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10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黃仁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吳鴻志zh_TW
dc.creator吳鴻志zh_TW
dc.date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2-10-30T03:33:00Z-
dc.date.available2012-10-30T03:33:00Z-
dc.date.issued2012-10-30T03:33:00Z-
dc.identifierG0098921028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10-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98921028zh_TW
dc.description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中國農村金融隨著政經情勢的改變,組織與功能歷經建政初期、大躍進、及改革開放年代。不同的背景而有所變革,見證中國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轉變。本研究除了探討中國農村金融的發展歷程外,另介紹美國、日本、及臺灣等國家的農業金融體系運作情形,以作為中國農村融改革的借鏡。\r\n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快速成長,但卻造成城鄉部門生活水準差距的逐漸擴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民在經濟上愈趨弱勢,造成國有商業銀行大規模撤離農村,金融機構審慎辦理農村貸款,導致農民貸款難及農村資金外流嚴重,加上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不完善、管理體制不健全、及多元目標衝突,而致資產品質差,歷史包袱沉重,凡此均是農村金融所需面對嚴肅課題。自2003年以來,中國對農村金融進行一連串改革措施,使得農村金融體系在營業規模及資產品質改善等方面均朝正向發展,自2006年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准入政策,也有效解決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r\n中國農村金融未來的發展,本文建議應整合農村金融體系資源,發揮經濟規模的功效;建立完善農村金融法律制度,使農村金融體系的成員,均有法可循,並受其保障;規範農村資金回流最低比例,並運用財政政策將資金引導回農村地區,避免資金外流使農村經濟陷於惡性循環中;及利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於農村地區營業據點最多的優勢,推展符合農村地區的金融商品,有效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r\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r\n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3第二章 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的演變‥‥‥‥‥‥‥‥‥‥‥‥‥‥‥‥‥..5\r\n第一節 中國的銀行體系‥‥‥‥‥‥‥‥‥‥‥‥‥‥‥‥‥‥‥‥‥.‥5\r\n第二節 中國農村金融制度演進‥‥‥‥‥‥‥‥‥‥‥‥‥‥‥‥‥‥‥‥11\r\n第三節 美國、日本及臺灣的農業金融系‥‥‥‥‥‥‥‥‥‥‥‥‥‥‥‥28\r\n第四節 中國與美國、日本及臺灣的農業金融制度比較‥‥‥‥‥‥‥‥‥‥49\r\n第五節 結語‥‥‥‥‥‥‥‥‥‥‥‥‥‥‥‥‥‥‥‥‥‥‥‥‥‥‥‥56\r\n第三章 中國的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59\r\n第一節 雙元經濟結構下農村經濟成長‥‥‥‥‥‥‥‥‥‥‥‥‥‥‥‥‥59\r\n第二節 農村就業結構的轉變‥‥‥‥‥‥‥‥‥‥‥‥‥‥‥‥‥‥‥‥‥67\r\n第三節 支農支出與農業發展‥‥‥‥‥‥‥‥‥‥‥‥‥‥‥‥‥‥‥‥‥78\r\n第四節 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深化‥‥‥‥‥‥‥‥‥‥‥‥‥‥‥‥‥‥‥83\r\n第五節 結語‥‥‥‥‥‥‥‥‥‥‥‥‥‥‥‥‥‥‥‥‥‥‥‥‥‥‥‥89\r\n第四章 中國的農村金融問題‥‥‥‥‥‥‥‥‥‥‥‥‥‥‥‥‥‥‥‥‥91\r\n第一節 農村經濟的發展‥‥‥‥‥‥‥‥‥‥‥‥‥‥‥‥‥‥‥‥‥‥‥91\r\n第二節 農村金融的供給與需求‥‥‥‥‥‥‥‥‥‥‥‥‥‥‥‥ ‥‥‥101\r\n第三節 農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問題‥‥‥‥‥‥‥‥‥‥‥‥‥‥‥ ‥‥111\r\n第四節 農村資金的流動‥‥‥‥ ‥‥‥‥‥‥‥‥‥‥‥‥‥‥‥‥‥.119\r\n第五節 結語‥‥‥‥‥‥‥‥‥‥‥‥‥‥‥‥‥‥‥‥‥‥‥‥‥‥ .130\r\n第五章 中國農村金融的改革‥‥‥‥‥‥‥‥‥‥‥‥‥‥‥‥‥‥ ‥.131\r\n第一節 新一階段農村金融試點方案‥‥‥‥‥‥‥‥‥‥‥‥‥‥‥ ‥.131\r\n第二節 農村金融改革成果‥‥‥‥‥‥‥‥‥‥‥‥‥‥‥‥‥‥‥‥‥ 138\r\n第三節 中國農村金融展望‥‥‥‥‥‥‥‥‥‥‥‥‥‥‥‥‥ ‥‥‥.145\r\n第四節 結語‥‥‥‥‥‥‥‥‥‥‥‥‥‥‥‥‥‥‥‥‥‥‥‥‥‥ ‥154\r\n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5\r\n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5\r\n第二節 政策建議‥‥‥‥‥‥‥‥‥‥‥‥‥‥‥‥‥‥‥‥‥‥‥‥ .157\r\n參考文獻‥‥‥‥‥‥‥‥‥‥‥‥‥‥‥‥‥‥‥‥‥‥‥‥‥‥‥‥‥ 159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21028en_US
dc.subject農村金融zh_TW
dc.subject農業金融zh_TW
dc.title中國農村金融之研究zh_TW
dc.title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in China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王良能(2003),《中國大陸三農問題概述》。臺北: 唐山出版社。\r\n王倩(2010),〈農村金融、財政支農和農村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 1978—2007〉,《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0:3,頁138-145。\r\n王彬、劉天然(2011),〈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制度變遷〉,《中國市場》,11,頁78-84。\r\n王瑜、黃蓓、陳傳波(2010),〈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基於農村金融資本視角的分析框架〉,《農村金融研究》,12,頁47-51。\r\n巴紅靜、管偉軍(2009),〈我國農村信貸資金外流問題探析〉,《農村經濟》,12,頁66-70。\r\n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經濟調查司(2010),《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9~2010)》。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n付強(2010),〈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與新農村建設關系研究—以甘肅省為例〉,《湖南農業科學》,15 ,頁173-176\r\n申顏芳、趙琳(2010),〈應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河南農業》,2,頁15。 \r\n向琳、李季剛(2010),〈中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產出彈性評價──基於灰色理論模型的實證分析〉,《金融理論與實踐》,6,頁36-38。\r\n何秀珍(1990),〈中共的農業合作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r\n何廣文、馮興元、郭沛、李莉莉、楊菁、王虹(2005),《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制度變遷》。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r\n李宇欣(2009),〈出軌的改革:中國貧困縣農村信用合作社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r\n李含(2010),〈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優化對策分析〉,《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4:1,頁48-50。\r\n李利明、曾人雄 (2007),《中國金融大變革》。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r\n李聰勇(2008),〈臺灣農會信用部的發展與改革〉,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學位論文。\r\n李勇(2009),〈金融支農的問題研究〉,《市場論壇》,5,頁 47-48。\r\n李靜(2004),《中國農村金融組織的行為與制度環境》。太原: 山西經濟出版社。\r\n李讓(2009),〈我國農村信用社改制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交通大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r\n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臺北: 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r\n杜金向(2009),《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r\n杜芳芳(2008),〈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策略研究〉,天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r\n宋冬淩(2011),〈中國農村市場中的小額信貸業務發展思考〉,2,《特區經濟》,頁171-173。\r\n林毅夫(2010),《解讀中國經濟》。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n林毅夫、姚洋(2009),《中國奇蹟──回顧與展望》。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r\n林毅夫(2003),《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r\n林毅夫、蔡昉、李周(1996),《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r\n林強(2008),〈我國農業信貸增長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係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8,頁17-20。\r\n林宏程(2010),〈對我國農村金融供給問題的思考〉,26 : 9,《改革與戰略》,頁91-93。\r\n沈宥甫(2006),〈農業金融法對農漁會信用部經營之影響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r\n武翠芳(2009),《中國農村資金外流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n武翠芳、辛祥晶(2009),〈城鄉比較利益探析〉,《安徽農業科學》,37,頁12727- 12728。\r\n周小斌、李秉龍(2003),〈中國農業信貸對農業產出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國農村經濟》,6,頁32-36。\r\n周建松(2010),〈中國農村金融服務的進展、問題與對策〉,《 浙江金融》,4,頁6-7。\r\n周穎輝、彭建剛(2010),〈論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軟科學》,24:9,頁59-61。\r\n周霆、鄧煥民(2005),《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創新論──基於三農的視角分析》。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r\n孟憲玲(2009),〈農村金融供需失衡及對策研究〉,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r\n姜霞(2010),〈對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問題的相關分析〉,《湖北社會科學》,5,頁83-86。\r\n胡書東(2006),《林毅夫教您看懂中國經濟》。臺北: 帝國文化出版社。\r\n姚耀軍、丕禪(2001),〈中國農業信貸與農業GDP ( 1978~ 2001) 一個Granger 因果關係檢驗〉,《南京農業大學學報》,4:2,頁29-32。\r\n祝健(2008),《中國農村金融體系重構研究》。北京: 社會科學文學出版社。\r\n祝曉路(2009),〈我國農村金融體制存在缺陷及改革〉,《經濟問題》,7,頁83-84。\r\n秦學仿(2008),〈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問題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n徐唐齡(1996),《中國農村金融史略》。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r\n袁曄、方愛國(1998),〈中國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展望〉,《銀行與企業》,6,頁41-45。\r\n夏榮靜(2011),〈關於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研究綜述〉,12,《經濟研究參考》,頁37-42。\r\n馬忠富(2000),〈資訊不完全對農村信用社的影響分析〉,《經濟研究參考》, 13 ,頁10-15。\r\n梁連文(2007),《研議採行立即糾正措施制度》。臺北: 臺灣金融研訓院。\r\n張文賢(2003),〈農會信用部改革政策方向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學位論文。\r\n張建軍(2009),〈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困境與出路〉,《開發研究》,5,頁96-99。\r\n張愛清(2009),〈我國農村金融組織立法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n張潔(2010),〈我國財政支農政策有效性的評析〉,《安徽農業科學》,26,頁 14696-14698。\r\n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2009),《中國農村統計年鑑》。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r\n崔奠(2007),〈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問題研究〉,蘇州大學高校教師申請碩士學位論文。\r\n茶洪旺、王並男(201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效應分析〉,《經濟研究參考》,6,頁32-33。\r\n黃仁德、羅時萬(2001),《現代經濟成長理論》。臺北: 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n黃玉珍(2010),〈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績效分析〉,《安徽農業科學》,20,頁10957-10959。\r\n黃啟倉(2010),《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理論與政策》。臺北: 鳴嵐國際智識股份有限公司。\r\n黃得豐、何聰賢、黃文真、林智沛、李聰勇(2000),《農漁會信用部體制改革相關方案》。臺北: 財政部。\r\n黃曉梅(2010),〈我國農村小額信貸需求的變化與供給研究〉,《開發研究》,6,頁66-69。\r\n邵勝會(2008),〈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問題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n趙陽(2010),〈農業發展與完善創新農村金融體制〉,《中國農村金融》,253,頁20-21。\r\n馮慶水、王偉(2010),〈我國農村金融體制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學術界》,141,192-197。\r\n賀鳳(2010),〈淺議如何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內蒙古金融研究》,3,頁53-55。\r\n荊克迪(2008),〈論新時期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與發展〉,《南方論叢》,12,頁80-85。\r\n費芳、阮垂玲(2007),〈當前中國農村存在的金融問題及對策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12,頁99-100。\r\n焦瑾璞(2008),〈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現狀分析與改革展望〉,《經濟研究參考》,31,頁29-32。\r\n楊勝君(2010),〈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經濟研究導刊》,34 ,頁8-9。\r\n楊奕(2009),〈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r\n楊藝(2010),〈二元經濟結構與城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社會科學戰線》,9 ,頁68-72。\r\n詹庭禎、李聰勇、楊文仁(2009),《考察日本農林中央金庫資產負債管理策略及風險管理制度出國報告》。臺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金融局。\r\n解唯(2007),〈我國當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探討〉,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n雷啟振(2009),〈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r\n湯鵬主(2011),〈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的60年演變、當前制約因素及其體制重構〉,《特區經濟》,3,頁181-183。\r\n趙育蕊(2010),〈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鄭州大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r\n熊新忠(2010),〈農村小額信貸問題研究〉,《農業考古》,6,頁176-178。\r\n熊德平(2009),《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北京: 社會科學文學出版社。\r\n厲以寧(2010),〈城鄉一體化改革中最困難的問題及其突破〉,《理論參考》, 12,頁16-19。\r\n劉海峰(2010),〈我國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研究〉,《廣東農業科學》,2,頁241-243。\r\n郭翔宇、羅劍朝、曾福生、張廣勝(2007),《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前沿問題研究》。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r\n劉保滿、溫振偉(2010),〈二元經濟一元化問題與對策研究〉,《現代商貿工業》,19, 頁16-17。\r\n劉東華、楊少海(2010),〈我國財政支農問題聚焦及對策探討〉,《廣東農業科學》,9, 頁281-283。\r\n陳希煌(1997),《健全農會信用部體制之研究》。臺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r\n陳宗勝 陳曉東 周雲波(2003),〈中國農村二元經濟發展對居民收入差別的影響—以天津農村為案例所進行的分析〉,《南方論叢》,3:1,頁41-47。\r\n陳春生(2010),《城市經濟一體化與農村金融發展》。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n陳國斌(2010),〈論支農信貸與農村經濟發展〉,《宏觀經濟研究》,1,頁59-63。\r\n陳妍冰(2011),〈我國小額信貸的發展與制約因素〉,《經濟導刊》,1,頁36-37。\r\n龍田華(2009),〈我國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變遷分析〉,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r\n盧欽(2010),〈中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重構〉,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r\n蔡秋榮(1986),《中、美、日三國農業金融制度之比較研究》。南投: 基層金融研究訓練中心。\r\n蔣定之(2009),(認清情勢切實做好2009年監管工作),《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39,頁6-9。\r\n蔣偉民(2010),〈金融支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浙江金融》,6 ,頁45-46。\r\n鞠榮華、宗成峰、韓青(2009),〈我國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4,頁137-142。\r\n謝濟帆(2006),〈中國金融體制的演進與改革〉,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位論文。\r\n蕭長瑞(2006),《銀行法令實務》。臺北: 臺灣金融研訓院。\r\n鄭川江(2009),〈從金融發展視角看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碩士學位論文。\r\n鄧英淘、徐笑波(1994),《中國農村金融的變革與發展》。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r\n譚震祥(2010),〈農村金融改革: 歷程、經驗和發展〉,《金融縱橫》,2,頁3-6。\r\n嚴振書(2010),〈轉型期中國城鄉二元體制問題及對策分析〉,《理論學習》,11,頁24-27。\r\n蘇蓉(2010),〈我國農村金融產業組織體系建設的思考〉,《中國證券期貨》, 12,頁95-96。\r\nChen, X. W.(2001),“Agricultural Financial in China: The Difficult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to a Market Systemn,” in M. Zhu, J. Q. Cai, and M. Avery, eds., China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 Challenges and Global Impact (Singapore: John Wiley &Sons), pp. 181-201.\r\nClark, M. A.(1990),“Eighth District Banks in 1989:In the Eye of a Storm?”Federal Reserve Bank of Louis Review, 72, pp. 3-17.\r\nGardner, M. J.(1995),“Minority Owned Banks: A Managerial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Bank Research, Spring, pp. 26-34.\r\nGoldsmith, R.(1969),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r\nGong, Y. F. and Z. F. Zhou(1992),“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 in China: A Banking Regulatory Perspective,” in J. R. Barth, J. A. Tatom, and G. Tago, eds., China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New York: Springer), pp. 495-520.\r\nLardy, N.(1998),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r\nLewis, W. A.(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 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22, pp. 139-191.\r\nLipton, M.(1977),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nMcKinnon, R. I.(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r\nMeeker, L. G. and L. Gray (1987),“A Note on Non-Performing Loans as an Indictator of Asset Qualit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1, pp. 161-168.\r\nShrieves, R. E. and D. Dahl(199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6, pp. 439-457.\r\nSinkey, J. F.(1975),“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 Banks,” Journal of Finance, 30, pp. 21-36.\r\nSinkey, J. F.(1975),“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 Banks,”Journal of Finance, 30, pp. 21-36.zh_TW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