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690
題名: 韓少功「後新時期」創作論
A Study of Han Shaogong`s Creation in Post-new Period
作者: 蘇怡如
Su, Yi Ju
貢獻者: 唐翼明
蘇怡如
Su, Yi Ju
關鍵詞: 韓少功
後新時期
現代化
文革
筆記文體
現代漢語
文化研究
鄉土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0-Feb-2014
摘要: 韓少功是八0年代崛起的知青小說作家、尋根文學先鋒,於西方文學對大陸文壇浸漬漸廣背景下,明確提出關注本土文化、文學傳統的理念。這樣的思考路數以更複雜的呈現方式貫穿於他「後新時期」的創作裡,且表現在他的「打破文體」嘗試中。\n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為何以韓少功「後新時期(一九八九年起)」的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選擇「後新時期」作為概要的研究時間範圍,是因從八0年代末尾開始的「後新時期」無論在文學或政治上,都開始了一連串重要的轉變,韓少功亦明顯意識到文學政治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的創作實踐。\n  論文第二章全面探討韓少功研究中罕為人系統論述的散文創作,韓少功「後新時期」以來減少中短篇小說的創作而轉向更多「散文」創作,乃和九0年代前期的「人文精神論爭」及後期的「新左派與新自由主義」之爭對他的思想刺激密切相關,散文中的重要主題皆意在回應論爭中的焦點概念。\n  論文第三章分析「後新時期」韓少功雖減產但仍傾注關懷的中短篇小說。這些文本中無論是對文革創傷或革命化記憶、知識份子啟蒙角色或知識菁英醜態,都以諧謔反諷風格淋漓解剖,但一代人的理想消失與沉痛恆在隱然其間。\n  論文第四章析論《馬橋詞典》如何以傳統文學中「筆記」形式結構小說,用以呈現駁雜紛繁的民間生活,顛覆以往文藝政策對「真實」的規範。此外,析述文本如何以對「小說語言」重要性的強調取代對小說思想標準的強調,融古漢語、方言、歐化普通白話、大眾化政治話語於一爐以進行思考,借此思考漢語如何現代化、並達到抵抗西方文藝主導權的意圖。\n  第五章分析長篇小說《暗示》裡如何對文革經典象符、現代化媒象進行解讀,以瓦解革命意識形態及進步主義迷思。其次,析論《暗示》如何仿擬九0年代盛行於大陸的「文化研究」策略,由此形構出《暗示》擷取文化象符以進行拆解的文本結構特色。\n  第六章探討長篇散文《山南水北》如何承《馬橋詞典》的「筆記」實錄風格,記錄遷居湖南八溪鄉後鄉土生活種種,其次,探討文本如何對比城鄉生存處境、又如何重新觀照傳統文化、展現與大自然對話的意圖,以此與中國的鄉土文學傳統及當代鄉土寫作對話。
參考文獻: 一、文本資料\n韓少功:《聖戰與遊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n韓少功:《夜行者夢語》(上海: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n韓少功:《海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n韓少功:《鞋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n韓少功:《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 韓少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n韓少功:《北門口預言》(海南: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n韓少功:《真要出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95年)。\n韓少功:《韓少功小說精選》(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6年)。\n韓少功:《鞋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n韓少功:《韓少功自選集 散文集 完美的假定》(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6月)。\n韓少功:《心想》(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n韓少功:《世界》(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n韓少功:《靈魂的聲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n韓少功:《夜行者夢語》(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n韓少功:《無價之人》(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n韓少功:《馬橋詞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n韓少功:《馬橋詞典》(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n韓少功:《餘燼》(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n韓少功:《韓少功作品自選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n韓少功:《佛魔一念間》(太原:北岳文藝,1997年)。\n韓少功:《韓少功散文》(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8年)。\n韓少功:《精神的白天與夜晚》(濟南:泰山出版社,1998年)。\n韓少功:《韓少功散文》(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馬橋詞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西望茅草地》(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夢案》(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歸去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爸爸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文學的根》(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在小說的後台》(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然後》(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東岳文庫 性而上的迷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n韓少功:《進步的回退》(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n韓少功:《暗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n韓少功:《暗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n韓少功、王堯:《韓少功王堯對話錄》(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n韓少功:《閱讀的年輪:<米蘭昆德拉之輕>及其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n韓少功:《報告政府》(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n韓少功:《馬橋詞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n韓少功:《山南水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n韓少功:《大題小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n韓少功:《在後台的後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n韓少功:《人在江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n韓少功:《山南水北》(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n韓少功:《山川入夢》(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n\n\n二、韓少功研究資料\n\n(一)專著\n何言宏、楊霞:《堅持與抵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n陳樂:《現代性的文學敘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n廖述務編:《韓少功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n劉復生、張碩果等:《另類視野與文學實踐:韓少功文學創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n\n(二)期刊文獻\n李念:<尋找:弱者的不屈與抗爭:讀韓少功《鞋癖》>,《上海文學》(1993年第9期)。\n孟繁華:<庸常時代的思想風暴>,《文藝爭鳴》(1994年第5期)。\n蔣子丹:<《韓少功印象》及其延時的注解>,《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6期)。\n魯樞元:<《馬橋詞典》的語言世界>,《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n朱珩青:〈『懷疑論』者的收獲-讀《馬橋詞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1期)。\n陳青、張頤武等:〈《馬橋詞典》爭議雙方正面交鋒(附編者按)〉,《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2期)。原載《羊城晚報》(1997年1月13日)。\n宋丹:<《馬》、《哈》文本與尋根文學及昆德拉:兼同張頤武先生商榷>,《文藝報》(1997年3月18日)。\n彭放:<『詞典』之爭話『模仿』>,《文藝報》(1997年3月18日)。\n郜元寶:<超越修辭學-我看《馬橋詞典》>,《小說評論》(1997年第1期)。\n王蒙:<道是詞典還小說>,《讀書》(1997年第1期)。\n陳思和:〈《馬橋詞典》: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原載《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2期)。\n何滿子:<從《馬橋詞典》之爭談創新與模仿>,《文學自由談》(1997年第2期)。\n楊春時:<語言的命運與人的命運-《馬橋詞典》釋讀>,《文藝評論》(1997年第3期)。\n朱衍青:<民間社會及《馬橋詞典》>,《小說評論》(1997年第6期)。\n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相遇-後現代文化研究與《馬橋詞典》的認知價值>,《文藝研究》(1997年第5期)。\n王建剛:〈不確性:對韓少功文化心態的追蹤〉,《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6期)。\n宋如珊:〈論韓少功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9年9月)。\n陳潤蘭:<湖湘文化精神與韓少功的文學姿態>,《船山學刊》(2002年第4期)。\n南帆:<詩意之源-以韓少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散文為中心>,《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5期)。\n唐翼明先生:<略論《馬橋詞典》的特色及其在大陸當代文學中的地位>,《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2000年9月)。此文後來收入《中華學苑》(2002年第6期)。\n黃忠順:<筆記小說的發揚與小說觀念的歸根-論《馬橋詞典》的文體>,《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n吳俊:<《暗示》的文體意識型態>,《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3期)。\n蔡翔:<日常生活:退守還是重新出發──有關韓少功《暗示》的閱讀筆記>,《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n曠新年:<小說的精神──讀韓少功的《暗示》>,《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n曉華、汪政:<『大文』無體──韓少功《暗示》略說>,《名作欣賞》(2003年第11期)。\n張艷寧:<顛覆‧守望‧追尋--《暗示》的敘事技巧與寫作理想>《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n匡小紅:<心靈在時間之外延伸──評韓少功的《暗示》>,《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3期)。\n羅關德:<韓少功《暗示》的隱秘信息>《江淮論壇》(2004年第4期)。\n周立民:<在探求『可能性』的路途中-讀韓少功《801室故事》、《是嗎?》>,《上海文學》(2004年第9期)。\n鄧菡彬:<對抗重複:2004年期刊中的韓少功小說>,《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第3期)。\n宋如珊:<走向暗示的文學道路-論韓少功的小說創作(1979-1996)>,《人文雜誌》(2006年第1期)。\n王舒:<《馬橋詞典》和《暗示》的文體變革與小說新範式>,《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n李莉:<論小說敘事結構與作家思維方式-以《岡底斯的誘惑》、《馬橋詞典》、《檀香刑》為例>,《河海大學學報》(2006年9月)。\n高山:<虛構與還原:《馬橋詞典》的文體動機與敘事策略>,《當代評論》(2006年第22期)。\n彭明偉:<從頭看鄉土中國-略論魯迅、沈從文與韓少功鄉土小說>,《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n徐志偉:<《報告政府》:對小說可能性的再次探尋>,《上海文學》(2006年第1期)。\n陳家洋:<返歸山野自然 彰顯鄉村意義-評韓少功的《山南水北》>,《當代文壇》(2007年第4期)。\n陳劍暉:<思想的方式和質感-讀韓少功的《山南水北》>,《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n謝有順:<對現實和人心的解析-以新世紀散文寫作為中心>,《文藝爭鳴》(2007年第6期)。\n辛穎:<昆德拉和當代中國的『詞典』體小說敘事-兼論小說的可能性>,《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年6月)。\n史劍紅:<鄉村文明的守望者-讀韓少功的《山南水北》>《名作欣賞》(2007年第15期)。\n蔡福軍:<鄉村的邏輯與現代性衝動──評韓少功《山南水北》>,《理論與創作》(2008年第1期)。\n龔政文:<從《山南水北》看韓少功的人生取向與藝術追求>《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2期)。\n陳涵平:<韓少功創作的生態意識──以跨文體長篇作品《山南水北》為例>,《蘭州學刊》(2008年第5期)。\n潘進聽:<承擔苦難的沉默力量──韓少功中篇小說《兄弟》賞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第8期)。\n白德高:<韓少功鄉土小說的『根』味>,《文學教育(下)》(2008年第12期)。\n廖述務:<鄉村『寫意』:韻味的延留及殘損──《山南水北》閱讀筆記>,《理論與創作》(2009年第1期)。\n尹曉慧、孫登高:<論韓少功的還鄉文學──以《山南水北》為例>,《集寧師專學報》(2009年第1期)。\n龔敏律:<《馬橋詞典》與昆德拉式的反諷精神>,《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9年第1期)。\n單正平:<公民寫作與敘事倫理-由韓少功的一個主張說起>,《揚子江評論》(2009年第1期)。\n劉復生:<想像一個新世界-韓少功隨筆中的政治智慧>,《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n吳文蓮:<理解韓少功:從小說到非小說或散文>,《青年文學家》(2009年第18期)。\n翟永明:<『意守世間的精神難點』-韓少功新世紀中短篇小說簡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n侯佳新、王暢:<《馬橋詞典》與《暗示》文體論>,《理論與創作》(2009年第1期)。\n楊志芳:<小說 讀物 詞典──《暗示》對昆德拉小說寫作方式的借鑒>《時代文學》(2009年第1期)。\n羅益民:<當代中國自我形象的未完成與碎片化──評韓少功的《暗示》>,《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n焦會生:<對美好人性的深切呼喚-評韓少功的短篇小說《第四十三頁》>,《當代文學》(2009年第21期)。\n翁燕玲:<敘述模式與作者意向的分裂-韓少功《馬橋詞典》與《暗示》的語言轉向及其失落>,《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6期)。\n\n(三)博碩士論文\n彭明偉:《韓少功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n姜洪偉:《《馬橋詞典》文體實驗》(江蘇: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n蘇怡如:《韓少功小說創作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n劉源:《論西方現代文論轉向對韓少功創作理論的影響》(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n陳東海:《韓少功小說的創作漸變》(江蘇: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n廖述務:《韓少功創作敘論》(海口:海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龔政文:《從《馬橋詞典》到《山南水北》-90年代以來韓少功的文學世界》(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n潘愛娟:《《天涯》十年對大文學傳統的復興想像-以「作家立塲」為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n\n\n三、社會思潮、文學背景資料\n\n(一)專著\n毛澤東:《毛澤東集》(東京:蒼蒼社,1983年)。\n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nM.H.艾布拉姆斯著、朱金鵬、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n馬克斯‧霍克海默、特奧多‧威‧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四川:重慶出版社,1990年)。\n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n華萊士.馬丁(Wallece Martin )著 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n王岳川 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n鍾本康選評:《新筆記小說選》(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n汪曾祺:《塔上隨筆》(湖南:群眾出版社,1993年)。\n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1993年)。\n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縣:志一出版社,1995年)。\n謝冕、張頤武:《大轉型-後新時期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n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n王曉明編:《人文精神尋思錄》(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n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n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n《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 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n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n白燁:《文學論爭20年》(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n蕭功秦:《歷史拒絕浪漫:新保守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年)。\n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n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nGraeme Turner著、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1998年)。\n戴錦華:《鏡城地形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nRoland Barthes 著、許薔薔、許綺玲譯:《Mythologies 神話-大眾文化詮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n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 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n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n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n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n何鎮邦:《九十年代文壇掃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n陳曉明:《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 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n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n張學軍:《中國當代小說流派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n陳曉明:《後現代的間隙》(昆雲: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n汪曾祺:《晚翠文談新編》(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n韓小蕙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散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n南帆:《理論的緊張》(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n梅榮政、張曉紅:《新自由主義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n王超華編:《歧路中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n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n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n南帆:《後革命的轉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n羅綱、許紀霖:《啟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重大論爭研究》(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7年)。\n陶東風、和磊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30年叢書 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n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n李奭學:《台灣觀點:書話中國與世界小說》(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n南帆等著:《符號的角逐》(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n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n北陀、李陀主編:《七十年代》(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n陳思和編:《中國當代文論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n劉再復:《劉再復文論精選集》(台北:新地文化藝術,2010年)。\n李怡:《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批判的批判》(台北:秀威出版社,2010年)。\n蔡翔:《神聖回憶-蔡翔選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12年)。\n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n\n\n(二)期刊文獻\n李慶西:<新筆記小說:尋根派,也是先鋒派>,《上海文學》(1987年第1期)。\n李慶西:<尋根:回到事物本身>,《文學評論》(1988年第4期)。\n王曉明等:<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上海文學》(1993年第6期)。\n張汝倫等:<人文精神尋思錄之一-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讀書》(1994年第3期)。\n許紀霖、陳思和、蔡翔、郜元寶:<道統、學統與政統>,《讀書》(1994年第5期)。\n吳炫、王干、費振鐘、王彬彬:<人文精神尋思錄之三-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文精神>,《讀書》(1994年第6期)。\n張汝倫、季桂保、郜元寶、陳引馳:<文化世界:解構還是建構>,《讀書》(1994年第7期)。\n崔之元:<制度創新與第二次思想解放>,《二十一世紀》(1994年8月)。\n雷達等:<九十年代的小說潮流>,《上海文學》(1994年第1期)。\n陳墨:<90年代長篇小說概觀>,《百花洲》(1996年第2期)。\n白燁、雷達、陳美蘭等:<現時態的長篇小說:多元與失範>,《上海文學》(1996年第3期)。\n雷達、李潔非、孫小宇:<九十年代文學散點透視-一位記者與兩位批評家的對話>,《大家》(1996年第6期)。\n朱向前:<文學:在平靜中回旋-96中國文壇回眸>,《中國青年報》(1997年1月5日)。\n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天涯》(1997年第5期)。\n李陀:<汪曾祺與現代漢語寫作-兼談毛文體>,《花城》(1998年第5期)。\n林賢治:<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書屋》(2000年第3期)。\n王光明、袁永麟等:<公共空間的散文寫作-關於90年代中國散文的對話>,《文藝評論》(2000年第5期)。\n黃忠順:〈思索的小說-昆德拉的小說學與史鐵生的《務虛筆記》〉,《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3期)。\n袁勇麟:<散文天空中的思想星光-世紀末中國散文流向一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7期)。\n李揚:<論90年代的知識分子立場寫作>,《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3期)。\n黃科安:<「隨筆」文類內涵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6期)。\n陳曉明:<人文精神討論十年祭>,《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n陶東風:<試論文化批評與文學批評的關係>,《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6期)。\n陳劍暉:<論散文的詩性智慧>,《文藝評論》(2006年第2期)。\n徐友漁:<當代中國社會思想:自由主義和新左派>,《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6年第6期)。\n陶東風:<論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學術月刊》(2007年第7期)。\n陳劍暉:<散文天空中的絢麗星光-關於90年代思想散文的考察>,《文藝爭鳴》(2008年第4期)。\n祝一勇:<論『新筆記小說』的人物寫意>,《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2008年第3期)。\n孫紹振:<世紀視野中的當代散文>,《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1期)。\n\n(三)博碩士論文\n彭亞英:《論1990年代以來的文革小說》(江蘇: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沈杏培:《小說中的『文革』:當代小說對『文革』的敘事流變史(1977-2009)》(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n\n(四)其他作家相關創作現象資料\n1.文本\n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n史鐵生:《務虛筆記》(台北縣:木馬文化,2004年)。\n史鐵生:《我之舞:史鐵生作品精選集》(台北:正史書局,2004年)\n賈平凹:《秦腔》(台北:麥田,2006年)。\n2.評論\n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n楊揚:《莫言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507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50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0701.pdf2.28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