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716
題名: 一九五0年代美國與台灣關係之探討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n and Taiwan in 1950`s
作者: 張加昇
貢獻者: 陳文賢
張加昇
關鍵詞: 台美關係
台海危機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九月-2013
摘要: 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利,國民黨失去中國的大片江山。面對中國內戰局勢的變化,美國政府公佈中美關係白皮書,將國共內戰失利的責任歸責於國民黨的腐敗,並採取等待塵埃落定的袖手旁觀政策,避免被捲入中國內戰的漩渦當中。\n 但1950年6月25日韓戰的爆發,改變了美國對台的政策,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讓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隔海分治的局勢成形。美國政府也對台灣進行軍事、經濟上的援助,改變了國民黨政權岌岌可危的情勢。同時,韓戰的爆發加速了對日和平條約的簽訂的時程,美國也居中促使日本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中日和約。\n 1954年以及1958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兩次對外島炮擊的軍事行動,引起台灣海峽的危機。美國為支持國民黨政權,保衛台灣、澎湖的安全,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經由國會通過台灣決議案。同時,美國與中國共產黨在華沙藉由大使級的會談,展開了外交的對話。\n 在第二次台海危機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為避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情況產生,放棄攻下外島的計畫,台灣海峽情勢因此趨於緩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相隔台灣海峽分治的情勢也確告定型,形成今日美國、台灣、中國三方關係的樣貌。
參考文獻: 一、檔案:\n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n 亞太司:\n 「中日和會談話及會議紀錄」,檔號:012.6/0009\n 「中日和會有關文件暨紀錄」,檔號:012.6/0011\n 「關於中日和約、中日往來文件」,檔號:012.6/0152\n 「關於中日和約、中美往來文件」,檔號:012.6/0153\n 「關於中日和約報告」,檔號:012.6/0155\n 「顧維鈞大使與杜勒斯談話紀錄」,檔號:012.6/0158\n 北美司:\n 「杜勒斯公報」,檔號:401.1/0027\n 「蔣中正總統與杜勒斯談話」,檔號:411.1/0047\n 「蔣中正總統與雷德福談話」,檔號:411.1/0055\n 「葉公超部長與藍欽談話」,檔號:411.1/0057\n 「中美聯合公報(蔣中正總統及杜勒斯會談)」,檔號:412/0016\n 「蔣中正總與杜勒斯台北會談」,檔號:412/0051\n 「蔣中正總統與雷德福會談紀錄(軍事會談)」,檔號:412/0052\n 「杜勒斯訪華」,檔號:412.22/0187\n 「對日和約」,檔號:412.6/0070\n 「美國解除台灣中立化政策」,檔號:412.7/0011\n\n二、書籍:\nHalbern, Morton H.著,謝永湉譯,《一九五八年台灣海峽危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5年。譯自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of 1958,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66.\n中華民國外交部,《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台北:外交部,1952年。\n中華民國外交部,《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台北:外交部,1955年。\n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中華民國對日和約》,台北: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1966年。\n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的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1966年。\n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 戰後中國(四),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n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編,《美援運用在各方面所發生效果之研究》,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60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九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十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十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十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n中央文獻出版社,《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n1991年。\n中央文獻出版社,《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n1998年。\n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n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n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n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n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2000年。\n王景弘,《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台北:玉山社,2008年。\n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n世界知識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第一集,北京:世界知識社出版社,1957年。\n世界知識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第二集,北京:世界知識社出版社,1958年。\n世界知識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第三集,北京:世界知識社出版社,1959年。\n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中美合作經援概要》,台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1960年。\n艾奇遜(Dean Acheson)著,居仁譯,《美國對華政策─艾奇遜之自白》,台北:台灣商務,1971年。\n克萊恩(Ray Cline )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n美國國務院編,中華民國外交部譯,《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特別著重1944年至1949年之一時期》,廣州:中華民國外交部,1949年。\n呂紹理主編,《冷戰與台海危機》,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10年。\n余何青,《中日和平條約的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2年。\n林正義,《1958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台灣商務,1985年。\n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1949-1957)》,台北:三民總經銷,2004年。\n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灣地位新論》,台北:黎明,2008年。\n沈志華、楊奎松,《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n李元平等,《台海大戰─金門對決海峽風雲 下編:台灣觀點》,台北:風雲時代,1992年。\n李文志,《「外援」的政治經濟分析: 重構「美援來華」的歷史圖像(1946-1948)》,台北:憬藝企業, 2003年。\n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係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n周湘華,《遺忘的危機:第一次台海危機的真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n周琇環編,《台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一冊 軍援計畫(一)》,台北:國史館,1995年。\n周琇環編,《台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三冊 技術協助計畫》,台北:國史館,1998年。\n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2004年。\n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n柯貝克(Anthony Kubek,)著,陳國儁譯,《遠東是怎樣失去的》,台北:黎明事業文化公司,1973年。\n秦孝儀總編撰,《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9卷,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02年。\n秦孝儀總編撰,《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10卷,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年。\n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33卷,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n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38卷,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n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39卷,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n翁之鏞,《美援在自由中國政策之檢討與建議》,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1957年。\n阮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台北:玉山社,2006年。\n高棣民(Gold Thomas B.)著、胡煜嘉譯,《台灣奇蹟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台北:洞察,1987年。\n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台北:五南1993年。\n徐燄,《台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台北:風雲時代,1992年。\n唐耐心(Tucker Nancy),《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1992》,台北;新新聞,1995年。\n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30年》,台北:中華日報,1981年增訂再版。\n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1997年。\n張少書著,梅寅生譯《敵乎?友乎?─ 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台北:金禾,1992年。\n梅孜主編,《美台關係重要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n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台北:國史館,2002年。\n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俞大維先生年譜資料初編(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6年。\n費正清(John Fairbank)著,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n楊奎松著,《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n陶文釗,《中美關係: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n陶文釗,《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識,2004年。\n陶文釗,《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三卷,北京:世界知識,2005年。\n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世界文化,2001年。\n彭明敏、黃昭堂,《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1995年。\n資中筠、何迪,《美台關係40年:1949-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n葉飛,《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n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85年。\n雅各布‧比姆(Jacob Beam)著,潘益世譯,《出使蘇聯東歐回憶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n戴天昭,《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n戴天昭,《台灣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台北:前衛出版社,2010年。\n戴超武,《敵對與危機的年代 : 1954-1958年的中美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n羅敦偉,《美援運用在各方面所發生效果之研究》,台北: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60年。\n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n韓懷智、譚旌樵編,《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n\n三、期刊論文:\n李榮秋,〈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政治學報》第9期,台北:中國政治學會,1981年12月,頁195-237。\n李明,〈韓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7年1月,頁57-88。\n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1988年,頁145-158。\n栗國成,〈1958年台海危機期間 台、美、中之反應與互動〉,《國家發展研究》第4卷第1期,台北: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2004年12月,頁151-206。\n張啟雄,〈中日和約締結前後的國際政局與日本政經情勢〉,收入胡春惠、宋成有主編《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頁83-103。\n張淑雅,〈美國對台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年12月──1951年5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6月,頁469-486。\n張淑雅,〈韓戰期間美國對台軍援政策初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12月,頁468-510。\n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台海危機策略之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6月,頁63-106。\n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0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第23卷第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3年9月,頁51-99。\n張淑雅,〈台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頁295-330。\n張淑雅,〈金馬撤軍?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6月,頁413-472。\n張淑雅,〈文攻武嚇下的退縮:美國決定與中共舉行大使級談判的過程分析,\n1954-195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5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6月,頁381-424。\n張淑雅,〈藍欽大使與1950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第28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8年3月,頁193-262。\n張淑雅,〈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頁235-297。\n張淑雅,〈1950年代美國對台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6月,頁1-54。\n黃自進,〈戰後台灣主權爭議與中日和平條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12月,頁59-104。\n齊茂吉,〈韓戰及台海二次危機對台灣安全之影響〉,收入賴涵澤,于子橋主編《台灣與四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頁69-91。\n鈕先鍾,〈中美外交與台海危機(1953-1955)〉《歷史月刊》第33期,台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90年10月,頁36-47。\n莊榮輝,〈近年來美國與海峽兩岸學者對第一次台海危機的看法〉,《近代中國》第125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98年6月,頁83-120。\n魏良才,〈杜勒斯的理念信仰及其1950年帶的中美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1992年1月,頁197-240。\n戴萬欽,〈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談判─杜魯門政府的利益與角色〉,收入賴涵澤,于子橋主編《台灣與四鄰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頁93-133。\n\n四、學位論文:\n李俊融,《中共和美國會談與台海危機關聯性之研究(1955-1963)》,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n莊榮輝,《美國學者對中美關係發展(1949-1958)的看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曾咨翔,《台灣國際地位與中國流亡政府》,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n游銘豐,《一九五○年代美國對台海外島的決策過程分析─以兩次外島危機為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謝其偉,《1954-55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n戴振豐,《吉田茂與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n\n五、報紙:\n《人民日報》,1954年7月23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4年12月5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4年12月9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4年12月28日,第一版。 \n《人民日報》,1955年1月31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5年4月24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7月17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7月19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7月20日,第二版。\n《人民日報》,1958年8月4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9月5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9月7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9月8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9月21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10月7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10月13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10月21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58年10月26日,第一版。\n《人民日報》,1979年1月1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0年6月29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0年8月1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0年8月2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1年4月22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2年2月18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2年2月20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4年12月2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4年12月3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5年2月7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7月18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8月5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8月7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8月15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8月24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8月28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9月6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9月6日,第二版。\n《中央日報》,1958年9月8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9月12日,第二版。\n《中央日報》,1958年9月13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9月20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10月7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10月2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58年10月22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64年5月30日,第一版。\n《中央日報》,1978年12月17日,第二版。\n《聯合報》,1974年11月8日,第二版。\n\n六、日文書目:\n吉田茂,《回想十年》第三卷,東京:新潮社,1958年。\n吉田茂,《世界と日本》,東京:番町書房,1963年。\n吉田茂,《日本を決定した百年》,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7年\n前田直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機とアイゼンハワー政権─危機理米台摩擦〉,《広島法學》18卷4號,広島:広島大學法學會,1995年3月,頁149-180。\n前田直樹,〈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機をあぐる米台關係─大陸武力反攻とショーケース化〉,《現代台湾研究》第23號,大阪府吹田市:台湾史研究會,2002年7月,頁137-152。\n前田直樹,〈1958年米中ワルシヤワ会談と米國によ台湾単独行動の抑制〉,《広島法學》27卷2號,広島:広島大學法學會,2003年11月,頁331-348。\n\n七、英文書目:\nAcheson, Dea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Inc., 1969.\nAccinelli, Robert. Crisis and Commitment: United Stated Policy toward Taiwan, 1950-1955,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6.\nBeal, John Robinson. John Foster Dulles 1888-1959,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9.\nChang, Gordon. Friend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nEisenhower, Dwight D., The White House Years: Mandate for Change 1953-1956,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63.\nEisenhower, Dwight D., The White House Years: Waging Peace 1956-1961,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65.\nFairbank, John. The United Stated 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nKubek, Anthony. 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Creation of Communist China, 1941-1949, New York: Twin Circle Publishing Co., Inc., 1972.\nJacoby, Neil H., U.S. Aid to Taiwan: A study of Foreign Aid, Self-Help,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4.\nRankin, Karl Lott.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nTucker, Nancy.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Uncertain Friendship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4.\nTruman, Harry. Memoirs by Harry Truman: Years of Trial and Hope, Vol.2, New York: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56.\n\nMorgenthau, Hans, “John Foster Dulles, 1953-1959”, in Norman A. Graebner, ed., An Uncertain Tradition: American Secretar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1, pp.289-308.\nTucker, Nancy, “John Foster Dulles and Taiwan Roots of the ‘Two China Policy’”, in Richard Immerman, ed., John Foster Dulles and the Diplomacy of the Cold Wa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235-262.\n\n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nU.S.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50-1955: Basic Documents, vol.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7.\n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49, Vol.9,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5.\n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0, Vol.7,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n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1, Vol.7, Part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n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n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4, Part1,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n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5-1957, Vol.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n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58-1960, Vol.19,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4158004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800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800401.pdf1.7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