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454
題名: 胡錦濤時期中美安全關係研究
The study of security relations between P.R.C and U.S.A during Hu Jintao Period
作者: 趙大均
貢獻者: 邱坤玄
趙大均
關鍵詞: 中美安全關係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5-Oct-2011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分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 Released” , Office of Press Secretary ,Washington ,D.C., July 21 ,1994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Vol.5,No.31(August 1,1994),p.522.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5,No.2(June 1981),pp.242-259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5, No.2(June 1981),pp.242-259
A Strategy Framework for the Asian Pacific Rim: Looking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A Report to Congres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eb. 28 ,1991).
A Strategy Framework for the Asian Pacific Rim: Looking: Report to Congress ((Department of Defense,1992)
Abram N. Shulsky, “Deterrence Theory and Chinese Behavior,” RAND, 2000, pp.45-47.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161/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2, Spring 1992, pp. 391-425.
Allen S. Whiting ,“China`s Use of Forces,1950-1996,and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No.2(Fall 2001),p.131.
Andrew Heywood ,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Foundation ,2002 ),p.50.
Barry R.Posen ,Andrew L.Ross. “Competing Visions for U.S G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Winter 1996-1997,Volume 21,Issue3:5-53.
Bates Gill, ”Powell in China: Modest Progress Will Be Better Than Non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te, June 27,2001.
C. Fred Bergsten, “A Partnership of Equals: How Washington Should Respond to China’s Economic Challenge”,Foreign Affairs, Vol. 87, No.4 (2008), pp. 57-69.
Charles L. Glaser, “Realist s as Optimist s: Cooperation as Self-help”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 19, No.3, 1994/ 1995, pp. 83-85.
Charles.P.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Charles.P.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Charles.P.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Charles.P.Kindleberger.”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5, No.2(June 1981),pp.242-259
DAVID BARBOZA , “China Urges New Money Reserve to Replace Dollar”,引自紐約時報,網址:http://www.nytimes.com/2009/03/24/world/asia/24china.html?_r=2&ref=world (點選日:2009年8月29日。
Donald Rumsfeld ,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QDR) Department of Defense ,Sept.30,2001.pp4-8.
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Free Press,1992)pp.3-18.
George J. Demko , Willian B. Wood, Recording the world: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Westview Press, 1999.
Gerald Segal,”Networked Security:Why We Do Not Need A New Framework For East Asian Security”,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Vol.XII No.2 (Summer/Fall 1998)pp.488-505.
Glenn H . Snyder, Mearsheimer’s World: 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27,No. 1, 2002, pp. 149-173.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nopf, 1978), pp.1-3.
Jack Levy, Power Trans it ion Theory and the Rise of China, in Robert S. Ross and Zhu Feng, eds. , Chinas Ascent: Power,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 s, Ithaca: Corell University Press,2008.
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es , New York: Norton, 2001
John Lewis Gaddis, The Long Peace: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Joseph S. Nye, Jr., “Coping with Japan ,”Foreign Policy, Winter 1992/1993, 89, p.98.
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http://fpc.org.uk/publications/123>
Martin L. Lasater ,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 U.S Strategy Options in Asian (Boulder ,col.: Westview Press ,1996),pp.12-13.-
Peter Hays Gries;Thomas J.Christensen, “Correspondence:Power and Resolve in U.S. China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No.2(Fall 2001),p.161.
President Clinton , “Building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Dispatch , Vol.4,No.28(July 12 ,1993), pp.485-488
Rice Condoleezza ,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79(1),2000, pp.46-51.
Rice Condoleezza ,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79(1),2000, pp.46-51.
Richard H. Solomon, “Asian Security in the 1990s: Integration in Economics, Diversity in Defense,”Dispatch ,Vol,1 No.13(Nov.5,1990),pp.243-248.
Richard J. Ellings and Edward A. Olsen, “Asian’s Challenge to American Strategy ,”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1992, 3(2), p.15-17.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 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Robert Axelrod and Robert O. Keohane, “Achievin g Cooperat ion under Anarchy: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 “, World Politics ,Vol . 38, pp. 226-254.
Robert B. Zoellick and Justin Yifu Lin, “Recovery Rides on the G2”,Washington Post , March 6 ,2009,p.A6.
Robert B. Zoellick and Justin Yifu Lin, “Recovery Rides on the G2” op. cit..
Robert Jervis, “ Realism, Neoliberal ism, and Cooperation”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24, No. 1, 1999,pp. 42-63.
Robert Jervi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p23.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Nye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 New York : Free Press ), pp.660-662.
Roy Kamphausen, David Lai and Andrew Scobell eds. , Beyond the Strait: PLA Missions other Than Taiwan, Carlisl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 S. Army War College, 2009.
Secretary Baker , “The US and Japan: Global Partners in s Pacific Community,” Dispatch, Vol1.2,NO.13(Nov.5,1990),pp.841-846.
Thomas J.Christensen, “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No.4(Spring 2001),p.38.
Thomas J.Christensen, “The Contemporary Security Dilemma:Deterring a Taiwan Conflict”,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5:4,(Autumn 2002),p.13.
Thomas J.Christensen,”China,The U.S.-Japan Alliance,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4 (Spring 1999), pp.49-80.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 http :/ / www. defenselink. mil/ qdr/ report/ Re2port20060203. pdf ,2009 - 01 - 12.
William J.Clinton ,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1995-1996(Washington D.C.:Brassey’s, January, 1995),pp.XII,9.
Winston Lord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 Ten Goals for American Policy ,”Dispatch ,Vol.47,No.36(Sept.6,1993),pp.612-614.
Zalmay Khalilzad , “U.S Grand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 and World ” , in Zalmay Khalilzad ,ed., Strategic Appraisal 1996 , Santa Monica ,Cal, :Rand ,1996, pp.11-34.
Zalmay M Khalilzad , “Sweet and Sour Recipe for a New China Policy”, RAND Review, 23(3), 2000,pp.6-11.
(二)中文部分
〈中俄關於世界多及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人民日報,1997 年4 月24 日,版1。
「G2共治時代來臨」,商業週刊,1155期(臺北:2009年4月),頁83。
「中美經貿關係中的分歧與共贏」,中評社,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9/9/1/101699137.html?coluid=148&kindid=0&docid=101699137&mdate=0520001511(點選日:2011 年5月 22日)。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戰略』來之不易」,國際在線,2006年10月19日。
「反核擴散:中國的大國責任與利益追求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14/content_5089524.htm(點選日:2011年5月17日)。
「匯率:人民幣升值是中國問題並非中美問題」,中國網,2006年12月14日。
Munro, Ross H .、Berntein Richard著,許綬南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頁3-5。
Patrick Tyler著,聯合報譯,中美交鋒,(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2月),頁519。
Robert Jones Shafer,趙干城、鮑世奮譯(1996),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頁33。
Robert S. Ross,「中國崛起、地區權力轉移與東亞安全,從1949年到21世紀」,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11期,頁36。
Robert S. Ross,「中國崛起、地區權力轉移與東亞安全,從1949年到21世紀」,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11期,頁42。
TreasuryDirect (美國財政部公債局電子化系統之一),「政府債務和持有者」,2008年10月7日。
Waltz, Kenneth N.著(1997)、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頁121~123。
WilliamR.ClineandJohnWiiliamson,基本均衡匯率的最新估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政策簡報PB08一7,2008年7月。
人民日報,「江澤民在杜尚別出席「上海五國」元首會晤時的講話」2000年7月5 日。
人民日報,「江澤民在杜尚別出席「上海五國」元首會晤時的講話」2000年7月5 日。第1版
人民日報,中國向東盟論壇提交新安全觀立場− ,2002 年8 月2 日,第3 版。
人民網,「關於『北京共識』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話」,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57/54488/54489/380286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人民網,網址: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10277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
于有慧,「中國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台北:1999年),42卷第3期,頁45-62。
中國國家地理編委會, 國家地理( 世界卷) ( 北京:藍天出版社, 2007),頁314。
中華歐亞基金會、改革開放論壇聯合研究報告,反恐戰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台北:大屯出版社,2003年),頁57。
王岐山,http://news.backchina.com/2009/3/29/gb2312_34869.html中新網:(點選日:2009年9月28日)。
王信賢:「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理論爭辯」,第四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與展望(臺北:政大東亞研究所,2008年),頁3-3-11。
王勇,「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1期,頁42-45。
王秋彬,「東北亞地區安全困境及其成因解讀,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8 卷第4 期,2009 年7 月,頁1-2。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4 期,頁23-26。
王慧,「中美貿易逆差原因分析」,價格月刊,2010年第10期,頁19。
王黎,中美戰略互信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頁16。
王輯思、徐輝:,「.中美危機行為比較分析」, 美國研究,2005 年第2 期,頁27~ 29 。
史惠慈、程韻璿,「擴大內需挽救中國經濟成長?」,經濟前瞻,123期(臺北,2009年5月),頁11。
吉爾平著楊宇光等譯,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9 年), 頁87~ 88 。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頁25-28。
朱崇坤主編,霸權的歷程—美國軍事戰略冷觀察(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頁260-261。
吳蒓思,「國際核不擴散體制面的挑戰:美國的作用及其對中國的意義」,載於倪世雄、王義桅主編,中美國家利益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頁209。
吳曉靈,「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困境」,人民網,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4/ 49155/9317110.html(點閱日:2009年9月18日)。
李少軍,國際戰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38。
李明,「地緣政治與中共對東北亞的外交戰略」,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年),頁75。
李連仲,長波理論與世界經濟發展,探索,第3期(重慶:2000年),頁13。
李義虎,地緣政治學: 二分論及其超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253。
李稻葵,「中美貿易順差:根本原因在哪裡」,國際經濟評論,2006,頁05。
肖耿,「從結構與制度視角解釋中國匯率政策和外部經濟失」, 國際經濟評論,2007,第7-8期,頁18。
周小川,「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人民網,網址:http://theory. people.com.cn/BIG5/40557/137941/index.html(點閱日:2009年9月22日)。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出版,1999年)頁44。
邱坤玄,「台灣的中共外交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對話」,東亞研究(台北:2009年),40卷第2期,頁18。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1卷第3期(台北:2000年), 頁23。
金威,「從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看安全觀的變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0年第4 期,頁10。
金駿遠,中國大戰略與國際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頁121。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05-206。
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華盛頓共識簡史」,收錄於黃平、崔之元編,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頁63~85,
胡鞍鋼,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8。
胡曉煉,「世行顧問:中國將在解決全球危機中發揮特殊作用」,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3/31/content11107059.htm(點選日:2009年10月1日)
唐世,塑造中國的理想安全環境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頁12~ 18 。
唐世平,塑造中國的理想安全環境,(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頁134。
唐世平、曹筱陽,「尋求中、美、日相互安全的基點」,戰略與管理雙月刊,2002年總第50期,頁105 。
孫滔,人民幣升值與中美貿易逆差問題(天津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頁2。
孫磊,趙國欽,「解析美國儲蓄-投資缺口與貿易逆差的關係」,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頁12。
孫曉玲,「霸權穩定論”與中國新安全觀:一種比較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2期,頁53。
班寧.加勒特,「中美夥伴關係的戰略機遇」,美國研究,2006年第1期,頁109。
袁易、嚴震生、彭慧鸞.合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年),頁2。
袁欣,「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探析」,生產力研究,2008 ,頁24。
馬耀邦,中美關係-透視大國隱性戰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頁153。
高永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研究」,國際貿易,2009 ,頁2。
高桓,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2000年第11 期,頁22-27。
康紹邦、呂力合著,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頁1。
張文木,「中共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1期,頁24。
張文木,「中共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1期,頁24。
張宏遠,全球金融風暴下的中國角色與定位,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2期,頁8。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台灣安身立命之所基」,亞太綜合安全年報(台北:2002年),頁3。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頁79。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頁47。
曹雄源,戰略透視-冷戰後美國層級戰略體系(台北:五南出版,2011年),頁164-165。
莫大華,「國際關係理論大辯論研究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2期,頁65-89。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出版,2004年),頁205-206。
陳永祥, 布希與中國(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頁42。
陳啓懋,「國際體系和中國國際定位的歷史變化」,國際問題研究,2006年第6期,頁36-37。
傅豐誠,「全球金融風暴下的中國經濟」,經濟前瞻,123期(臺北,2009年5月),頁5。
斯琴塔娜,「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中國鄉鎮企業會計,頁12。
童振源,中國經濟發展之全球風險與挑戰,九鼎,22期(澳門,2009年8月),頁35。
華夏經緯,「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北京共識』」,網址:http://hk.huaxia.com/zt/pl/07-093/608561.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黃浩榮,「中國經濟成長之謎」,遠見雜誌(臺北:2009年4月),頁96。
新浪網,網址: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6-09/0851554624.html(點選日:2011年3月12日)。
新華網,「中國提升軟實力:『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3/content_1522884.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243.htm(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736.htm(點選日:2008年10月9日)。
楊光海.,「美國的東亞同盟體系:態勢、趨向及意圖」, 國際論壇,2002 ,頁4。
楊宇光、楊炯譯, Rober Gilpin . 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臺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
楊潔勉等著,大磨合-中美相互戰略與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60。
楚樹龍、耿秦主編,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84。
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1999 年第4 期,頁13。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定義及其問題」,中山人文社會學期刊(台北:1998年),第6卷第2期,頁65-76。
董立文,唐開太,反恐戰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中華歐亞基金會、改革開放論壇合著,民92年)頁178。
資中筠,戰後美國外交史(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年版),頁118。
鄒偉偉,中美經貿關係的歷史發展與政策博弈(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頁42。
劉韋志,綜析中美經貿現況與對雙邊關係的影響,中共研究,第43卷第8期,2009年8月,頁89。
劉韋志,綜析中美經貿現況與對雙邊關係的影響,中共研究,第43卷第8期,頁89。
劉輝鋒,長波理論研究論評,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江西,2004年),頁16。
劉靜波,21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頁48-53。
樊勇明 ,「霸權穩定論的理論與政策」,現代國際關, 2000 年第9 期, 頁20~ 21。
蔡拓,「當代中國國際定位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人民網,2010年5月8日。
鄭永年,「G2在什麼意義上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網址:http://blog.udn.com/jzer6699/3341397(點選日:2009年9月29日)。
鄭端耀,「新型安全觀與兩岸關係」,社會建構論與兩岸關係: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台北:當代思潮系列座談,政大國關中心主辦,2001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中國利益總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頁5。
薩本望,「我國安全觀的變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觀的主要特點」,和平與發展,2000年第1 期,頁5-9。
羅伯特.基歐漢著,蘇長和等譯 ,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2001 年),頁108~ 113。
關中,「十年必辯,十年必變:五十年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國政研究報告,民國91年4月1日)
關中,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批判,遠景季刊(台北:2002)第3卷第1期,頁3-8。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頁789。
蘇浩,「地緣重心與世界政治的支點」,現代國際關系,2004,頁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981022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8102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201.pdf1.3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