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8848
題名: 從文化傳播看族群電視台節目製作~以原住民電視台為例
A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of tribal television stations by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作者: 李賢華
Lee, Shien Hua
貢獻者: 黃葳威
李賢華
Lee, Shien Hua
關鍵詞: 文化傳播
族群電視台
原住民電視台
節目製作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tribal television station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producing television programs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7-十二月-2010
摘要: 多元文化是目前社會的主流價值,事實上,每個文化都有其優勢,在不同時代都可以有貢獻。但族群文化常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矛盾與爭議,本研究試圖從文化傳播的觀點,找出製作族群電視台節目時,應掌握的原則和精神,並以原住民電視台為例,探討不同文化間如何有效的溝通。\n本論文主要是以漢文化和原民文化為主,並透過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化傳播等文獻探討進行理論上的對話;同時,也探討原民文化重要的核心價值與內涵,期盼在文化傳播時能達到最佳效果。本研究採社會科學中的質性研究法,以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討論。\n研究發現,在文化傳播歷程中族群電視台會遭遇下列幾種困難:閱聽人期待不同、文化節目製作團隊素質要高、族語和文字保留不易、文化衝突降低傳播效果、族群捍衛文化產生防衛心;但透過幽默、靠近、善用刻板印象、建立顧問團隊和政府刻意的協助,能突破困難,讓不同文化有良性溝通;除此之外,本研究也發現,族群文化反而可以為主流文化的瓶頸找一條出路,例如原住民文化中對大自然的尊重、部落意識、樂舞教導、和自然幽默的性格,與目前的全球思維等議題有密切關聯。\n最後本研究提出三點建議:建議政府籌備第二台原住民電視台、主動培訓原住民傳播人才、學術界的文化學者應積極投入族群文化節目之製作團隊。筆者相信,如此必能提升文化傳播的效益,也能使多元文化的普世價值得到彰顯。
Multi-culture is the mainstream in nowadays. Actually, each culture has its own advantages. There are conflicts and disputes of tribal culture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research aims the principles and the spirits of producing tribal television programs in the point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 is taken as the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n\n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Han culture and aboriginal culture and studies the theory through the documents of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nd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tudies the core values and intensions of aboriginal culture. This research, gathering,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data by deeply-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s interview, takes the qualitative methods of sociology.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ribal television stations may encounter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different expect from audience, the quality of tribal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ing team, the keep of the provin-\ncial speech and words, the ineffective communication results due to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defend of indigenous people for their own culture. \n\nHowever, the problems would be solved by the help of humor, touching, breaking stereotypes, building consulting team, and the assistance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ribal cultures may provide the solution for mainstream culture which is under the limits by itself. The advantages of aboriginal culture are the respect of the environment, tribal recognitio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nd dance, and the humor. They al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bal issues.\n\n There are three suggestions in the research.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n to establish the second indigenous television station. Second, We should actively train indigenous media experts. Third, the scholars in the culture academic circle should eagerly involve producing tribal television programs. It is convinced that by doing so,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and the society would emphasize on multi-culture value much more.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專書
孔文吉(1993)。讓我的同胞知道。台北:晨星。
孔文吉(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臺北:前衛。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臺北:前衛。
吳翠珍(2004)。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辯。臺灣傳播學的想像,811-841。臺北市:巨流。
李美華、李明寰、李承宇等譯(2004)。Babbie, Earl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湯姆生出版。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臺北:正中。
陳玉箴譯(2005)。Jensen, Klaus Bruhn等著。媒介與傳播研究法指南:質性與量化方法論。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傅仰止、田芳華譯(1999)。Floyd J. Fowler, Jr.著。改進調查問題:設計與評估。臺北市:弘智文化。
曾國峰(2005)。反思媒介研究中的多元概念。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臺北:台灣大學。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正中書局。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臺北:揚智文化。
黃葳威(2008)。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威什曼文化。
劉紀蕙(2001)。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貓頭鷹。
劉幼琍(1998)。特定族群對廣電媒體的需求及收視聽行為。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臺北:台灣大學。
鄧紅風譯(2004)。Kymlicka, Will著。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
期刊論文
浦忠勇(2000)。從鄒族祭典場域看媒體的操弄。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9-12。
陳秀容(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集刊,9,101-132。
陳明珠(2008)。新聞事件中性/別他者的再現與書寫:以2003年理律劉偉杰盜領案與治平專案鄭惠芳被捕案為例。臺大新聞論壇,7,3-39。
陳清河(2004)。科技、政治與弱勢傳播-以台灣原住民族之廣電媒體近用為例。台灣民主季刊,1(4),109-138。
黃葳威(1997)。原住民傳播權益與電視新聞節目:一個回饋的觀點。新聞學研究,55,76-102。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再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賴祥蔚(2005)。資訊社會的傳播權。資訊社會研究,9,185-203。
研討會論文
王瑞盈(2006)。原住民族傳播政策之規劃與執行。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辦「紮根與瞻望─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暨語言傳播學系。
林福岳(2006)。誰來為原民台著根。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辦「紮根與瞻望─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暨語言傳播學系。
孫大川、蔡智賢(1996)。從言說到書寫─台灣原住民的文字創作、文獻整理及其傳播經驗以《山海文化》為例。台大新聞所主辦「原住民傳播權益與新聞報導研討會」。臺北:台大新聞研究所。
許倍僑(2006)。台灣原住民傳播政策建議─以有線電視與無線電視台為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辦「紮根與瞻望─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暨語言傳播學系。
陳楚治(2006)。試規劃台灣原住民電視台節目類型─以加拿大與紐西蘭原住民電視台為參考。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辦「紮根與瞻望─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花蓮: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暨語言傳播學系。
劉幼琍(1996)。原住民對廣電媒體使用與滿足之調查分析。台大新聞所主辦「原住民傳播權益與新聞報導研討會」。臺北:台大新聞研究所。
魏玓(2005)。想像原住民媒體:從加拿大經驗看臺灣原住民電視台的意義。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主辦「原住民傳播主體性與媒介表現─東台灣傳播研討會暨東台灣傳播論壇」。花蓮: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碩博士論文
郭曉真(2007)。部落閱聽人觀視原住民電視台之研究─以花蓮縣重光部落太魯閣族人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右果(2004)。台灣原住民族群的『他者影像再現』─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楚治(2007)。台灣原住民族傳播權利之理論與實踐─以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政霖(2005)『原住民新聞雜誌』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原住民閱聽人觀點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委託研究與社論
中國時報(2004)。把攝影機還給原住民。2004年1月13日,取自http://0rz.tw/fa4oV
中途之家基金會會刊。
公共電視/原住民電視台(2007)。【97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製作】企劃案。原住民電視台。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7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製播勞務採購需求說明。原住民族電視台。
邱誌勇等譯(2006)。Jeff, Lewis著。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
建設和諧文化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2) 上海市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6年12月18,取自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5179358.html
原住民族電視台(2007)。96年原住民族電視台營運企劃書。2008年6月5日,取自 http://0rz.tw/234lh
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2008年原視節目製作之規劃。原住民族電視台。
孫秀蕙(2001)。原住民節目的經營與定位-主體性之建立與雙重論述的可能性。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鄧伯宸譯(2004)。R., Isaacs Harold著。族群。台北:立緒。
英文書目
Browne, D. (1996). Electronic Media and Indigenous Peoples: A Voice of Our Own Ames. Iowa: Iowa University Press.
Gudykunst, W. (1988). Uncertainty and anxiety.
Gudykunst, W. (1991). Brigding differences: Effective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California: Sage.
Gudykunst, W. (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167-184.
Gudykunst, W. (2001).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su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9-158.
In Y. Kim & W. Gudykunst.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lifornia: Sage.
Kymlicka, W.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a Publications.
Philipsen, G.. (2001).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35-48.
Wilson, C., & Gutierrez, F. (1985). Minorities and Media: Diversity and the End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Wiseman, R. (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191-207.
(2006). Blaming Others First: Warmongering and the \"Pseudo-environment\". Warped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5941002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4100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