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777
題名: 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希望國小為例
The case study on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of the remote small school
作者: 林元婷
貢獻者: 鄭同僚
林元婷
關鍵詞: 偏遠小校
再生策略
廢併政策
merger polity
small school in remote area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Dec-2010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偏遠小校面臨整併危機時所實施的再生策略、遭遇的困境與其解決之道,因此乃選擇一所積極尋求再生的某小學進行個案研究,透過實地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瞭解個案學校實際實施情形,並進而探尋置落於現今整併政策下,偏遠小校實施再生策略所展現的意義。本研究結果如下:\n一、個案學校所實施的再生策略大致分為三層次,即:(一)以「回歸教育本質、展現辦學特色與績效」為再生策略的核心;(二)以「建立雙語特色學校、實施課後輔導」為再生策略的發展主軸;(三)以「學校走出去、資源引進來」為再生策略的手段,幫助主軸策略順利實施。\n二、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之影響因素有四面向並交互影響,即:(一)「官方部門」:政治承諾與整併政策方向,影響政策穩定性與再生策略之實施;(二)「家長與社區」:家長對保留學校的決心與對學校特色的認同,左右校方辦學態度與再生策略實施方向;(三)「校長」:校長危機感、校長辦學理念與其領導作風,影響再生策略之推動;(四)「教師」:教師的專長與興趣、教師參與意願,影響再生策略之實施成效與永續。\n三、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遭遇之困難與解決之道:(一)整併政策與學校再生策略有人去政息之慮,對此學校積極建立制度與組織文化,以增加再生策略的穩定性;(二)提供家長資源取捨間不易拿捏,因此學校提高篩選的嚴謹度並對學生、家長進行機會教育,以維護補助的品質;(三)偏遠地區學校本身的限制,因此學校向上級反應並增加與他校合作的機會。\n四、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之意義:(一)體現在地草根的意志與限制(二)解構中心,開展學校發展的多元視野;(三)重新省思教育部門齊頭式政策與消極角色。\n由上述研究結果,針對三部分提出本研究建議如下:\n一、行政部門而言:(一)應扮演積極角色,規劃長期偏遠小校發展方向與配套,並立法保障以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二)針對整併政策進行全面性研究。\n二、個案學校而言:(一)雙向溝通、建立共識;(二)轉型為「理念型學校」或複合式的「英語村」模式,提供東部地區英語學習據點;(三)引進農會人力、物力資源,賦權地方以增加再生動能。\n三、民間團體而言:(一)協助方式需切合學校所需;(二)提供學生多元表現與體驗的機會。
The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what problems remote small schools in Taiwan face and how they can resolve the problems by carrying out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The selected case study is a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 . Through collected data fr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es, we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y of Case School, but also realize the meanings of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threat of merger in Taiwan.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clude as follows:\n1.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of Case School:1) “According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lighting the specialist and performance up” is the core;2) “Showing the specialties by building a bilingual school” and “providing homework counseling” is the main;3) “Out of the wall” and “ bringing in the resources” is the means.\n2. There are four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 on the strategy:1) Government affect policy stability;2) Parents & Community:3) Principal;4) Teacher. Factors interact each other to affect policy stability, attitude, the dir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y.\n3. There are two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following strategies may overcome them:1) It’s difficult to keep the merge policy and the strategies sustainable, so the principal establishes a system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o enhance stability;2) Due to the limit of the remote school, principal should report to the executive authority and increase the opportunit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schools.\n4. There are three meanings of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ies:1) Express the willpower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local place;2) Deconstruct the center explore the pluralism and possibilities of school development.;3) Rethink the negative role of the government.\n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re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n1. Case School:1)Two-way communication& Consensus-building;2) Transform to the Charter School or the model of English Village;3) Bring in the resources of Famers’ Association to empower the local vitality. \n2. Administration:1) Be a positive role to plan the direction of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remote small schools and set law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policies;2) Carry on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n3. The public:1) Correspond to the needs of remote small schools;2) Give various opportunities to let students show themselves off.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慧蘭(2006)。國民小學小校裁併政策之初探。載於王慧蘭主編,批判的教育論述與轉化實踐:全球資本主義、女性主義與後殖民(頁123-156)。台北:心理。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志宏、王淑燕、莊雅仲等(1999)。東方主義(Edward W.Saidy著)。立緒出版。
玉井康之 周珮綺譯(2009年3月)。日本偏地教育的現況與課題-以學校統合問題為主。鄭同僚(主持人),日本偏遠地區教育現況與課題,異境、異意與新局─偏遠小學轉型與再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李聖民(2007)。從組織衰退的觀點談在少子化時代偏遠學校應該如何因應-以高雄縣橫山國小為例。台灣教育雙月刊,648,頁49-52。
李鴻章、王揚智(2005)。組織外部關鍵人物對學校組織變革影響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2(4),頁83-91。
吳振福(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策略與教師變革接受度之研究─以屏東裁併政策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煥烘、徐明和(2006)。策略領導在國民小學小型學學校裁併議題上之啟示。
教師之友,47(2),頁57-72。
吳政達、蕭霖(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最適規模與轉型策略之評估。教育部委
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邱玉玲(2006)。裁不裁併大有關係。師友,470,頁40-43。
洪若審(2007)。以價值和價格來看小校裁併問題。師說,199,頁4-8。
楊瑪利(2007)。你的小學還在嗎?。遠見雜誌,243,頁20。
周郁翔(2008)。組織回應外部環境的策略:台灣定期航運個案研究。私立屏東商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頁231- 252)。台北:揚智。
胡慕情(民98年5月4日)。偏遠小校發展系列1:留住偏小不簡單。台灣立報,第六版。
徐文濤、鄭福妹(2006)。台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北縣教育,57,頁28-31。
徐易男(2005)。小型學校整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為例。學校行政,37,頁182-195。
林新發(2009)。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與實務運作。國民教育,49(3),頁1-8。
林進山(2006)。特色學校的教育建構與應用-以平溪國小為例。北縣教育,57,頁17-20。
林惠如(2006)。雲林縣偏遠地區國中英語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孟儀、林妙玲(2006)。我的學校不見了─上學好難。遠見雜誌,243,頁152。
林彩盆(2003)。臺東縣偏遠地區國中校長學校經營困境與轉機。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天佑(2002)。APA格式第五版。教育資料與研究,44,頁102-120。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台北:麗文文化。
莊舒仲(97年12月6日)。遊說高縣府會 催生小校條例。國語日報,第一版。
莊嘉琳(2002)。國小英語教師對英美文化教學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妏(2007)。英語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大學院校教師觀點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錦芬、黃三吉(2007)。臺北市英語村建置的理念、考量與規劃重點:參考韓國英語村經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96年度國民小學國際交流參訪報告書。
陳幸仁、王雅玄(2007)。偏遠小校發展社區關係與組織文化之優勢:以一所國中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8(2),頁1-30。
陳啟榮(2006)。裁併小班小校教育議題之分析。台灣教育,638,頁38-41。
陳啟榮(2005)。台灣國民小學的迫切危機與解決策略。南縣國教,19,頁46-47。
陳憶芬(1993)。山地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玉芳(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使用多元智慧於英語教學效能之研究。私立中台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雅惠(2006)。迷你學校未來的春天。北縣教育,57,頁69-70。
黃俊傑(2008)。小校整併政策芻議。學校行政雙月刊,56,頁155-169。
黃俊傑(2007)。從藍海策略看小校裁併問題。師說,199,頁13-15。
黃詒晏(2007)。偏遠地區弱勢學生非正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彥超(2006)。從學校創新經營談特色學校。南投文教,25,頁50-53。
高新建(2000)。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推展情境。初等教育學刊,8,頁135-160。
吳振福(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策略與教師變革接受度之研究─以屏東裁併政策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6)。教育部精緻國民教育發展方案。檢索日期:2007年8月,取自:
http://140.122.83.236/document/5.doc。
張景添(2007)。學校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學生數從下降到回升的學校為例。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綉華(2007)。說故事教學對信勢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私立玄奘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輝(2005)。小型學校面臨整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36,頁87-93。
張雅卿(2004)。國小英語教學城鄉差距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武昌、周中天、陳純音、葉錫南、林正昌、許月貴(2003)。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施宛直(2008)。一個創新英語教學方案之個案研究-以桃園國際英語村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師苑。
郭雄軍(2007)。創擬學校與知識藍海-檢視教育的量化與質感。品質月刊,19,頁19-22。
曾俊凱(2006)。平凡中的創新與用心-台北縣特色學校之實踐與省思。北縣教育,57,頁52-54。
曾坤輝(2006)。台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蔓俐(2004)。花蓮縣小型學校校長學校經營策略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2010a)。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990518修訂版。檢索日期:2010年5月,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openminded-challenger/article?mid=554&next=547&1=f&fid=8.
詹志禹(2010b)。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徵求你的意見(1)。檢索日期:2010年5月,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openminded-challenger/article?mid=547&prev=549&next=546.
潘清富(2004)。小型學校裁併實施成效之分析─以高雄縣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1,頁27-34。
簡三郎(2007)。國民小學小校裁併評估指標─以雲林縣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6,頁43-80。
劉文通(2007年1月22日)。學生人數少,不利學習。國語日報,第十三版。
劉佩修(2009)。百大特色小學。商業週刊,1109,頁50-122。
劉創任(2006)。極東之星-台北縣福連國小特色學校。北縣教育,57,頁64-68。
劉恩綺(2006)。面臨裁併的小型學校之教學與學習的特殊性與裁併意見之探討。檢索日期2009年11月,取自:http://faculty.ndhu.edu.tw/~idoed/95file/02_b07.PDF。
鄭同僚、詹志禹、黃秉德、李天健、陳振淦、周珮綺(2008)。偏遠地區小學再
生之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G9607-0031)。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鄭同僚(民96年1月22日)。看見機會,尋找轉型契機。國語日報,第十三版。
鄭向峰(2007)。我國實施國小英語教學的社會意義之研究。私立南華教育社會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美、郭雄軍(2007)。創意遊學與文化行銷之研究-以台北縣漁光國小為例。研考雙月刊,31(2),頁98-111。
黃彥超(2006)。從學校創新經營談特色學校。南投文教,25,頁50-53。
蘇清泉(2004)。偏遠地區文化不利因素對國小學實施英語教學之影響-以中部三所學校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麗鳳(2004)。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生態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龍輝(2007)。台南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嚴億婷(2007)。社會文化學習論在英語教學應用之個案研究。私立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Patton,M.Q.(2008)。教育研究與評鑑(第三版)(李奉儒、吳芝儀譯)。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2年)。
Hoy,W.K & Miskel,C.G.(2003)。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第三版)(林明地等譯)。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1年)。
英文部分
Andrews,R.L & Eismann,D.A. (1974).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losures.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12521).
Hampel,R.L. (2002). The long road to small schools.Phi Delta Kappan,83,357-363.
Hoy,W.K & Miskel,C.G. (2008). Educational Administation: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8th ed).New York:McGraw-Hill.
Hoy,W.K. & Tarter,C.J. (2004). A system approach to qua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42.
Woodltorton,S. (2004). Local sustainability at school:A political reorientation.Local Environment,9(6),595-60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3152003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200301.pdf1.0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