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18
題名: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倡議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ross-strait CBMs proposals
作者: 夏宜嘉
貢獻者: 朱新民
夏宜嘉
關鍵詞: 信心建立措施
軍事互信機制
兩岸關係
Cross-strait
CBMs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8-Dec-2010
摘要: 一、兩岸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雖有爭論,卻也希望彼此間能夠找出一條可行之路。雖然「軍事互信機制」在歐洲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論及發展模式,但是其經驗未必就能適用於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n二、軍事互信機制在亞洲之發展案例中,可以發現失敗原因有因雙方缺乏政治意願執行、互信基礎脆弱、核武競賽、歷史淵源與大國的戰略布局等。\n三、中共提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始於2004年的「五一七聲明」,「胡四點」、「連胡公報」,將軍事互信機制優先順序調整;兩岸關係改善後,「胡六點」亦希望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顯示胡擔心無法掌握的意外隨時會發生,這些徵候似可連結到中共迅速通過反分裂法的制定,名義上針對台灣的各項台獨作為,實質上卻將解放軍出兵的舉動用法律來約制。\n四、實在廣義的層面上,兩岸對於軍事互信均抱持正面的態度,雖說在時間點、優先順序、實質交流內容等面向或有不同意見,惟大體言之兩岸之間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環境其實已經成熟。\n五、本文研究發現中共的「軍事互信機制」是階段性策略、兩岸發展「軍事互信機制」的本質與目的與歐陸不同、兩岸發展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內涵迥異、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環境已趨成熟、國防安全上的軍事衝突隱憂仍然存在、軍購仍為我建構軍事互信機制重要籌碼。\n六、兩岸應在九二共識下探討軍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建構框架,我應建置對中國大陸談判軍事互信機制之跨部會專責機構,以整合政府政策與資源。並應充分運用民間智庫研究能量,聚焦軍事互信機制議題與審慎培育與納管規劃及談判人才,另需積極爭取軍售,以增強軍事互信機制談判實力,最後應加速投入海西特區發展建構非軍事化區域之價值。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97年6月3日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業務報告。
97年9月11日立法院第7屆第2會期業務報告。
中華民國89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出版社,2000年。
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1年7月23日。
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93年12月初版。
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95年8月。
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台北市,民國97年5月,初版。
佛藍納根(Stephen J. Flanagan)與馬提(Michael E. Marti)著,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國防部,2005年1月。
國防部,《中華民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國防部軍備局,98年3月。
黃介正等,《積極推動兩岸「軍事信任措施可行方案之研究」》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國防部,2002.12。
二、專書
Henry Kissinger 著,林添貴譯,《大外交》,台北:智庫出版社,1998。
Zbigniew Brzezinski 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
丁樹範,〈兩岸衝突預防:艱鉅的任務〉,《廿一世紀初台海安全與衝突預防》,國防大學,桃園,民91年4月。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二次印刷。
王樹春,《冷戰後的中俄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1月。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1999年3月,初版一刷。
甘迺迪(Paul Kennedy)著,陳景彪等譯,《大國的興衰》。
危芷芬等合著,《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民國87年11月,初版二刷。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1月。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米爾斯海默(J. J.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版。
吳家安,《台海兩岸關係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1996年。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8月。
李少軍,「經濟發展與國際安全」,《國際政治學概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
李登輝,《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培養互信兩岸關係》,行政院新聞局輯印,奉獻與奮鬥,台北市:行政新聞局,民八十四年。
李潔明、唐思主編,《臺灣有沒有明天?》,台北,先覺出版公司,1999年。
沈玄池,《國際關係》,台北:高立出版社,2002。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利與制度》,台北,五南固書,2001年9月,初版二刷。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臺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12月,第八版。
邵宗海,《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書局,1997年。
《兩岸關係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2月。
胡鞍鋼,《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席來旺,《國際安全戰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翁明賢、林德澔、陳聰銘,《歐洲區域組織新論》,台北:五南書局,1994年10月。
翁明賢總編,《二O一O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張五岳,《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市: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8月。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文化,民國85年7月。
畢英賢,《蘇聯末期的對外關係》(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9月)。
章念馳,「台灣問題與中國的前途和命運」,輯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陳良生、楚樹龍、陶紅兵,《中國國家統一戰略》,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2月初版。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15日,初刷。
《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楊勝群、田松年主編,《共和國重大決策的來龍去脈(1949-19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楊開煌,「台灣:去中國化與再中國化」,輯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楊榮華主編,《九十年代兩岸關係》,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趙建民,《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年9月。
趙傑夫編輯,《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陸委會,民國86年10月。
蔡志昇,王瑋琦,〈中共對台經濟戰略〉,《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台北,華利出版社,2008年3月。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三、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丁樹範,〈兩岸間的軍事熱線:政治、技術、和體系的考慮〉,《戰略安全研析》,2009年2月。
「展望兩岸關係及中共對台工作論壇」,《中共研究》,第41卷,第1期(2007年1月)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權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四卷第二期,民國九十年二月,頁57-71。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王安國,〈美伊戰爭對中共建軍備戰可能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2期,2004年4月,頁219-241。
王俊南,<兩岸統合歧見之探討:理論與實務>,《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10。
包宗和,<從中共文攻武嚇看兩岸問題的癥結-一個理論與政策面向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7期,1996年5月,頁305-302。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民國84年7月。
《民主進步黨2000年政策綱領》,台北,民進黨中央黨部出版,2000年。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11、12月)。
吳建德,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評論,第一卷,第一期,2000年秋季,頁68-107。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2008年12月。
李正修,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才是解決兩岸爭端的關鍵,國安(評)098-001號,January7,2009。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民國0年2月,頁56-82。
岳瑞麒,「兩岸安全法制化與信心建立措施初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民93年12月),頁47-68。
林中斌,〈中共嘗試面對民進黨政府〉,《歐亞研究通訊》,第10卷,第4期,2007。
林文程、林正義,<台灣修憲與台美中三角關係>,《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民國95年12月。
林正義,〈「戰略模糊」、「戰略明確」或「雙重明確」:美國預防臺海危機的政策辯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51。
〈美國與臺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1-28。
〈胡六點與軍事信心建立機制〉,《戰略安全研析》,2009年2月。
〈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3期,1998年9月,頁80-85。。
〈台海兩岸『信任建立措施』芻議〉,《國防雜誌》,第13卷第12期。
〈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民國85年12月。
林建良,「預防外交與區域安全研討會」,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會刊,第10期
初國華,〈全球化與兩岸關係新願景〉,《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4期,民國97年12月。
林經緯,中俄軍事合作的轉變-從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民國95年12月。
林文程,〈中國大陸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邱立本、江迅,〈兩岸和平的最新機遇〉,《亞洲週刊》,第13卷第16期,1999年4月25日。
洪陸訓,〈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可行性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7期,2002年7月,頁32。
美智庫對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看法,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69期。
軍情局,2002年大陸情勢總觀察。
珅宇,〈解讀「胡六點」觀察兩岸互信〉,《戰略安全研析》,2009年2月。
唐仁俊,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之立場、實踐經驗與策略運用,《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1期,2004年1-3月,頁105-132。
高一中譯,〈試圖恢復「中土王國」地位的中共〉,《國防譯粹》,第25卷第10期,1998年10月。
高永光,〈論ECFA的重要性〉,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憲政(評)098-034號,March9,2009。
張五岳,〈胡錦濤報告硬的沒更硬軟的更軟〉,《中國評論》,2007年10月15日。
張哲銘、李鐵生,〈『信心建立措施』概念的回顧與展望〉,《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1月,2卷1期,頁1-20。
張浩熙,從『江八點」到「五一七聲明」論中共對台政策之演變,中共研究所,台北,第39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23-125。
張惠玲,〈「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提出後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3期,2000年3月,頁6-16。
張登及,〈新政府「活路外交」在兩岸和緩等面向之成效評估及前瞻〉,《和平論壇》,財團法人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
張澔熙,從『江八點』到『五一七聲明』論中共對台政策之演變,《中共研究》,台北,39卷1期,2005年1月。
梁立華,「不斷演繹的『中國威脅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北京,1997年10月。
莫大華,「中共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立場:分析與檢視」,《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民國八十八年七月,頁27-38。
許志嘉,〈中共對台軍事孤立策略與效果〉,《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71-106。
許勝泰,〈兩岸關係邁向新紀元〉,《中共研究》,2009年6月。
郭樹勇,「戰爭合法性、多邊戰爭與中國統一J,《戰略演講錄》,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民88年1月,頁90-91。
〈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35-145。
陳水扁國家藍圖,國家安全,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中心,民國88年。
陳牧民,當和平崛起遇上臺灣問題:菁英認知下的中國安全戰略,《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民國95年12月。
陳偉華,國際安全體系的新思維,《國防雜誌》,第十五卷第八期。
陳穎華,〈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展望〉,《中國評論》,總第125期,2008年5月。
陳鴻瑜,〈應修改一九七一年兩岸關係架構〉,《台灣綜合展望》,2003年7月10日。
陸委會,「十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五次會議」,大陸工作簡報,2007年4月11日。
湯紹成,〈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思考〉,《戰略安全研析》,2009年2月。
湯紹成,兩岸關係發展之評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析)097-024號,December1,2008。
略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海峽評論》219期-2009年3月號。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88年6月,頁1-22。
楊開煌,「兩國論後中共文攻式武嚇之分析-以部分地方媒體武力統一論為例」,《台北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99年12月。
董立文,〈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後的對台政策〉,《歐亞研究通訊》,第7卷,第11期,2004。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年2月)。
翟文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理論與實際,《國防政策評論》,國防政策評論,第四卷,第一期,2003年秋季,頁18-63。
趙建民,〈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期,1998年1月,頁54-71。
趙曉春,〈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周邊環境的影響及有關對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1995年2月,頁9-11。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18-30。
〈本期編輯要點〉,《戰略安全研析》,2009年2月。
劉文斌,「當前中共對台統戰作為的結構性環境:從台灣國家認同變遷的觀點」,《中共研究》,40卷8期,2006年8月。
鄭永年,〈後冷戰時期東南亞權力格局與中國角色〉,《當代中國研究》,1996年總第53期,1996年3月,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65-91。
賴榮偉,〈從新功能主義分析-兩岸關係的根本分歧與建議〉,《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5期,1999年5月,頁19-32。
謝台喜,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議,《陸軍學術月刊》,2002年9月,第38卷,第445期,頁80-86。
謝志傳,〈美國為何暫緩對臺軍售〉,《國政評論》,2008年7月24日,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東協與中共之安全戰略目標衝突─臺灣議題〉,《遠景季刊》,第3卷第1期,2004年12月16日。
邁克爾.麥克德維爾,「論安全對話、建立信任措施和聯盟的作用」,《中國評論》,香港,第13期,1999年1月。
鍾維平,「和平發展主張貫徹中共十七大報告胡錦濤對台盡釋善意」,《中國評論月刊》 (香港),第119期(2007年11月)。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羅致政,〈美國對臺海兩岸過渡性協議的主張與看法〉,《國策期刊》,第11期,1999年7月。
蘇長和,〈周邊制度與周邊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
蘇進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虛與實,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6期,2004年06月30日,頁6-11。
白永成,〈台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構-兩岸劃設『非軍事區』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岳瑞麒,〈兩岸建立信心暨安全措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研究論文,1995年。
林正義,〈台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可能與展望〉,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94年12月。
胡元傑,〈中共在中亞之外交戰略〉,《2005「知青新思維」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主辦,2005年10月8日。
孫國祥,〈東亞區域安全概念的發展〉,《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主辦,2005年11月23-24日。
許志嘉,〈中共睦鄰外交政策:意涵、策略與運作〉,《全球化與中共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
陳國銘,〈由建立信任措施論歐洲傳統武力條約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奎博,〈當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籌備會,台北,民91年11月18日。
趙哲一,〈建立信任措施-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牟敦量,〈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三軍大學戰研所八十九年班論文,龍潭,民國89年1月。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信心建立措施(CBMs)與國防研討會,1999年6月。
楊福昌,〈跨世紀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輝煌50年」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4月。
王崑義,〈國家、社會與激進民主─臺灣轉型經驗的反思〉,「前瞻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主辦,2000年8月30日。
張緒成,〈從歐安會議及亞太區域協商機制探討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第一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討會,國防大學,2000年11月30日。
王高成,〈十七大後的中共軍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共「十七大」座談會,2007年10月23日。

四、英文部分
Boutros, Boutros-Ghali, An Agenda for Peace: Preventive Diplomacy and Peacekeeping,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 Affair, January1985).
D. Mitrany,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ld Organization, ”in C. A. Cos-grove and K. J. Twitchetteds., the New International Actors: The UN and the EEC (London: Macmillan, 1970).
David Finkelstein, “China’s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in Mulvane and Yang,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Santa Monica, California : RAND, 1999).
Doctrinal Writings (MR1160-AF)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Corporation., 2000) 。
Ernst B. Haas & Philippe C. Schmitter,”Economics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Political
Ernst B. Haas,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Joy and Anguis of Pretheori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XXIV: 1970。
Ernst B. Haas,”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
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1950-1957(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Ernst B.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Fei-Ling Wang, ” China` s Strategic Intentions and Demands : What Is New, EAI Background Brief”, East Asian Institute, No.41,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7 August 1999)
Gareth Evans, “Cooperative Security and Intrastate Conflict,”Foreign Policy, No.96, Fall 1994,
Harry Harding,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3, No.3, Fall1994.
Henry Kissinger,“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White House Years, Vol.65, No.1674(July26, 1971).
Johan Jorgen Holst,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urvival, Vol.25, No.1(January/February1983).
Jonah an Alford, “The Use fullness and Limit at ions of CBMs, ”in William Epstein and Bernard T. Feldeds. New Directions in Disarmament(New York : Praeger Publishers, 1981).
Joseph M. Grieco, G. John Ikenberry, State Power and World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Book Descripti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3.
Kenneth W. Allen & Eric A. Movado, China’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9).
Kenneth Waltz, Men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Kenneth N. Waltz, “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2 (1993).
Lin Bi-chao, “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Issues and Studies, vol.35, no.3 (March1996).
Lin Cheng-yi, “ Argument on CBMs across the Strait”, National Defense Magazine, Vol.13, No.12 (June, 1998).
Malcolm Chalmers, “Openness and Security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Survival, Vol.38, No.2(Autumn1996).
Margaret(piggy)Mason, Confidence Building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Prospects and Problems, in Ralph A. Cossaed.
Marie-France Desjardins, Rethink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Mark Burles & Abram N. Shulsky,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Mark Burles, “Chinese Policy toward Russi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publics,”(ISBN:0-8330-2731-XMR-1045-AF, 1999, RAND)
Michael Krepon and Amit Sevak, Crisis, Confidence Building and Reconciliation in South Asia(Macmillan, 1995).
Michael Kreponed., “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 for Regional Security,”3rd Edition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8).
Paridah Abdual Samad and Mokhtar, “ASEAN’s Role and Development as a Security Community,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Vol.23, No.1(1995),
Pederson and Weeks (1995), 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in Ralph A. Cossa (ed.) ,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 Vol.78, No.2(March/April, 1999).
Sean M. Lynn-Jones, “A Quiet Success for Arms Control: Preventing Incident sat Sea ”, quoted in Steven E. Miller, and Stephen Van Everaeds. , Naval Strategy and National Security(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SIPRI Year book 1991: World Armaments and Disarma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Suisheng Zhao, A Nation-State by Construction: Dynamics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Victor-Yves Ghebali,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ith in the CSCE Process: Paragraph-by-paragraph Analysis of Helsinki and Stockolm Regim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89).
William A., Contingent States: Greater China and Transnational Relations(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4).
Xia Li p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 Toward CBMS, ”in Michael Kreponed. , Chinese Perspective s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Washington, D. 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7).
Yang Chih-heng, “ Analysis of China’s White Paper on National Defense ’”, Study of the Communist China’s Problems, Vol24, No.8 (August 1998).
Yang Fuchang, ed.,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s Foreign Policy (Beij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3), pp.260-275.

五、網際網路部分
Asia Foundation(亞洲基金會)http://www.asiafoundation.org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亞太安全研究中心)http://www.apcss.org
Brookings Institute(布魯金斯研究所)http://www.brook.edu
Center for National Policy(國家政策中心)http://www.cnponline.org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http://www.csis.org
The RAND Corporation(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
人民日報全文影像http://www.sino21.com
中文報紙論文索引(ICN)http://163.13.35.22/ttsweb/icn.htm
中文博碩士論文索引(ICD)http://163.13.35.22/ttsweb.icd.htm
中國期刊網http://211.74.3.49/index.asp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WWW 版http://163.13.35.22/ncl3web/index.htm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l.htm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Division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DISI, Taiwan Research Institute, TRI)http://www.dsis.org.tw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路系統(NBINet)
http://nbinet.ncl.edu.tw/screens/mainmenu_chi.html
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 http://163.13.35.22/ttsweb/sticlogo.html
遠距圖書服務系統 http://www.read.com.tw
遠景基金會 http://www.future-china.org.tw
政治大學圖書館網站 http://www.lib.nccu.edu.tw/?m=1100
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 URL:http://www.mnd.gov.tw/
中國國民黨政策研究會網站 URL:http://www.kmtdpr.org.tw
史汀生中心網站 URL:http://www.stimson.org/cbm/cbmdef.htm
台灣安全研究網站 URL:http://www.taiwansecurity.org
陸委會網站 URL:http://www.mac.gov.tw
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網站 URL:http://www.osce.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7922001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2200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101.pdf5.2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