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405
題名: 原住民族就業促進政策之探討-以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就業狀況為例
A study on employment promotion policy of aboriginals in taiwan:case study on employment conditoins of aboriginals in wanrong township,hualien county a study on employment promotion policy of aboriginals in taiwan:case study on employment conditoins of aboriginals in wanrong township,hualien county
作者: 彭琳
貢獻者: 成之約
彭琳
關鍵詞: 原住民
就業促進
就業狀況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5-Sep-2013
摘要: 近年來由於基層人力的缺乏及經濟不景氣,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復因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使得許多企業不得不以引進外籍勞工來解決短期間基層勞力缺乏的情況,以控制成本。但因這幾年外勞引進的替代效果已逐漸明顯,導致國內失業率持續攀高,此一情況對於勞動市場弱勢族群(如原住民),造成極大衝擊。\n依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歷年委託辦理之「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原住民族的失業率由民國(下同)88年3月的8.15%上升至90年3月的9.83%,之後下降至91年5月的8.99%,再由92年5月的10.33%降至96年12月的4.62%,97年12月原住民族失業率為7.92%、全國為5.03﹪,原住民族失業率普遍高於一般民眾的情況並未改變,其中原住民男性失業率為9.00%高於女性之6.63%。雖然歷年原住民族勞動力參與率皆顯著高於一般民眾,且就性別來看,原住民兩性勞動力參與率皆高於一般民眾,惟原住民男性勞動力參與率為70.88%高於原住民女性(53.16%),顯示女性進入勞動市場的阻礙仍然較大。歷年以來政府相關單位即體認原住民族就業困難的事實,因此對於原住民族採行一系列就業輔導措施,期望對原住民勞工長期處在勞動就業市場的弱勢地位能獲得改善。\n是以,本論文以檢討我國目前現階段原住民族就業促進政策,並找尋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體制之建構原則與策略為最終目的,探討原住民族就業與發展之影響因素及其關連性,藉以檢視目前台灣地區原住民族工作保障與促進就業之方向是否符合平等原則與正當性及其相關政策是否落實。首先於緒論中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限制,其次於第二章闡釋有關原住民族定義等相關概念,並於第三章中介紹目前聯合國有關原住民族就業政策之公約、外國立法例及我國法制等,作為建構我國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制度之參照基礎;第四章接著說明我國目前原住民勞工之就業狀況與背景,並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統計調查結果為根據;第五章則以花蓮縣萬榮鄉太魯閣族原住民為對象,介紹原鄉部落產業發展、結構變遷,及其對原住民族就業問題產生的影響;最後於第六章則結合前一章節原鄉部落之實地訪談結果,檢視、檢討我國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與其他就業促進措施之措施,並分析政府在促進原住民就業機會上之政策架構及實質內涵為何。\n基於上述問題,本論文採文獻分析及個案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期望釐清原住民族就業問題與造成困境之歸因,以工作權保障為出發點,重新界定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的意義與範疇,並參考外國相關制度,檢討我國相關措施與促進方案之優缺點,尋求建構一套具民族權意涵的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體制之原則與方法。
參考文獻: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3年台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94年5月編印。\n‧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4年台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95年7月編印。\n‧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8年原住民就業狀況第四季基本調查》,99年2月編印。\n‧監察院《99年糾正案文,被糾正機關: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9年3月3日,摘自監察院網站(http://www.cy.gov.tw/db2.asp?edoc_no=2&intyear=&page=4)\n‧李亦園\n (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n(1984)《山地社會問題》,楊國樞、葉啟政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n‧傅仰止\n(1994)《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社經困境的個人歸因與結構歸因》,伊慶春主編,台灣社會的民眾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1994)《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台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二):差異、認同與階層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n(2000)《原住民,褪不去的負面自我意象》,聯合報,2000年11月19日,15版。\n‧謝高橋\n(1993)《台灣地區山胞就業與失業問題之調查研究》,1993年,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專案。\n(1993)《外籍勞工與原住民就業問題》,就業與訓練月刊,第11卷第5期,頁10-12。\n(1996)《原住民就業服務措施的檢討與建議》,就業與訓練月刊,第14期,頁29-32。\n(1998)《都市原住民生活輔導計畫評估研究》,1998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印。\n(1998)《加強原住民謀生技能提升職業層次》,南投: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研究考核委員。46-63 頁。\n‧顧玉珍、張毓芬\n(1998) 《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之政治經濟分析》,於麗依京.尤瑪編,心靈改革、社會重建、台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6-327,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傳承協會。\n‧李庚霈\n(1998)《我國失業認定規劃與實施之論證及探析》,就業與訓練雙月刊,第1期,1998年,頁35-44 。\n(2006)《促進原住民就業相關措施之檢討與芻議》,就業安全半年刊,第5卷第2期,2006年9月,頁26-33。\n(2000)《原住民失業問題與因應對策之探討及評析》,就業與訓練,第15卷第1期,頁24-31。\n(2001)《原住民族全方位職業生涯發展之探究》,就業與訓練,第19卷第1期,頁33-44。\n‧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n‧施正鋒(2000)《國際潮流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政策月刊,頁2-8。\n‧孫大川(1999)《澳大利亞、紐西蘭原住民土地經濟、住宅政策、法令規章及行政制度考察報告》,行政院研考會編印。\n‧郭振昌(1999)《加拿大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及就業保險業務考察報告》,行政院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編印。\n‧盧政春\n(1999)《社會權保障與原住民就業輔助》,東吳社會學報,第8期,頁195-221。\n(2000)《原住民勞動事業育成方案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n(2000)《工作權保障與勞工福利建構》,東吳社會學報,第9期,頁145-177。\n(2001)《蘭嶼原住民就業促進行動方案之規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委託報告。\n(2002)《台灣原住民族就業促進總體策略之探討》,東吳社會學報,第12期,頁93-136。\n(2003)《原住民就業政策宜以綜合性多元原鄉在地產業發展為基礎》,原住民人權國際研討會論文,2003年3月,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辦。\n‧柯秀燕(2004)《「運用社工輔導人員促進原住民就業計畫」工作模式之探討?以高屏地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n‧許紜儒(2004)《台灣地區原住民族就業促進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陳心怡(1993)《台灣原住民貧窮關係的社會建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n‧曾筱甯(2001)《我國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體制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陳宇嘉(1990)《遷移與職業流動-台灣山地原住民遷移與代間、代內流動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方孝鼎(2000)《台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何家豪(2002)《族群、性別、階級交織出都市原住民的就業困境--以有限責任台北市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n‧陳蕙璿(2002)《開創在地型產業對促進就業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林忠雄(2005)《原住民的教育與就業問題之探討-以烏來泰雅族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n‧林穎寬(2002)《嘉義地區原住民就業狀況及其歸因》,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n‧王晶(1997)《台灣原住民勞動力遷移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3262005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6200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501.pdf4.4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