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27. Dunn, William N.(1981), Public Policy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28. Duverger, Maurice(1954),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29. Epstein(1980) L.D.,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30. Fell, Dafydd(2005), Party Politics in Taiwan: Party change and the democratic evolution of Taiwan, 1991-2004, NY: Routledge.
31. Finer, Herman,(1949),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dern Government,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rev. ed.
32. Finifter A.(ed.)(1993), Political Science :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33. Franklin, M.N.(1992), T.T. Mackie and H. Valen (eds.), Electoral Change: Response to Evolving Social and Attitudinal Structures in Western Countr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4. Frohlich , Norman, Oppenheimer , Joe A., and Young , Oran R.(1971),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Collective Good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5. Fukui, Haruhiro(1985), Political Parties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36. Gamm, Gerald H.(1989), The Making of New Deal Democrats Voting Behavior and Realignment in Boston, 1920-1940,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7. Hague, R., Harrop, M. and Breslin, S.(1992), Comparativ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London: Macmillan.
38. Hall, Peter(1986), Governing the Econom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39. Helmer, Olaf(1983), Looking Forward: A Guide to Futures Research, CA: Sage.
40. Helmer, Olaf(ed)(1966), Social Technology, NY: Basic Books.
41. Higley, John and Gunther, Richard(1992), 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2. Huntington, Samuel P.(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43. Inglehart, Ronald(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4. Janda, K.(1980), Political Parties: A Cross-National Survey, NY: The Free Press.
45. Judd, C. M., Smith, E. R. and Kidder, L. H.(1991),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Relations, Sixth Edition, Ford Worth, TX: Holt, Rinehart & Winston.
46. Kecskemti, P.(ed.)(1952),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7. Keyes, Charles F. et al(eds.)(1994), Asian Visions of Authority: religion and the Modern Stat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48. King, G, Keohane ,R.O. and Verba, S.(1994),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arch,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9. Kleppner, Paul(1987),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Electoral Politics, NY : Greenwood Press.
50. Kleppner, Paul, et al.(1981),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lectoral System, Connecticut : Greenwood Press.
51. Lane , Jan-Erik & Ersson, S.O.(1994),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3rd edn., London: Sage.
52. Lapalombara , Joseph and Weiner, Myron(1966),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3. Laver , Michael J., Desires, Private(1997), Political 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54. Lawson, K. and Merkie, P.H.(eds.)(1988), When Parties Fail: Alternative Organ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5. Lazarsfeld, P. F. and Rosenberg, M.(eds.)(1955), The Language of Social Research, Glencoe, IL:Free Press.
56. LeDuc,L., Niemi, R.G. & Norris, P. (eds.)(1996), Comparing Democracies: Elections and Voting in Global Perspectiv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57. Lichbach, M. & Zuckerman, A. (eds.)(1997),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8. Lijiphart , A.(1984), Democracy: Pattern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59. Linstone, H.A. and Turoff, M. (eds.)(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60. Lipset , Seymour & Rokkan, Stein(eds.)(1967), Party Systems and Voter Alignment: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s, NY: The Free Press.
61. Lipset, Seymour(1981), 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Marylan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62. Mainwaring ,Scott & Scully, Timothy,(eds.)(1995), Building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Party Systems in Latin Americ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3. Mainwaring, S., O’Donnell, G. and Valenzuela, J. S.(eds.)(1992),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64. Mair, Peter(1997), Party System Change—Approaches and Interpretations, NY: Oxford University Inc. Press.
65. Malloy, James M. and Seligson, Mitchell A.(eds.)(1987), Authoritarians and Democrats: Regime Transition in Latin Americ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66. Manikas, Peter M. and Thornton, Laura L. (eds.)(2003), Political Parties in Asia-Promoting Reforn and Combating Corruption in Eight Countries, Washington: The 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67. Mazmanian, Daniel(1974), Third Parti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Washington D.C.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68. McCormick, Richard L.(1986), The Party Period and Public Policy : American Politics from the Age of Jackson to the Progressive Era,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9. McLean Iain(1996),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Politics,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0. Michels , Robert(1959),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 Dover.
71. Neumann, S.(1965),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2. Nie, N. H., Verba, S. and Petrocik, J. R.(1976), 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3. Niemi, Richard G. and Weisberg, Herbert F. (eds.)(1974),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74. Ordeshook, Peter C.(1986), 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5. Panebianco, A.(1988), Political Parties: Organization and Pow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6. Patterson, Thomas E.(2002), We the People, Boston : McGraw-Hill.
77. Peeler, John(1998), Building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78. Petrocik, John R.(1986), Party Coalition : Realignment and the Decline of the New Deal Party Syst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9. Petrocik, S.J.(1984), R.L. Behr & E.H. Lazarus, Third Parties in America : Citizens Response to Major Parties Failu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0. Rae, Douglas W.(1971),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 of Electoral Law,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81. Riker , William(1962),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82. Robertson , David(1976), A Theory of Party Competition, London: John Wiley.
83. Rosenstone. S.J, Behr. R.L & Lazarus. E.H.(1984), Third Parties in America : Citizens Response to Major Parties Failu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4. Roy, Denny(2003), Taiwan :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85. Sachsenröder, Wolfgang & Frings Ulrike(eds.)(1997),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Volume II: East Asia,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
86. Sartori , G.(1994),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87. Sartori, G.(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8. Shade, William L.(1973), Social Change and the Electoral Process,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89. Shugart , M.S. & Carey , M.(1992),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0. Shugart, Matthew and Carey, John(1992),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 Constitutional Design and Electoral Dyna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1. Sjöblom, G.(1968), Party Strategies in a Multiparty System, Lund: Student Litteratur.
92. Sorauf, Frank J. and Beck, Paul Allen(1988), Party Politics in America, 6th edition, Glenview, Ill.: Scott, Foreman, & Co..
93. Sundquist, James L.(1983), Dynamics of the Party System : Alignment and Realignment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The Bookings Institution.
94. Svara, James H.(1972), Party Realignment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Changing Social and Ideological Bases of Partisanship, 1952-1970, PHD dissertation to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s, Yale University,
95. Swaan , A. de(1973), Coalition Theories and Cabinet Formations, London: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96. Taagepera , R. and Shugart, M. S., Seats and Votes(1989), New He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97. Wattenberg, Martin P.(1990),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Political Parties : 1952-1988,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8. Wilson, James Q.(1990), American Government, Lexington MA: D.C. Heath.
(二) 學術論文
1. Ahn Chung-Si(1994), “Democratization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Korea: Development, Cultural, Leadership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Shin Doh Chull et al eds., Korea in the Global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Seoul: Seoul University Press, pp.161-178.
2. Arlegue, Celito and Coronel, John Joseph S.(2003), “Philippines”, in Peter M. Manikas and Laura L. Thornton. eds., “Political Parties in Asia-Promoting Reforn and Combating Corruption in Eight Countries”, Washington: The 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pp.190-233.
3. Bae Sun-kwang and Cotton, James(1993), “Regionalism in Electoral Politics, ” in James Cotton ed, Korea under Roh Tae-woo: Democratization, Northern Policy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Sydney: Allen & Unwin, pp.170-84.
4. Beck, Paul Allen(1974), “A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Partisan Realignment”, in Richard G. Niemi and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2261507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1507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1507101.pdf16.14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02.pdf136.06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03.pdf16.41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04.pdf21.49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05.pdf101.72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06.pdf741.96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07.pdf315.09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08.pdf784.85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09.pdf559.17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10.pdf284.72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11.pdf62.91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12.pdf283.94 kBAdobe PDF2View/Open
61507113.pdf723.49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