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33
題名: 隋唐禮制研究-以郊祀禮與皇帝權力為線索
The Ritual System of Sui and Tang Dynasty
作者: 徐知誼
貢獻者: 王德權
徐知誼
關鍵詞: 皇帝
開元禮
郊祀
君臣關係
昊天上帝
行政體制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30-Oct-2012
摘要: 過去對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傾向之一,是採取社會或經濟的立場以理解中國的歷史分期。而對於唐代國家權力與國家行政體制的演進,一般研究多以安史之亂為劃分唐前後期的重要分水嶺;導致在討論唐代皇帝於各方面制度演變中權力逐漸強化的同時,其背後的意義也隱而不明。\n禮儀制度在國家中發揮維持統治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國文明的特色之一。國家的制度與組織演進,與現實形勢的變化關係密切。而禮儀做為國家的制度,在國家針對現實情勢變化重塑政治結構的組成之時,亦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反映出統治者的權力正當性來源、身分尊卑等級,並發揮著客觀規範作用。此外,從禮儀制度的內容探索起,包含儀式運作、空間變化,均可推測其形成的背景,一窺國家現實統治的情況。\n本文從國家的角度,並以禮儀制度(郊祀禮為主)當切入點,置於隋唐國家型態演變的脈絡下,企圖指出國家具有以政治手段主動整合或控制各地域社會的自主性,藉此對以社會經濟的角度解釋隋唐國制變革的立場做一補充。其次,以安史之亂做為唐代制度演變分水嶺的觀點,亦強調社會經濟變動下的制度演變是國家被動反應的結果,本文探討隋唐禮儀與政治制度的交互影響,欲證明一般認為安史之亂造成的制度演變,其基礎已奠定於唐前期,並且是出於統治者穩固國家秩序的立場所締造的,此即國家自主性的表現。而從統治者的立場出發,則最後須進一步探討皇帝權力在隋唐國家型態下逐漸強化的意義,其中於是牽涉到天與君、臣關係以及皇帝的政治、禮儀空間。
參考文獻: 一、 史料\n\n(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n(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n(東漢)王充 撰,黃暉 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n(東漢)班固 撰,(清)陳立 疏證,《白虎通疏證》,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n(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n(晉)陳壽 撰,(劉宋)裴松之 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0。\n(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n(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n(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n(唐)令狐德棻 等撰,《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n(唐)白居易 撰,謝思煒 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n(唐)吳競,《貞觀政要》,台北:黎明文化,1990。\n(唐)李世民,《帝範》,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0。\n(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n(唐)李林甫 等撰,陳仲夫 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n(唐)李隆基 注,(宋)邢昺 疏,李學勤 主編,《孝經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1。\n(唐)杜佑 撰,王文錦 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n(唐)房玄齡 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n(唐)武則天,《臣軌》,佚存叢書本。\n(唐)長孫無忌 等撰,劉俊文 點校,《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出版,1986。\n(唐)姚思廉 等撰,《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n(唐)趙璘,《因話錄》,台北,世界書局,1959。\n(唐)劉知幾 撰,(清)浦起龍 釋,呂思勉 評,《史通釋評》,台北:華世出版社,1981。\n(唐)蕭嵩 等撰,《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n(唐)魏徵 等撰,《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n(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2000重印)。\n(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n(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n(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n(宋)宋敏求 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n(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n(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n(宋)歐陽修,宋祈 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n(宋)薛居正 等撰,《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81。\n(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n(明)丘濬,《大學衍義補》,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n(清)秦蕙田,《五禮通考》,台北:正光書局,1971。\n(清)董誥 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n(清)嚴可均 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2。\n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n仁井田陞 著,栗勁等 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n《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n《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n\n二、 專書\n\n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n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n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發行,1995。\n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n何平立,《天命、禮儀與秩序演繹──中國文化史要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n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n吳宗國 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4。\n吳福助,《秦始皇刻石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n尾形勇 著,張鶴泉 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n谷川道雄 著,馬彪 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4。\n金子修一,《古代中國と皇帝祭祀》,東京:汲古書院,2001。\n侯外廬 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冊(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n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n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n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n宮崎市定 著,韓昇、劉建英 譯,《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n徐迎花,《漢魏至南北朝時期郊祀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n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n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n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n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n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9。\n張濤 等 著,《中國傳統救災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n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n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n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n陳戍國,《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n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n陳明光,《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n陳俊強,《皇權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n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n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94。\n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n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n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n渡邊信一郎 著,徐冲 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中日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n渡邊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京都:柏書房,1996。\n黃正建 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n黃俊傑 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n黃源盛,《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9。\n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北京:學苑出版,2002。\n楊英,《祈望和諧──周秦兩漢王朝祭禮的演進及其規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n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n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9。\n溝口雄三 著,林佑崇 譯,《作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n溝口雄三、小島毅 主編,孫歌 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n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n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n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n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n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1999。\n劉澤華、葛荃 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n鄭欽仁 編,《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n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n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n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n錢穆,《國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n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n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n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n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1992。\n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三)》,台北:三民書局,1993。\n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0。\n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0。\n\n三、 論文\n\n戶崎哲彥 著,蔣寅 譯,〈唐代的禘祫論爭及其意義〉,《咸寧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2001年8月,頁12-17。\n王永平,〈論唐代民間淫祠與移風易俗〉,收入《史學月刊2000年第5期》(北京:2000),頁124-129。\n王德權,〈從「罷郡存州」到「改州為郡」──隋代河北政區調整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1998,頁43-93。\n王德權,〈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絡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卷1期,2003,頁143-201。\n王德權,〈「廢郡存州」的再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2003,頁55-92。\n王德權,〈士人合理性的重構──以柳宗元的政治社會批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2004,頁67-117。\n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於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頁147-176。\n王德權,〈修身與理物──中唐士人自省之風的兩個面向〉,《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6年,頁1-48。\n王德權,〈北朝隋唐的朝堂──以「決杖於朝堂」為中心的考察〉,2008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n王德權,〈從官僚制的變遷看唐代君臣關係──以官人待遇為線索〉,2011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n朱振宏,〈唐代「皇帝‧天可汗」釋義〉,收入《漢學研究》第21 卷第1 期。\n吳承翰,〈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以軍糧調度為線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n金子修一,〈唐代皇帝祭祀的特質──透過皇帝的郊廟親祭來檢討〉,《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1年第3期,頁462-473。\n金子修一,〈關於唐代後半的郊祀和帝室宗廟〉,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123-1157。\n禹成旼,〈唐代赦文頒布的演變〉,《唐史論叢》第8輯,2006,頁114-132。\n禹成旼,〈試論唐代赦文的變化及其意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2004,頁83-87。\n袁剛,〈延英奏對制度初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5期,頁80-88,113。\n張文昌,〈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n景遐東〈使職設置與唐代地方行政級制的演變〉,《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頁76-80。\n葉煒,〈唐代「批答」述論〉,收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n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第11卷第4期,1936,頁1106-1063。\n雷聞,〈唐代道教與國家禮儀──以高宗封禪活動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第68輯,2001:4。 \n寧志新,〈唐朝使職若干問題研究〉,《歷史研究》1999年第2期,頁52-70。\n寧志新,〈隋朝使職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頁79-84。\n劉安志,〈關於《大唐開元禮》的性質及行用問題〉,《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頁95-117。\n濱口重國,〈所謂隋的廢止鄉官〉,《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318-323。\n魏斌,〈唐代赦書內容的擴展與大赦職能的變化〉,《歷史研究》2006年第4期,頁21-3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7153013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301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1301.pdf5.86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