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85
題名: 中華民國漁權發展的歷史考察(1912-1982)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fishery righ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82
作者: 陳冠任
Chen, Kuan Jen
貢獻者: 唐啟華
Tang, Chi Hua
陳冠任
Chen, Kuan Jen
關鍵詞: 漁權
領海
專屬經濟區
入漁權
國際海洋法
Fishery Right
Territorial Sea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Piscary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Oct-2011
摘要: 本文以中華民國作為研究主體,探討在1982年現代國際海洋法確立之前,「漁業權」此一概念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發展過程。本研究首先上溯自清末,探討漁權概念傳入中國的過程以及後來在北京政府(1912-1928)及南京國民政府(1928-1937)的發展,雖然期間政權更迭頻繁,但漁權意識與政策並未隨著政權的更迭而有所轉變,而是彷彿接力賽般,由清末一路承襲自南京國民政府。1937年中日戰爭的爆發,中國沿海省份漸遭日軍佔領,中華民國的漁權發展方暫告一段落。\n 戰後國際秩序進入重整階段,雖然各國試圖透過國際海洋法會議,制定一具有公信力的國際海洋法,藉此解決諸多國際爭端;然而,在美、蘇冷戰的狀態下,各國對於國際海洋法中的「領海範圍」與「捕魚界限」均難以達成共識。如此也意味著,國際間不論是專屬漁業權或是入漁權雙邊交涉的效力,均遠大於國際法規定,且隨著不同的政治、地理以及國際關係等因素下亦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針對「專屬漁業權」與「入漁權」進行個案研究,探討中華民國在其中的發展歷程,並藉此比較其中的異同。
參考文獻: 一、 檔案
中文
(一)、《外務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 〈中韓擬議通漁案〉,館藏號:02-19-015-01。
(2). 〈中韓擬議通漁案〉,館藏號:02-19-015-02。
(3). 〈各國邀請參與有關漁牧賽會公會〉,館藏號:02-20-008-01。
(4). 〈德海船名目頓數;鎮江關擬整頓小輪辦法與外國使節意見;英艦違約入鄱陽湖;拆除珠江水閘〉館藏號:02-06-022-01。
(5). 〈駐韓使館保存檔案〉,館藏號:02-35-032-01。
(6). 〈籌擬領海界線捕魚章程;德記洋行擬以汽船捕魚;農林部請抄送漁權交涉文件〉,館藏號:03-33-069-02。
(二)、《外交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 〈十年關務案〉,館藏號:03-19-003-04。
(2). 〈日船越界捕魚案〉,館藏號:03-33-070-02。
(3). 〈日船越界捕魚案〉,館藏號:03-33-072-02。
(4). 〈日船越界捕魚案〉,館藏號:03-33-074-01。
(5). 〈海界討論〉,館藏號:03-06-063-02。
(6). 〈張維城在滬組織漁業協會案〉,館藏號:03-33-070-01。
(三)、《外交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 〈大陸礁層公海漁業暨相關問題〉,館藏號:633.49/001。
(2). 〈中日漁區參考圖〉,館藏號:031.70001。
(3). 〈中日漁業合作〉,館藏號:031.7/0002。
(4). 〈中日遠洋鮪釣魚業技術合作〉,館藏號:604.31/0003。
(5). 〈中日鯖鮪釣漁業試驗合作,館藏號:〉604.31/0004。
(6). 〈中馬(拉加西)漁業合作〉,館藏號:231.7/0001。
(7). 〈中菲漁業合作〉,館藏號:031.7/0001。
(8). 〈中菲漁業交涉〉,館藏號:031.7/0002。
(9). 〈中菲漁業交涉〉,館藏號:031.7/0003。
(10). 〈中菲漁業交涉〉,館藏號:031.7/0004。
(11). 〈中菲漁業合作〉,館藏號:031.71/0001。
(12). 〈日匪漁業協定〉,館藏號:005.24/0032。
(13). 〈日輪侵漁〉,館藏號:031.70008。
(14). 〈日輪侵漁〉,館藏號:031.70009。
(15). 〈日輪侵漁〉,館藏號:031.70010。
(16). 〈海洋法公約四種〉,館藏號:633.16/91006。
(17). 〈國際法委員會〉,館藏號:633.16/0004。
(18). 〈國際法委員會〉,館藏號:633.16/0005。
(19). 〈國際法委員會〉,館藏號:633.16/0007。
(20). 〈國際法委員會〉,館藏號:633.16/0009。
(21). 〈國際法委員會〉,館藏號:633.16/0010。
(22). 〈國際法委員會〉,館藏號:633.16/0012。
(23). 〈第2次海洋法會議〉,館藏號:633.16/91008。
(24). 〈第二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館藏號:633.16/90027。
(25). 〈領海問題〉,館藏號:429.0064。
(三)、《實業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 〈保護漁業規劃領海界線案〉,館藏號:17-27-036-04。
(2). 〈浙江溫州張順昌等請撤銷漁業警察局苛勒〉,館藏號:17-27-136-05。
(3). 〈浙江漁業警察服裝標誌〉,館藏號:17-27-138-01。
(4). 〈漁業保護〉,館藏號:17-27-036-03。
(5). 〈漁業警察規程〉,館藏號:17-27-002-03。
(6). 〈護漁辦事處成立、印信、關防、任免人事〉,館藏號:17-27-031-01。
(7). 〈護漁辦事處江浙海上聯防法〉,館藏號:17-27-034-02。
(8). 〈護漁辦事處春季巡艦會操〉,館藏號:17-27-036-02。
(9). 〈護漁辦事處英文名稱〉,館藏號:17-27-031-02。
(10). 〈護漁辦事處增購護漁巡艦案〉,館藏號:17-27-034-03。
(11). 〈護漁辦事處暫行規程及監督私有護船辦法草案、護漁計畫工作報告〉,館藏號:17-27-032-01。
(四)、《外交部檔案》,新店:國史館藏
(1). 〈中日漁區劃分案〉,館藏號:020000038585A。
(2). 〈中日漁業〉,館藏號:0200000476A。
(3). 〈中日漁業合作〉,館藏號:014000013146A。
(4). 〈日本漁區案〉,館藏號:020000038587A。
(5). 〈日本漁區案〉,館藏號:020000038588A,。
(6). 〈日本漁船公海捕魚案〉,館藏號:02000038589A。
(7). 〈我與中南美各國漁業合作案〉,館藏號:020000025150A。
(8). 〈國際聯合會文件及說帖〉,館藏號:020000036546A。
(9). 〈管制日本漁業〉,館藏號:020000001119A。
(10). 〈遠洋漁船海外作業基地〉,館藏號:020000032546A。
(五)、《內政部檔案》,新店:國史館藏
(1). 〈重新劃定領海案〉,館藏號:026000010935A。
(2). 〈劃定中日漁區案〉,館藏號:026000010936A。
(3). 〈漁業法規案〉,館藏號:026000010938A。
(六)、《國民政府檔案》,新店:國史館藏
(1). 〈漁業設置漁業暨漁業法規〉,館藏號:001000006714A。
(七)、《行政院檔案》,新店:國史館藏
(1). 〈重新劃定我國領海界線及海關緝私範圍〉,館藏號:014000003853A。
(2). 〈關於領海範圍問題〉,館藏號:014000013146A。
(八)、《司法院檔案》,新店:國史館藏
(1). 〈護漁巡艦及漁業調查試驗等船艦旗幟圖令〉,館藏號:015000002601A。
(九)、《蔣中正總統文物》,新店:國史館藏
(1).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二十八))〉,館藏號:
00200001615A。
(2). 〈一般資料──呈報彙集(二十四)〉,館藏號:002000001840A。
(3). 〈外交部致政務局轉呈蔣中正遠東委員會及盟國對日委員會組織條文〉,館藏號:002020400052034。
(十)、《光復大陸研究委員會檔案》,新店:國史館藏
(1).〈厲行革新加強建設團結民心衝破橫逆完成反攻建國大業案─解救遠洋漁業危機方案〉,館藏號:120000001510A。
(2). 〈本會研議完成方案呈總統簽核卷國際經濟海域與我漁業政策之研究案〉,館藏號:120000001636A。
(十一)、《臺灣省警務處檔案》,新店:國史館藏
(1). 〈日本漁船侵入我領海〉,館藏號:063000002623A。
(2). 〈日本籍漁船侵入我領海作業〉,館藏號:063000003258A。
(3). 〈外籍漁船侵入我領海內捕魚建議請海軍及當地軍警處理〉,館藏號: 063000009574A。
英文
(一)、GHQ/SCAP Records, 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1). NRS 01615
(2). NRS 01616
(3). NRS 01618
(二)、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
(1). United States Policy Regarding the Law of the Sea,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 1952-1954. Vol. I.
(2). Law of the Sea,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 1958-1960. Vol. II.
日文
(一)、《外交史料》,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
(1). 〈佔領下における本邦漁船の操業区域(マッカーサー・ライン)関係〉,E`-0004/744
(2). 〈公海上に於て本邦漁船が国府艦艇に臨検又は立退を命ぜられた事件〉,E`-235/0120-2001-16627
(3). 〈米国代表訪日関係〉,B`-215/0120-2001-1341
(4). 〈連合軍の本土進駐並びに軍政関係一件〉,A`-0107/702
二、 資料彙編、政府公報
中文
(1). 《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公報》
(2). 外交部中南美司編,〈拉丁美洲國家海權會議專題報告〉,《中南美政情月報》,1970年9月。
(3). 外交部情報司,《外交部週報》,第1024期,1970年12月8日。
(4). 田桓(主編),《戰後中日關係文獻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5). 周琇環(編),《戰後外交部工作報告(民國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新店:國史館,2001。
(6). 廣文書局編譯所(編),《外交報彙編》,臺北:廣文書局,1964。
英文
(1). Rosenne, Shabtai (eds). League of Nations Committee of Experts for the Progressive C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1925-1928). New York: Oceana Publications, 1972.
(2). 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 Natural Resources Section. Japanese natural resource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prepared in General Headquarters, 1948. Tokyo, 1949.
(3). United Nations. Official records: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82.
(4). United Nations. Secon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Official records. Geneva, 1960.
(5).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Geneva, 1958.
日文
(1).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平和条約の締結に関する調書第二冊》,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2003。
(2). 霞山會,《日中関係基本資料》,東京:霞山會,1998。
三、 報章雜誌
中文
(1). 《東方雜誌》
(2). 《申報》
(3). 《中國經濟》
(4). 《人民日報》
(5). 《中央日報》
(6). 《聯合報》
(7). 《中華日報》
英文
(1). The Mainichi
(2). Natural Resources Section Weekly Summary
(3). Nippon Times
日文
(1). 《每日新聞》
(2). 《國際漁業資料》
四、 專書
中文
(1).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撰,《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第五冊,臺北:華聯,1964。
(2).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撰,《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第六冊,臺北:華聯,1964。
(3). Hugo Grotius (著)、宇川(譯),《海洋自由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4). 丁韙良(譯),《萬國公法》,上海:上海書店,2002。
(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彙編─中日關係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6).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1990。
(7). 王文隆,《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與影響(1960-197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8). 王鐵崖,《國際法》,臺北:五南,1992。
(9).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11冊,上海:上海書店,1986。
(10).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編),《海巡勤務》,臺北:海巡署,2006。
(11). 何思慎,《擺盪於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臺北:東大圖書,1997。
(12). 吳滄海,《山東懸案解決之經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13). 宋希尚,《張謇的生平》,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3。
(14). 李士豪、屈若搴,《中國漁業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15). 李恩民,《中日民間經濟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6). 杜蘅之,《國際法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17).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8). 姜皇池,《國際海洋法》,臺北:學林出版,2004。
(19). 唐啟華,《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臺北:東大出版,1998。
(20). 張力,《國際合作在中國:國際聯盟角色的考察,1919-1946》,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21). 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圖書館(編),《張謇全集‧卷六‧日記》,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22). 許劍英,《海洋法與漁業權》,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
(23). 陳占彪(編),《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4). 陳荔彤,《海洋法論》,臺北:元照,2002。
(25). 陳荔彤,《國際海洋法論》,臺北:元照,2002。
(26). 陳鴻瑜(編譯),《東南亞各國海域法律及條約彙編》,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
(27). 陳鴻瑜,《中華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臺北:國立編譯館,2004。
(28). 陳鴻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29). 陳鵬仁,《近代中日關係史論集》,臺北:五南,1999。
(30). 黃自進,《”和平憲法”下的日本重建(1945-1960)》,臺北:中央硏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硏究中心亞太區域硏究專題中心,2009。
(31). 黃剛,《中華民國的領海制度》,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
(32). 虞和平(主編),《張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4。
(33). 廖文章,《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臺北:揚智文化,2008。
(34). 廖鴻綺,《貿易與政治:臺日間的貿易外交(1950-1961)》,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35). 劉利民,《不平等條約與中國近代領水主權問題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6). 劉芝田,《中菲關係史》,臺北:正中書局,1964。
(37). 燕京研究院(編),《燕京大學人物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8). 應俊豪,《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39). 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1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英文
(1). Brown E. D.,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Aldershot, Hants; Brookfield, Vt.: Dartmouth, 1994.
(2). Coble, Parks M., Facing Japan, Chinese Politics and Japanese Imperialism. 1931-1937.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3). Greenfield, Jeanette. China and the Law of the Sea, Air, and Environment. Alphen aan den Rijn, The Netherlands; Germantown, Md. : Sijthoff & Noordhoff, 1979.
(4). Greenfield, Jeanette. China’s Practice in the Law of the Se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5). Higgins, Alexander.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45.
(6). Martin, Edwin M., The Allied occupation of Japan,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2.
(7). Muscolino, Micah S., 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8). Schaller, Michael.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9). Svarverud, Rune. 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Discourse. 1847-1911. Leiden: Brill, 2007.
(10). Van Wie Davis, Elizabeth. China and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Follow the Sea. New York: Edwin Mellen Press, 1995.
法文
(1). de Ferron, Olivier. Le Droit International de la Mer Tome I. Paris: Librairie Minard, 1958-1960.
(2). de Ferron, Olivier. Le Droit International de la Mer Tome II. Paris: Librairie Minard, 1958-1960.
日文
(1). 河合讓,《日華漁業合作をめぐる諸問題》,東京:撰者自印,1952。
(2). 吉田茂,《日本を決定した百年》,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7。
(3). 高林秀雄,《領海制度の研究:海洋法の歴史》,東京:有信堂高文社,1979。
(4). 小田滋,《海洋法の源流を探る:海洋の国際法構造》,東京:有信堂高文社,1989。
(5). 水上千之,《海洋法:展開と現在》,東京:有信堂高文社,2005。
(6). 川島真、清水麗、松田康博、楊永明,《日台関係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
(7). 竹前栄治,《GHQの人びと:経歴と政策》,東京:明石書店,2002。
(8). 布施勉,《国際海洋法序說》,東京:酒井書店,1989。
(9). 毛里和子,《日中関係 戦後から新時代へ》,東京:岩波書店,2008。
五、 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研究報告
中文
(1). 王文隆,〈從個人意識到國家政策:反共抗俄的塑造(1945-1952)〉,收入於呂紹理、唐啟華、沈志華主編,《冷戰與臺海危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頁316-348。
(2). 呂慎華,〈袁世凱的外交政策-以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為研究中心〉,收入於: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頁169-193。
(3). 阮忠仁,〈清末民初農工商機構的設立:政府與經濟現代化關係之檢討(1903-191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7。
(4). 孟可德,〈發展甘比亞國際漁業合作策略之硏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2005。
(1). 林成章,〈領海寬度之硏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75。
(2). 林宏一,〈封鎖大陸沿海:中華民國的「關閉政策」,1949-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3). 林育鴻〈台灣參與國際漁業組織的法人資格和地位之硏究〉,基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2007。
(4). 林宗善,〈我國漁業因應專屬經濟區制度之硏究〉,基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1995。
(5). 林瑞龍,〈羣島理論與第三屆聯合國海洋法會議〉,《輔仁法學》,1(新莊,1982.01),頁125-182。
(6). 侯嘉星,〈1930年代山東地區漁輪機動化發展初探〉,2009年6月5日「明清以降兩岸發展史第一屆歷史相關系所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
(7). 唐啟華,〈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之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下冊(台北,1995.06),頁573-601。
(8). 徐浤馨,〈日本吉田內閣期中國政策的原點──以「等距離外交」為探討對象〉,《國史館學術期刊》,18(新店,2008.12),頁165-187。
(9). 馬敏,〈張謇與近代博覽事業〉,《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40:5(武漢,2001.09),頁14-21。
(10). 張淑雅,〈從美國的角度看中日和約的簽訂〉,《近代中國》148(2002.04) ,頁17-27。
(11). 張源銘,〈專屬經濟海域漁業爭端解決之研究:以臺日東海漁業爭端為中心〉,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2006。
(12). 許峰源,〈南京國民政府參與國際聯盟的歷程(1928-1937)〉,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
(13). 許峰源,〈從1905年黎業斯博覽會考察中國海關權力的轉移〉,《近代中國》,163(臺北,2005.12),頁132-157。
(14). 許峰源,〈晚清中國參與1906年米蘭博覽會之研究〉,《輔仁歷史學報》,23(臺北,2009.06),頁161-188。
(15). 許峰源,〈晚清博覽會的變遷(1905-1911):主導權的轉移與參展制度的建立〉,收入於黃寬重(主編)、唐啟華、彭明輝(執行編輯) ,《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頁357-372。
(16). 許劍英,〈淺論入漁權〉,《法學叢刊》,36:4(臺灣,1991.10),頁47-56。
(17). 郭慧,〈清末米蘭博覽會給中國商民的啟示〉,《歷史檔案》,2(北京,2006),頁126-127。
(18). 陳俊寰,〈我國對外漁業合作模式之硏究〉,基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研究所,1990。
(19). 陳冠任,〈民初商會輿論與北洋外交互動關係考察〉,《史薈》,40(臺北,2007.06),頁26-54。
(20). 陳德川,〈國家擴張領海與排他捕漁區之硏究(1930-197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硏究所,1974。
(21). 傅凱軍,〈台灣遠洋漁業之漁場作業權利問題〉,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1975。
(22). 黃自進,〈「和平憲法」下的日本外交:吉田茂「經濟立國」的戰略思想(1946─1954)〉,收錄於黃自進主編,《近現代日本社會的蛻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頁693-742。
(23). 黃自進,〈戰後日本的對華政策──以「中日和約」為例的探討〉,《近代中國》148(2002.04),頁6-14。
(24). 黃異,〈群島理論〉,《輔仁法學》,3(新莊,1984.01),頁21-37。
(25). 楊宗榮,《遠洋鮪釣印度太平洋漁場漁況分析(1967-1978)》,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87;政大社資中心藏:微卷編號:0103-B-68-048。
(26). 楊紋寧,〈國際法上武力使用規範之硏究:以處理台日釣魚台漁權糾紛為中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研究所,2006。
(27). 楊敏華,〈國際海洋法:經濟海域與漁業資源之硏究〉,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學院海洋研究所,1985。
(28). 詹啓明,〈國際漁業規範之硏究:以台灣之參與和執行為探討主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研究所,2003。
(29). 趙祐志,〈躍上國際舞臺:清季中國參加萬國博覽會之研究(1866-19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臺北,1997.06),頁287-344。
(30). 劉中民,〈領海制度形成與發展的國際關係分析〉,《太平洋學報》3(湖南,2008),頁17-28
(31). 劉利民,〈論民國時期日本對華侵漁活動及其特點與影響〉,《吉首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7:2(湖南,2006.03),頁51-57。
(32). 劉冠麟,〈1960年代前期中華民國對日外交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33). 劉維開,〈舟山防衛與舟山撤退〉,收入於呂紹理、唐啟華、沈志華主編,《冷戰與臺海危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頁29-54。
(34). 樊德正,〈中日漁業協定之研究〉,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研究所,2003。
(35). 蔡文瑾,〈專屬經濟區制度之設立對中華民國漁業政策發展之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0。
(36). 蔡勤禹,〈小農經濟下的漁民組織及其職能─以民國青島漁會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3(福建,2006.03),頁76-85。
(37). 謝輝,〈張謇與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安徽史學》,4(安徽,2002.12),頁43-47。
(38). 韓興勇、于洋,〈張謇與近代海洋漁業〉,《太平洋學報》,7(湖南,2008),頁84-88。
(39). 蘇岳璽,〈台日東海漁權爭議中日本國家實踐之硏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6。
英文
(1). Dai, Poeliu. “The Far Eastern Commission and its Recent Developm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42:1(Jan., 1948), pp.145-155.
(2). Iriye, Akira. “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ational History.” in Thomas Bender ed.., Rethinking American History in a Global 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3). Iriye, Akira. “What is Diplomatic History,” in Juliet Gardiner ed.., What is History Today.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1988.
日文
(1). 藤井賢二,〈戦後日台間の漁業交渉について〉《東洋史訪》,9(兵庫,2003.03),頁76-89。
(2). 陳冠任(著)、川島真(譯),〈日華断交後の航空交渉―1972~75年―〉,《近きに在りて》,56(東京:2009.11),頁93-116。
一、 網路資料
(1). 聯合國國際海洋法公約
http://www.un.org/chinese/law/sea/#article3
(2). 菲律賓漁業暨水產資源部
http://www.bfar.da.gov.ph/legislation/history_legis/philhistory_legis.htm
(3).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對外漁業發展協會
http://www.ofdc.org.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7153003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300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301.pdf2.7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