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72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彭立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吳鎧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Wu, Kai Anen_US
dc.creator吳鎧安zh_TW
dc.creatorWu, Kai Anen_US
dc.date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3-09-02T09:02:27Z-
dc.date.available2013-09-02T09:02:27Z-
dc.date.issued2013-09-02T09:02:27Z-
dc.identifierG096261009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72-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6261009zh_TW
dc.description1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觀光發展是一個國家國際化與現代化的指標,觀光產業則被喻為世界經濟的「陽光產業」、「無煙囪工業」,我國在面臨全球競爭、地方治理的趨勢下,積極推動各項觀光發展政策。然而傳統以國家為單一行動者之由上而下統治模式的正當性於1990年代已受到排山倒海而來的威脅,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聲浪日趨高漲,政府官僚無法再獨立貫徹其單一意志,取而代之的是晚近學界所謂協力治理的概念,強調政府必須將權力賦予社會,在公共政策、公共事務與公共服務的制定、執行和提供上,與所有的政治行動者或利害關係人形成相互依賴、平等的網絡關係。\r\n本研究以治理理論、公私協力關係為理論基礎,臺北觀光護照為研究個案,從參與者、互信基礎、互動方式、資源分享、責任共擔、目標達成等六大面向分析臺北觀光護照協力治理的狀況。研究發現臺北觀光護照在協力治理上有其適用性與侷限性;係屬混合型治理模式,屬水平互補的協力互動模式,以契約規範為合作機制的非典型夥伴關係,此外未建立共同願景以及缺乏完整監督課責與績效評估機制。並建議公部門應提供適當的協力誘因吸引私部門參與協力合作,可嘗試納入第三部門的諮詢與整合力量,要有更完善的監督機制以確保協力關係的妥善運作,鬆綁相關政府法令以及增加行銷通路與曝光度。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r\n目錄 I\r\n圖目錄 II\r\n表目錄 III\r\n第一章 緒論 1\r\n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r\n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r\n第三節 名詞界定 9\r\n第四節 個案介紹—臺北觀光護照 11\r\n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15\r\n第一節 治理理論的發展 15\r\n第二節 公私協力關係 27\r\n第三節 觀光護照 44\r\n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 50\r\n第三章 研究設計 59\r\n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r\n第二節 研究方法 62\r\n第三節 研究範圍 65\r\n第四節 研究限制 70\r\n第四章 訪談資料分析 71\r\n第一節 協力推動臺北觀光護照的緣起 71\r\n第二節 臺北觀光護照的協力面向 72\r\n第三節 臺北觀光護照的SWOT分析 87\r\n第五章 結論 99\r\n第一節 研究發現 99\r\n第二節 政策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 103\r\n參考書目 110\r\n附錄一 118\r\n附錄二 122\r\n\r\n圖目錄\r\n圖1-1:2013臺北觀光護照示意圖 13 \r\n圖2-1:社會行動者多面向的協力關係 24\r\n圖2-2:公私部門關係光譜圖 34\r\n圖2-3:地方性與區域性觀光護照示意圖 45\r\n圖2-4:付費性或免費性觀光護照示意圖 46\r\n圖2-5:季節性、年度性或不定期性觀光護照示意圖 47\r\n圖3-1:研究架構圖 61\r\n圖4-1:參與者結構圖 73\r\n\r\n表目錄\r\n表1-1:我國近年觀光收入佔GDP比例統計表 3\r\n表1-2:臺北觀光護照之悠遊卡項目表 14\r\n表2-1:治理與統治概念之比較 16\r\n表2-2:治理模式特質之比較 20\r\n表2-3:公私夥伴關係中的公私部門差異表 28\r\n表2-4:公私夥伴關係中的公私部門互補表 28\r\n表2-5:公私協力關係類型 37\r\n表2-6:協力關係的生命週期模型 38\r\n表2-7:公私協力關係的成功要素 42\r\n表2-8:2009~2012年地方性觀光護照 48\r\n表2-9:2009~2012年跨區域性觀光護照 49\r\n表2-10:觀光主題之公私協力關係相關論文一覽表 52\r\n表3-1:訪談對象名單 66\r\n表4-1:臺北觀光護照委託廠商之評選表 74\r\n表4-2:臺北觀光護照SWOT分析表 88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2610091en_US
dc.subject協力治理zh_TW
dc.subject公私協力關係zh_TW
dc.subject觀光發展zh_TW
dc.subject臺北觀光護照zh_TW
dc.title臺北觀光護照與觀光發展–從協力治理的觀點分析zh_TW
dc.titleA case study of 〝Taipei Pas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erspective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一、中文部分\r\nSavas, E.S.著,黃煜文譯,2005,《民營化歷程:公部門,非營利,企業的夥伴雙贏之道》。臺北市:五觀藝術。\r\n王千文,2005,《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臺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中國時報,2012年1月8日,第A8版。\r\n史美強,2010,〈公私協力:建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如何推動臺東縣池上米地\r\n方產業發展〉。收錄於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編,《地方政府公共\r\n管理個案選輯.第二輯》。南投市: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r\n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臺北:智勝。\r\n江承霖,2010,《府城觀光護照之生與存-整合行銷傳播之城市永續觀光涵義探\r\n討》。臺中: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江鳴益,2001,《公私合夥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以臺北永康與宜\r\n蘭白米社區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r\n江黛靈,2010,《公私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牛肉麵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朱森村,1999,《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推動社區大學個案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113-158。\r\n宋吉德,2007,《臺北市政府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內湖科技園區為個案分\r\n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r\n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善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41-77。\r\n李宗勳,2005,〈協力夥伴跨域治理的挑戰與機會--以社區風險治理為例〉。《警政論叢》,5:1-41。\r\n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臺北:智勝文化。\r\n李景泰,2011,《高雄市公私協力發展觀光之策略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邱怡真,2010,《公私協力關係之探究—以臺南府城觀光護照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吳定等,2007,《行政學 (下冊)》。臺北:空大。\r\n吳武忠、范世平,2005,《臺灣觀光旅遊導論》。臺北:揚智。\r\n吳英明、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208(1-15)。\r\n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r\n吳英明,1998,〈公共管理三P原則-以BOT為例〉。載於黃榮護主編,《公共管\r\n理》,601-615。臺北:商鼎。\r\n吳敏賢,2011,《公私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治理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為\r\n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208:1-15。\r\n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臺北:五南。\r\n林芝邑,2010,《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的都會治理整合途徑-以新莊中港大排改\r\n造計畫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佩珊,2008,《公私協力下的夥伴關係-以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淑馨,2010,《日本型公私協力-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r\n林惠華,2003,《公私協力機制運用於都市更新政策之研究:士林夜市之個案模\r\n擬》。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瑞榮、劉健慧、楊智穎,2011,〈公私協力模式推動課後補救教學之探究-以播\r\n撒希望種子課輔計畫為例〉。《教育研究學報》45(1)。\r\n施宗泓,2006,《運用公私合作模式於推動觀光政策之研究-以觀光客倍增計畫之\r\n臺灣觀光巴士專案計畫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r\n文。\r\n高永光,2008,〈地方治理與地方民主〉。收錄於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編,《研習論壇精選.第二輯—公共治理之新視野》。南投市:行政院人事\r\n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r\n孫本初,2011,《新公共管理》。臺北:一品。\r\n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r\n陳伊帆,2007,《從政策網絡觀點探討澎湖花火節之執行成效》。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與政策研究所。\r\n陳育正,2009,《地方文化產業協力治理之分析-以三峽藍染文化產業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志瑋,2010,〈從策略觀點論臺北縣地方治理的契機與挑戰〉。《政策研究學\r\n報》9:39-59。\r\n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雨彤,2007,《地方行銷與地方治理之研究-以臺北縣淡水鎮發展個案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恆鈞,2008,〈協力治理模式之初探〉。《T&D飛訊》:97.6。\r\n陳恆鈞,2012,《治理互賴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r\n陳義彥等合著,2001,《民意調查》。臺北:五南。\r\n耿曙,2004,〈深度訪談:內容簡介〉。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第十一期研究方法研習營」,臺北:政大學術研究與合作委員會主辦,2004年7月12-16日。\r\n郭昇勳,2000,《公私合夥理論與應用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張世賢、汪家源,2006,〈公私合作提供可持續觀光服務之研究-2005年臺北縣\r\n鶯歌陶瓷嘉年華個案探討〉。《公共事務評論》7(1)。\r\n張世賢,2007,〈地方永續發展的公私夥伴關係策略理論探討〉。收錄於劉阿榮主編,《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臺北:揚智。\r\n張秦瑞,2007,《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產業聯盟協\r\n會為觀察焦點》。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r\n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北:滄海。\r\n程明,2011,《公共政策》。臺北:保成。\r\n游育祺,1994,《公私部門協力參與都市開發事務之探討-以高雄市鹽埕區再發展\r\n方向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彭雅娟,2011,《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公私協力─以南投縣國姓鄉「鹿神祭文\r\n化活動」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r\n曾美容,2011,《觀光工廠政策中公私協力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觀光工廠為\r\n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r\n黃富源,2013,〈公共治理與公務人員核心職能的體現〉。《公共治理季刊》1(1):116。\r\n楊正寬,2000,《觀光政策、行政與法規》。臺北:揚智。\r\n楊珮瑤,2006,《朝向公私協力關係的傳統聚落保存:以金門國家公園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r\n管倖生等,2007,《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全華圖書。\r\n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和重\r\n組〉。《行政暨政策學報》,34:57-83。\r\n劉淑範,2011,〈公私夥伴關係(PPP)於歐盟法制下發展之初探:兼論德國公私合營事業(組織型之公私夥伴關係)適用政府採購法之爭議〉。《臺大法學論叢》\r\n40(2):512。\r\n盧偉斯,2007,〈行政組織理論的演進〉。收錄於吳定等著,《行政學析論》。臺北:五南。\r\n賴貞男,2009,《公私協力治理理論與應用-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謝啟謙,2009,《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之研究:公私協力互動之觀點》。新竹:中華大學行政管理所碩士論文。\r\n羅盛國,2007,《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r\n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r\n蘇彩足,2012,〈公共治理之國際趨勢與發展:公私協力治理模式〉。《政府審計季刊》:32(2)。\r\n龔青佩,2010,《從協力治理觀點探討職業訓練規劃之研究 : 以中區職訓中心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r\n二、外文部分\r\nBrinkerhoff, Jennifer M.,2002,“Assessing and Improving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s and Outcomes: A Proposed Framework.”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5(3),pp.215-231.\r\nCherrett,Ken,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ing.”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sh Administration, 53(2), 6-13.\r\nHailey,J.,2000,“NGO partner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in Stephen P. Osborn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r\nJonathan G. ,2001,Partnership Governance in Northern Irel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Burlington: Ashgate.\r\nKickert, W. J. M., E. M. Klijn, and J. F. M. Koppenjan.1997. “ Introduction: A\r\n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In W. J. M. Kickert, E. M. Klijn, and J.F.M. Koppenjan (Eds.),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pp.6- 24. London: Sage.\r\nKooiman Jan,1993,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r\nInteractions.London:Sage.\r\nKooiman, J. & M. ven Vliet. 1993. “Gover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In K. Eliassen & J. Kooiman(eds.), Managing Public Organizations: lessons from contemporary European experience,pp.58-72.London:Sage.\r\nKooiman Jan,2003,Governing as Governance.London:Sage.\r\nKouwenhoven, V. ,1993, “The Rise of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A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inModern Governance, edited by Kooiman. London:Sage.Pp.119-130.\r\nLangton S.,1983,“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Hope or Hoax?."National Civic Review,72:256-261.\r\nMartha Blue-Banning, Jean Ann Summers, H.Corine Frankland, Louise Lord Nelson & Gwen Beegle,2004, ”Dimensions of Family and 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Constructive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70:2: 167-184.\r\nMcQuaid, R.W. ,2010,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Partnership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Success Factors”.in The New Public \r\nGovernance? -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Governance,edited by Osborne. New York:Routledge.Pp.127-148.\r\nOsborne, S.P. ,2010,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Governance.New York:Routledge.\r\nPeters, B. Guy.1998.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our friends: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 in J. Pierre,Partnerships in Urban Governance : European and American Experineces,pp.11-33.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Press.\r\nPierre, Jon & Peters, B. Guy,2000,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New York:St. Martin’s Press.\r\nRhodes,R.A.W.,1996,The new goverana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44(3).\r\nSaito,F.,2008,Foundations for Local Governance:Decentraliz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Heidelberg:Physica-Verlag.\r\nSalamon,L.,2001,The Tools of Goverance:A Guide to the New Gover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r\nSmouts,M.C.,1998,”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0(1).\r\nStoker, G..,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ume50, no.1, pp.17-29.\r\nSullivan, H. and Chris Skelcher., 2002.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r\nVigoda, E. and Etai Giloba., 2002. “The Quest for Collaboration: Toward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Eran Vigoda 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Marcel Dekker:99-117.\r\nVigoda, E., 2002. “From Responsiveness to Collaboration: Governance, Citizen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ume62, no.5, pp.527-540.\r\n三、網際網路部分\r\n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網址: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aspx,檢索日期於2013年06月09日。\r\n交通部「振興經濟-重大交通建設計畫」主題網,網址:http://investproj.motc.gov.tw/index.jsp,檢索日期於2013年06月09日。\r\n奇摩新聞,網址:http://tw.news.yahoo.com,檢索日期於2012年03月02日、2013年6月9日。\r\n臺北市公共運輸處,網址:http://tcgwww.taipei.gov.tw/,檢索日期於2013年06月09日。\r\n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網址:http://www.tpedoit.taipei.gov.tw/mp.asp?mp=112001\r\n檢索日期於2012年01月06日。\r\n臺北市商業處,網址:http://www.tcooc.taipei.gov.tw/,檢索日期於2013年06月09日。\r\n臺北捷運股份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trtc.com.tw/,檢索日期於2013年06月09日。\r\n總統府,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檢索日期於2011年12月05日。\r\nWEF,網址:http://www.weforum.org/,檢索日期於2013年04月20日。\r\nWTTC,網址:http://www.wttc.org/,檢索日期於2011年11月25日。zh_TW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open-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