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80
題名: 數位視訊地面廣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標準化的意涵及其在台灣轉換實踐之研究
A study on implication of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 standardiz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aiwan
作者: 張雪玉
Liu, Shirley
貢獻者: 翁秀琪<br>程宗明
Weng, Shieu-Chi<br>Cheng, Hamilton
張雪玉
Liu, Shirley
關鍵詞: 標準化
自願性標準
公共廣電媒體
公共政策
DVB
standardization
voluntary standard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public policy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8-Dec-2010
摘要: 2001年5月交通部電信總局決定,我國數位電視地面傳輸標準以往訂定為美規ATSC系統,但由於科技不斷進步,電總將採技術中立,由業者自行決定採用歐規DVB-T或美規。技術的意見未受到政治干預而予實踐,在台灣政策科學發展過程中,係一重要的案例。\n\n就歐規的整體發展來看,傳統無線電視產業的垂直整合,已逐漸被數位無線電視產業的垂直分工及水平整合趨勢所取代,台灣從垂直壟斷系統電視體制轉移至水平整合垂直分割,如此標準化的轉移自有其意義。本研究以DVB的歷史來源脈絡導入作為分析的起點,探討台灣從美規轉換為歐規所帶來產業革新的意義,及導引政策的落實。\n\n南韓在政府的強力主導下,其數位無線電視的規格採用美規ATSC,但是行動接收則開放給了歐規,其數位電視規格消長過程和台灣極為類似,係一比較性研究之對象。\n\n2003年及2006年台灣公視基金受新聞局委託,建置第二單頻網傳輸系統,準備建立製播分離與共同傳輸平台機制的公共政策,公共廣電媒體身處於多媒體、多頻道競爭的生態環境中,面對數位科技的挑戰,亦有其角色定位的變化。\n\n依據本研究的理論架構,台灣的標準化模式係已轉移為在地特有的樣貌。\n台灣實踐歐規標準除了目前15個數位電視台產業的發展,還導引出公共政策的決策,公共電視台扮演「機制黏著劑」的功能,建立參與者之間的共識基礎,最後形成相關的產業政策,其顯示的意義係由市民社會為了共同的理念建立往上推的範例。由DVB-T政策的制定,導引出這些現象觀察,DVB-T確有改革的意義。
May 2001 Directorate General of Telecommunications,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made a bottom-up decision due to consecutiv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irectorate General took a neutral stand to let digital TV enterprises select freely whether they preferred still attached to the existed ATSC or switched to DVB-T once their standards needed to be adopted. Such a new technical idea, not only without meddling by political forces, but also smoothly put into practice, indeed became an important case in the evolving communications policies in Taiwan.\n\nFrom the viewpoint of general development of DVB,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broadcast industry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video broadcast industry. In Taiwan, the transfer of standardizations from ATSC to DVB-T has its own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began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DVB as research guidelines,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significanc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s in the transferring from ATSC to DVB-T, and understand what policy concern been put into practice. \n\nComplied with the clear state’s guidance, South Korea’s digital TV adopted ATSC, however its mobile application adopted T-DMB. The similarity of digital TV adoption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turned out to be a typical subject for comparative study.\n\nIn both 2003 and 2006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entrusted Taiwan Public TV a fund to conduct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in preparation for establishing a transmission platform. Competing with the multi-media and multi-channel business and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digitization,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s entitled to many different roles it plays during transition. \n\n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the DTV standardization in Taiwan obviously belongs to a local version of its globalization. In practice, DVB-T in Taiwan has not only been applied by five terrestrial broadcasters, but also brought the concept of DVB into practice. Public TV, functioning its “institutional glue”, reached a consensus among participants, and eventually facilitated concerned industrial policies been set up, which indeed indicating a multilayer of civilian forces were grouped together through a bottom-up decision model. All those observations of policy deci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certainly generated from the adoption of DVB-T.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編纂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第十一輯》,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編纂委員會(2003)。《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第十三輯》,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公視(2004a)。〈南韓數位無線電視(DMB)系統正式與國際接軌〉,上網日期:2005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pts.org.tw/~rnd/p9/2004/information/041215g.htm。
公視(2004b)。〈美規與歐規之間-韓國無線數位電視的規格戰〉,上網日期:2006年5月7日,取自:http://www.pts.org.tw/~rnd/p9/p9-2.htm。
公視策略研發部(2005)。《建構媒體嶄新地景打造文化亮麗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牛萱萍(1998)。《公共資訊政策之探究-理論、方法與議題》。國立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怡(2007)。〈NCC停擺,六千億空轉〉,《新新聞》,1065:50。
王惟貞、林品華(2008)。〈南韓科技革新思維與措舉〉,《科技發展政策報導》,1:75-82。
石世豪、蔡志宏、莊春發、程宗明(2001)。《數位化時代無線電視之定位與發展》。(中華民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2003)。《台灣無線數位電視產業白皮書》。台北: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
交通部電信總局(1998)。【數位電視地面廣播傳輸標準公聽會會議紀錄】。未出版之會議紀錄。
交通部電信總局(2002年6月18日)。〈數位廣播電視產業整合實施計畫(草案)〉。交通部電信總局內部文件。
行政院新聞局(2007年11月6日)。〈全球競爭時代台灣影視媒體發展的策略與政策規劃〉,上網日期:2008年8月31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4739&ctNode=3444。
行政院主計處(2009)。〈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網頁: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4。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2001年4月20日)。(數位廣播電視發展推動會議會議紀錄)。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內部文件。
江奉琪(2000)。〈電視學會概況〉,《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第十一輯》,11:17。
江聰明(2002年8月13日)。〈新聞局擺陣仗 電視台長官不爽 一場座談會各台新聞部主管覺得像「圍剿」〉,《聯合報》,26版。
吳光中、謝佳雯(2000年10月19日)。〈數位電視美規歐規鬧雙包 明年試播後再來二選一〉,《民生報》,C2版。
呂沐錡(2003)。〈互動電視產業發展與未來的機會〉,《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4:4-5。
李秀珠、趙子宏(2001)。《電視數位化後頻道之使用及管理研究》。(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委託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長龍(1997)。〈全球數位電視的發展與現況〉,《電腦與通訊》,58:6。
李彥甫(1998年6月25日)。〈數位電視採美規 現有頻道95年回收〉,《聯合報》,6版。
李若松(1998年3月13日)。〈數位電視民國90年全台開播 美規系統首度亮相〉,《聯合報》,19版。
李羏(2006)。《台灣數位無線電視共同傳輸公司的建構內涵與發展類型:一個新制度論觀點的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瞻(1978)。《我國電視系統與政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李懿文(2003)。〈數位化與公共化之抉擇 台灣無線電視未來公共視聽利益之爭議〉,《數位媒體發展政策論壇會議實錄》,頁225-235。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卓沅蓁(2008)。《建構台灣數位無線電視共同傳輸平臺計畫之政策研究:新制度論的觀點》。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玉書(1989)。〈明日之星---高傳真電視(HDTV)〉,《工業簡訊》,15 (7):4-6。
周玉書(1999)。〈明日之星 高傳真電視〉,《工業簡訊》,19 (9):4-7。
林天良(1999年4月26日)。〈科專將補助數位電視試播 經部預定提供四家無線電視台6,144萬元〉,《經濟日報》,27版。
林天良(1999年8月10日)。〈數位電視年底試播〉,《經濟日報》,26版。
林沿瑜、朱小明編譯(2008年7月23日)。〈媒體很自由網路超普及台灣變速 全球第三〉,《聯合報》,A2版。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85:1-30。
金美敬(2007)。〈韓國推動數位電視產業的政策與策略〉,上網日期:2008年1月10日,取自台商政策文件電子報網站:http://news.cier.edu.tw/tmail/about_3.asp?sno=649
查修傑譯(1997)。《決戰資訊高速公路:第二波資訊革命的契機與反思》,台北:遠流。(原書Burstein D.& Kline D. [1995]. Road Warriors. London: Curtis Brown Press.)。
倪炎元(1993)。《南韓與台灣威權政體轉型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倪炎元(1995)。〈威權政體下的國家與媒體:南韓與台灣經驗之比較〉,《東亞季刊》,26 [4]:132-146。
孫民承(2000)。〈從數位地面廣播開始試播看數位廣播發展〉,上網日期:2008年10月6日,取自資策會網頁: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search/search_more.asp。
孫治本(2003)。〈跨國公民社會與歐洲聯盟的整合問題〉,黃瑞祺(編),《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頁83-126。台北:左岸文化。
翁秀琪(1987)。〈我國電視媒介的反民主本質〉,《中國論壇》,24(3):44-47。
翁秀琪(2008)。〈公共媒體如何問責:以台灣的公廣集團為例〉,《新聞學研究》, 96:187-211。
翁秀琪、陳百齡、陳炳宏、郭力昕、莊國榮、馮建三、程宗明(2001)。《電視改造無望?無線電視公共化可行性評估報告》。(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張文輝(1998年11月9日)。〈政府定出九十年全區開播 九十五年收回現有頻道電視業者主張腳步放慢 電視數位化急行軍 四無線台:事緩則圓〉,《聯合報》,26版。
張文輝(2001年5月27日)。〈合併生路 四台變二台?無線電視台不斷虧損 華視主秘黃新生指出 四台股票都上市時合併 才能轉虧為盈〉,《聯合報》,27版。
張啟仁(1992)。〈我國推動HDTV工業發展之策略〉,《工業簡訊》,22(2):55-63。
張啟仁(1993)。〈政府推動HDTV工業發展之現況〉,《工業簡訊》,23(9):1-7。
張育誠(2004)。《資訊服務業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以台灣、南韓為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義宮(1999年6月24日)。〈搶占數位電視商機戰火點燃 聲寶、大同、普騰、宏碁等加速投產腳步 未來十年有2000億元市場〉,《經濟日報》,26版。
張義宮,(1998年8月11日)。〈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明成立 經部高畫質視訊推動小組結合產學界 將制定DTV規格 預計三年後每年有90萬台商機〉,經濟日報,26版。
張慧君(2000)。〈由Sinclair請願案看美國數位地面廣播之發展〉,上網日期:2000年1月22日,取自工研院電通所網頁:http://www.tvro.com.tw/main5/maindate/taiwandigital/hdtv3.htm。
張繼高(1995)。《必須贏的人》。台北:九歌出版社。
許金龍(1998年7月8日)。〈HDTV時代國民95年將全面來臨 數位視訊收視戶若達85% 類比式頻道將收回〉,《聯合報》,24版。
許超雲、黃啟芳、張知難、劉皆成(2001)。《數位電視地面廣播傳輸標準美規(ATSC)與歐規(DVB-T)實地測試計劃結案報告》。(中華民國電視學會委託研究計畫)。台北:電視學會。
郭錦萍(1998年12月31日)。〈95年搶數位電視商機 類比頻道將回收〉,《聯合報》,21版。
陳怡如(2001年7月12日)。〈數位電視規格 中美入會諮商變數〉,《經濟日報》,33版。
陳柏誠(2009年)。〈去年人均國民所得 韓倒退 剩17,750美元〉,上網日期:2009年3月18日,取自大紀元電子時報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4/n2407839.htm
陳勝忠(1998年3月19日)。〈數位視訊革命方興未艾 我國明年3月將試播第一個數位電視實驗台〉,《經濟日報》,第51版。
陳慶立(2008)。〈韓國電視產業政策概況〉,上網日期:2008年8月27日,取自:http://www.pts.org.tw/~rnd/p2/2008/0808/k1.pdf。
費家琪(1998年11月3日)。〈數位電視帶動商機1800億元 89年底開播 無線電視台節目頻道將大增〉,《經濟日報》,27版。
勤業國際財務顧問公司(2004):《台灣無線數位通訊傳輸公司營運計畫書》。(中華民國電視學會委託研究)。台北:電視學會。
景崇剛(1998)。《數位電視在技術與政策法規層面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宗明(2003a)。〈研發公共電視數位化之資源網路分析--行動者的實徵調查與情境詮釋〉,《廣播與電視》,20:59-95。
程宗明(2003b)。《批判台灣的電視政策,2000-2002 : 無線電視台公共化與數位化之思辯》。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程宗明(2006)。〈燃升中的亞洲區數位電視明燈〉,上網日期:2006年7月26日,取自:http://www.pts.org.tw/php/html_pub/pubfile/file/PUBFILE_CONTENT/449/ABU%202005.pdf。
程宗明(2007)。〈秋日高麗一週遊•躍上高峰探己彼•心有壯志知籌謀--參加2007年韓國舉辦國際公廣機構年會報導〉,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pts.org.tw/php/html_pub/pub_infor/c_org/train/2007/data/11.pdf。
馮建三、程宗明(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原書V. Mosco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Rethinking and Renewal. USA:Sage Publications.)。
馮建三譯(1992)。《統領BBC—英國廣播協會的蛻變歷程》。台北:遠流。(原書Charles Curran [1979] . A seamless robe: Broadcasting,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馮建三、景崇剛編著(2000)。《行政院新聞局無線電視台總體政策及結構改造專案小組結案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黃仁宇(1985)。《萬曆十五年》。台北縣:食貨出版社。
黃國師(2003)。〈台灣無線電視業發展數位電視的現況與困難〉,《台北數位媒體發展政策論壇會議實錄》,頁125-140。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編印。
黃啟芳(2001)。《數位電視地面廣播傳輸標準美規(ATSC)與歐規(DVB-T)實地測試計劃結案報告》。(中華國電視學會學術單位委託案)。台北:大同大學通訊研究所。
經濟部高畫質視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1993)。(三台婉拒集資籌設HDTV實驗電視台),《高畫質視訊》,8:4。
經濟部高畫質視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1994)。(我國高畫質/數位視訊實驗台已選定地點),《高畫質視訊》,8:12。
經濟部工業局(1995)。《中華民國84年工業發展年鑑》,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1997)。《中華民國86年工業發展年鑑》,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1998)。《中華民國87年工業發展年鑑》,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虞孝成(1993)。〈HDTV推展過程中的策略探討〉,《高畫質視訊》,11:1-4。
趙玉楷(2001)。〈數位電視廣播技術規範與經營模式之關係〉,「2001年數位新視野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劉宜(2005年9月20日)。〈發展文化創意與數位電視 公視兩年計畫贊聲不絕〉,《中國時報》,A8版。
劉靜怡、陳耀祥(2006)。《數位電視「第二單頻網」執照核發相關爭議法律意見書》。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瑋翎(2000年10月19日)。〈花了十幾億想把觀眾找回來 無線台:愈早做愈完蛋〉,《民生報》,C2版。
蔡志宏(2003)。【我國數位電視廣播產業整合推動策略構想】。NICI未出版之專題報告。
鄧伯宸譯(2007)。《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台北縣:立緒文化出版社。(原書Levy, Daniel., Pensky, Max., Torpey, John. [2005]. Old Europe, New Europe, Core Europ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after the Iraq war. NY: Verso.)。
聯合報(1998年10月8日)。〈電視學會質疑數位化試播進程 要求延播一年 別讓業者冒風險〉,第26版。
盧景海(1995)。〈歐美發展高畫質電視的發展對我國的影響〉,《高畫質視訊》,10:1-5。
賴文惠(2005)。〈韓國衛星手機電視歷經波折 曙光乍現〉,上網日期:2006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pts.org.tw/~rnd/p9/2005/DMB.pdf
賴文惠(2008)。〈公共電視董監事會2008年韓國廣電機構參訪報告〉,上網日期:2009年2月3日,取自:http://web.pts.org.tw/php/html_pub/pubfile/index.php?FIRST_DEEP=60&DEEP=441&DEEP2=441。
賴柏洲、林志星、賴明照、林世欽編 (2003)。《數位電視廣播與製作系統》。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賴國洲(1997)。《90年代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謝光正(2007)。〈數位電視廣播市場發展潛力〉,上網日期2009年1月8日,取自台灣數位電視協會網站:http://www.dtvc.org.tw/2-1.htm。
謝穎青(2005)。〈台灣數位視訊發展的挑戰與展望〉,上網日期:2005年3月,取自:http://www.elitelaw.com。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良電視-兼論當前台灣電視節目產製的困境及出路》。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蘇侯彰(2000)。《網際網路歷史的政經分析:美國與台灣經驗》。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惠玲(2006)。〈中嘉、TBC、東森科合計大於58%市場大餅 台有線電視集團將盡成外資囊中物?中嘉、中嘉股權出售 引來全球第一大私募基金KKR競逐〉,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4日,取自電子時報網站:http://www.digitimes.com.tw。
Cargill, C. (198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Theory,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s. Newton, MA: Digital Press.
Collins, R. (1998). Back to the future--Digital television and converge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2(4/5), 383-396.
Collins, R. (1998). From Satellite to Single Market—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public servic. New York: Routledge.
Cohen, M. D., March, J.G., & Olsen, J. P. (2007).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 1-26.

David, P.A. & Greenstein, S. (1990). The economics of compatibility standards: An introduction to recent research.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1, 4.
De Bruin, R., & Smits, J. (1999).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London: Artech House.
DVB(Digtal Video Broadcasting).
-----(2000)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DVB response to the Commission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regulation. (DVB CD-ROM Version 3.0, 2000).
-----(2000) A Fundamental Review of the Policy of European Technical Regulations Applied to the Emerging Digital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DVB CD-ROM Version 3.0, 2000).
European Commission(1997).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vis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Towards an information society. Brussels, Belgium.
Freeman, C., Clarke, J., and Soete, L. (1982). Un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 Study of Long Wav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Galperin, H. (2004), New Television, Old Politics The transition to digital TV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imme, K. (2001). Digital Television Standardization and Strategies. London: Artech House.
Habermas, J. (1981).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Hart, J. A. (2004). Technology, television and competition-The politics of digital TV.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wkins, R. (1995). Standards-making as technological diplomacy: assessing objectives and methodologies in standards institutions (pp.147-158). In R. Hawkins, R. Mansell, & J. Skea (Eds.), Standard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ldershot, England: Edward Elgar.
Hawkins, R. (1996). Standards f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Negotiating institutional biases in network design (pp.157-188). In R. Mansell & R. Silverstone (Eds.), Communication by Desig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wkins, R., Mansell, R., & Steinmueller, E. W. (2000). Liberalization and the process and implications of standardization (pp.240-288). In R. Mansell, and W. E. Steinmueller (Eds.), Mobiliz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ho,Whasun.(2007).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f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A case of the Korea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31, 124-138.
Katz, M. L., and C. Shapiro. (1986).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4), 822-41.
Mansell, R.(1987). Information sector policy analysis: Conceptual frameworks. Gazette, 39:195-210.
Mansell, R.(1995). Standards, industrial policy and innovation(pp.213-227). In Richard Hawkins, Robin Mansell, and J Skea (Eds.), Standard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ldershot, England: Edward Elgar.
Mansell, R. & Siverstone, R. (1996).Communication by Design: the politic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uman, R. W. (1999). Broadcasting and bandwidth (pp.215-236). In Gerbarg, Darcy (ed.), The Economics, Technology and Content of Digital TV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adgett, K. D.(198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ges and Rewar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apazafeiropoulou, A. & Pouloudi, A. (2000).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improving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pp.709-716). In Hansen, H.R. et al.(Eds.), 8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ECIS2000), Vienna: Austria.
Park, Kwangjoo.(1983). Student Activism in a Praetorian Society; A Korean Case.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artridge, P.H. (1971). Consent and Consensus. London: Pall Mall.
Price, M. E., & Raboy, M. (2001).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ransition:A documentart reader. Dusseldorf: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Quintas, P. (1994). Paths of Innovation in software and systems development practice (pp.69-89). In R. Mansell(ed.),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Emerging Patterns of Control. London: Aslib.
Reimers, U. (200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digital television. Springer-Verlag.
Shin, D. H., Kim, W. Y., & Lee, D. H. (2006). A web of stakeholders and strateg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DMB): Why and how has DMB been developed in Ko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Management, 8(2): 70-83.
SIS(Strategic Information Service/EBU)(2000). The Positioning of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in selected European markets. Switzerland : DigiTAG.
Whitworth, J. (1882), True Planes, Screw Threads, and Standard Measures. Papers on Mechanical Subjects, 1. 208-208.
Wu, Yi., Hirakawa, S., Reimers, H. U., Whitaker, J. (2006). Overview of digital television development worldwide.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94: 8-21.
Yoon, S. (2004). Technological choice and transnational capital power: Dispute on the Europe or the US model of Digital Television in South Kore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IAMCR Political Economy Section Program, Brazil.
Zartman, I.W.(1977). Negotiation as a Joi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1,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3941020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4102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4102001.pdf1.8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