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7939
題名: 專利間接侵權之研究
A Study on Indirect patent Infringment
作者: 薛惠澤
貢獻者: 黃立
薛惠澤
關鍵詞: 專利權侵害
專利間接侵權
幫助侵權
輔助侵權
教唆侵權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1-May-2013
摘要: 依我國現行專利法第56條、第106條及第123條之意旨,侵權行為之態樣皆屬對於物品專利權或方法專利權之直接侵權行為,而未包括間接侵權行為。在美國、德國或日本等國家,對上述專利間接侵權行為,均在專利法加以明文規定,以保障專利權人之權益。惟若引進間接侵權制度,又可能過於擴大專利權的權利範圍,而影響到競爭者、消費者合理的權利。因此,如何在專利權人、競爭者及消費者間的利益取得平衡是專利制度設計時需要注意之處。\r\n 本文依序介紹美國、日本及德國這些地區關於專利間接侵權制度之立法例及重要之司法判決,以及中國大陸處理專利間接侵權之現況,並舉出於我國法院處理專利侵權民事訴訟中,符合前開外國間接侵權侵權樣態之相關案例,以檢視現行法規是否存在未臻完備之處。\r\n 若我國專利法欲增訂間接侵權制度時,本文認為間接侵權與直接侵權之關係為從屬說,並且例外將專利權效力及於個人非出於商業目的之未公開行為,而得追究間接侵權行為人之侵權責任,並為防止有專利權濫用之情形,在行為態樣限於為販賣之要約及販賣、在行為客體則限定在物品,而不包括方法和步驟,在行為客體建議採用嚴格之要件,即「專用於生產發明物品之物」與「專用於該方法的實施上所需要的物」作為行為客體與專利發明之關係,另為維護交易安定性並促進自由競爭,應將日常用品或常用商品此類物品排除於我國專利間接侵權規定的規範對象之外。而在間接侵權的主觀要件部份,本文認為,不須以故意為原則,只要符合「明知」所提供的產品是用作侵害該特定專利權時,才需負擔專利間接侵權責任。
\"第一章 緒論 1\r\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r\n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4\r\n第二章 我國專利侵權制度 5\r\n第一節 專利制度之起源及目的 5\r\n第二節 專利權之效力 8\r\n第三節 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要件 12\r\n第一項 客觀要件 13\r\n第二項 主觀要件 15\r\n第三項 請求權人 17\r\n第四項 時效 17\r\n第四節 專利間接侵權之意義 19\r\n第五節 小結 22\r\n第三章 美國專利間接侵權制度 24\r\n第一節 美國間接侵權制度的發展歷程 24\r\n第一項 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的源起 25\r\n第二項 專利間接侵權與專利權濫用 26\r\n第三項 專利間接侵權之法制化及微調 28\r\n第二節 誘引侵權 30\r\n第一項 與直接侵權行為的關係 30\r\n第二項 主觀要件 31\r\n第三節 幫助侵權 36\r\n第一項 與直接侵權行為之關係 38\r\n第二項 客觀要件 40\r\n第三項 主觀要件 43\r\n第四節 小結 46\r\n第四章 日本專利間接侵權制度 49\r\n第一節 日本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的發展歷程 49\r\n第一項 昭和34年(1959年)修正特許法 49\r\n第二項 平成14年(2002年)修正特許法 50\r\n第三項 平成18年(2006年)修正特許法 52\r\n第二節 幫助侵權 54\r\n第一項 與直接侵權行為之關係 55\r\n第二項 專用品型間接侵權 59\r\n第三項 非專用品型間接侵權 63\r\n第四項 一太郎事件 70\r\n第三節 小結 74\r\n第五章 德國專利間接侵權制度 76\r\n第一節 德國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的發展 76\r\n第二節 條文簡介 80\r\n第三節 幫助侵權 82\r\n第一項 與直接侵權行為之關係 82\r\n第二項 客觀要件 83\r\n第三項 主觀要件 85\r\n第四節 小結 88\r\n第六章 中國大陸處理專利間接侵權之檢討 90\r\n第一節 法源依據與相關文件 91\r\n第一項 大陸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 91\r\n第二項 中國的智慧財產權制度藍皮書 91\r\n第三項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指導意見 92\r\n第四項 最高人民法院會議討論稿 93\r\n第五項 最高人民法院專利權案件法律問題解釋 96\r\n第二節 處理專利間接侵權之檢討 98\r\n第一項 間接侵權行為的類型 98\r\n第二項 與直接侵權行為的關係 100\r\n第三項 客觀要件 101\r\n第四項 主觀要件 102\r\n第三節 小結 104\r\n第七章 對我國建立專利間接侵權制度之建議 106\r\n第一節 我國專利法修正草案有關間接侵權規定 106\r\n第二節 修正草案之間接侵權規定 109\r\n第三節 我國法院對於專利間接侵權實務見解 110\r\n第一項 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2240號民事判決 110\r\n第二項 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上易字第44號民事判決 115\r\n第三項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專上字第51號民事判決 117\r\n第四項 智慧財產法院100年度民專訴第69號民事判決 123\r\n第五項 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上易第1號民事判決 126\r\n第六項 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訴第59號民事判決 131\r\n第七項 小結 135\r\n第四節 各國專利間接侵權構成要件之比較 142\r\n第五節 於我國建立專利間接侵權規定之建議 147\r\n第一項 與專利直接侵權之關係 147\r\n第二項 客觀要件 148\r\n第三項 主觀要件 149\r\n第六節 結論 150\r\n參考文獻 152\"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r\n(一)、正體字\r\n1. 書籍\r\n(1).王澤鑑,民法物權,第一冊-通則所有權,自版,2006年。\r\n(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自版,2006年。\r\n(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二冊特殊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自版,2006年。\r\n(4).孫森焱,新版民法債偏總論(上冊) ,自版,2004年1月修訂版。\r\n(5).孫森焱,新版民法債偏總論(下冊),自版,2007年9月修訂版。\r\n(6).陳連順,民法原理與實例演習第二冊債編通則,元照,2002年。\r\n(7).曾陳明汝,兩岸暨歐美專利法,學林,2009年。\r\n(8).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2008年修訂2版2刷。\r\n(9).趙晉枚、蔡坤財、周慧芳、謝銘洋、張凱娜,智慧財產權入門,元照,2003年2版。 \r\n(10).劉國讚,專利實務論,元照,2009年。 \r\n(11).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2002年2版。\r\n(12).蔡明誠,專利法,經濟部智慧財産局,2007年。\r\n(13).蔡明誠,專利侵權要件及損害賠償計算,經濟部智慧財産局,2007年。\r\n(14).蔡明誠,發明專利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8年2版。 \r\n(15).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陳榮隆修訂),2002年。\r\n(16).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制度與實務,翰蘆,2004年,第2版。\r\n(17).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自版,2008年。\r\n(18).李文賢,專利法要論,2005年\r\n2. 期刊文獻\r\n(1).王澤鑑,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 期,2005年。頁207-219。\r\n(2).吳欣玲,專利間接侵權規定之初探-兼論我國專利法修正草案之內容,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30期,2009年,頁40-69。\r\n(3). 李素華,醫藥組成物專利與共同侵權行為法之適用-簡評智慧財產法院九七年民專訴字第五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2009年,頁175-183。\r\n(4). 陳智超,專利輔助侵權於我國法制上之依據,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2期,1999年,頁68-70。\r\n(5). 陳秉訓,從美國聯邦最高法院Global-Tech Appliance,Inc. v. SEB S.A.案看引誘侵權的未來,專利師季刊,第九期,2012年4月,頁17-41。\r\n(6). 楊宏暉,論專利權之間接侵害與競爭秩序之維護,公平交易季刊,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第16卷第1期,97年1月,頁95-151\r\n(7). 劉國讚,美國專利間接侵權實務對我國專利法修正導入間接侵權之啟示,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7卷第2期,2009年,頁1-38。\r\n(8). 薛惠澤,日本特許法中專利間接侵權之構成要件──以日本大阪地方法院平成8 (ワ) 12109號判決為例,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04期,2007年,頁53-70。\r\n(9). 謝銘洋,侵害專利權是否構成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二項之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八六五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創刊號,2010年。頁135-143。\r\n3. 學位論文\r\n(1).李素華,從公共衛生之觀點論醫藥專利權之保護與限制,國立臺灣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r\n(2).林洲富,專利侵害之民事救濟制度,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r\n(3).林琮欽,專利侵害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碩士論文,2008年。\r\n(4). 陳昭明,專利權侵權行為之研究—以間接侵害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r\n(5). 陳思穎,專利間接侵權之相關法律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11年。\r\n(6). 黃鐘模,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專士論文,2000年。\r\n(7).葉芳君,論專利間接侵權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r\n(8). 郭俊賢,中國大陸侵害發明專利權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r\n(9). 熊賢安,專利侵權之判斷,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r\n4. 其他\r\n(1).研討會資料,2009專利間接侵權國際研討會,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主辦http://www.tipo.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3542&guid=53b9e1f6-788c-40ed-bc19-cb0dae476f21&lang=zh-tw。\r\n(2).張哲倫,專利幫助侵權之法理基礎及我國專利法草案第101條之解釋適用—以美國法之經驗為借鏡,2009年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頁65至88。\r\n(3).林宗宏,最新日本專利制度概要,載於http://staff.iemc.com.tw/tony/Japan-Patent-System-200711.pdf,2007年。\r\n(4).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http://www.tipo.gov.tw/。\r\n(5). 大渕哲也, The Provision and Case Law of Contributory Patent Infringement in Japan, 黃文儀譯,鍾亦琳補譯,2009 專利間接侵權國際研討會, July 2009。\r\n(二)、簡體字\r\n1. 書籍\r\n(1) 尹新天,專利權的保護,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r\n(2) 三村量一,非專用品型間接侵害(特許法第101條第2號、第5號)的問題,日本現代知識產權法理論,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r\n2.期刊文獻\r\n(1) 魏徵,我國不應該有專利間接侵權理論的應用空間,中國專利與商標,2008年第1期。\r\n\r\n3. 網站資料\r\n(1).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條法司,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第三次修改課題專案-間接侵犯專利權問題研究,載於北京務實知識産權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bipi.org/html/yanjiuchengguo/yanjiuchengguo/200812/10-17.html。\r\n(2).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http://www.sipo.gov.cn。\r\n(3). 中國法院網,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906/18/361606.shtml\r\n(4). 最高人民法院網站,http://www.court.gov.cn/qwfb/sfjs/201001/t20100129_759.htm\r\n二、日文參考文獻\r\n1.書籍\r\n(1).中山信弘,工業所有權法(上),弘文堂,2000年,第2版。\r\n(2).中山信宏,注解特許法上,青山書院,2000年,第3版)。\r\n(3).田村善之,知的財產法,有斐閣,2006年,第4版。\r\n2.期刊文獻\r\n(1).三村量一,非専用品型間接侵害(特許法101条 2 号、5 号の問題点〉,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第19期,2008年,頁85-113。\r\n(2).田村善之,多機能型間接侵害制度による本質的部分の保護の適否─均等論との整合性,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第15期,2007年,頁167-239。\r\n(3).横山久芳,間接侵害,法学教室,第343期,2009年,頁155-169。\r\n3.網站資料\r\n(1).特許法における間接侵害規定のあり方について,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shiryou/toushin/shingikai/pdf/tizai_housei4/1308-015_07.pdf。\r\n(2).第1章発明の実施行為の明確化,産業財産権法(工業所有権法)の解説-平成14年法律改正(平成14年法律第24号),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shiryou/hourei/kakokai/pdf/h14_kaisei/h14_kaisei_1.pdf。\r\n(3).第2章間接侵害規定の拡充,産業財産権法(工業所有権法)の解説-平成14年法律改正(平成14年法律第24号),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shiryou/hourei/kakokai/pdf/h14_kaisei/h14_kaisei_2.pdf。\r\n(4).平成20年法律改正(平成20年法律第16号)解説書,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cgi/link.cgi?url=/shiryou/hourei/kakokai/tokkyo_kaisei20_16.htm。\r\n(5).第4部 共通する改正項目-第1章産業財産権の効力の拡大,産業財産権法(工業所有権法)の解説-平成18年法律改正(平成18年法律第55号),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shiryou/hourei/kakokai/pdf/h18_kaisei/4-1.pdf。\r\n三、英文參考文獻\r\n (1). Donald S. Chisum, Chisum on Patents (Matthew Bender & Company, Inc. LexisNexis, 2012).\r\n(2). Charles W. Adams, A BRIEF HISTORY OF INDIRECT LIABILITY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Santa Clara Computer and High Technology Law Journal,March, 200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4961036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61036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