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24
題名: 博士、學官與儒生官僚--漢代經學體制化的歷程
作者: 陳殷宜
貢獻者: 車行健
陳殷宜
關鍵詞: 博士
漢代經學
今文經
太學
儒生
古文經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十二月-2010
摘要: 為求徹底釐清漢代博士與經學之互動關係,故在論文綱要之安排上,使博士制度為經,漢代經學為緯,交叉比對研究,希望能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效,將制度與學術互相影響之情狀勾勒清楚。\n在章節安排上,第二章主為考證博士制度之初形而設,而後論及其蛻變。博士官雖至秦代才制度化,不過在戰國初年,博士人才已被廣泛需求,此論可從戰國初期諸國國君之求賢令中驗證。隨著國際情勢的白熱化,國君對博士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此時博士人才大概多為國君之顧問、智囊。入秦以後博士官偶爾也提供顧問之服務,不過秦始皇時期之博士,最顯著亦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帝國意識型態的塑造,至此已具漢代博士官的氣象。透過此章,可使讀者領會博士制度產生的具體歷史脈絡。\n第三章主要討論五經博士立為學官後,其制度的變化,以及博士制度如何影響漢代經學的運作。隨著經學的制度化,對博士制度與經學體系兩方都產生了一些影響。五經博士秩卑而位極高,更是漢朝皇帝推廣德政的象徵,為了爭取這一榮耀,自宣帝起便陸續有學者為此爭立博士家法,這一系列爭論便是經學史上極有名的今古文之爭。透過此章之論述,可望釐清經學中今古文之爭之真正原因,以及師法/家法施用於漢代之意義。\n第四章則以漢代太學(含制度本身)之興衰為論述骨幹,從校舍、弟子員數、進用辦法,具體呈現今文經學興衰的實況。除此之外,更從今古文釋經之異同,以及當時學術環境之氛圍,對章句學的內涵與特徵進行推論;更可從章句學興衰起伏的發展情勢,一探今文經學枯榮與共的原因。\n第五章則在具體經義的致用上,探討漢人詮釋經典的方法與目的。基本上漢人習經、用經的習慣可從本章所論三方面(即為本章之三節)得知。其一,漢人受的經學教育相當徹底,這並不是指漢代太學與郡國學之設相當全面,而是漢代今文經學家篤信經典中的教訓,並以為天地綱常。其二,漢人對經學的信仰是一回事,但這股信仰要在國家成為一個普遍的共識、權威的力量,則有賴制度的推廣。漢代以明經取士的仕進辦法確定後(含太學與察舉明經)則產生一批新興士人,亦形成了一股可觀的力量,必要時可制衡君權。其三,也就是本文第三節處,則探討漢代經學內部分化之情形。西漢中期以後,不論是今文經學內部,抑或今古文之間,它們的分歧漸趨明朗,立場也益發鮮明。細究原因,可能不只是文字版本之異,政治情況的複雜,也是促此學術分途的可能原因。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一)經部
《周易注疏》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逹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尚書注疏》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今文尚書經説考》 陳喬樅撰 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尚書大傳敘〉 鄭玄撰 收錄於孔廣林輯《通德遺書所見錄》 嘉慶18年刊本影印 京都:中文出版社
《毛詩正義》 毛公傳、鄭玄箋、孔穎達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毛詩傳箋通釋》 馬瑞辰撰 陳金生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
《韓詩外傳今註今譯》 韓嬰原撰、賴炎元註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周禮注疏》 鄭玄注、賈公彥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周禮正義》 孫詒讓 台北:中華書局 1966年
《儀禮注疏》 鄭玄注、賈公彥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禮記正義》 鄭玄注、孔穎達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明堂月令論〉 蔡邕 收錄於《蔡中郎全集》 四部備要 台北:中華書局 1971年
《春秋左傳注疏》 杜預注、孔穎達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春秋公羊傳注疏》 何休注、徐彥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春秋決事》 董仲舒撰、王光旦校 收錄於王謨輯《漢魏遺書鈔》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81年
《春秋大事表》 顧棟高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論語注疏》 何晏注,邢昺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孟子注疏》 趙岐注、孫奭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孟子趙注》 趙岐注 景印元覆宋世綵堂本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70年
《點校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 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孝經注疏》 唐玄宗注、邢昺疏 南昌府學本影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6年
《石渠禮論》 戴聖撰、郭奉璋校 收錄於王謨輯《漢魏遺書鈔》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81年
《白虎通疏證》 班固原撰、陳立疏證 台北:鼎文書局 1973年
《白虎通疏證》 班固原撰、陳立疏證 新編諸子集成 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
《五經異義疏證》 許慎撰、鄭玄駁、陳壽褀疏 《古經解彙函(附十種)》據「上海蜚英館本」影印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98年
《五禮通考》 秦蕙田 盧文弨、姚鼐手校 中壢:聖環圖書 味經窩初刻試印本1994年
《經典釋文彙校》 陸德明撰 黃焯彙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
《說文解字注》 許慎原撰、段玉裁注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5年經韻樓藏版
《鄭志疏證》 鄭小同撰、皮錫瑞疏證 台北:世界書局 1963年
《傳經表》 繆荃孫校錄、繆用懃校刊 收錄於《洪北江(亮吉)先生遺集(九)》台北:華文書局 1969年
(二)史部
《竹書統箋》 徐文靖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戰國策箋證》 劉向集錄、范祥庸箋證、范邦瑾協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七國考》 董說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56年
《說苑》 劉向撰、程榮校 台北:世界書局 1962年初版
《史記會注考證》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注 台北:天工書局 1993年
《前漢紀》 荀悅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1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漢書》 班固撰 台北:世界書局 1978年
《前漢書補注》 王先謙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56年
《後漢書》 范曄撰 台北:世界書局 1978年
《漢書疏證》 沈欽韓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漢書藝文志拾補》 姚振宗撰 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二冊 台北:開明書店 1967年 開明書店製版
《三輔黃圖校釋》 何清谷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
《九家舊晉書輯本》 湯球輯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兩京新記輯校》 韋述撰、辛德永輯校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年
《漢官六種》 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常璩撰 任乃强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長安志圖》 李好文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據乾
隆欽定本影印
《太平御覽》 李昉等奉敕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
《資治通鑑》 司馬光編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
《文獻通考》 馬端臨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歷代職官表》 永瑢、紀昀等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歷代職官表》 黃本驥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廿二史劄記》 趙翼撰、王樹民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 1984年
《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 台北:大化書局 1977年
《史說略》 黃以周撰 收錄於《儆季襍箸五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菁講舍刊本
(三)子部
《商君書解詁》 商鞅(託名)撰、朱師轍注 台北:世界書局 1962年
《韓非子校釋》 韓非撰、陳啟天校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
《呂氏春秋新校釋》 呂不韋等撰、陳奇猷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新語校注》 陸賈撰、王利器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淮南鴻烈集解》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
《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 鐘肇鵬主編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鹽鐵論校注》 桓寬撰、王利器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法言義疏》 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
《論衡校釋》 王充撰、黃暉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中論校注》 徐幹撰、徐湘霖校注 成都:巴蜀書社 2000年
(四)集部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嚴可均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1年
《七略別錄佚文》 劉向撰、姚振宗輯錄、鄧駿捷校補 澳門:澳門大學 2007年
《文心雕龍註》 劉勰撰、鈴木虎雄注 台北:粹文堂書局 年份不詳
《文心雕龍札記》 黃侃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柳宗元集》 柳宗元 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
《困學紀聞》 王應麟撰,翁原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王西莊先生全集序〉 阮元撰 收錄於氏撰:《揅經室集》 台北:世界書局
1964年
《容齋隨筆》 洪邁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日知錄》 顧炎武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9年
《讀例存疑點注》 薛允升撰、胡星橋、鄧又天注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4年
二、近人論著
(一)經部
《經學歷史》 皮錫瑞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4年
《經學教科書》 劉師培撰、陳居淵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今古學考》 廖平撰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中國經學史》 本田成之撰 台北市:廣文書局 1979年
《經學抉原》 蒙文通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6年
《周予同經學史論撰選集(增訂版)》 周予同撰、朱維錚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錢穆撰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
《徐復觀論經學史兩種》 徐復觀撰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5年
《兩漢經學史》 章權才撰 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5年
《中國經學史》 許道勛撰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經學管窺》 黃開國撰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
《今古文經學新論》 王葆玹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
〈談易〉 戴君仁撰 收錄於《戴靜山先生全集(一)》 台北 : 戴顧志鵷印行 1980年
〈西漢武帝前諸子《易》例〉 屈萬里撰 收錄於《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4年
《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 李偉泰撰 台北:臺灣大學文學院 1976年
〈伏生《尚書大傳》的解經方法與思想內容〉 丁亞傑撰 《孔孟學報》 第75期 1998年3月
《毛詩訓詁研究》 馮浩菲撰 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年
〈《甘棠》與孔門師傳〉 朱淵清撰 《中國哲學史》 2002年第1期
〈上博藏簡整理與孔門詩教〉 姜廣輝撰 收錄於《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 台北:學生書局 2007年
《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 林啟屏撰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兩漢章句學之重探〉 林慶彰撰 《中國經學史論集選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漢代章句之學論考〉 張寶三撰 《台大中文學報》 第14期2001年5月
〈漢代章句與白虎通義〉 張榮明撰 《學術研究》 2004年第2期
〈政治與學術之間的漢代章句學〉 張榮明撰 《文史知識》 2007年第5期
〈再論章句與章句之學〉 王寶利撰 《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 2007年第8期
〈宣、章二帝與兩漢章句學的興衰〉 郜積意撰 《漢學研究》 第25卷第1期 2007年6月
〈王逸《楚辭章句》研究〉 小南一郎撰 張超然譯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1卷4期 2001年12月
〈趙岐:《孟子注》──章句學的運用與突破〉 郜積意撰 《孔子研究》 2001年第1期
〈章句論〉 呂思勉撰 收錄於《文字學四種》 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1987年
〈經疏的衍成〉 戴君仁撰 原收錄於《梅園論學續集》 又編入《戴靜山先生全集(二)》 台北:戴顧志鵷印行 1980年
〈論儒釋兩家的講經與義疏〉 牟潤孫撰 《注史齋叢稿(增定本)》 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
〈漢代今、古學之爭的再認識——以賈逵與《公羊》之爭為例〉 郜積意撰 《中國文哲研究期刊》 第22期 2003年3月
〈兩漢經學師法家法考〉 郭永吉撰 收錄於《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與學術史──李學勤教授伉儷七十壽慶紀念文集》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6年11月
〈兩漢時期的經學和白虎觀會議〉 余敦康撰 《中國哲學論集》 瀋陽:遼寧
大學出版社 1998年
〈帝國意識型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 林聰舜撰 《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硏究報告》 NSC85-2411-H007-004
〈試論白虎觀會議的意義〉 井之口哲也撰 《經學與中國哲學》 上海:華東
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白虎觀會議和《白虎議奏》、《白虎通義》之關係考〉 雷戈撰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1997年第6期(總第119期)
〈今古文經學合流原因新探──漢代博士制度與今古文經學合流之淵源〉 葛志毅撰 《北方論叢》 1995年第1期
〈黃龍十二博士的定員和太學郡國學校的設置〉 沈文倬撰 《宗周禮樂文明考論》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先秦至西漢博士論考——兼論博士與儒的關係〉 郭永吉撰 《清華中文學報》 2008年第2期
〈漢代經學博士考辨〉 黃開國撰 《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2期
〈《漢志》稱諸子「亦六經之支與流裔」疏證〉 李威熊撰 《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1卷第2期 2005年
〈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 黃俊傑撰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年
〈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 黃俊傑撰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年
〈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為中心〉 黃俊傑撰 《南京大學學報》 2007年第2期
《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 嚴正撰 濟南:齊魯書社 2001年
〈古政原始論〉 劉師培撰 收錄於《劉申叔先生遺書》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5年
(二)史部
《中國早期國家》 謝維揚撰 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
《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 何懷宏撰 北京:三聯書店 1996年
《春秋史》 顧德融撰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 許倬雲撰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 趙鼎新撰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06年
〈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 增淵龍夫撰 收錄於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9年
《戰國史》 楊寬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7年
〈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 許倬雲撰 收錄於《求古編》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2年
《戰國變法》 黃中業撰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0年
《先秦諸子繫年》 錢穆撰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
《秦漢史》 呂思勉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日書──秦國社會的一面鏡子〉 〈日書〉研讀班 《文博》 1986年第5期
《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 西嶋定生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4年
〈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的出現〉 西嶋定生撰 收錄於《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9年
〈中國古代帝國形成史論〉 西嶋定生撰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撰選集(第二卷)》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 杜正勝撰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
《漢代社會結構》 瞿同祖撰、邱立波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漢代豪族硏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 劉增貴撰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博士論文 1985年6月
〈漢代豪民與鄉里政權〉 王彥輝撰 《史學月刊》 2000年第4期
〈東漢的豪族〉 楊聯陞撰 收錄於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中冊)》 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茂昌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1997年
《秦漢豪族社會研究》 馬彪撰 北京:中國書店 2002年
《春秋戰國時代的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 黃俊傑撰 台北:問學出版社 1977年
《秦漢仕進制度》 黃留珠撰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85年
《察舉制度變遷》 閻步克撰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年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閻步克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
《秦漢官僚制度》 卜憲群撰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
《漢魏制度叢考》 楊鴻年撰 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帝制開端時期的官僚政治制度──秦漢〉 閻步克撰 收錄於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 2004年
《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 閻步克撰 北京:三聯書店 2009年3月
《先秦士人與社會》 劉澤華撰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張蔭麟撰 收錄於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中冊)》 台北:國立編譯館、茂昌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1997年
《兩漢經學與社會》 孫筱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
〈漢代太學考略〉 毛禮銳撰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62年第4期
《中國教育史》 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等撰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89年
《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制度考略》 王志民、黃新憲撰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 1996年
《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高明士撰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
《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高明士撰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年
《中國教育史》 陳東原撰 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6年
〈秦博士弟子考辨〉 周繼仁 《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3期
〈漢代太學的考證與批判〉 秦彥士撰 《四川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4卷第2期 1997年4月
〈論東漢太學教育與太學生運動特點的內在聯繫〉 郭炳潔撰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兩漢太學研究》 范正娥撰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戰國秦漢間博士制度考論〉 齊覺生撰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第四期 1961年12月
〈論秦漢博士制度〉 張漢東撰 收錄於安作璋、熊鐵基撰:《秦漢官制史稿》 濟南:齊魯書社 2007年
《「公孫弘為學官」考釋》 黃慶萱撰 《大陸雜誌》 第32卷第5期
〈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 甘懷真撰 《新史學》 第16期 2005年12月
《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 季乃禮撰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
〈漢代復仇所見之經、律關係問題〉 邱立波撰 《史林》 2005年第3期
《漢代以降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中古時期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 李隆獻撰 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2006
〈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 李隆獻撰 《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 2008年5月
《漢代的巫者》 林富士撰 台北:稻香出版社 2004年
《東漢三國時期的談論》 劉季高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觀堂集林》 王國維撰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歷代政治得失》 錢穆撰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
《中國史探研(古代篇)》 齊思和撰 台北:弘文館出版社 1985年
《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 黃源盛撰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8年
〈埃森西塔對帝國的政治系統之研究及其對中國歷史之解釋〉 黃俊傑撰 《史學方法論叢》 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1981年
《漢長安城》 劉慶柱、李毓芳撰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三)子部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 陳來撰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
《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爭鳴與學術自由》 白奚撰 北京:三聯書店 1998年
《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 胡家聰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先秦齊學考》 林麗娥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2年
《羅根澤說諸子》 羅根澤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 劉又銘撰 本文收錄於《「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 2001年
〈儒教的國教化〉 福井重雅撰、收錄於佐竹靖彥主編:《殷周秦漢史學的基本問題》 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顧頡剛撰 收入於顧頡剛編《古史辨》 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987年
〈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梁啟超撰 收入於顧頡剛編《古史辨》 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987年
〈帝國意識型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 林聰舜撰 《大陸雜誌》 第91卷第2期 1994年8月
〈論孔子素王說的形成與發展主向〉 洪春音撰 《興大中文學報》 2006年12月第20期
〈天子好逑──漢代儒教的皇后論〉 保科季子撰、石立善譯 《中國經學》第4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復讎論〉 日原利國撰 收入於《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 板橋:駱駝出版社 1987年
〈兩漢之際的讖緯論略〉 邊家珍撰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7月
《漢代思想史》 金春峰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兩漢思想史(二)》 徐復觀撰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兩漢思想史(三)》 徐復觀撰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 馬良懷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二)》 勞思光撰 台北:三民書局 2001年
《中國政治思想史》 蕭公權撰 上海:上海書店 1989年
《復性書院講錄》 馬一浮撰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8年
(四)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相關理論研究
《帝國的政治體制》(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艾森斯塔 (Shmuel N.Eisenstadt)撰、沈原、江旅平譯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 金觀濤、劉青峰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年
《道德原則研究》 休謨(David Hume )撰、曾曉平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
《影響的焦慮》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撰、徐文博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
《文化人類學辭典》 陳國強、石奕龍編 台北: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社會學辭典》 戴維.賈里(David Jary)、朱莉婭.賈里(Julia Jary)撰 周業謙、周光淦譯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5年
(五)其他
《許威漢語文研究文存》 許威漢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
《許慎年譜》 張震澤撰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86年
《蔡邕評傳》 高長山撰 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
《最高法院判例要旨:中華民國十六年至九十四年》 最高法院編輯 台北:台北最高法院 2007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14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401.pdf2.0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