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89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魏艾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Wei, 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黃聖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uand, Sheng Linen_US
dc.creator黃聖琳zh_TW
dc.creatorHuand, Sheng Linen_US
dc.date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3-09-03T08:31:42Z-
dc.date.available2013-09-03T08:31:42Z-
dc.date.issued2013-09-03T08:31:42Z-
dc.identifierG096260002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89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6260002zh_TW
dc.description9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中國TFT-LCD產業在十五計畫至十一五規劃期間(2001-2010年),相對於東亞先進者出現產能快速的產能擴張與技術追趕現象。本研究認為:在此現象背後,政府所提供的科技產業政策扮演主要促成因素。\n\n本研究藉由整理中國TFT-LCD產業在2000-2010年間的發展歷程,歸納各時期TFT-LCD產業的發展模式與政府產業關係。本研究發現:中國政府部門持續對TFT-LCD產業所推出優惠政策手段,為促成本土TFT-LCD產業大量投資與技術進步主要因素;與中國政府部門具有產權聯繫的大型TFT-LCD面板廠,為科技產業政策主要執行者與受益者;地方政府基於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以提供基礎建設與股權投資方式,積極執行科技產業政策,與當地投資設廠的TFT-LCD面板廠藉由股權關係進行結盟,同時擔任企業所有者與保護者角色;中國TFT-LCD產業與外資間關係,則從九五計畫時期單純設備購買輸入,至十五計畫時期,轉為與二線外資共同投資設廠與技術開發,至十一五規劃時期,隨一線主要外資獲准直接設廠,與本土企業轉為競合關係。\n\n本研究認為:中國TFT-LCD產業的國家產業關係,主要企業受產業景氣循環制約,須持續進行先進製程設備投資保持經濟規模,因此對政府部門政策優惠與資本挹注維持依賴,因此兩者間在國家與產業關係上,維持一管制/扈從及挹注/接受模式。此一依賴關係,並未因主要企業製程進步與規模擴大而出現改變,反而更形鞏固。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n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n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3\n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9\n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16\n \n第二章 文獻檢閱 \n 第一節 理論探討 …………………………………… 18\n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22\n第三節 小結 …………………………………… 30\n \n第三章 全球與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 \n 第一節 液晶顯示器產業簡史 …………………………………… 33\n 第二節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1990年代 …………………………………… 37\n 第三節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2001~2005 …………………………………… 41\n 第四節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2006~2010 …………………………………… 52\n 第五節:小結 …………………………………… 60\n \n第四章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科技政策 \n 第一節 中國對電子信息產業科技政策 …………………………………… 63\n 第二節 中國對液晶產業扶持政策:十五計畫時期 …………………………………… 66\n 第三節 中國對液晶產業扶持政策:十一五規劃前期 …………………………………… 76\n 第四節 中國對液晶產業扶持政策:擴大內需時期 …………………………………… 81\n 第五節 小結 …………………………………… 87\n \n第五章 科技政策對液晶產業影響 \n 第一節 液晶顯示器生產聚落轉移 …………………………………… 88\n第二節 中國企業技術進步評估 …………………………………… 90\n 第三節 外資技術轉移與投資策略應對 …………………………………… 95\n 第四節 國際體系對中國科技政策限制 …………………………………… 98\n 第五節 小結 …………………………………… 103\n \n第六章 結論 \n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04\n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106\n\n \n圖目錄\n\n圖1之1:研究問題 …………………………………………………… 8\n圖1之2:主要平面顯示器技術分類 ………………………………………………… 12\n圖1之3:TFT-LCD產業鏈 ………………………………………………………… 13\n圖1之4:研究流程 ………………………………………………………… 17\n圖2之1:新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產出面積與製程投資額…………………… 31\n圖3之1:中國TFT-LCD國家產業關係(1990年代) …………………………… 40\n圖3之2:中國TFT-LCD國家產業關係(2001-2005年) ………………………… 44\n圖3之3:京東方股權控制關係 ………………………………………… 47\n圖3之4:龍騰光電/龍飛光電股權控制 ………………………………………… 49\n圖3之5:深超光電/華星光電股權控制 ………………………………… 56\n圖3之6:熊貓光電股權控制 …………………………………………… 58\n圖3之7:中國TFT-LCD國家產業關係(2006-2010年) ………………………… 60\n圖4之1:設備退稅與零組件免稅額 …………………………………………… 71\n圖4之2:液晶電視家電下鄉消費與補貼額………………………………………… 83\n圖5之1:中國TFT-LCD產值與全球佔有率………………………………………… 90\n圖5之2:主要生產國在USPTO註冊TFT-LCD相關專利量…………………… 91\n圖5之3TFT-LCD研發比重與全國科技業平均值 ……………………………… 92\n圖5之4:中國TFTLCD產業鏈建構 ………………………………………… 94\n \n表目錄\n表3之1:全球液晶顯示器技術里程碑 ………………………………………… 35\n表3之2:中國主要大尺寸面板生產企業概況(2001-2005) …………………… 42\n表3之3:主要政府關聯企業協力網絡 ……………………………………………… 46\n表3之4:中國主要大尺寸面板生產企業概況(2006-2010) …………………… 54\n表3之5:中國液晶顯示器技術發展里程碑 ………………………………………… 62\n表4之1:主要生產企業國家持股比例 ………………………………………… 69\n表4之2:中國TFT-LCD企業政策貸款 ………………………………………… 73\n表4之3:七個顯示器產業園區優惠政策 ………………………………………… 75\n表4之4: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TFT-LCD招標項目與上榜企業(2007-2009) 80\n表4之5:國家發改委審批通過新世代面板廠投資案……………………………… 86\n表5之1:2009至2010年全球新增TFT-LCD產能……………………………… 89\n表5之2:中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生產企業技術層次……………………… 93zh_TW
dc.format.extent2413955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2600021en_US
dc.subject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zh_TW
dc.subject政府關聯企業zh_TW
dc.subject策略性產業zh_TW
dc.title國家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 中國TFT-LCD產業個案研究(2000-2010)zh_TW
dc.title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develop : China TFT-LCD case studies(2000-2010)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一、中文部分\n(一) 專書\n王文岳,「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產業制度的建立、發展與轉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9年)。\n王淑珍,台灣邁向液晶王國之秘(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3)。\n王綺年,「我國產業政策與大陸政策之矛盾-以薄膜液晶顯示器為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n吳培福,「中國發展策略性產業之外資政策研究-以電子產業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呂爾浩,「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2000-2005一個跨國比較的途徑」,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n拓墣產業研究所,兩岸面板產業大戰略(台北:拓墣科技,2010)。\n------,迎擊外商強烈競爭下的中國光電產業(台北:拓墣科技,2005) 。\n------,洞悉面板產業大未來(台北:拓墣科技,2004)。\n------,透視TFT-LCD面板暨顯示器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台北:拓墣科技,2005)。\n------,新舊勢力交替下的中國科技列強(台北:拓墣科技,2004)。\n------,觸底反彈的中國面板產業掃描(台北:拓墣科技,2010)。\n林文斌,「日本、韓國、台灣金融體制改革的比較政治經濟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n徐作聖,「國際科技政策比較分析之研究-以美、日、韓、中國大陸、澳、以色列為例」,國科會委託研究(2001年)。\n陳泳丞,台灣的驚嘆號:台日韓TFT世紀之爭(台北:時報出版,2004)\n徐作聖、賴賢哲,科技政策理論與實務 (台北:全華科技,2005)。\n袁建中等,科技管理:觀念與案例(台北:聯經出版,2004)。\n崔祿春,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科技政策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n張順教,高科技產業經濟分析(台北: 雙葉書廊,2006)。\n張昌財等,科技管理導論(台北:全華科技,2004)。\n陳師孟等,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翰蘆圖書,1991)。\n蔡偉銑,「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過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n賴士葆等,科技管理 (台北:華泰文化,2005)。\n鍾俊元、張文珊主編,平面顯示器年鑑(台北:工研院,2006)。\n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學會,2003)。\n瞿宛文、安士敦,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出版,2003)。\n\n(二) 期刊論文\n王信賢,「物以類聚:台灣IT 產業大陸投資之群聚現象與理論辯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3期 (2004年9月),頁85~109。\n王綺年,「國家角色與產業發展之連結:比較台灣與韓國之薄膜液晶顯示器產業」,東亞研究,第39卷1期( 2008年1月),頁95~123。\n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韓國產業發展制度與政策」,經濟發展政策及制度叢書 (台北: 行政院經濟委員會經濟研究處,1990)。\n徐斯儉,「國際競爭下的中國高科技產業: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收錄於中國經濟專題研究論文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經濟資料庫,2006年10月)。\n張順教、呂承恩,「半導體晶片學習效果分析」,產業論壇,第7卷第2期 (2005),頁47~66。\n張順教、張景森,「TFT-LCD 產業學習效果」,產業論壇,第6卷第1期 (2004),頁33~56。\n蔡增家,「南韓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1963~1997」,問題與研究,第37卷11期(1998年11月),頁29~48。\n------,「資本控制與金融自由化:以日本為例」,問題與研究,第38卷3期(1999年3月),頁71~93。\n薛瀾,「美國科技政策重大轉變的源由」,美歐月刊,第9卷第6期(1994),頁105。\n\n\n二、英文部分\n(一) 專書\nAmsden ,Alice,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nAtkinson, Anthony and Joseph Stiglitz, 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 (N.Y.: McGraw-Hill, 1980).\nGerschenkron, Alexander,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Book of Essa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nGrant ,W.,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N.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89)\nJohnson, Chalmers,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nWade ,Robert,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n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3).\n\n(二) 期刊論文\nChiang, Jong-Tsong, “Technological Spin-Off: Its Mechanisms and Nations Context,”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41(1992).\nGlasmeier ,A.K.,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 Industrial Relations, Vol. 25 (1986), pp.197~211.\nTung ,Chen-Yuan, “Made by Taiwan but made in China: the impact of Taiwanese businesspeople’s outward investmen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China on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in Kevin H. L. Zhang ed,China as a world workshop(London: Routledge,2006),pp.85~109.zh_TW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2101.pdf2.36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