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506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張雅媜zh_TW
dc.creator張雅媜zh_TW
dc.date2011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2-10-30T03:11:59Z-
dc.date.available2012-10-30T03:11:59Z-
dc.date.issued2012-10-30T03:11:59Z-
dc.identifierG009591202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506-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95912025zh_TW
dc.description10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擬聲詞是一特殊的詞類,靈活運用於各種文學作品與口語間。早從《詩經》開始,擬聲詞已頻繁地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到了元代,擬聲詞的運用更是大放異彩。本論文以《全元散曲》作為研究材料,歸納分析擬聲詞在元散曲中的構成方式與運用,探究其中的聲韻特色與語法功能,希冀藉由擬聲詞對元代語言與文學作如實客觀的分析。 擬聲詞在散曲上的運用與特色,必受其文學與時代背景的影響,因此論文內容首先即對擬聲詞的定義與性質歸屬作一統整與釐清,進而探究元散曲的語言特色與擬聲詞的關係。元散曲中的擬聲詞是為元散曲語言的其中一環,擬聲詞在《全元散曲》中的特色,與元散曲語言是息息相關的,從擬聲詞在元散曲中的靈活運用,更可佐證元散曲自然生動的用語、靈活變化的體式與優美和諧的聲韻。論文內容進一步歸納分析《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依擬聲詞構成音節數分類,其中再以描摹的對象分做自然現象所發之聲、蟲鳴鳥獸所發之聲、人類言行所發之聲、器物所發之聲等加以探討,歸結出《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以雙音節結構為多,三音節ABB式結構較以往普遍,擬聲詞描摹對象則多為器物聲響。探究擬聲詞的音韻特色,描摹大自然聲音聲母多為擦音﹝s﹞;描摹器物之聲聲母多用塞音,韻尾則多為帶有共鳴效果的鼻音。單一詞素聲母發音方法以塞音居多,偶數音節聲母多含邊音成分,韻母結構類型則集中於單元音與陽聲韻。另從語法功能方面探究《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發現元散曲擬聲詞在語法上多作謂語功能,常見「擬聲詞+結構助詞」藉以平衡音節,三音節以上的擬聲詞多見於襯字中。 擬聲詞隨著時代的發展已逐漸多樣且富有變化,而元曲活潑自然與口語化的風格更讓擬聲詞的詞彙更為豐富,結構、音韻、語法更具特色。《全元散曲》中的擬聲詞不僅承襲了以往擬聲詞的運用,也拓展了擬聲詞的前瞻性,奠定了不可抹滅的地位。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6 一、散曲的研究與發展………………………………6 二、擬聲詞的研究與發展……………………………7 三、元曲擬聲詞相關論述探討………………………11 四、本論文研究方向…………………………………14 第二章《全元散曲》擬聲詞語料分析………………17 第一節 擬聲詞定義與詞類歸屬……………………17 第二節 元代散曲語言特色…………………………22 第三節 元散曲語言特色與擬聲詞的關係…………32 第三章《全元散曲》擬聲詞描摹對象分析…………35 第一節 單音節結構的擬聲詞………………………36 一、描摹大自然聲音的單音節擬聲詞………………36 二、描摹動物鳴叫的單音節擬聲詞…………………37 三、描摹器物聲響的單音節擬聲詞…………………39 四、描摹人類言行聲音的單音節擬聲詞……………43 第二節 雙音節結構的擬聲詞………………………46 一、AA式結構…………………………………………46 (一) 描摹大自然聲音的AA式擬聲詞……………46 (二) 描摹動物鳴叫的AA式擬聲詞………………54 (三) 描摹器物聲響的AA式擬聲詞………………66 (四) 描摹人類言行所發的AA式擬聲詞…………74 二、AB式結構…………………………………………84 (一) 描摹大自然聲音的AB式擬聲詞……………84 (二) 描摹動物鳴叫的AB式擬聲詞………………87 (三) 描摹器物聲響的AB式擬聲詞………………88 (四) 描摹人類言行所發的AB式擬聲詞…………97 第三節 三音節結構的擬聲詞………………………101 一、描摹各種聲音的AAA式結構擬聲詞……………102 二、描摹各種聲音的ABC式結構擬聲詞……………103 三、ABB式結構………………………………………106 (一) 描摹大自然聲音的ABB式擬聲詞…………106 (二) 描摹動物鳴叫的ABB式擬聲詞……………108 (三) 描摹器物聲響的ABB式擬聲詞……………109 (四) 描摹人類言行所發的ABB式擬聲詞………113 第四節 四音節結構與其他結構的擬聲詞…………120 一、 AABB式結構……………………………………120 (一) 描摹大自然聲音的AABB 式擬聲詞………120 (二) 描摹動物鳴叫的AABB 式擬聲詞…………122 (三) 描摹器物聲響的AABB 式擬聲詞…………124 (四) 描摹人類言行所發的AABB 式擬聲詞……126 二、 ABCD式結構……………………………………127 (一) 描摹大自然聲音的ABCD式擬聲詞…………127 (二) 描摹動物鳴叫的ABCD式擬聲詞……………128 (三) 描摹器物聲響的ABCD式擬聲詞……………129 (四) 描摹人類言行所發的ABCD式擬聲詞………130 三、模擬各種聲音的ABAC、ABAB、ABBC式結構擬聲詞……130 四、其他多音節結構的擬聲詞…………………………………132 第五節 本章總結 ………………………………………………139 第四章 《全元散曲》擬聲詞的聲韻特色……………………145 第一節 單音節及其重疊式擬聲詞聲韻特色…………………146 一、單音節擬聲詞聲母呈現的聲音效果………………………146 二、單音節擬聲詞韻母以單元音為主…………………………150 三、單音節重疊式擬聲詞聲母的特性…………………………154 (一)聲母為邊音、零聲母、鼻音時描摹對象的共通性……155 (二)聲母為塞音、擦音、塞擦音時描摹對象的相似性……159 四、重疊式擬聲詞韻母結構多元化…………………………….166 (一) 韻母為單元音結構………………………………………168 (二) 韻母為多元音結構………………………………………170 (三) 韻母為陽聲韻結構………………………………………173 第二節 雙音節AB式擬聲詞聲韻特色……………………………175 一、A/B音素互為雙聲疊韻關係…………………………………176 二、非雙聲疊韻式擬聲詞聲韻的融合……………………………180 (一)A/B音素聲母發音方法相同………………………………181 (二)前後音節符合響度原則……………………………………185 第三節 三音節ABB 與ABC式擬聲詞聲韻特色……………………186 一、ABB式擬聲詞聲韻結合的規律性………………………………187 (一)A/B音素聲韻的組合型態……………………………………188 (二)A/B音素主要元音的和諧與遞進……………………………193 二、ABC 式擬聲詞聲韻結合的獨立性………………………………198 第四節 四音節與其他多音節擬聲詞聲韻特色……………………200 一、 AABB 式擬聲詞聲韻搭配的穩定性……………………………200 (一) A/B音素發音方法相同………………………………………201 (二) A/B音素非雙聲關係者韻母類型的一致……………………203 二、 ABCD式擬聲詞錯綜相對的聲韻特質……………………………205 三、 ABAC、ABAB、ABABABAB式擬聲詞規律的節奏感……………208 四、 ABBC、ABCDD、AABBBAC式擬聲詞多樣性變化………………211 第五節 本章總結………………………………………………………213 一、 聲母發音以塞音居多……………………………………………213 二、 偶數音節聲母多含邊音成分……………………………………217 三、 韻母結構以單元音與陽聲韻為主………………………………224 第五章 《全元散曲》擬聲詞的語法功能……………………………229 第一節 擬聲詞擔任謂語功能…………………………………………229 一、 單音節擬聲詞擔任謂語功能……………………………………230 二、 雙音節擬聲詞擔任謂語功能……………………………………231 三、 三音節擬聲詞擔任謂語功能……………………………………242 四、 四音節擬聲詞擔任謂語功能……………………………………242 第二節 擬聲詞擔任狀語功能…………………………………………243 一、 單音節擬聲詞擔任狀語功能……………………………………243 二、 雙音節擬聲詞擔任狀語功能……………………………………245 三、 三音節擬聲詞擔任狀語功能……………………………………248 四、 四音節及其他音節擬聲詞擔任狀語功能………………………251 第三節 擬聲詞擔任定語功能…………………………………………255 一、 單音節擬聲詞擔任定語功能……………………………………255 二、 雙音節擬聲詞擔任定語功能……………………………………255 三、 三音節擬聲詞擔任定語功能……………………………………259 四、 四音節擬聲詞擔任定語功能……………………………………261 第四節 擬聲詞擔任補語功能…………………………………………263 一、 單音節擬聲詞擔任補語功能……………………………………263 二、 雙音節擬聲詞擔任補語功能……………………………………264 三、 三音節擬聲詞擔任補語功能……………………………………267 四、 四音節擬聲詞擔任補語功能……………………………………268 第五節 擬聲詞為獨立成分……………………………………………269 第六節 本章小結………………………………………………………271 第六章 結論…………………………………………………………275 一、 《全元散曲》擬聲詞結構形式與描摹對象的多元……………275 二、 《全元散曲》擬聲詞發音的一致性與共通性…………………277 三、 《全元散曲》擬聲詞詞彙運用的豐富性………………………278 四、 《全元散曲》擬聲詞語法功能的靈活性………………………282 五、 《全元散曲》擬聲詞於當代的發展與影響……………………285 參考書目………………………………………………………………289 附錄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25en_US
dc.subject《全元散曲》zh_TW
dc.subject擬聲詞zh_TW
dc.subject擬聲詞義zh_TW
dc.subject音韻結構zh_TW
dc.subject語法功能zh_TW
dc.title《全元散曲》擬聲詞探究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書目內容分古籍、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四項。古籍以作者時代為次,其餘則依作者姓名筆順排序,以出版商為編輯者,排列於後。各書籍文獻書寫次序為:作者、書名、出版者、年代、版次;期刊文獻依序為:作者、篇名、期刊、出版時間;學位論文依序為:作者、學位論文名稱、出版者、出版時間。 一、 古 籍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梁)蕭 統編,(唐)李 善注,《文選》(清‧胡克家覆宋淳熙本),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一),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上) ,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元)周德清著,李殿魁校訂,《校訂補正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學海出版社,1978年10月。 (元)周德清著,許世瑛校訂,劉德智注音,《音注中原音韻》,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8月四版。 (明)李時珍編纂,劉衡如、劉山永校注,《本草綱目》新校注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10月。 (明)吳承恩著,朱彤、周中明校注,《西遊記》(中) ,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7月。 (清)阮 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詩經),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 (清)沈乘麐著、歐陽啟名編《韻學驪珠》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二、專 書 王 力,《中國語法理論(上、下)》,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3月臺一版。 《中國現代語法 (上、下)》,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2月。 王 鍈,《古典詩詞特殊語法舉隅》,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8月。 王占福,《古代漢語修辭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王忠林,《元代散曲論叢》,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月。 王永炳,《中國古典戲曲語言運用研究》,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10月。 王 洪總主編、卜 鍵主編,《元曲百科大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年10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 王國維著、徐調孚注,《校注人間詞話》,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0年10月。 王麗華,《現代漢語構詞與詞類》,新北市Airiti Press(華藝數位經銷),2009年8月。 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1年10月。 《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年12月。 史存直,《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左松超,《文言語法綱要》,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8月。 任中敏,《散曲叢刊》(四),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6月臺三版。 羊春秋,《散曲通論》,岳麓書社,1992年12月。 宋玉柱,《現代漢語語法十講》,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3月。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87年12月。 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1999年。 呂叔湘、朱德熙,《語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12月。 吳國欽,《中華古曲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2月。 吳國安,《台語e疊詞擬聲語》,現代台語文研究室,2001年12月。 邢福義、汪國勝,《現代漢語》,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李思敬,《中國音韻學基礎》,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李修生主編,《元曲大辭典》,江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李殿魁,《元明散曲之分析與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出版,1965年10月。 李潤新,《文學語言概論》,北京語言學院,1994年10月。 李慶榮,《現代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修訂版。 李鏡兒,《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4月。 李崇興、祖生利、丁勇,《元代漢語語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谷聲應,《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 林 燾、耿振生《聲韻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林玫儀、賴橋本注譯,《新譯元曲三百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孟廣來主編,《元明散曲詳注》,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12月。 林 濤、王理家,《語音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竺家寧,《古音之旅》,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0月。 《聲韻學》,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漢語詞彙學》,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二版。 《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灣書店,1998年3月。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6月。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9月。 唐 韻,《元曲選語法問題研究》,四川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唐子桓,《文言語法結構通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徐 征等主編,《全元曲》第一卷~第十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一卷~第八卷,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10月。 耿二嶺,《漢語擬聲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年。 耿志堅,《漢語音韻》,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 馬慶株,《漢語語義語法範疇問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孫景濤,《古漢語重疊構詞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3年6月。 高樹藩,《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二版。 許仰民,《古漢語語法新編》,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張 靜,《新編現代漢語》(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 張 斌主編、陳昌來著,《現代漢語句子》,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張竹梅,《《中州音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張國偉、奚海,《元曲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康瑞琮,《古代漢語語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11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 陳新雄、竺家寧等編,《語言學辭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0月。 黃 克主編,《元曲精選》(北京市: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年9月。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增訂二版。 黃麗貞,《金元北曲詞語匯釋》,國家出版社,1997年8月。 黃慶萱,《修辭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增訂三版。 曾永義,《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詩》,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1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八十五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賀新輝主編,《元曲新賞》(第一冊~第十五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月。 華宏儀,《漢語詞性修辭》,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程祥徽、黎運漢,《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楊 棟,《中國散曲學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楊愛姣,《近代漢語三音詞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卷第五,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隋樹森,《全元散曲》上、下,中華書局,1964年2月第一版,2000年9月第7 次印刷。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溫 幸主編,《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趙義山,《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 《元散曲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 管錫華,《古漢語詞彙研究導論》,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鄭 騫,《北曲新譜》,藝文印書館,1973年4月。 劉 堅、江藍生主編,《元語言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7月。 劉英茂、蘇友瑞、陳紹慶,《漢字聲旁的表音功能》,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 劉致中、侯鏡昶,《讀曲常識》,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語法與修辭》,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1月。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著,《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謝文慶、孫暉主編,《漢語言文化研究》(第七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蔣星煜主編,《元曲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7月。 盧元駿,《曲學》,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1月。 盧呂芳,《詩詞曲韻律譜》,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10月。 盧國屏,《聲韻學16堂課》,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 錢南揚編註,《元明清曲選》(重排本),台北市正中書局1980年。 賴橋本,《詞曲散論》,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中國聲韻學大綱》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3月初版三刷。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 羅竹風等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次印刷。 羅錦堂,《中國散曲史》,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8月。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68年4月。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聲韻論叢‧第八輯》,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5月。 中國華東修辭學會,《修辭學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國修辭學會華東分會編,《修辭學研究》第一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1月。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月。 台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辭海》,台灣中華書局,1994年1月8版三刷。 全國外語院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語法與修辭》,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纂,《國音學》,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台初版一刷。 藍燈文化事業公司編輯部,《中文辭源》,藍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 《語言研究論叢》編委會,《語言研究論叢》(四),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1 月。 三、期刊論文 文 煉,〈關於象聲詞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第1期 (總第244期),1995年。 王 毅,〈試論元散曲的疊字藝術〉,《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3期,1996年。 王化鵬,〈漢語擬聲構詞探析〉,《閱讀與寫作》第7期,2003年。 王彥坤、劉衛寧,〈象聲詞詞類問題初探〉,《廣西社會科學》第5期 (總第155期),2008年。 王洪君,〈漢語語音詞的韻律類型〉,《中國語文》第三期(總第252期),1996年。 王星琦,〈散曲文學的文體意義〉,《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1998年。 王廣超,〈論元代散曲語言配置形態及其影響〉,《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2008年。 王清華、張曉茹,〈元曲的發展背景及其特殊的語言現象〉,《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2001年6月。 王鐵紅,〈元曲音韻美的構成及其特點〉,《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8年3月。 王興全,〈元明時期ABB結構繁榮原因淺探〉,《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7年。 〈《元曲選》中的兩種ABB結構〉,《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從《元曲選》看ABB式在元明時期的發展演變〉,《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 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5期, 2007年10月。 石毓智,〈論漢語的大音節結構〉,《中國語文》第3期(總第246期),1995年。 元明軍,〈《現代漢語詞典》裡的擬聲詞〉,《語文研究》第1期 (總第102期), 2007年。 方松熹,〈關於“擬聲詞”的歸屬問題〉,《舟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 方麗娜,〈聲韻傳神繪浮世─擬聲詞探究〉,《中學教育學報》第12期,2005年6月。 孔維霞,〈漢語擬聲詞研究綜述〉,《語文學刊》第20期,2009年10月。 冉啟斌,〈亮度原則與臨摹順序──漢語異韻擬聲詞的語音規律與成因〉,《語言科學》第8卷第6期 (總第43期),2009年11月。 古國順,〈客語狀聲詞探析〉,《應用與文學報》創刊號,1999年6月。 史豔嵐,〈漢語象聲詞研究述評〉,《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何 理、宋潔琳,〈《元曲選》AABB式淺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8年3月。 何貴初,〈隋樹森與元曲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3年1月。 何永清,〈「狀聲詞」及其文法功能〉,《中國語文》第550期,2003年4月。 何承湖,〈亦俗亦雅,雅俗交融─元曲語言風格及其成因淺析〉,《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6年。 辛金順,〈元曲中三字以上之擬聲詞與狀物詞的探討〉,《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5月。 李亞萍,〈《近代漢語詞典》擬聲詞收詞評析〉,《宜賓學院學報》第10卷第5期,2010年5月。 李晨初,葉斌,〈擬聲詞略說〉,《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5年。 李榮剛、江菡子,〈略論元曲象聲詞的文字使用特點〉,《漢字文化》第1期,2011年。 李迎新,〈論元代散曲的語言特色〉,《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7月。 李玲瓏,〈無俗不成曲─元散曲的特點〉,《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5年5月。 李雲霞,〈王國維「元曲自然說」美學意涵之探析〉,《南師語教學報》第1期,2003年4月。 李順群,〈擬聲詞初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第3期(總第77期),1977年。 李樹儼,〈也談象聲詞的語法地位〉,《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14期),1983年。 吳春相、劉君章,〈漢語「擬聲詞」演化過程分析〉,《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1期,2010年2月。 吳月珍、柴春華、趙建功,〈元曲的重疊形式及其修辭作用〉,《海南師院學報》第1期,總第十卷第35期,1997年。 宋衛華,〈淺談象聲詞的語用及語法價值取向〉,《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期(總第111期),2005年。 呂薇芬,〈拓展散曲的研究領域〉,《中國文學研究》第一期(總第72期),2004年。 杜麗榮、邵文利,〈試論擬聲詞的基本特性及其成因〉,《語文研究》第 4期 (總第89期),2003年。 周嘯天,〈「諧」─元代散曲重要的藝術特色〉,《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總22卷第7期,2001年7月。 周有斌,〈元明戲曲中外來詞的特點及作用〉,《戲曲研究》第2期,2003年2月。 周碧香,〈元人散曲中的擬聲詞〉(上),《中國語文》第475期,1997年1月。 〈元人散曲中的擬聲詞〉(中),《中國語文》第476期,1997年2月。 〈元人散曲中的擬聲詞〉(下),《中國語文》第477期,1997年3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學之觀念與方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7 卷第3期,2003年5月。 〈論擬聲詞聲音結構中的邊音成分〉,《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6卷第1 期,1995年10月。 邵敬敏,〈擬聲詞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1981年。 〈擬聲詞的修辭特色〉,《修辭學習》第4期,1984年。 〈擬聲詞的模擬性與結構義〉,《思維與智慧》第5期,1989年。 來建運,〈象聲詞的修辭作用〉,《洛陽大學學報》第12卷第3期,1997年9月。 炳 南、文 同,〈象聲詞應該自成一類〉,《鄭州大學學報》第4期,1983年。 姜守暘,〈擬聲詞多角度分析〉,《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總第9期),2000年。 凌 雲,〈現代漢語擬聲詞系統的靜態描寫〉,《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6期 , 2006年。 耿二嶺,〈象聲詞的作用〉,《語文學習》第8期1980年。 〈擬聲詞的形象色彩〉,《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1984年。 〈與象聲詞有關的符號問題—兼與文煉先生商榷〉,《中國語文》第3期 (總第240期),1994年。 〈漢語象聲詞的民族特點〉,《漢語學習》第5期,2009年10月。 馬天祥,〈略論漢語擬聲詞的獨立性〉,《人文雜誌》第2期,1980年2月。 高會成,〈漢語象聲詞的語音歸律和語法功能初探〉,《新疆職工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1996年3月。 高永奇,鄭獻芹,〈對擬聲詞歸類問題的思考〉,《殷都學刊》第2期,1998年。 秦存鋼,〈論摹聲群的結構及其修辭作用〉,《泰安師專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1月。 席永杰,《關於元明戲曲中蒙古語的鑑別問題》,《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0年4月。 郝青云,《元明戲劇中蒙古語詞的文化解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10年9月。 韋明鳳,〈論《全唐詩》中的象聲詞〉,《語文學刊》第5期,2010年。 孫汝建,〈與象聲詞有關的幾個問題〉,《語文建設通訊》第61期,1999年10月。 党懷興,〈談擬聲詞的歸類〉,《陝西師大學報》第4期,1984年。 郭 莉,〈擬聲詞符號的象似性和任意性〉,《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1年6月。 崔 梅,〈漢語詞彙中的“規約性”符號——擬聲詞〉,《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 31 卷第6期,1999年。 崔夢樓,〈象聲詞的魅力〉,《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期,1994年。 許仰民,〈試論古代漢語象聲詞〉,《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5年。 〈論《金瓶梅詞話》的象聲詞〉,《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03年11月。 張 博,〈象聲詞簡論〉,《河北師大學報》第3期1982年。 張 婷,〈漢語擬聲詞的詞形構成及其語法功能〉,《新西部》第11期,2007年。 張 楠,〈漢語詞彙中ABB式詞語淺析〉,《黑龍江科技信息》第22期,2007年。 張 靜,〈談象聲詞〉,《漢語學習》第4期1982年。 張秀英,〈淺談象聲詞的修辭功能〉,《河南教育》第3期 (總284期),2002年。 張家合,〈元刊雜劇“AABB”式詞〉,《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0卷第1期,2005年2月。 張嘉星,〈象聲詞的命名及其歸屬〉,《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1997年。 〈走出象聲詞研究的迷谷〉,《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第42期),1997年。 陳 群,〈象聲詞的語法功能和表達作用〉,《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 陳北郊,〈擬聲詞散論〉,《語文研究》第1期,1989年。 陳美雪,〈散曲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18卷8期,2003年1月。 陸有儀、曹慶霖,〈生動活潑 創新出奇─散曲語言藝術摭談〉,《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總第38期),1994年3月。 曹忠軍,〈關於嘆詞和擬聲詞的詞類歸屬問題〉《語言與翻譯》第3期 (總第83 期),2005年。 康錦屏,〈元散曲語言的審美特徵〉,《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9年。 曹燕柳,〈訝鼓談〉,《絲綢之路》第3期,1997年3月。 傅 力,〈象聲詞作謂語淺說〉,《漢語學習》第4期,1983年。 黃 卉,〈散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識》第12期,1994年。 喬秋穎,〈《詩經》擬聲詞研究─漢語表音詞的歷時研究之一〉,《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2年3月。 喻連生,〈小議象聲詞的歸類問題〉,《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1995年11月。 彭澤潤,〈語言符號的性質和類型——也談象聲詞的性質〉,《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0卷第4期,1999年10月。 湯易水,〈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散曲語言風格摭談〉,《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1995年。 葛全誠,〈元代散曲藝術特色淺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 照 泉,〈摹聲詞的方言、歷史、認知諸因素探微〉,《語文知識》第3期,2002年。 萬里鳳,〈擬聲詞表達功能管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83年。 楊景龍,〈元散曲的俗美特質〉,《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14卷,2001年。 楊載武,〈《西遊記》擬聲詞研究〉,《畢節師專學報》第2期,1994年。 楊振蘭,〈現代漢語AA式疊音詞、重疊詞對比研究〉,《齊魯學刊》第4期 (總 第175期),2003年。 楊樹森,〈論象聲詞與嘆詞的差異性〉,《中國語文》第3期(總312期),2006年。 翟 燕,〈元代ABB式三音詞激增原因分析〉,《齊魯學刊》第2期 (總第191期),2006年。 廖化津,〈說象聲字〉,《中國語文》第9期,1956年。 褚四荊,〈象聲字〉,《語文學習》第9期,1953年。 趙金銘,〈元人雜劇中的象聲詞〉,《中國語文》第2期,1981年。 趙愛武,〈象聲詞:從《詩經》到《元曲》〉,《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 〈《俠女奇緣》象聲詞的音結構成及其語法功能〉,《學術交流》第2期(總第167期,2008年2月。 〈近20年漢語象聲詞研究綜述〉,《武漢大學學報》第61卷第2期,2008年3月。 〈《野叟曝言》象聲詞初探〉,《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5期, 2006年。 〈元曲象聲詞的修辭特色〉,《語文學刊》第3期,2011年。 趙義山,〈元散曲章法技巧及修辭藝術研究述評〉,《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總第57期),2000年。 〈近幾年散曲研究的新進展與相關問題思考〉,《文學遺產》第3期,2006年。 劉大為,〈也談象聲詞的符號性質〉,《語文研究》第2期(總第59期),1996年。 劉天堂,〈論擬聲詞在《詩經》中的運用〉《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1年12月。 劉瓊竹、鄭騫逖,〈象聲詞描寫情態的修辭功能〉,《修辭學習》第3期 (總105期),2001年。 鄭雅寧,〈論元散曲和元雜劇的嬗變關係〉,《中國韻文學刊》第22卷第3期,2008年9月。 錢 虹,〈《現代漢語詞典》連綿字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2009年5月 。 盧 平,〈象聲詞的修辭作用〉,《安陽大學學報》第4期 ( 總第12期 ),2004年11月。 〈《詩經》中象詞的運用〉,《殷督學刊》第2期,2002年。 盧盛萱,〈象聲詞修辭功能初探〉,《贛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第3期,1984年。 賴橋本,〈散曲的格律〉,《中等教育》第39卷第6期,1988年12月。 魏 瑤,〈論現代漢語象聲詞的特殊性〉,《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8月。 簡翠貞,〈元劇口語修辭舉隅─探討三個字以上的擬聲詞及狀物詞〉,《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2期,1995年。 豐 競,〈雙音節象聲詞研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0年。 聶仁發,〈關於象聲詞的再思考〉,《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報),第19卷 第1期,2006年。 譚汝為,〈韻文疊字研究〉,《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6年6月。 羅錦堂,〈散曲的特質〉,《大陸雜誌》第12卷第3期,1956年2月。 〈散曲小令的發展〉,《中外文學》第11卷第6期,1982年11月。 饒 勤,〈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綜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 2000年。 〈現代漢語擬聲詞連用的特殊作用〉,《漢語學習》第6期,2009年12月。 闞興禮,〈擬聲詞與“一聲/一下V”的組配關係〉,《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1期,2002年。 〈AB式擬聲詞及其重疊形式的多角度考察〉,《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4年。 四、學位論文 丁文倩,《元散曲重疊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5月。 余 哲,《現代漢語擬聲詞新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5月。 吳校華,《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姜美玉,《漢語重疊現象》,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洪慧鈺《台灣閩南語擬聲詞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 徐冰若,《現代漢語象聲詞研究》,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韋明鳳,《《全唐詩》擬聲詞研究》,湘潭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5月。 陳文祥,《《兒女英雄傳》詞彙研究:論重疊詞、派聲詞、和熟語》,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明芹,《AB式象聲詞的重疊形式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張文超,《元曲中象聲詞的研究》,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4月。 楊憶慈,《《西遊記》詞彙研究-論擬聲詞、重疊詞和派生詞》,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歐秀慧,《詩經擬聲詞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7月。zh_TW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openairetype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2501.pdf4.9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