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688
題名: 兩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之 SWOT 分析
作者: 劉兆瑞
貢獻者: 邱坤玄
劉兆瑞
關鍵詞: 軍事互信機制
SWOT 分析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12-Apr-2012
摘要: 一、審度當前國家安全情勢,自2010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n正式生效之後,兩岸的經貿關係朝向制度化與正常化邁進,雙方\n的互動交流正式跨入新的里程碑。依我國政府「先易後難」、「先\n經後政」的階段協商步驟,就臺海兩岸的軍事對峙情況而言,「軍\n事互信機制」(信心建立措施)可藉由提升各方行為之可預測性,\n減少彼此焦慮與猜疑,而達成降低衝突、避免戰爭之目的,在兩\n岸的交往互動中確有實質上的需要。\n二、臺灣在地緣戰略上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點,恰處在亞太的\n樞紐地位,扼控中共進出太平洋的門戶,是美、「中」雙方利益\n之所在,美國和中共在面對「臺灣問題」上各有其戰略考量,而\n我國的國防戰略,是透過推動區域安全交流與合作等手段,全力\n達成預防戰爭、防範衝突及區域穩定等戰略目標,因此我國必須\n在日趨和緩的兩岸關係中善用美國因素,以獲取最大的國家利\n益,臺海的安全攸關亞太的區域和平與穩定,建立兩岸「軍事互\n信機制」,不僅符合兩岸三方的利益,也有助於區域和平穩定。\n三、SWOT策略分析是一種決策模式,在科學的分析基礎上用以分析戰\n略環境,藉由外在機會與威脅以及內部優勢與弱點等面向的評\n估,進行戰略分析組合以形成最佳策略。主要的思想就是強化內\n部優勢,克服內部弱點,抓住外部機會,減低外部威脅;而經過\nSWOT策略分析所得發現,就廣義的層面上,兩岸對於軍事互信均\n抱持正面的態度,雖說在實質內容與建構認知上仍有不同意見,\n惟大體而言兩岸之間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善意展現以及外\n在環境等方面,時機已然成熟。\n四、我國應設法就兩岸政治歧異尚未化解的過渡階段,在不涉及兩岸\n政治敏感議題的共識下探討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協商平臺,\n政府並應建置對中國大陸談判「軍事互信機制」之跨部會專責機\n構,整合政府政策與資源,運用現階段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最佳\n策略,先求建立穩定的臺海安全環境,降低兩岸之間軍事對峙的\n敵意,為雙方未來的政治協商營造良好的基礎,期能達成兩岸最\n終的和平協議。
參考文獻: 壹、書籍名稱
一、中文書目
丁樹範,「兩岸衝突預防:艱鉅的任務」,收錄於,廿一世紀初臺海安全與衝突預防,頁248,桃園:國防大學,2002年4月。
,1996年後美國檢討對臺海兩岸軍事交流意涵及未來可能發展,臺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12月。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亞太安全體系發展與臺灣戰略的思考─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李登輝,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培養互信兩岸關係,行政院新聞局輯印,奉獻與奮鬥,臺北市:行政新聞局,1995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8月,第七版。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2月。
周世維,國際體係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係之探討,臺北:五南書局,1994年12月。
周詢,美國加強對臺海兩岸經貿交往之分析,臺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戰略,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 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共識與兩岸歧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年。
布里辛斯基,大棋盤,林添貴譯,臺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洪丁褔,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啟英文化,1996年。
柳金財,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胡偉星,「中美臺三角關係的互動及其結果」,收錄於明居正主編,雙贏?雙輸?,頁23-42。臺北:致良,1996年。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一刷。
翁明賢、林德澔、陳聰銘,歐洲區域組織新論,臺北:五南書局,1994年10月。
高朗,「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收錄於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頁47。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3月。
Raymond L. Garthoff著,徐鍵譯,巨變-論美蘇關係與冷戰結束(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年12月。
莫大華主編,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踐-臺灣的角色與作為,臺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
畢英賢,蘇聯末期的對外關係,臺北:黎明文化,1992年9月。
李傑明(James R. Lilley)、唐思(Chuck Downs)著,張同瑩、馬勵、張定綺合譯,臺灣有沒有明天?臺海危機美中臺關係揭密,臺北:先覺,1999年2月。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臺北:新文京,2003年9月。
張雅君,「四十年中共外交政策實踐的評估」,收錄於張煥卿、段家鋒、周玉山主編,中國大陸研究,頁407~408,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12月初版。
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合,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張召中,中國讓戰爭走開,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
陳良生、楚樹龍、陶紅兵,中國國家統一戰略,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年2月初版。
陸委會,「十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五次會議」,收錄於大陸工作簡報。臺北,2007年4月11日。
國防部,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99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2009年10月。
國防部,中華民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軍備局,2009年3月。
許信良,新興民族(The Rising People),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Joseph L. Nogee , Robert H. Donaldson著,黃宗浩譯,蘇聯二次大戰後的外交政策(Soviet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 1981),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84年10月。
黃介正等合著,積極推動兩岸「軍事信任措施可行方案之研究」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國防部,2002年12月,
黃奎博,「臺灣海峽的衝突與管理」,收錄於21世紀初臺海安全與衝突預防,頁17-18,臺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4月。
曾復生,中美臺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臺北:秀威科技,2004年11月。
楊開煌,「臺灣:去中國化與再中國化」,收錄於郭偉峰主編,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葉怡君,「中國對臺政策與沿革」,收錄於趙建民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頁360,臺北:晶典文化,2008年2月。
經濟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臺北:行政院,2009年10月30日。
劉冀生編著,企業經營戰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二次出版。
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頁126~12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志昇、王瑋琦,「中共對臺經濟戰略」,收錄於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臺北:華利出版社,2008年3月。
閻學通等著,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二、英文書目
Commissions on Global Governance, 1995.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thereport of the Commi 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Cossa,Ralph A. 1995.“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in Ralph A.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Desjardins,Marie-France. 1996. Rethink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 ,Thomas L. 1999.The Lexus and the Ol ive Tree: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s.
Gutteridge, William(ed.). 1982..European Security,Nuclear Weapons and Public Confidence. Hong Kong: Macmillan press.
.Krepon Michael and Amit Sevak. 1995. Crisis, Confidence Building and Reconciliation in South Asia.Macmillan.
Lynn-Jones,Sean M. 1988. “A Quiet Success for Arms Control:Preventing Incidents at Sea,”quotedin Steven E.Miller,and StephenVan Evera eds.Naval Strategy and National Securit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ampton,David M. 1999. “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TRA) After Twenty Years:Looking Back to Look Ahead,”Testimony before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Hearings on“ U.S.-Taiwan Relations: 20th Anniversary of Taiwan Relations Act” .
Lasater, Martin L. 2000.The Taiwan Conundrum in US China policy .Colorado:Westview.
Margaret ,Mason.1995.“ Confidence Building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Prospects and Problems”, in Ralph A.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derson and Weeks, 1995.“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in Ralph A. Cossa (ed.) ,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Roy,Denny. 2000. “Restructuring Foreign and Defence Polic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nthony McGrew and Christopher Brook eds, Asia-Pacific in the New World Order.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op. cit.
貳、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卷第2期,2001年2月。
王啟明「從國際制度的設計來建構兩岸整合的契機—以歐洲聯盟整合的歷程分析」,東亞季刊,33卷4期,2002年10月。
王安國,「美伊戰爭對中共建軍備戰可能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2期,2004 年4月。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吳建德,「臺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1 期,2000年秋季。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
李瓊莉,「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
吳玉山,「宏觀兩岸與國際的四大趨勢」,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2003年3月15-16日。
林碧炤,「武器管制的回顧與展望」,《美歐季刊》,第12卷第3期。1997年秋季號。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信心建立措施(CBMs)與國防研討會,1999 年6月。
林正義,「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第12 卷第3 期,1998 年9月。
,「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臺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可能與展望」,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2月。
,「美國與臺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6 期,2005年11月。
林文程、林正義,「臺灣修憲與臺美中三角關係」,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2006 年12月。
胡忠信,「評裴利的『第二管道』」,中國通,1998年8月。
施子中,「中共國防決策與臺海安全之研究」,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
馬振坤主持《論壇》,「探討中共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策略」,中共研究,44卷9期,2010年9月。
唐明輝,第二次柯江會談後三邊關係的發展趨勢」,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9期,1998年9月。
唐仁俊,「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之立場、實踐經驗與策略運用」,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1期,1994年1-3月。
高永光,「論ECFA 的重要性」,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憲政(評)098-034號,2009年3月。
陳子平,「中共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策略」,中華戰畧學刊,96年秋季刊,2007年9月。
陳鴻瑜,「應修改一九七一年兩岸關係架構」,臺灣綜合展望,2003 年7 月10 日。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信心建立措施與臺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
莫大華,「和平研究:另類思考的國際衝突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1期,1996年11月。
許舜南,「臺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張亞中,「全球化的臺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第3卷第1期,2002年1月。
,「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
張浩熙,「從『江八點』到『五一七聲明』論中共對臺政策之演變」,中共研究,第39卷第1期,2005年1月。
黃奎博,「當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2002 年11 月18 日。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卷6期,1999年6月。
董立文,「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後的對臺政策」,歐亞研究通訊,第7 卷第11 期,2004年。
翟文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理論與實際」,國防政策評論,第四卷,第一期,2003年秋季。
趙哲一,「建立信任措施-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引自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on of Socialist Republic to expands to the U S –USSR Direct Communications Link.
趙春山,「論中共的對外開放政策」,東亞季刊,26卷1期,1994年7月。
趙文衡,「全球化對臺灣的挑戰與衝擊」,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3卷8期,2000年8月。
劉復國,「本期編輯要點」,戰略安全研析,第46期,2009年2月。
劉勝驥,「臺灣地區學生在大陸求學面面觀」,兩岸文教交流簡訊,第4期,2000年3月。
韓岡明,「現階段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困境與作法」,中華戰略學刊,95年秋季號,2006年9月。
鍾維平,「和平發展主張貫徹中共十七大報告 胡錦濤對臺盡釋善意」,中國評論月刊,第119 期,2007年11月。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
蘇進強,「從『全民國防』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全民看國防(創刊號),1999年 9月。
,「從『全民國防』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全民總動員邁向新紀元學術研討會論文,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1999年4月27日。
蘇嘉宏,「影響未來美中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幾個取向」,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1期,1999年。
蘇嘉宏、俞劍鴻,「兩岸關係的願景─『一國兩制』在臺灣適用的探討」,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3期,2002年10月。
二、英文期刊
Allen,Kenneth W. 1999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The PRC’s Reform at Twenty:Retrospect and Propect,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Sun Yat¬-se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April 8-9,Taipei.
Chai Wen-Chung.2003.“Establishing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cross
the TaiwanStrait:Theory and Practice”,Taiwan Defence Affairs,Vo4,No1,(Autumn
2003):P.22.
Chalmers,Malcolm. 1996. “Openness and Security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Survival, Vol.38,No.2(Autumn 1996): p.88.
Evans, Paul M. 1994. “Building Security: The Council for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CSCAP),” The Pacific Review, Vol.7, No.2(1994): p.137.
Heinz,Weihrich. 1982. “The SWOT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Vol.15.
Holst,John Jorgen. 1983.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urvival,Vol.25, No.1(January/February):p.2.
Holmes ,James R. & Toshi Yoshihara. 2005 .“The Influence of Mahan upon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Comparative Strategy ,Vol.24,No1(January/March):pp.23-29.
Krepon, Michael. al. 1995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 for Regional Security, 3rd Edition“.Washington DC: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January (1995):pp.4-9.
Lynn-Jones,Sean M. 1998. “Realism and American’s Ris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No2(Fall):pp.157-182.
Shirk,Susan L. 1994 .“ Chinese Views on Asia-Pacific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NBL-Analysis, vol. 5, no. 5, (1994):p.11.
Wu, Jackson P.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Taiwan Strait; A Essential Approach to Peaceful Unification, in(www. future- china.org.tw/csipf/
activity/CBM rpt.htm).
參、報刊
大公報
工商時報
文匯報
中國時報
中時電子報
中央通訊社
中央日報網路報
自由電子報
青年日報
聯合報
聯合早報
經濟日報
肆、網站資料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央社,http://news.msn.com.tw
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
史汀生中心(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http://www.stimsom.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981009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81009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