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681
題名: 戈巴契夫與蔣經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之比較
A comparison of political reform of Mikhail Gorbachev and Chang Chin-Gwo
作者: 張德偉
Chang, De Wei
貢獻者: 郭武平
張德偉
Chang, De Wei
關鍵詞: 蔣經國
戈巴契夫
政治體制改革
民主化
公開化
解嚴
Chang Chin-Gwo
Mikhail Gorbachev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form
Democratiziation
Glasnost
Martial Law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12-Apr-2012
摘要: 人類歷史上有著許多偉大的政治體制改革者。中國與俄國千年來,皆是帝王專制的政治體制,直到二十世紀初葉,兩國的帝王專制體制先後被推翻,蘇聯邁向共黨一黨專政的蘇維埃政治體制;中國則因連年戰亂,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初期亦採取威權統治,直到八零年代蔣經國主政,全力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同一時間蘇聯亦在戈巴契夫的主政下,推動政治體制改革。而戈巴契夫與蔣經國兩人對當代兩國政治發展亦影響深遠。本文的研究重點在於探討蔣經國與戈巴契夫兩人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台蘇的政治體制;改革環境;以及改革者,戈巴契夫與蔣經國二人的人格特質、政治理念與改革實踐的比較。
Look backward at the human history, there were many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formers. In China and Russia, the regime had been always authoritarianism and controlled by emperors till the start of twentieth century. Both of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these two countries were overthrown one after another. Russia went toward the road of Soviet institution; China (ROC) also adopted authoritarian regime since the successive insurrection in the initial years. This kind of regime did not end until the 1980s due to the political reform Chang Chin-Gwo initiated .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orbachev,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form has been started. This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reform of Chiang and Gorbachev in terms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s, characters of the leaders, political values,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reform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1. 王正泉主編,從列寧到戈爾巴喬夫-蘇聯政治體制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2. 尹耀慶,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5月)。
3.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20(台北縣: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9年)。
4. 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書局,1986年)。
5. 李忠杰、徐耀新、魏力,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2月)。
6. 李煥、林蔭庭著,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台北:天化文化,1998年出版)。
7. 林騰鷂,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8月)。
8. 林毓生,東歐巨變在世界思想史上的意義(台北:國防部政治作戰部編印,1990年)。
9. 林添貴譯,Jay Taylor著,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89年)。
10. 洪茂雄,戈巴契夫評傳(台北:幼獅文化,1992年)。
11. 陳立宗,戈爾巴喬夫、葉爾欽、普欽政治改革的比較(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2. 陳立夫、張緒心,中國風雨已過(加州: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1995年)。
13. 郭武平,論戈巴契夫的「改造」:理想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1994年4月)。
14. 郭武平,社會變遷與俄羅斯政治發展模式的選擇(台北:國科會研究案,1998年7月)。
15. 郭武平,俄羅斯的政黨政治,(台北:五南書局,1999)。
16. 畢英賢主編,蘇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
17. 畢英賢,新蘇聯(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5月)。
18. 張世熒,中華民國憲法與憲政(台北:五南書局,2001年4月)。
19. 趙瑋,普丁時期俄羅斯大眾傳播媒體與政權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08年)。
20. 趙春山著,蘇聯領導權力的轉移-從列寧到戈巴契夫(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0年4月)。
21. 彭懷恩,國民黨與臺灣現代化(台北市:時報,民69年)。
22. 彭懷恩,認識臺灣:臺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市:風雲論壇,2000年)。
23. 鄭寶蘭,蔣經國與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比較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4. 漆高儒,蔣經國評傳-我是台灣人(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7年)。
25. 漆高儒,蔣經國的一生-從西伯利亞奴工到中華民國總統(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0年)。
26. 漆高儒,廣角鏡下的蔣經國(台北,黎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7.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蔣經國先生全集9 (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1991年)。
28.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蔣經國先生全集13 (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1991年)。
29.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蔣經國先生全集15 (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80年)。
30.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蔣經國先生全集17 (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民1991年)。
31. 蔣經國,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一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32. 譚天譯,Dusko Doder & Louise Branson著,戈巴契夫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33. 關素質,蘇俄黨政演變之評析(下冊)(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8月)。
34. David MacKezie & Michael W.Curran 著,蔡百權 譯,俄羅斯、蘇聯與其後歷史(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1995年10月)。
35. Dusko & Louise Branson 著,譚天 譯,戈巴契夫傳(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9年11月)。
二、中文期刊
1. 蔣瑞鏘,「從雷震案看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國史館學術集刊(台北),第15卷,頁113-158。
2. 許巧靜,「台灣政治轉型與國家定位之演變─1945-2000」,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第14卷,第1期,頁75。
3. 趙春山,「戈巴契夫的政治改革:理想與現實」,東亞季刊(台北),1990年10月1日,第22卷,第2期,頁2。
4. 李巧石,「戈巴契夫在克拉斯諾爾斯克演說摘要」,問題與研究(台北),1988年,第28卷,第2期,頁76。
5. 畢英賢,「蘇聯的改革與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1989年,第27卷,第1期,頁15。
6. 木村汎,「由歷史性決策的瞬間難戈巴契夫」,中央公論(東京),1992年6月,頁152-163。
研討會論文
1.李酉潭,「憲法時刻與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研討會「多元社會、和解政治與共識民主」,台北:中央研究院,2005年10月2日。
四、外文書籍
1. Almond, Grbriel.A., G.B. Powell. Jr.,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Toronto: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2. Chyernyaev, A. S., Shesti Let S Gorbarchev(Izdatelickaya grupa:Progress-Kulitura, 1993).
3. Ellsworth, John W, & Stahnke, Arthur A., Politics and Political System, (NY: McGraw-Hill, 1976).
4. Gorbachev, Mikhail S., ”Address at the United Nations December 7, 1988”, Mikhail S. Gorbachev, Perestroika and Soviet-American Relations,(U. S.A.: Sphinx Press, inc., 1990).
5. Gobachev, Mikhail S., Perestoika I Novoye Myshleniye dlya Nashey Strny I dlya Vsego Mira, (Moskova: Izdatel steo Politicheskoy Literatury, 1987).
6. Gorbachev, Mikhail S., Toward A Better World,(New York: Richardson and Sterirman, 1987).
7. Hans-Herman Hohmann ,The East European Ecnomics in the 1970s ,(England: Robert Hartwall Ltd.,1982).
8. Huber, Robert T. and Kelley, Donald R., eds., Perestroika-Era Politics: The New Soviet Legislature and Gorbachev’s Political Reforms, ( Armonk, N.Y.:M.E. Sharpe, Inc., 1991).
9. Huskey, Eugene, ed., Executive Power and Soviet Politic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Soviet State, (Armonk, NY: M.E. Sharpe, Inc., 1992).
10. Kort, Michael, The Soviet Colossu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USSR, 3rd ed.,(New York :M.E. Sharpe, 1993).
11. Medvedev Roy and Chiesa Giulietto ,Time of Change-An Insider’s View of Russia’s Transformation, (London: I. B. Tauris & Co ltd.,1991)..
12.Moore, Barrington,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Boston: Beacon Press, 1966).
13. Rees, E. A. ed.,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in Disarra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2).
14. Ross Babbage, The Soviets in the Pacific in the 1990s(Australia:Pergamon Press, 1989).
15. Roy, Medvedev, and Giulietto, Chiesa ,Time of Change-An Insider’s View of Russia ,(London: I. B. Tauris & Co. Ltd.,1991).
16.Smith, Gordon B., Soviet Politics Struggling with Change(N.Y.: St. Martin’s press, 1992).
17. Suchanov, Lyev, Tri Goda S Yeltsinim,(U. Sosnovskiye Oform-lyenuye, 1992).
18. Tucker, Robert C., Politic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in Soviet Russia: From Lenin to Gorbachev,(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87).
19. White, Stephen, Gorbachev In Power,(Cambridge an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五、外文期刊
1. Olsen, Marvin. F.,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National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lbany, N.Y.), Vol 33, No.5(1968),pp. 699-712
2. Silviu Brucan, “Can the Soviet System Be Change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Socialist System,” Current Digest, No.302(1988),p.35.4.
3.Yefimenko, V., editor of the District Radios Broadcasting Station, Sovetskaya Russia, Feb. 17, 1986, p.3.
六、其他相關網站
1. 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2. 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
3. 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俄羅斯研究所
94263007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6300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