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309
題名: 胡錦濤時期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
A study of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the era of Hu Jintao
作者: 林志穎
貢獻者: 邱坤玄
林志穎
關鍵詞: 胡錦濤
軍事外交
中共軍事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7-Dec-2010
摘要: 軍事外交作為中共總體外交一環,有著跨越軍事與外交的特殊性質,中共積極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也推動軍事外交的發展。自胡錦濤2002年中共黨「十六大」後主政,共軍軍事現代化發展,有越加重視軍事外交的趨勢,近年來隨著中共的崛起,在經濟與軍事能力增強,北京在國際軍事外交的表現更具自信。\r\n 中共為了消弭「中國威脅論」的疑慮,其在外交策略上亦日趨靈活與彈性,扮演著多元化角色,積極主動參與國際事務,與各國保持高度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軍事外交」上表現最為直接。軍事外交兼具軍事和外交兩方面的功能,其泛指主權國通過和平方式對國家之間的軍事關係及其相關事務的處理,是一國從軍事角度維護本國利益及實施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和外交策略的逐漸成熟,中國必將在國際重大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及塑造力。\r\n本文為瞭解胡錦濤時期中共軍事外交現有具體作為,採用歷史文獻分析法,藉由多元研究途徑,探討中共軍事外交背景、發展歷程與內涵及與對外關係及兩岸關係的影響。另中共軍事外交發展動向和諧世界戰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但本質仍是追求權力平衡的觀點,胡錦濤、溫家寶確立「胡溫體制」時代的到來。面對兩岸脈動與走向,胡、溫二人是中共決策的關鍵性人物,我們有必要對新領導體制的特質、軍事建設的思維與立場等,瞭解 建構全方位軍事外交格局及藉軍事外交提升國防戰力武力犯台本質及對台威脅。
參考文獻: 一、書目
Hopkins, Jeffrey著、薛絢譯,和平的藝術。台北:立緒,2003年。
中共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新聞辦辦公室,2006年12月。
中共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新聞辦辦公室,2008年。
王成斌主編,鄧小平現代軍事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
李慎明,中國和平發展與國際戰略。大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李慎明,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年。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高一中譯,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3月。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張五岳主編。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年。
邱坤玄、譚偉恩,中國和諧世界外交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台北:問津堂,2007年。
Fisher, Richard D. “PLA Air Force Equipment Trends.”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ed. Stephen J. Flanagan and Michael E. Marti.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2003.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
Hemmings, John. An Eastern Thaw. RUSI, 6 Jun. 2007.
Killgore, Andrew I. “U.S. Gets Tough on Israeli Arms Sales to China.” The 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24: 6 (August 2005).
Gunness, Kristen. “China’s military Diplomacy in an Era of Chang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s Pacific Symposium, The CNA Coporation, Alexandria,VA, 2006。
M.Shuja, “China in Search of a Dominant Role.” Contemporary Review, Vol.273, No1593 (October 1998).
Nanto, Dick K. and Emma Chanlett-Avery,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Effect on Taiwan, Japan, and South Korea: U.S. Policy Choic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pril 12 2005, p.10.
Jr., Nye, Joseph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Sachar, B. S. “Cooperation in Military Training as a Tool of Peacetime Military Diplomacy.” Strategic Analysis 27:3 (Jul-Sep 2003).
Schmidt, Brain C. “Realism As Traged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30 (July 2004).
馬振坤,中國安全戰略與軍事發展。台北:華立出版社,2008年。
Shambaugh, David. “China and the US: To Hedge or Engage.” Yale Global, April 11 2007.
Shambaugh, David.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Statement of James R. Keith, Senior Advisor,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Department of State, in U.S. Congress, Major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Facing The Chinese Leadership, Hearing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109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February 2-3, 2006(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6), pp. 5-8.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15 major spender countries in 2005.”.
Sutter, Robert. China’s Rise in Asia: Promises and Peril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5.
Swaine Michael D. and Tellis, Ashley J.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and, 2000.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Chinese build up armed forces, forge ties with Russia.” October 25 2005.
Bickford, Thomas. A. “Regularization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An Assessment of Change.” Asian Survey, May-June 2000, pp. 456-74.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PI Table — CPI 2006.” November 6, 2006.
U.S. Congress, Current and Future Worldwide Threats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United States Senate, 109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March 17, 2005(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6), pp. 10-11.
郭秋慶,歐洲國家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2. Washington, D.C.: US DOD, 2002.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4. Washington, DC: US DOD, 2004.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Washington, D.C.: US DOD, 2006.
Woondo, Choi.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Japan-China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10, 1(Summer, 2003) pp.75-92.
Wortzel, Larry M. ed..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Arlisl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四、電子資源:
Bin, Yu. New Century, New Face, and China’s ‘Putin Puzzle’. CSIS, April 2000. (25 April 2010).
Blank, Stephen J. The Dynamics of Russian Weapon Sales to China.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4 March 1997. (30 April 2010).
China Accepts Su-30MK2 Fighters. Jane’s Defence Weekly (31 March 2004).
China Close to Clinching Order for Aitlifters. Jane’s Defence Weekly (1 October 2003).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編,2006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桃園:國防大學,2006年。
China Military Buildup Continues Apace: Report. IISS, 25 October 2005. (25 April 2010).
EU president Germany reassures Japan on China arms embargo. AFP, January 10, 2007.
GPS Applications Exchange. NASA. .
Pillsbury, Michael. Forecasting Future Wars. In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January 2000.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2000. (30 April 2010).
SIPRI Arms Transfers Database.
五、其它資料
「兩岸對話的邏輯結構及策略重整」。http://www.zlunwen.com
1998、2000、2002、2004、2006、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中華民國97、98年國防報告書。
行政院「100年度施政方針」。http://www.ey.gov.tw。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李建敏,「加入WTO對兩岸經貿關系的影響[J].海峽兩岸」。2001。
李家泉,「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問題[J].統一論壇」。2000年。
沈國放,中國常駐聯合國大使,「中國新外交的理念與實踐」。新華網http://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7/12/content,2007年7月12日。
徐浤馨,「日中關係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index.php。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75期。中央網路報,2010年5月28日。
溫家寶,「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人民日報,2007年2 月27 日,版2。
溫家寶,「溫家寶總理哈佛演講:『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2003年,http://test.peopledaily.com.cn/BIG5/shehui/1061/2241298.html
趙青海,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諧世界”新理念[J]。半月談,第16期(2006),頁12
劉韋瑋,妨礙世界和諧的五大因素[J]。科學決策,第1期(2007),頁46日47。
星洲互動網,「江澤民:建立新安全觀」。2000年9月7日。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軍事現代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
陳邁克,「中共軍方運用美國兩用科技」。法新社,2006年10月11日。
胡錦濤在解放軍建軍80周年大會講話。人民日報,2007年08月10日。
胡錦濤,黨17大報告「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新華網,2007年10月15日。
吳燕玲,「外交休兵=外交降兵?」。BBC中文網,2008年09月12日。
中國網,「改革開放30年來不懈拓展中國軍事外交勢如如朝陽」。2008年12月15日。
2009年美國國防部。中國的軍力報告。
中共國務院,2008年中國的國防。2010年1。
彭光謙,「2008年中國軍事外交至少有七個首次」。新華網,2010年1月5日。
彭光謙,「點評08中國軍事外交」。大公網,2010年1月5。
任遠喆博士,外交學院外交學系,軍事外交:扮演重要角色。中國網 china.com.cn,2010年7月28日。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軍隊能否打贏下一回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年。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國外交現狀與發展戰略」。當代世界,2009年第9期,2010年9月。
麥琪,「軍事外交:扮演重要角色」。中國網,2010年9月27。
錢利華,「六十載風雨兼程爲和平不辱使命」。新華網,2010年9月27日。
楊晴川,「軍委副主席徐才厚與美防長會談 達成七項共識」。新華網,2010年10月27日。
「徐才厚要求美軍解決阻礙兩國關係發展的四大障礙」。中國新聞網,2010年10月28日。
池中非,「中共外交思維空前混亂」。爭鳴動向網頁,2010年11月。
盧映孜,「歐巴馬打中國牌 美中承諾加強軍事航太交流」。中央社,2010年11月18日。
中共新聞網。「臺軍方首度將推動兩岸軍事互信寫入年度報告書」。2010年11月30日。
解放軍高層一年訪20國軍事外交穩定鄰國關係。華夏經緯網,2010年12月7日。
大陸事務部,「專題分析」。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1566期2010年12月23日 。
張萬年主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2009年中共重大軍事演習活動」。大公網訊大陸情勢雙週報,1566期刊登特稿,2010年12月28日。
李東航,「2009年,中國軍事外交更趨活躍」。解放軍報,2010年1月1日。
中國網。國防部官員:2010年對外軍事交流活動力度將更大」。2010年1月4日。
楊潔篪,「變化中的中國與世界」。中共外交部www.fmprc.gov.cn,2010年2月6日。
汪莉絹,「中國:暫停中美兩軍互訪沒變」。聯合報,2010年2月26。
新華社,人民網,2010年03月12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53226/11132222.html。
楊毅,「國台辦:「贊成」兩岸磋商軍事互信」。2010年03月18。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交流治國理政經驗充實黨際合作內涵」。2010年3月21日。
季北群,「出訪歐洲四國:習近平為繼任鋪墊合作基礎」。多維新聞,2010年03月24日。
馬林,「胡錦濤外交風格:剛柔並濟 理性務實」。香港觀察星報,2010年03月24日。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灣:生智,2004年。
姚毅婧,「外交部介紹胡錦濤赴俄出席衛國戰爭慶典相關情況」。中國新聞網,2010年5月5日。
黃季寬,「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央社,2010年05月24日。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2003。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c/2004-03-21/09452100725s.shtml。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三章 中央组織」,第16次全國代表大會。2002年11月14日。
楊松河,軍事外交概論。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年。
楊潔勉,大合作︰變化中的世界和中國國際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熊光楷,國際形勢與安全戰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劉清波,中共憲法論。台北:華泰文化公司,2001年1月。
歐錫富,歐盟檢討對中共武器禁運政策。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2004年。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台北:鼎茂出版社,2005年。
鄭宇碩,胡錦濤的新時代。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鄭偉靜,溫家寶訪歐研析。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2004年。
鐘建和編,全面推進21世紀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二、期刊論文
于有慧,「中國大陸外交」。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7年。
中國國民黨,「中共的亞太戰略思維與策略措施」。大陸情勢雙週報,政策委員會,第1534 期(2008 年8月)。
王湧正,「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之分析」。國防雜誌2006年精選集。桃園:國防大學。
王翠霞,中國外交政策之研究:以大國外交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緝思,「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1 期(1993 年2月),頁85。
甘逸驊,「歐盟對中武器禁運解除的決策與意涵」。戰略安全研析,桃園:國防大學(2005年5月),頁15-17。
朱新民,「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遠景基金會,2004年。
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遠景基金會,2005年。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頁75-108。
何奇松,「中國軍事外交析論」。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1期。
余一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崛起中的角色、地位與行動。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佚名,「中國全方位外交政策是什麽?」。環球雜誌,2009年11月。
吳建德,「中共推動軍事外交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雜誌,第34 卷第3 期(2000年3月),頁82-97 。
吳博松,中共胡錦濤時代意識形態之研究-從構建「和諧社會」層面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順凱,中俄軍事外交對解放軍現代化之影響。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瑟致,「評中國和諧外交的內涵與影響」。中共研究雜誌,第41卷第1期(2007年1月),頁34-40。
李宗盈,胡錦濤主政時期中日關係之研究(2003-2008年)。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論文,2008年,未出版。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年12月)。
林麗香,解放軍的政治影響力--解放軍參與外交政策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未出版。
邵嘉玲,胡錦濤時期中共軍事外交政策與作為。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論文,2008年,未出版。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政治大學,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
金佑霖,胡錦濤時期中共的東南亞安全戰略。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俞邃,「新世紀頭十年大國關系之變:主軸•態勢•基准」。當代世界,2010年第2期(2010年2月)。
夏立夫‧蘇哈( Sharif Shuja),「中國的經濟改革可能如何改變其未來」。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4期(2004年夏季)。
孫愷熙,美國東亞政策對中、日的權力平衡。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荊元宙,「美日安全協商會議聯合聲明對我國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棑園:國防大學(2005年5月),頁29-32。
馬祥祐,「論中國的多邊外交:以中歐關係發展為例」。亞太研究通訊,第6期(2008年7月)。
高念祖,冷戰後中共軍事外交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
國防部,「美國國防部2004 年中共軍力報告」。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編譯,2004年5月31日,頁4-7。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共十屆「全國政協」、「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評析專輯。臺北:國防部(2006年4月)。
張北海,胡溫體制下中共大國外交與睦鄰外交戰略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景台,「試論中共新安全觀的理論與實踐」。聖約翰學報,第23期(2006年),頁323-334。
張朝彥,胡錦濤時期中共對日政策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
張登及,中共「大國外交」構思下兩岸關係的發展—思辯模型試擬。中國事務季刊,第4期(2001年4月)。
張煒,「關於中國軍事外交理論探討」。中共軍事科學,第17卷第3期(2004年)。
張曉琳,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認知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未出版。
曹義修,中共積極防禦的戰爭觀-區域性與全球性的持續與變遷。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未出版。
郭大文,後冷戰時期中國「大國外交」策略的論述與發展。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碩士論文,2005年12 月,未出版。
郭雪真,「中共中央軍委新領導班子對國防戰略與軍事變革之影響」。復興崗學報,國防大學政戰學院,第92期(2008年),頁376-377。
陳一誠,中國南方外交戰略的政治經濟分析(1949-2006)。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
陳俊介,後冷戰時期中共空軍現代化及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柏年,中國對歐之外交戰略佈局-以中國與英、德、法折衝歐盟武器禁運政策為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未出版。
傅嘉勇,我國南海政策之研究(1994-2008)。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未出版。
曾復生,「台海兩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的關鍵要素」。國改研究報告,2010年3月。
黃文啟譯,「中共崛起」。國防譯粹,第34卷第11期(2007年)。
黃奕龍 ,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
敬永生,胡溫體制下中共軍事現代化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2004年,未出版。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29-53。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頁29-44。
楊亞光,「中國韜光養晦與和平崛起」。決策與信息,第1-2期(2005年),頁48。
廖文雄 ,中共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角度分析。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宜友,「中共推動軍事外交戰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2006年)。
劉建興,中共的多邊外交─「上海合作組織」案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明彥,「當前國際恐怖主義介入中亞區域衝突之現況與影響」。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台北:國家安全局,2006年,頁143-156。
蔡瑋,中共2009年外交白皮書之評析。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2009年2月22日。
鄭國芳,跨世紀的中共軍事外交。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未出版。
盧政鋒,中國崛起與布希政府的台海兩岸政策。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未出版。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 月),頁1-30。
賴揚霖,當前中共軍事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戴春成,中國反恐及國際參與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未出版。
謝文澤,擴大局部自由貿易安排,開創中拉「南南合作」新局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2006年。
韓原化,胡錦濤執政時期外交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瞿毓峯,胡錦濤主政後的對臺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未出版。
蘇武,「白俄與中國軍事科技合作中共自白俄引進多軸式飛彈載具」。 全球防衛雜誌,262期(2006年6月)。
三、外文資料
Guo, Baogang.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Regime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Sujian Guo (ed.),China’s Peaceful Rise in the 21st Century. Burlington, V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006, pp.39-60.
Pultz, Christopher B. “The PLA and China`s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Strategic Insights, Volume II, Issue 1 (January 2003).
Donnelly, Jack.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Roger Cliff et al. Entering the Dragon’s Lair: 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RAND, 2007.
Feigenbaum, Evan A. China’s Techno-Warrios: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from the Nuclear to the Information 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6922008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2008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