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023
題名: 我國社會對話推動及其效益評估指標建構之探討
Promotion of social dialogu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作者: 楊于函
貢獻者: 成之約
楊于函
關鍵詞: 我國社會對話推動
社會對話效益評估指標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9-Sep-2011
摘要: 為促使勞資雙方建立社會夥伴關係,就關注之議題進行資訊交換、意見諮商、或能參與決策,我國於民國92年開始推動社會對話相關業務。於民國93年起,積極在全國、產業層級等非制度性會議中就勞動相關議題推展勞資政三方對話。全國性圓桌會議的年年舉辦,漸從初期勞資雙方的無法凝聚共識,到慢慢就部分議題展開具體對話。而產業別社會對話之推展成效,則可見於車輛業與保險業之勞資雙方與政府達成的幾點共識,並作成具體決策,進而推動政府政策之作成。\r\n而檢視我國法規範制度,目前可見勞委會組織中委員會組織、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就業安定基金管理會等,為法規保障而擁有勞、資、政三方與學術界參與的全國性對話場域。但與會結果仍偏向以政府作最後決策的主導角色。\r\n而社會對話之推展,國際上已嘗試建構指標衡量,然而因指標多指向歐陸等社會對話已臻成熟的國家為背景所建構,我國在操作上無法完全適用,加以我國也未出現社會對話效益之衡量指標,因此本研究嘗試建構我國社會對話效益之評估指標。以透過勞資政學各方專家之訪談指教,為筆者初擬的10項評估指標做出指正與修改,最後集結各方立場與建議而完成之最終指標,則嘗試作為評\r\n估我國社會對話效益之指標參考。\r\n社會對話效益評估指標之內涵以社會對話層級分類為「企業層級社會對話效\r\n益評估指標」、「產業層級社會對話效益評估指標」、「全國層級社會對話效益評估指標」。指標內容包含可直接檢視對話成果的顯性指標如團體協約簽訂率、覆蓋率與執行率之計算,及反應社會對話效益的敏感性指標如增進勞資雙方之信任與和諧的「事業單位成立勞資會議的比率」、「法定勞資爭議調解件數每年變化率」指標。最後則應建置一專門的社會對話效益評估指標之資料庫,將各對話層級的效益評估指標進行分別的紀錄與管理,以期作為未來各層級於推行社會對話之際,得以比較與改進的目標。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 專書
1、成之約、辛炳隆、張玉燕、潘世偉、王方,《勞動政策與勞工行政》,台北:空中大學,2004。
2、李漢雄,《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揚智文化,2000。
3、財團法人臺灣國際勞雇組織基金會,《廿一世紀社會夥伴關係國際展望》,台北:翰蘆圖書總經銷,2007。
4、黃程貫,《勞動法》,台北:空中大學,1996。
5、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出版社,修訂二版,民國93年9月二刷。
6、楊通軒《集體勞工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2007。
7、Bamber、Lansbury、Wailes、李誠、趙曙明主編,各國人力資源權威學者 共同著作,《國際與比較勞雇關係》,台北:天下遠見,2007。
(二) 研究計畫
1、成之約,《社會對話的實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8年度勞資政社會對話知能培訓活動。
2、彭百崇、陳正良、康長健、劉黃麗娟,《社會夥伴參與政策形成之機制建立與運作方式之研究─兼論國外經驗及啓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民國96年。
3、潘世偉,《社會夥伴關係與三方諮商:建立我國社會對話機制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專文研究報告,2003。
4、劉黃麗娟,《社會對話的最佳實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民國95年。
(三) 期刊論文
1、王厚誠,〈建構工會新發展─工會法修正重點〉,《石油勞工》第397期,民國99年。
2、李筱丰,《勞資會議與組織資本:台灣個案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民國94年。
3、茆昔文,《台灣工會參與政策與治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4、連偉舜,〈韓國金融風暴後的勞動與福利體制:改革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第102期,民國92年。
5、郭振昌,〈南韓黃金十年國家就業策略〉,《勞工季刊》,第25期,2011,頁96-100。
6、張志鵬,《論歐洲社會夥伴在社會對話機制中之角色》,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0年。
7、張書瑜,《歐洲聯盟勞資社會對話之機制及功效評估》,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4年。
8、黃玫玲,《以民主夥伴關係達成社會革新》,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民國90年4月。
9、黃柏愷,《社會對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6年。
10、黃耀滄,〈我國推動社會對話機制之現況〉,《石油勞工》第383期,民國98年。
11、楊淑瓊,〈歐洲社會對話機制─民主勞資關係制度〉,《勞資關係月刊》,第19卷第8期,民國90年,頁24-36。
(四) 會議紀錄
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9年度「社會對話推動小組」委員會議會議資料,民國
99年。
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00年度「社會對話推動小組」委員會議會議資料,民國100年。
3、國際勞工局理事會全球化的社會影響面問題工作組,《治理、社會夥伴關係和全球化:對有關問題的初步探討》,第三項會議記錄,民國92年。
(五) 中文網站
1、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home.phtml,瀏覽日期:2011.04.11。
2、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http://www.roccoc.org.tw/,瀏覽日期:2011.04.11。
3、中華民國保險業全國總工會第一次「社會對話」,
http://www.23213799.com.tw/webpage1/news_main.asp?news=77,瀏覽日期:2010.12.30。
4、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總體統計資料庫,勞動力人口統計,
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L.asp,瀏覽日期:2011.04.11。
5、中華民國監查院、監察成果,糾正案文: 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1&AP_Code=eDoc&Func_Code=t02&case_id=100000090,瀏覽日期:2011.05.22。
6、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年報,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瀏覽日期:2011.04.11。
7、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通報,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瀏覽日期:2011.04.11。
8、行政院主計處,第8次修訂─行業名稱及定義,第S大類,其他服務業,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437&ctNode=3374,瀏覽日期:2011.04.11。
9、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官方網址,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1d35566,瀏覽日期:2010.10.20。
10、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5年版勞動統計年報,勞資爭議,臺閩地區勞資爭議案件─按行業分,http://statdb.cla.gov.tw/html/year/rptmenuyear.htm,瀏覽日期:2011.01.28。
1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統計,勞動統計櫥窗,各年度勞資爭議情勢,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626ea2e,瀏覽日期:2011.01.28。
1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統計月報,http://statdb.cla.gov.tw/html/mon/rptmenumon.htm,瀏覽日期:2010.11.22。
13、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資料庫查詢,簡易快速查詢,勞資關係─工會,http://statdb.cla.gov.tw/statis/stmain.jsp?sys=100&kind=10&type=1&funid=q0501&rdm=bvizzUwB,瀏覽日期:2010.11.23。
14、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資料庫查詢,簡易快速查詢,勞資關係─團體協約及勞資會議,
http://statdb.cla.gov.tw/statis/stmain.jsp?sys=100&kind=10&type=1&funid=q0501&rdm=bvizzUwB,瀏覽日期:2010.11.23。
15、苦勞網網站,http://www.coolloud.org.tw/,瀏覽日期:2010.11.30。
16、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網址:http://www.lia-roc.org.tw/index06/law/law07.htm,瀏覽日期:2010.12.30。
17、焦興鎧,〈社會夥伴與現代勞動法制之建制─從歐洲聯盟之經驗談起〉,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C-091-215.htm,瀏覽日期:2010.11.25。
18、黃英華,〈新~工會法對工會組織運作會有新發展局勢?〉,勞動論壇,2010,http://www.tpfl.org.tw/article.php?id=887,瀏覽日期:2011.01.24。
19、經建會人力規劃處,〈救失業,莫忘社會對話〉,2009,http://www.cepd.gov.tw/encontent/m1.aspx?sNo=0011767,瀏覽日期:2011.01.03。
20、經濟部統計處,公務統計,公司登記、商業登記,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Publicaffairs/wFrmPublicaffairs.aspx?id=AFFAIR_01&no=1,瀏覽日期:2011.04.11。
21、謝創智,〈社會對話的具體實踐:新加坡全國工資委員會(NWC)〉,
http://www.tctu.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international016&Category=176258,瀏覽日期:2010.10.20。
二、外文文獻
(一) 外文書籍與文章
1、A. Sivananthiran、C.S.Venkata Ratnam, “Best Practices in Social Dialogu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Sub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 Asia,2003。
2、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Social inclusion: Role of the social partners”,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No. 5, September 2004。
3、“Guide to the New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Employment Indicators” employment sector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2009。
4、Governing Body,“Effect to be given to 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at its 90th Session”,(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November 2002)。
5、Hugh Mosley,Tiziana Keller,Stefan Speckesser,“The role of the social partner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tive measures”, (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1998)。
6、Junko Ishikawa, “Key Features of National Social Dialogue: A Social Dialogue Resource Book”,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3)。
7、Junko Ishikawa、Sophia Lawrence“Social Dialogue Indicators Trade union membership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coverage:Statistical concepts,methods
and findings”,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2005。
8、Lane Kenworthy and Bernhard Kittel,“Indicators of Social Dialogue: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Policy Integration Department Statistical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Group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2003。
9、Ludek Rychly and Rainer Pritzer,“Social Dialogue at National Level in the EU Accession Countries”,(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February 2003)。
10、Oscar Ermida, “Social dialogue: Theory and practice”, Trade unions and social dialogu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tlook, No. 120, March 2000, p. 51-68。
11、Reynaud,Emmanuel,“Social dialogue and pension reform”,(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2000),p41-47。
12、Richard Anker,Igor Chernyshev,Philippe Egger,Farhad Mehran,Joseph Ritter,“Measuring Decent Work with Statistical Indicators”,Statistical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Unit,Policy Integration Department,2002。
13、Robert L. Sauer Keith E. Voelker,“Labor Relations--Structure and process“,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a division of Macmillan,Inc,1993,p.222-253。
14、Sarosh Kuruvilla, “Social Dialogue for Decent Work”, (Genev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2003)。
15、Tayo Fashoyin,“Tripartite cooperation, social dialogu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Vol. 143, No. 4, 2004, p. 341-370。
16、Thomas H.Stone,Understanding Personnel Mangement(New York:The Dryden Press)。
17、Tzu-Shian Han, “Representative Workers’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Dialogue: Germany vs. Taiwan”, Bulletin of Labour Research, Vol.16, July 2004, p. 93-124。
(二) 外文網站
1、ILO網站: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dialogue/index.htm,瀏覽日期:2010.11.25。
2、ILO,Social dialogue Sector,Social dialogue –finding a common voice:
http://docs.google.com/viewer?a=v&q=cache:PBR_ji2WeYAJ:actrav.itcilo.org/library/english/04_Dialogue/SD_finding_a_common_voice.pdf+social+dialogue+finding+a+common+voice&hl=zh-TW&gl=hk&pid=bl&srcid=ADGEESiEJmwzPB5TDu8fbO_uTnBDlUtJmZw0MWDhvsv-GHfHXQZCcWT9-5NdGlDV37Whps4-XPz1W2zTCRqrK38cXPIBuy_-tsR3K7W-ksPwlJA8Mb4RoIyFElzXx1KMUzi5h3Y-lPKL&sig=AHIEtbQGSjZxUuNwCUUpETm6LIgP2p60DQ&pli=1,瀏覽日期:2010.11.25。
3、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mmission, http://www.lmg.go.kr/eng/index.asp,瀏覽日期:2010.05.25。
4、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mmission,〈Agreement by Labor, Management, Civic groups and the Government to Overcome the Economic Crisis〉:http://www.lmg.go.kr/eng/agreements/agreements0102.asp,瀏覽日期:2010.06.30。
5、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mmission,〈Social Pact to Overcome the Economic Crisis〉:http://www.lmg.go.kr/eng/agreements/agreements01.asp,瀏覽日期:2010.05.27。
6、Korea Tripartite Commission,Introduction to the Korea Tripartite Commission:Social Dialogue Based on Partnership,June,2004,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zwqanrtO0hEJ:www.lmg.go.kr/bbs/down.asp%3Fcode%3De_bbs61%26number%3D3%26seq%3D1%26mime%3Ddoc+Introduction+to+the+Korea+Tripartite+Commission&cd=1&hl=zh-TW&ct=clnk&gl=tw,瀏覽日期:2010.06.25。
7、Social Dialogue, Labour Law and Labour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網站: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dialogue/ifpdial/index.htm,瀏覽日期:2010.11.25。
8、Young-Ki Choi,〈Social dialogue in Korea〉,瀏覽日期:2010.05.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7262009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2009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