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908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盛杏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林明瑩zh_TW
dc.creator林明瑩zh_TW
dc.date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3-02-01T08:57:18Z-
dc.date.available2013-02-01T08:57:18Z-
dc.date.issued2013-02-01T08:57:18Z-
dc.identifierG0097252013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908-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7252013zh_TW
dc.description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地方派系在台灣近代政治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過去威權時期和國民黨建立起恩庇侍從的結盟關係,讓彼此都能長時間壟斷政權和掌握政治經濟資源,但隨著政治經濟環境的改變,新興政黨的崛起和政黨輪替的衝擊,都讓兩者間的關係開始產生變化,地方派系和政黨間的關係開始從上下垂直的服從關係轉變為水平式結盟關係,地方派系開始增加了自身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透過與政黨間的互動和合作來取得政治上的實力和影響力。\n 本研究從中央立法層級的角度,以農會法和水利會組織通則來做為研究範圍,來觀察地方派系和政黨間關係的互動,以及地方派系如何影響立法政策的產出。在質化研究部份,將台灣近代政治切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國民政府來台初期至解嚴前(1945-1986)、開放解嚴以後,進入民主化的政黨競爭時期(1987-2000)、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第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重返執政,敘述地方派系、國民黨和民進黨間三方行動者互動的狀況。在量化方面,則以第二屆到第七屆立法委員的立法行為做為分析單位,使用多元迴歸分析中的普通最小平方法(OLS)來估計是否具有地方派系背景、政黨黨籍和選區的特性對於立法參與度和立場上的影響。\n 本研究發現在修法政策的走向會影響到地方派系勢力的消長時,地方派系就會開始介入於政黨競爭中,向兩大黨進行策略性的遊說或是結盟、對抗等工作。在政黨競爭和選舉情況越趨於激烈的情況下,各政黨均不願得罪地方派系而失去地方基層的擁護和支持,更擔心地方派系協同各地農會和水利會會員於選舉中進行選票的懲罰,因此從民主化開放以來,針對農會和水利會等侵犯到既得利益者的改制案往往以失敗做結。本研究更可說明地方派系運作的場合不僅只限於地方基層當中,亦開始透過立法過程的運作來達到實質影響國家政策的走向。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辭 i\n摘要 ii\n目錄 iii\n圖表目次 iv\n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n第二節 研究問題 3\n第三節 章節安排 5\n第二章 地方派系與政黨間互動的理論與文獻回顧 6\n第一節 地方派系與政黨關係的模式與理論 6\n第二節 過去地方派系研究所關注的焦點 13\n第三章 從立法過程中觀察政黨與地方派系的作為與互動 16\n第一節 地方派系影響立法過程的方式與接觸對象 19\n第二節 政治環境變遷對於派系與政黨互動模式的影響 24\n第三節 立法院內地方派系與政黨的互動關係與變化 34\n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個案說明 40\n第一節 研究範圍 40\n第二節 農會和水利會與政黨、地方派系間的互動和淵源 42\n第三節 農會法和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的變動對於政治實力的影響 52\n第四節 變數與測量 55\n第五章 從農會法觀察政黨與派系間的互動關係 60\n第一節 農會法的修法歷程 60\n第二節 農會法中立委的立法參與積極度與立場之分析 84\n第三節 小結 89\n第六章 從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觀察政黨與派系間的互動關係 95\n第一節 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的修法歷程 95\n第二節 農田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中立委的立法參與積極度與立場 106\n第三節 小結 110\n第七章 結論 115\n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5\n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22\n參考書目 123\n附錄一、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的提案內容和概況(第二屆至第七屆) 127\n附錄二、農會法的提案內容和概況(第二屆至第七屆) 128\n附錄三、第二屆至第七屆具有地方派系背景之立委概況 130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52013en_US
dc.subject地方派系zh_TW
dc.subject立法行為zh_TW
dc.title地方派系在立法政策上的競逐zh_TW
dc.titleLocal factions compete for the legislative policies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Jocobs, J. Bruce. 1980.“Local Politics in a Ru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 Camberra:Contemporary Chine Center,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nHerbert Kitschelt and Steven I.“ Wilkinson. 2007. Patrons, clients, and policies : patterns of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and political competition.”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丁仁方,1999,〈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10:59-82。\n王金壽,2006,〈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崩潰〉,《台灣政治學刊》,10(1):103-162。\n王金壽,2007,〈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14(2): 25-49\n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n王業立、蔡春木,2004,〈從對立到共治:台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21:189-216。\n王靜儀、傅恆德,2007,〈派系政治下之府會關係:台中縣的個案研究(一九五一至二00五)〉,《政治科學論叢》,34:45-70。\n任育德,2006,〈國民黨輔選動員機制之建立及其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71-116。\n吳由美,2003,〈都市化、地方派系與選舉:第五屆新竹縣立法委員選舉之實證分析〉,《中國地方自治》,56(2):20-44。\n李敏瑋,2002,〈從苗栗縣五十年政治看地方派系的消長:以縣長、省議員為例〉,《中國地方自治》,55(10):21-36。\n杜慶承,2005,〈中央政黨輪替對於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選舉研究》,12(1):117-145。\n沈宥甫,2006,《「農業金融法」對農漁會信用部經營之影響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n林奕成,2005,《網絡政治:農會、派系與地方公職選舉—竹蘭鄉個案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n林寶安,2009,〈農會改進:戰後初期台灣農會的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1):143-188。\n邱崇原、湯京平、黃建勳,2009,〈台灣民主化與地方治理:以嘉南水利會轉型為例〉,大陸與台灣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n邱淑娟,1994,〈戰後台灣農田水利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n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配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n高永光,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中國地方自治》,55(6):4-17。\n高永光,2004,〈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選舉研究》,11(1):33-72\n張世熒、蘇俊豪,2005,〈雲林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與動員系統之研究〉。\n張鐵志,2008,〈台灣經濟自由化之政治邏輯〉,台灣政治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101-145。\n盛杏湲,1997,〈立法委員的立法參與:概念、本質與測量〉,《問題與研究》,30(3):1-25。\n盛杏湲,2001,〈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參與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0(5):81-104。\n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台北:聯經。\n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n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背景資料的分析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77-97。\n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陳柏谷,2012,《農田水利會作為公法人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n陳珏燕,2010,《農會與政治-以台中縣海線二鄉鎮農會為例》,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學位論文。\n彭德富,2000,《臺灣地方選舉與民主轉型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學位論文。\n曾綉華,2005,《彰化縣境政黨、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位論文。\n湯京平、吳重禮、蘇孔志,2002,〈分立政府與地方民主行政:從台中縣「地方基層建設經費」論地方派系與肉桶政治〉,《中國行政評論》,12(1):37-76。\n黃榮清,2001,《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對選舉影響之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n黃德福,1994,〈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1992年立委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1):75-92。\n 農田水利聯合會。\n 廖本言主編,《農田水利雜誌─重要文獻彙編(二)》:273-278,台北:\n廖坤榮,2004,〈台灣農會的社會資本形成與政策績效〉,《政治科學論叢》,22:181-220。\n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n趙永茂,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9:305-328。\n趙永茂,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的衝擊〉,《政治科學論叢》,14:153-182。\n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季刊》,1(1):85-117。\n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蔡育軒、陳怡君、王業立,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25(4):93-135。\n蔡明慧,2002,〈中國戰後澎湖地方派系興衰之研究〉,《選舉研究》,9(1):113-136。\n簡錫楷,2008,〈解構金權,鞏固民主〉,《台灣民主季刊》,5(3):185-192。\n羅清俊、萬榮水,1999,〈選舉與補助款的分配:綁樁?還是平衡地方財政?〉,《選舉研究》,6(2):121-161。\n嚴祖馨,2002,〈漫談農田水利會─水利會究竟是什麼?!水利會作的是什麼?!〉,\n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varval.asp?ma=CS0301A1A&ti=&path=../database/CountyStatistics/&lang=9。 2011/12/20。\n行政院主計處,94年農林漁牧業普查鄉市鄉鎮查詢系統。\nhttp://ebas1.ebas.gov.tw/agr/ics_main.asp。 2011/12/21。\n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立法院法案審查系統。\n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3?@0:0:1:/disk1/lg/lgmeet3@@0.9051465348713915。 2011/12/21。\n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立法委員發言系統。\n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2?@0:0:1:/disk1/lg/lgmeet2@@0.9491389722753396。 2011/12/21。zh_TW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301.pdf129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302.pdf2.1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