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75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丁秋霞zh_TW
dc.creator丁秋霞zh_TW
dc.date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0-04-24T09:56:33Z-
dc.date.available2010-04-24T09:56:33Z-
dc.date.issued2010-04-24T09:56:33Z-
dc.identifierG090912020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75-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zh_TW
dc.description90912020zh_TW
dc.description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是以新的基點,新的角度-「接受美學」來探討《三國演義》。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蘊藉著不同層次、不同色調的藝術資訊,就像開採不盡的礦藏一樣,對於不同時代的採掘者總能顯示出新的寓意。因此,每個時代的文學都是站在新的基點上透視以往的文學,由於一代代後世文學的批評和闡釋、發掘和引申,作品的色彩才能更加斑斕,意蘊才能更加豐富。\n\n「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一九八0年後大陸地區逐漸出現以「悲劇觀」詮釋《三國演義》的評論文字,《三國演義》的讀者是受了何種召喚?何以會陸續出現「悲劇觀」的評論文字,這種審美意識,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學風潮有何關係呢?發展情形又如何呢?這是此篇論文第二章所要論述的重點。\n\n本文第三章所探討的是《三國演義》的悲劇意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望今制奇,參古定法」是一切優秀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徵。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在他們現存的三十多種劇作中,除了《波斯人》之外,全部出自古希臘神話和史詩,莎士比亞的悲劇採用的也大多是舊有題材,同樣地羅貫中《三國演義》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n本文第四章是結合《三國演義》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探討《三國演義》之悲劇觀,再將《三國演義》置於西方悲劇美學之中,觀察《三國演義》和西方美學對話之情形。不同時代的不同讀者,對《三國演義》的認識都是不同的,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觀察,讓更多讀者明白《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說\n\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n\n壹、與世推移的文學浪潮……………………………………………1-3\n\n貳、擴展文學空間……………………………..……………………..3-6\n\n參、空幻意識與悲劇精神…………………………………………….6-7\n\n肆、音實難知 知實難逢……………………………………………..7-10\n\n伍、「1980以來《三國演義》悲劇觀」的定義與範疇…………….10-12\n\n\n第二節 前人研究檢討 \n \n壹、1980年以前《三國演義》的研究……………………………..12-14\n\n貳、1980年以後《三國演義》悲劇觀的研究……………………14-18\n\n(一)命運悲劇……………………………………………….18-20\n\n(二)歷史悲劇……………………………………………….20-21\n\n(三)性格悲劇……………………………………………….22-24\n\n\n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n\n壹、研究方法……………………………………………………24-28\n\n.貳、研究目的………………………………………………….28-28\n\n第二章 1980以後《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發展…………………………30\n\n第一節 萌芽期………………………………………………………..31-31\n壹、新時期的文學思潮……………………………………………..31-34\n\n貳、新時期的文學理論與批評………………………………………34-36\n\n參、批評意識與悲劇風格\n\n一、批評意識的革新……………………………………………36-38\n\n二、悲劇風格的演變……………………………………………38-41\n\n肆、1980-1990《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研究………………………41-50\n\n第二節 涵化與多元化期\n\n 壹、急劇轉型社會中的多元文化…………………………………….50-52\n\n 貳、1990-2000《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研究……………………….53-67\n\n第三節 跨領域學科之再創化與通俗化期(2000後《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研究)………………………………………………………67-78\n\n\n第三章《三國演義》悲劇觀之縱向繼承……………………………………79-80\n\n第一節 宏偉的造像:遠古神話中的悲劇意識……………………….80-89\n\n第二節 《詩經》、《楚辭》裡的悲劇精神………………….………89-98\n\n第三節 《史記》中的悲劇人物與精神……………………………..98-106\n\n第四節 元雜劇的悲劇精神…………………………………………106-112\n\n第四章《三國演義》悲劇觀之橫向擴展………………………………112-114\n\n第一節 歷史悲劇觀………………………………………………..114-120\n\n第二節 命運悲劇觀………………………………………………..120-130\n\n第三節 道德悲劇觀………………………………………………..130-138\n\n第四節 愛情悲劇觀…………………………..……………………138-140\n\n第五節 性格悲劇觀……………….…………….………………..141-147\n\n\n第五章 結論……………….……………….………………………148-148\n\n\n參考書目:\n\n壹、《三國演義》…………………………………………………150\n貳、古籍 150-150\n參、近人專著……………………………………………………….150-153\n肆、期刊論文………………………………………………………153-156zh_TW
dc.format.extent43773 bytes-
dc.format.extent73427 bytes-
dc.format.extent69116 bytes-
dc.format.extent350892 bytes-
dc.format.extent435218 bytes-
dc.format.extent445685 bytes-
dc.format.extent423281 bytes-
dc.format.extent104964 bytes-
dc.format.extent138073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201en_US
dc.subject三國演義zh_TW
dc.subject悲劇觀zh_TW
dc.subject羅貫中zh_TW
dc.subject接受美學zh_TW
dc.subject命運悲劇zh_TW
dc.subject諸葛亮zh_TW
dc.title1980年以後大陸地區三國演義悲劇觀研究之考察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壹、 羅貫中著,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貳、 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夫之:《讀通鑒論》(長沙:湖南嶽麓書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馬遷:《史記》(香港:中華書局,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壽:《三國誌》(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勰:《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屈原:《楚辭》(台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參:近人專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H˙R姚斯 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瀋陽:人民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卡爾‧雅斯貝爾斯著:《悲劇的超越》(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汝梅、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元劇之文章》,《王國維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季思編:《中國十大古曲悲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文輯編:《中國古典小說講話》(上海:上海書局,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孔智光著:《中西古典美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北京:漓江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尼采著:《悲劇的誕生》(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立元:《黑格爾戲劇美學思想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光玲:《悲劇與喜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炳彥、孫兢:《說三國話權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厚基、林華:《三國演義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澤厚:《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辛未艾譯:《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車爾尼雪夫斯基著、周揚譯:《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志民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忠厚:《美學教程》(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方芳編輯:《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亞里斯多德:《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俞汝捷:《小說二四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詩稿》(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高明閣:《三國演義論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倪世槐:《三國人物與故事》(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5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瘦竹、沈蔚德:《論悲劇與喜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洪文、水建馥:《古希臘三大悲劇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曾慶元:《悲劇論》(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彭立勛:《美學的現代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賀麟著:《文化與人生》(上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黑格爾:《美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湯因比:《歷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們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譚洛非主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裴毅然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人性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齊裕焜著:《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瑪克思‧德索:《美學藝術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哲俊著:《中日古典悲劇的形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本楠:《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董每戡:《三國演義試論》(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新藝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褚斌傑:《楚辭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黎東方:《細說三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知漸:《三國演義新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逸生:《真假三國縱橫談》(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在瀛:《六朝文論》(台北:萬卷樓,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蔡瑞鄉:《諸葛孔明》(台北:國豐文化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諸葛義、諸葛倬輯:《諸葛孔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顧念先:《三國人物述評》(台北:台灣書店,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揚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肆、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方克強:〈九十年代文學與開放性〉,《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紀人:〈個人化、私人化、時尚化——簡論90年代的文學寫作〉,《文藝理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2001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立星:〈歷史演藝藝術法則的自覺把握〉,《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5、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學振:〈從人生困境看《三國演義》〉,《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肇初:〈試論悲劇與英雄性〉,《四川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拓:〈《三國演義》中的定命觀念〉,《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永生:〈魯迅論《三國演義》〉,《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志武:〈試論《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意義〉,《西安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石昌渝:〈論《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的非類型化〉,《三國演義學刊》(1985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樺、陳慶蕙:〈論市場意識與文化藝術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鐵梅:〈《三國演義》的悲劇態勢及其形成〉,《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伏俊連:〈論《史記》中的凡人悲劇〉,《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第31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劍華:〈論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性質與特徵〉,《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丹:〈《三國演義》的孤獨者形象及審美意義〉,《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報)(2000年第19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涓:〈論《三國演義》中的空幻意識〉,《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9卷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偉明:〈關羽形象悲劇美初探〉,《武漢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伯俊:〈建國以來《三國演義》研究情況綜述〉,《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伯俊、胡邦煒:〈《三國演義》研究中若干問題討論綜述〉,《文史知識》(1984年第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涓:〈論《三國演義》中的空幻意識〉,《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版)(2002年第19卷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平、程春萍:〈談《三國演義》的悲劇性及作者創作思想的對立統一〉,《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忠明:〈《三國演義》中的理想悲劇與歷史悲劇再探〉,《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卷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新宇:〈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文藝理論》(1998年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厚基:〈論《三國誌通俗演義》中的主角〉,《天津師院學報》(1980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厚基:〈論《三國演義》構思基礎質疑〉,《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辰冬:〈《三國演義》的價值〉,《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小說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靈年:〈略論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民本思想〉,《江海學刊》(1984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何滿子:〈論毛宗崗對《三國演義》的評改〉,《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杜貴晨:〈論毛宗崗對《三國演義》之我見〉,《齊魯學刊》(1984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宋鐵梅:〈《三國演義》——廟堂文化的審視與消解〉,《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版)(2002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宋克夫:〈論《三國演義》仁政思想的悲劇實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學報)(1995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祁述裕:〈文化語境與通俗文藝意義結構的變異〉,《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姚東明:〈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表現〉,《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姚秋霞:〈理想典範的形成及其精神誤區〉,《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總第4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南帆:〈大眾文學的歷史涵義〉,《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姜山齡:〈試論《三國演義》諸葛亮退場的藝術處理〉,《河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世厚:〈論《三國演義》的主題〉,《中州學刊》(1984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冒炘、葉胥:《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色,《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柳存仁:〈羅貫中講史小說之真偽性質〉,《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6年8卷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章炯:〈關於人性人情及其它〉,《文學評論》(1981年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孫殿玲:〈《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命運悲劇根源初探〉,《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7卷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陶東風:〈文化經典在百年中國的命運〉,《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隆基:〈《三國演義》中觀念的二元對立與價值取向〉,《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總第40期,頁88-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童慶炳:〈人文精神與大眾文化筆談〉,《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瘦竹:〈悲劇從何處來〉,《河北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美玲:〈劉備與宋將悲劇性格的闡釋〉,《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第24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遼:〈羅貫中其人其作〉,《明清小說研究》(1986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房日晰:〈讀《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悲劇形象的描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顏元叔:〈莎悲劇之綜合評論〉,《中外文學》(1996年第24卷第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葉虎:〈20世紀中國文學性質論爭及其局限〉,《文藝理論》(1998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慶元:〈讀《三國演義》的審美意象〉,《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版)(2000年第28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紹華:〈論《三國演義》的悲劇觀〉,《武陵學刊》(199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旺生、陳桃源:〈論諸葛亮的悲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2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毅:〈《三國演義》敘事的典式化〉,《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再復:〈論人物性格二重組合原理〉,《文學評論》(1984年3期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維俊:〈論《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河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維俊:〈論《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河北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管寧:〈新時期小說:人性內蘊的拓展與嬗變〉,《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錯:〈缺憾的完成——《三國演義》的悲劇架構〉,《當代》(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振均:〈論《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濟帆:〈中國歷史悲劇的審視——《三國演義》主題的探討〉,《唐都學刊》(1998年第14卷第2期,總第5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丹飛:〈試論中國悲劇概念的確定〉,《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8卷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德林:〈略談走向新世紀的當代文學〉,《文藝研究》(1998年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魯德才:〈傳統文化心理結構與三國演義研究〉,《三國演義學刊》(1986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戴承元:〈試論《三國演義》在「天命」和「人事」之間的兩難選擇〉,《西安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0年第10卷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魏晉風:〈《三國演義》蜀漢滅亡原因之我見〉,《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年第3期,總第7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藍仁哲譯:〈悲劇與完全的真實〉,《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克魯:〈古典主義悲劇思想藝術的新高度——拉辛悲劇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譚良嘯、陳紹乾:〈諸葛亮研究會成都聯會概述〉,《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3期)zh_TW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2020101.pdf42.75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0102.pdf71.71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0103.pdf67.5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0104.pdf342.67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0105.pdf425.02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0106.pdf435.24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0107.pdf413.36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0108.pdf102.5 kBAdobe PDF2View/Open
12020109.pdf134.84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