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179
題名: 翻譯的現代性與中國性:臺灣文學對魯迅的接受
其他題名: Translated Modernity and Chineseness: The Reception of Lu Hsun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作者: 陳芳明
貢獻者: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關鍵詞: 翻譯;現代性;中國性;臺灣性;魯迅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5-Nov-2012
摘要: 魯迅學在東亞的傳播與影響,是二十世紀文學史上重要的事件。中國與日本發展出來的魯迅學,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以上。韓國在戰後也逐步建構有其自主視野的魯迅學,成績卓然。臺灣新文學運動在一九二○年代以來,就已與魯迅作品有過密切的接觸。日據下的殖民地臺灣作家,自賴和以降,都閱讀過魯迅文學,包括楊逵、王詩琅、呂赫若、龍瑛宗在內的作家,其文學精神也與魯迅遙遙呼應。戰後初期,中國左翼作家大量把魯迅思想與文學介紹到臺灣。李霽野、李何林、許壽裳、黃榮燦,更是通過文學、美術的媒介,以魯迅作品為基礎,與臺灣本地作家展開對話。如果沒有發生二二八事件,這樣的文學對話當可不斷持續下去。五○年代反共文藝政策施行之後,反魯迅的宣傳文字日益取代過去臺灣魯迅學的景觀。蘇雪林、鄭學稼、劉心皇的鮮明反共立場,使魯迅文學的真貌開始受到扭曲。這種風氣的轉變,終於導致魯迅的作品的傳播發生斷層。必須等到八○年代末期解嚴後,才使魯迅的研究與詮釋權漸漸回到正軌。這項研究計畫在於.沉魯迅傳統在臺灣新文學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意義。重新建構這個傳統,目標在於把臺灣文學被遮蔽的一面,提昇能見度,使臺灣魯迅學提到東亞文學的範圍,可以更清楚辨識魯迅在台灣的傳播與挫折,以及臺灣新文學的自我形塑與自我定位。
關聯: 基礎研究
學術補助
9508~ 9607
研究經費: 657仟元
資料類型: report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科會研究計畫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5-2411-H-004-037-MY2.pdf602.58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