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359
題名: 鄉鎮型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礁溪鄉為例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factions and the election: a case of Jiaosi.
作者: 莊家榮
Chuang, Chia Jung
貢獻者: 高永光
Kao, Yung Kuang
莊家榮
Chuang, Chia Jung
關鍵詞: 礁溪
地方派系
地方選舉
恩庇侍從
關係網絡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Oct-2011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採文獻分析法、深入訪談法。首先,整理國內外地方派系相關概念及其理論;其次,藉由既有文獻及地方政治人物的訪談,來深入瞭解礁溪鄉地方派系之形成、發展與運作;第三,從政治、經濟、社會三個層面來觀察礁溪鄉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第四,透過歷次地方選舉結果來分析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係;最後,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n經研究分析與訪談結果,其總結及研究發現如下所列:一、礁溪鄉地方派系因地理區隔與產業型態不同而產生,因河道爭議與選舉恩怨而對立;二、地方派系的力量凌駕於政黨之上,並無受到政黨控制;三、從嚴重對立到良性競爭;四、地方派系與政黨形成聯盟關係;五、林吳兩派的差異比較;六、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屬於同心圓,並無明顯層級;七、政黨輪替對礁溪地方派系影響不大;八、除林、吳兩派之外,曾短暫出現第三勢力;九、賄選風氣仍然存在;十、未來地方派系會逐漸淡化。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或專章:
文崇一,1989,《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建民,2003,《台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北京:九州。
王業立,2006,《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
曲兆祥,1992,《翻滾的蘭陽溪: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台北:永業。
李心儀、陳世一,2010,《礁溪鄉誌(增修版)》。宜蘭:礁溪鄉公所。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李筱峰,1988,〈郭雨新的一生〉。收錄於郭惠娜、林衡哲編,《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頁65-76。
李達,1989,《臺灣地方派系》。台北:風雲論壇。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編,1970,《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1994,《宜蘭縣第十三屆縣議員選舉選務資料彙編》。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1998,《臺灣省宜蘭縣第十四屆議員第十三屆鄉鎮縣轄市長選務資料彙編》。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1998,《宜蘭縣第十六屆鄉鎮市民代、村里長選舉選務資料彙編》。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1999,《臺灣省宜蘭縣議會第十五屆議員宜蘭縣第十四屆鄉鎮縣轄市長選舉選務資料彙編》。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2002,《宜蘭縣第十七屆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選舉選務資料彙編》。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2005,《台灣省宜蘭縣第15屆縣長、第16屆議員、第15屆鄉鎮縣轄市長:選舉選務資料彙編》。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2006,《宜蘭縣第18屆鄉鎮市民代表暨村里長選舉:選務資料彙編》。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2009,《宜蘭縣第16屆縣長第17屆縣議員第16屆鄉鎮市長選舉選務總報告》。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編,2010,《宜蘭縣第19屆鄉鎮市民代表暨村里長選舉選務總報告》。宜蘭:宜蘭縣選舉委員會。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合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施威全,1996,《地方派系》。台北:揚智。
徐震,1997,《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時報雜誌編輯部編,1985,《臺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文化。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收綠於《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張昆山、黃政雄編,1996,《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
陳其南,1995,《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進煌,2001,《議政五十年—宜蘭縣議會成立50週年專輯》。宜蘭:宜蘭縣議會。
陳陽德,1981,《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四季。
陳陽德,1987,《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
陳積碩,1996,〈國民黨操控三十年一夕間痛失江山〉。收錄於張崑山、黃政雄主編,《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合報社。頁79-90。
郭石吉,2003,《健全農業金融體系之改革方向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德福,1989,〈政黨競爭與民主發展:台灣地區解嚴後的政黨政治〉。收錄於葛永光等編,《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
喬建,1982,〈關係芻議〉。收於楊國樞與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345-360。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
趙永茂,1978,《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
廖忠俊,200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領導人物》。台北:允晨。
劉本德,1991,《蘭陽名人錄》。宜蘭:蘭陽之聲雜誌社。
蔡明惠,1998,《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鬥爭》。台北:洪葉。
Pye, Lucian W.著,胡祖慶譯,1988,《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北:五南。
二、期刊論文:
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王金壽,2006,〈臺灣侍從主義時代的結束〉。《當代》227:26-37。
王金壽,2007,〈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14(2):25-51。
王振寰,1998,〈地方派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國策專刊》,1:6-8。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1):77-94。
石振國、歐陽晟,1993,〈台灣地方派系的理論與對策〉。《律師通訊》170:26-34。
吳重禮,1998,〈亦敵亦友:論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候選人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式〉。《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7:177-204。
吳重禮,2002,〈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17:81-106。
高永光,2000,〈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調解委員會互動關係之實證研究〉,《選舉研究》,7(2):1-36。
高永光,2001,〈「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 —1998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7(1):53-85。
高永光,2001,〈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模式之研究—以基隆市為個案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0年度專題研究計畫。
高永光,2001,〈從政治經濟學論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發表於「政大政治經濟研究室研討會」。
高永光,2001,〈二○○一年立委及縣市長大選後地方派系政治之變遷〉。發表於「二○○二年台灣政經形勢與兩岸關係走向學術研討會」,中華歐亞基金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辦。
高永光,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中國地方自治》,55(6):4-17。
高永光,2004,〈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選舉研究》11(1):33-72。
高永光,2005,〈民進黨長期執政下的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宜蘭縣的個案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3年度專題研究計畫。
徐火炎,2005,〈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2(4):31-66。
徐永明,2004,〈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敗還是深化?〉。《臺灣社會學》,8:193-228。
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1)。頁75-91。
陳介玄,1994,〈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的社會意義〉。收錄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台北:聯經。頁31-67。
陳希煌,1985,〈台灣農家負債與資金需求之分析〉。《農業金融論叢》14:1-37。
陳明通,1994,〈國民黨政權與宜蘭地方派系的發展〉。發表於「宜蘭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宜蘭:宜蘭縣政府主辦。
陳明通,1999,〈地方派系、賄選風氣與選舉制度設計〉。《國策專刊》7:12-13。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
77-97。
趙永茂,1986,〈派系參與與民主價值取向之相關分析〉。《政治學報》14:59-127。
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3):59-70。
趙永茂,199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7:39-55。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6:164-187。
歐陽晟、石振國,1993,〈台灣地方派系的理論與對策〉。《律師通訊》170:26-34。
蔡育軒、陳怡君、王業立,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25(4):93-135。
蔡明惠、張茂桂,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25-156。
蔡秋榮,1996,〈農會信用部管理問題之探討〉。《基層金融》33:123-146。
簡錫堦,2008,〈解構金權 鞏固民主〉。《臺灣民主季刊》5(3):185-192。
蘇地定,1986,〈沒落中的派系—陳派〉。《噶瑪蘭雜誌》3:5。
三、學位論文:
王金壽,1994,《國民黨候選人選舉機器的建立與運作》。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健中,1997,《家族發展與地方派系的形成─以宜蘭陳家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慶承,2002,《政權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忠義,1991,《台灣地方派系動員基礎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燕如,2007,《民間信仰與地方派系的關係-以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男固,2002,《地方派系依侍動員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南投: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義,1997,《宜蘭縣縣長選舉隱性選民之投票行為》。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緯,2004,《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2001-2002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奕成,2006,《網絡政治:農會、派系與地方公職選舉—竹蘭鄉個案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惠,2003,《社區發展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憶琳,1999,《凍省效應與台灣地方派系轉變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彥,2008,《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涂一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的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之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振坤,2003,《宜蘭縣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姜坤火,2006,《板橋市地方派系政治之研究-結盟、分化與式微》。台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翁翊,1997,《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怡如,2003,《政黨競爭與地方派系轉型之研究─台北縣中和市的個案分析(1985~2002)》。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柏州,2001,《候選人競選新聞發布策略分析:2001年宜蘭縣立法委員選舉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陽德,1970,《第七屆台中市議會之研究:以動態觀點研究地方議會的嘗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偉杰,2005,《政黨體系變遷與地方派系勢力消長關係之研究—宜蘭縣的個案分析(1950~2004)》。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江正,2001,《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第十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桃芳,2004,《台灣選民選舉參與之研究:總體與個體資料的結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智富,1997,《宜蘭地區選舉地理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隆,1994,《郭雨新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俊,1994,《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關係之研究-屏東縣個案分析》。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明祓,2005,《臺灣鄉鎮層級地方派系之研究-以屏東縣鹽埔鄉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東舜,2001,《台北縣地方派系與自治選舉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葉甫和,2003,《新竹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曾權林,2006,《地方派系組織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區為例》。高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200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兆隆,1996,《台灣奇蹟下的農業部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如倫,2005,《台灣地方派系與社區營造-以嘉義縣東石鄉船仔頭和永屯社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華宗,1995,《臺灣地區農會政治角色之變遷:M鄉農會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德,2003,《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朝勳,2010,《地方派系、政黨與選舉之關係研究─屏東縣第十六屆縣議會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志得,1996,《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秀珍,2002,《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2001年市長、立委選舉以及2002年市議員選舉基隆市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福松,1973,《台灣鄉鎮農會組織及功能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紹平,2007,《台東縣地方派系競合對地方建設影響之研究》。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俊豪,2004,《雲林縣地方派系變遷及其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家聲,1989,《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鄉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瑞昌,1988,《鄉村社區的權力結構與領導體系變遷:以新埤鄉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報刊雜誌:
中國時報,農會理監事選舉,礁溪當權派險勝。2001年2月27日。
中國時報,礁溪員山農會選出三巨頭。2001年3月8日。
中國時報,宜蘭縣議員選舉戰況混沌,部分鄉鎮參選人超出預期,選局充滿變數。2001年12月18日。
中國時報,台銀超貸案二審,盧逸峰等無罪。2001年12月27日。
中國時報,宜蘭鄉鎮市長選情初探 老將頻回鍋新秀爭出頭。2002年1月9日。
中國時報,三農會改選 結果一如預測 選情緊繃一票都不能少。2005年3月2日。
中國時報,三合一選舉系列報導─礁溪選情 吳、林兩派 龍爭虎鬥。2005年6月18日。
中國時報,礁溪農會理事長改選 爆紛爭。2005年11月8日。
中國時報,選情觀察 礁溪鄉 牽動縣長選情。2005年11月9日。
自由時報,上屆礁溪11鄉代? 全部涉收賄。2004年9月9日。
自由時報,礁溪農會補選 吳林鬥爭浮上檯面。2005年12月1日。
自由時報,從郭雨新說到馬英九。2007年8月19日。
自由時報,國發會共識 修法一拖逾十年。2007年11月8日。
自由時報,礁溪鄉農會 李淑芬尋4連任 林加珍3度上陣。2008年11月20日。
自由時報,冬山鄉農會 績優總幹事黃志耀 無人爭鋒。2008年11月22日。
自由時報,礁溪農會改選 吳林兩派平分秋色。2009年2月28日。
李彥謀,〈呂國華民調有危機,林聰賢倒吃甘蔗藍天換綠地,宜蘭拉警報〉。新新聞,2009年10月1日,頁20-21。
李彥謀,〈縣長、民代多屬公務員型宜蘭派系式微,藍綠直接對決〉。新新聞,2009年10月8日,頁30-31。
聯合報,宜投嘉南四縣 昨選出鄉鎮長。1956年6月25日。
聯合報,礁溪鄉長不服判決 吳金地提上訴。1969年4月8日。
聯合報,台灣省下屆鄉鎮市長當選名單。1977年11月20日。
聯合報,競選最後衝刺 糾紛頻傳。1986年2月1日。
聯合報,台灣省各縣下屆鄉鎮市長當選名單。1986年2月2日。
聯合報,宜蘭縣五結蘇澳 兩黨正面對決。1989年12月24日。
聯合報,掌控人脈金脈 農會資源兵家必爭。1993年1月4日。
聯合報,宜蘭縣民國70年政治生態分水嶺。1995年11月1日。
聯合報,各級農會總幹事候聘 23人登記 礁溪五人競爭 林吳兩派較勁。2000年12月16日。
聯合報,頭城礁溪兩農會選情 短兵相接。2001年2月9日。
聯合報,陳宗男資格爭議 裁示權回到農業局農委會要求依法令及事實自行認定 農業局專案簽請縣長裁定。2001年2月27日。
聯合報,選舉真奇廟 接待候選人 協天廟堅持三不。2001年11月15日。
聯合報,胞兄吳宏謀也有意參選 吳宏昱退出縣議員選舉。2001年11月21日。
聯合報,林政盛宣佈參選礁溪鄉長 強調無論如何參選到底 國民黨部樂觀其成。2001年12月16日。
聯合報,鄉鎮市長選情分析。2001年12月18日。
聯合報,政見會 溪北三場 壯圍從頭到尾沒冷場。2002年1月18日。
聯合報,礁溪三名鄉長候選人 立毒誓不賄選。2002年1月21日。
聯合報,公辦政見會呂國華 遭黃玲娜、郭志遠夾殺。2002年1月23日。
聯合報,礁溪鄉代會主席選舉 爆發賄選疑雲。2002年8月2日。
聯合報,協天廟選舉爆衝突 雙方互傷。2003年8月27日。
聯合報,理監事改選 林廣生躺擔架投票 結果礁溪吳派勝出。2005年3月2日。
聯合報,礁溪農會派系糾紛 愈演愈烈。2005年11月8日。
聯合報,礁溪鄉代貪汙案 七人判刑。2005年12月2日。
聯合報,質疑莊國榮資格 礁溪農會兩派對槓。2005年12月6日。
聯合報,補選理事長 礁溪農會場面火爆。2005年12月20日。
聯合報,礁溪農會大會 邊激辯邊掀桌。2006年3月7日。
聯合報,礁溪農會 理事再槓。2007年2月3日。
聯合報,被擋理事會門外 吳碧珍抗議。2008年6月12日。
聯合報,礁溪農會代理事長 鬧雙包。2008年9月19日。
聯合報,被批介入農會改選 縣府:抹黑。2008年9月20日。
聯合報,礁溪農會派系之爭 扯上偽刻官章。2008年9月30日。
聯合報,延宕3年 11天礁溪農會理事長 游旺欉當選。2008年10月21日。
聯合報,礁溪農會改選 大和諧。2009年3月11日。
聯合報,林成功:以無黨籍身分參選。2009年9月16日。
聯合報,礁溪鄉代會補選 吳朝煌當選主席。2009年10月23日。
聯合報,基層選舉初探藍綠、派系角力 決戰溫泉鄉。2010年5月3日。
聯合報,宜蘭鄉鎮市代主席國民黨奪6席 民進黨拿2席。2010年8月2日。
五、網頁資料: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
宜蘭縣政府,http://www2.e-land.gov.tw/
宜蘭縣政府主計處,http://bgacst.e-land.gov.tw/
宜蘭縣礁溪鄉公所,http://jiaosi.e-land.gov.tw/
宜蘭縣礁溪鄉戶政事務所,http://jxhhr.e-land.gov.tw/
宜蘭縣礁溪鄉協天廟,http://www.sttemple.org/
宜蘭縣選舉委員會,http://210.69.23.156/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http://esc.nccu.edu.tw/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礁溪鄉農會,http://www.jsfa.org.tw/
貳、外文部分:
Belloni, Frank P. and Dennis C. Beller eds., 1978,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Boucek, Françoise, 2009,“Rethinking Factionalism: Typologies, Intra-Party Dynamics and Three Faces of Factionalism.” Party Politics 15(4):455-485.
Clapham, Christopher S., 1982, “Clientelism and State.” in Private Patronage and Public Power, edited by C. S. Clapha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Epstein, Daniel J., 2009, “Clientelism Versus Ideology: Problems of Party Development in Brazil.”Party Politics 15(3):335-355.
Firth, Raymond, 1957,“Introduction to Factions in Indian and Oversea Indian Societies.”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8:291-295.
Gërxhani, K. and A. Schram, 2009, “Clientelism and polarized voting: empirical evidence.” Public Choice 141:305-317.
Huntington,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Jacobs, J. Bruce, 1979,“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si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China Quarterly 78:237-273.
Jacobs, J. Bruce, 1980,“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Camberra: 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Keefer, Philip, 2007, “Clientelism, credibility, and the policy choices of young democrac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1(4):804-821.
Pye, Lucian W.,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Oelgeschlager: Gunn and Hain, Publishers, Ins.
Lande, Carl H., 1977,“Introduction: The Dyadic Basis of Clientelism.“ in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edited by S. W. Schmidt,
L. Guasti, C. H. Lande and J. S. Scott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sswell, Harold D., 1931,“Factions.”in 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6, edited by Edwin R. A. Seligman ed. New York: The Macmillian Company. Pp.49-51.
Lauth, Hans J., 2000,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Democracy.”Democratization 7(4): 21-50.
Nicholas, Ralph, 1965,“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in A.S.A. Monograph 2: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edited by Michael Banton ed.
London: Tavistock.
Nicholson, Norman K., 1972,“The Factional Model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5(3):291-314.
Rose, Richard, 1964,“Parties, Factions, and Tendency in Britain.”Political Studies 12(1):33-46.
Roudakova, Natalia, 2008,“Media-political clientelism: lessons from anthropology.”Media Culture & Society 30(1): 41-59.
Wu, Nai-the,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7261008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1008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801.pdf6.49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