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918
題名: 從股權結構論獨立董事法制─以台灣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實證研究為例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and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 a cas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aiwan
作者: 許維貞
Hsu, Wei Chen
貢獻者: 林國全
Lin, Kuo Chuan
許維貞
Hsu, Wei Chen
關鍵詞: 獨立董事
股權結構
代理成本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3-Sep-2013
摘要: 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權結構,因不同公司不同產業而可能有天壤之別。因此,如何設計一套能因應不同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權結構,一個兼具防弊與興利,而且能普遍適用發揮規範功能之公司法制,實際上並不容易。除了現行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等相關規範外,加強公司治理制度之推動,已是世界各國共同重視之議題。\n股權分散或股權集中架構並無效能上好壞,純由各國文化、經營模式所逐漸衍生形成。因此在整個公司法制上應針對股權結構的不同為基礎,設計適當的公司治理法制。在股權集中結構而言,公司治理所關心的重點宜在「少數股東的保護」,在股權分散結構上,公司治理所強調的重點應在「資訊透明」。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n 丁秀儀,「公司治理是否受到機構投資人的青睞」,管理學報26巻3期,民國98年,頁233-253。\n 王文宇,「投資人保護法研討會─公益(或獨立)董事制度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42期,1998年11月,頁91。\n 王文宇,「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第10期,2005年12月,頁5-24\n 王文宇,「設立獨立董監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法令月刊,5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5-64。\n 王志誠,「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政大法學評論,第92期,95年8月,頁301-394。\n 王志誠,「論公司員工參與經營之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機關改造為中心」,政大博士論文,民國87年。\n 王育慧,「機構投資人股東權之行使─以公司治理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97期,96年6月,頁137-209。\n 余雪明,「台灣新公司法與獨立董事(上)」,萬國法律第123期,2002年6月,頁63-77。\n 余雪明,「獨立董事與投資人保護」,收錄於「法律與當代社會」(馬漢寶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1996年7月,頁89-119。\n 周行一、陳錦村,陳坤宏,「家族企業,聯署集團與公司價值」,中國財務學刊,第四巻第一期,頁115-139。\n 林仁光,「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經營權功能之強化與內部監控機制之設計」,台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1期,民國95年1月,頁157-266。\n 林仁光、柯承恩,「公開發行公司內部監控機制之設計─理論與實務之調和」,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2月,頁61-78。\n 邱秀清、賴柏勳,「上市公司強制性與自願性設立獨立董監事對經營績效之影響」,商業學報第十三期,民國94年6月,頁101-115。\n 柯承恩,「我國公司監理體系之問題與建議建議(上)(下)」,會計研究月刊,173-174期,頁75-81;79-83。\n 洪榮華、陳香如、柯璟瑩,「從代理理論的角度探討董事會特性、股權結構與負債之關聯性」,管理與系統,第十二卷第四期,民國94年10月,頁33-53。\n 許崇源、陳瑞斌、翁慈青,「公司治理結構對於資訊透明度之影響」,2005年財務金融學術研討會年會論文集,台灣財務金融學會。\n 陳俊仁,「超越興利防弊防能之迷思─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地位之再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2009年9月,頁75-93。\n 陳茵琦,「機構投資人與公司治理」,證券櫃檯月刊,第 111期,民國94年12月,頁57-68。\n 陳曉蓉、洪佩君,「機構投資人持股與公司治理、公司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集團公司與非集團公司為例」,中小企業發展季刊,第四期,頁69-114。\n 陳麗娟,「全球化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當大陸法遇到英美法:兩岸公司治理的危機與轉機」,中原財經法學,第20期,2008年6月,頁1-43。\n 黃惠雯,「談證券交易法引進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等制度之緣起及重點」,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3期,2006年3月,頁4-14。\n 黃銘傑,「公司監控與監察人制度改革論─超越「獨立董事」之迷思」,收錄在「公開發行公司法制與公司監控─法律與經濟之交錯」,元照出版社,頁3-65。\n 楊敏華,「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起源與發展」,全國律師,民國95年11月,頁88-115。\n 楊敏華,「從公司治理探美國公司監督制度之運作」,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5卷第1期,頁73-97。\n 楊麗玲、沈明鑑,「公司治理:董事會組成、股權結構與盈餘管理」,證券櫃檯月刊,114期,2005年12月,頁68-77。\n 萬國華,「中國證券市場問題報告」,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1月1版,頁327-328。\n 葉銀華,「如何健全獨立董事會制度?(上)(下)」,會計研究月刊,252期及253期,2006年11月及12月,頁82-90,頁62-68。\n 葉銀華、李存修,「台灣之獨立董監制度的改革─政策性建議」,會計研究月刊213期,頁66-84。\n 葉銀華、李存修、柯承恩,「公司治理與評分系統」,商智文化,2002年11月1版。\n 葉銀華、邱顯比,「資本結構、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關連性之實證研究 :代理成本理論」,台大管理論叢第七卷第二期,民國85年8月,頁57-89。\n 葉銀華與李存修,詳註33。\n 趙莊敏、戴德昇,「台灣銀行股權結構、董事會特性與其經營成本效率之相關性研究」,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七輯第三期,95年9月,頁95-125。\n 劉連煜,「現行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檢討暨改進方案─從實證面出發」,政大法學評論第114期,民國99年4月,頁53-156。\n 劉連煜,「證交法新修規範引進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之介紹與評論」,法官協會雜誌,2006年6月,頁45-56。\n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賴英照,2006年2月初版,頁113-150。\n 賴英照,「賴英照說法:從內線交易到企業社會責任」,聯經出版事業(股),2007年4月初版,頁122-125。\n\n\n\n貳、 英文部份\n Agrawal, A. and Mandelker, G.N.,「Large Shareholders and the Monitoring of Managers: The Case of Antitakeover Charter Amendment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25, 1990, pp.143-161。\n Agrawal, A., & Knoeber, C. R.,「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 31 No 3,September 1996。\n Barnea A., R. A. Haugen and L.W. Senbet,「A rationale for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and call provisions in the agency theoretic framework」,Journal of Finance, No. 5 (1980), 1223-1234。\n Berle, A. A. and C. G.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 New York: Macmillan. 1932.\n Bernard S. Black, Hasung Jans & Woochan Kim, 「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dict Firms’ Market Values? Evidence from Korea」,May 2005, (working paper 237),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n Demsetz H.,「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 26,1983,pp 375-390。\n Duggal, R.,Millar J A.,「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Bidder Return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5),(1999)pp.103-117。.\n Healy P. M, & Palepu K.G.,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 31 (2001),405-440。\n Jensen, M. C. and Meckling W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3, 1976,pp 305-360。\n 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 A. Shleifer,「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 54(2), 471-517,April 1999。\n Lins K,「Equity Ownership and Firm Value in Emerging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3), Vol 38, 159-184。\n Morck, R., Shleifer A., & Vishny, R. W.,「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 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1988) 293-315。\n Pound, J.,「Proxy Contests and the Efficiency of Shareholders Oversigh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1988, pp.237-26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3961010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6101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001.pdf1.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