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44
題名: 無政府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王詩琅之思想前景與文藝活動關係研究
Anarchism and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oughts of Wang Shi-Lang and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作者: 鄒易儒
貢獻者: 張文薰
鄒易儒
關鍵詞: 無政府主義
日治時期
台灣新文學
王詩琅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Dec-2010
摘要: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作家王詩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書寫風格與同時代左翼作家有所區隔的王詩琅,其早年參與的無政府主義運動與挫敗經驗,對其後來的文藝活動可能投射的影跡,進而體現台灣新文學於發展過程中與社會運動交互作用的時代意義。\n 本論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針對向來較少受到討論的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歷程進行考察。首先概述自十九世紀初期以來起源於歐洲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內蘊,而後則凝縮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龐雜而曲折的發展過程,關注其中與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有所連結之概念、人物與組織,進而以范本梁之後、在台灣島內實際活動運作的無政府主義團體為論述焦點,包括「台灣黑色青年聯盟」、稻垣藤兵衛所發起的「孤魂聯盟」、張維賢與其所屬劇團以及「台灣勞動互助社」,探析其組織宗旨及活動歷程,並兼論與無政府主義思想特質相關之《明日》雜誌。梳理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從而連繫其與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之間的往來聯繫與思想承繼,以呈顯王詩琅等運動從事者所曾受容的無政府主義理念與精神。\n 在具體掌握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發展脈絡後,本論文的第二部分則著眼於日治時期王詩琅的文藝活動之再閱讀與詮釋。首先將王詩琅於戰後的回憶自述、訪談紀錄等生平記事與其戰前的生命經驗進行相互對照與整理,重探在王詩琅回顧其生命歷程時被遺落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經驗,再現與其早年文學閱讀密不可分的思想意識之形成。再就〈夜雨〉、〈沒落〉、〈十字路〉三篇小說而論,分析王詩琅小說獨有的見證歷史之特質。王詩琅藉由小說中不同的人物類型及「遠近凝視」、「今昔對照」等敘事手法,照見日治時期社會運動所具有的複雜指涉,而對於曾經歷運動挫敗的王詩琅來說,此一書寫行為則可能具有拋開運動敗北的束縛之特殊意涵。最後則針對王詩琅鮮少受到關注的文藝評論進行分析,觀照無政府主義的實踐經驗於其文藝評論中所留有的轉化再生之跡,以及王詩琅對於台灣新文學不同發展階段的關注視角之變移。\n 考察「黑色青年」王詩琅曾有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與實踐,結合其於日治時期小我歷史的重構、小說書寫的指涉與文學意識的表述,在探究台灣無政府主義運動之於作家個人的複雜意義之外,或能藉此重新觀照日治時期深受社會運動所羈絆的台灣新文學作家的一種典型,而有助於理解日治時期的社會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報刊雜誌】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73年。
《台灣新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73年。
《台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台灣時報》,電子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明日》,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所藏微卷。
《台灣文學》(台灣文藝作家協會),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所藏。
《先發部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81年。
《第一線》,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81年。
《台灣文藝》,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81年。
《台灣新文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刊,1981年。
《黑色青年》,群馬:黑色戰線社復刊,1975年。
《自由聯合》,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
《自由聯合新聞》,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
《リベルテール》,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
【中文專書】
G.D.H柯爾著,何瑞豐譯,《社會主義思想史》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下村作次郎編,《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
王詩琅著,翁佳音、張炎憲合編,《陋巷清士 王詩琅選集》,台北:弘文館,1986年11月。
王詩琅譯註,《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5月。
王詩琅,《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第四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年。
史朗寧著,張伯權譯,《俄羅斯文學史》,台北:自華書店,1986年11月。
巴金著譯,許善述編,《巴金與世界語》,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5月。
白浩,《無政府主義精神與20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呂興忠編,《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克魯泡特金,帕米爾編輯部譯,《互助論──進化的一個要素》,台北:帕米爾書店,1980年,再版。
克魯泡特金著,凌霜等譯,《近世科學和安那其主義》,克氏全集刊行社,1928年。
李顯榮,《巴枯寧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李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6月。
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1895-1945)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
邱士杰,《一九二四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10月。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2004年3月。
柏里華著,天均譯,《世界語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6月。
徐善廣、柳劍平著,《中國無政府主義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水逢,《日本近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 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再版。
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湯庭芬,《無政府主義思潮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曾顯章,《張維賢》,台北:台北藝術大學,2003年。
黃武忠《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出版社,1984年。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第一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黃頌顯,《台灣文化協會的思想與運動(1921-1931)》,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12月。
楊守愚著,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蒲魯東著,孫署冰譯,《什麼是所有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歐茵西,《新編俄國文學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日文專書】
川端香男里編,《ロシア文学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6年3月25日。
小松隆二,《日本アナキズム運動史》,東京:青木新書,1972年11月25日。
日本アナキズム運動人名事典編集委員会,《日本アナキズム運動人名事典》,東京:株式會社ぱる出版,2004年4月。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6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復刻版。
台灣日日新報社編,《改訂增補台灣六法》,東京:綠蔭書房,1999年,復刻版。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保安課圖書掛編,《台灣出版警察報》,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復刻版。
市古真次等編,《增訂版 日本文学全史6現代》,東京:學燈社,1994年,2版。
平野謙等編,《現代日本文学論争史》,東京:未來社,2006年。
江西一三,《江西一三自伝》,東京:江西一三自伝刊行會,1976年5月1日。
向井孝,《山鹿泰治 人とその生涯》,東京:自由思想社,1984年12月。
近藤憲二,《一無政府主義者の回想》,東京:平凡社,1965年6月。
近藤憲二,《私の見た日本アナキズム運動史》,東京:啟眾新社,1983年7月1日。
秋山清,《日本の反逆思想》,東京:現代思潮社,1968年4月15日。
秋山清,《アナキズム文学史》,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9月30日。
飛鳥井雅道,《幸徳秋水》,東京:中央公論社,1985年3月10日,第11版。
逸見吉三,《墓標なきアナキスト像》,東京:三一書房,1976年8月。
鈴木靖之,《日本無政府主義運動史》第一編,群馬縣:黑色戰線社,1970年10月15日。
【單篇論文】
下村作次郎編,〈王詩琅回顧──文学的側面を中心として〉,《南方文化》第9號,日本:天理南方文化研究會,1982年6月29日,頁235-262。
王詩琅,〈我的苦讀〉,《民眾日報》,1980年12月12日。
王詩琅,〈我的早年文學生活〉,《台灣文藝》第98號,1986年1月。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399-425。
毛一波,〈台灣老作家王詩琅〉,《傳記文學》第272號,1985年1月,頁88-93。
史可乘,〈人類之家‧台灣ESP學會〉,《台北文物》第3卷第1期,1954年5月,頁91-93。
呂興忠,〈台灣苦旅──日據時期的台灣無政府主義群像〉,《彰中學報》第23期,2001年4月,頁219-235。
吳叡人,〈反政治的政治:《黑色青年》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筆記〉,收入黃自進主編,《東亞世界中的日本政治社會特徵》,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2008年7月,頁109-135。
李宛儒,〈植民地台湾の新劇発展と張維賢――日本留学の影響をめぐって〉,《演劇学論集》第47號,2008年秋季,頁21-40。
河原功,〈解說『台湾出版警察報』〉,收入台灣總督府警務局保安課圖書掛編,《台灣出版警察報》,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復刻版,頁5-24。
林子候,〈王詩琅〉,《傳記文學》第275號,1985年4月,頁141-142。
耐霜,〈台灣新劇運動述略〉,《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43年8月20日,頁83-85。
柳書琴,〈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收入施懿琳等著,《彰化文學大論述》,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頁203-239。
張維賢,〈我的演劇回憶〉,《台北文物》第3卷第2期,1943年8月20日,頁104-113。
張恆豪,〈黑色青年的悲劇──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現代文學》復刊第13期,1981年2月,頁65-91。
陳培豐,〈由敘事、對話的文體分裂現象來觀察鄉土文學〉,收入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7月,頁190-237。
陳建忠,〈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史論(1895-1945)〉,收入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頁15-110。
郭侑欣,〈站在島都的十字街頭──試評王詩琅與朱點人小說〉,《仁德學報》第3號,2004年10月,頁99-111。
賴奕倫,〈日據時期東洋風席捲而來的現代性表現──論王詩琅小說的權力空間辨證〉,《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9號,2004年11月,頁157-180。
【學位論文】
葉瓊霞,〈王詩琅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卓英燕,〈王詩琅台灣民間文學作品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韶翎,〈日本普羅文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徐淑雯,〈王詩琅兒童文學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連婷如,〈王詩琅小說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冠宇,〈王詩琅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台灣小說的都市圖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惠,〈賴明弘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蔡美俐,〈未竟的志業:日治世代的台灣文學史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515900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900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0201.pdf7.9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