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07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陳睿宏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Chen, Rui H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游經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Yu, Ching Shunen_US
dc.creator游經順zh_TW
dc.creatorYu, Ching Shunen_US
dc.date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04-01T03:16:39Z-
dc.date.available2014-04-01T03:16:39Z-
dc.date.issued2014-04-01T03:16:39Z-
dc.identifierG010091201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07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100912019zh_TW
dc.description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丁易東為宋末元初的易學家,其生卒年史料文集皆無載錄,由史料推估丁氏卒年約在西元1296年至西元1299年之間。身處蒙元約有近三十年光陰,其間未曾再出仕為官,專心致力於講學、著書以及辦學。他的學術著作目前留下的僅有《周易象義》(或稱《易象義》)以及《大衍索隱》二書。有關他的老子思想部分,少數論述散佈於《道德真經集義》與《道德真經集義大旨》之中。\n  丁氏身世未明,難以溯其家學淵源之承繼,但他以「无忝於鼻祖將軍之家學」,稱丁寬將軍之後人自居,可知對自我的期許甚深。丁氏未主一家之言,他旁搜博採諸家之說,故彙集眾人之觀點鎔鑄成一己之見,諸家之私誤偏泥,丁氏則能洞悉而一一指陳,並加以個人適切的調整與改良,以成為他的易學之作。呈顯他重要的釋義觀點,強調「惟變所適,不可為典要」的變易主體思想上。\n  丁易東承繼先儒說法,尤其以太極為本體的思維模式,成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主體中心,認為太極即是理,即是道的等同觀點。是理推衍至易卦的生成展衍上,即生之後則理在萬象之中,也就是萬物各具一理、一太極。在象數思想方面,丁氏綜合先儒繁瑣的取象觀,提出「三體正變」的取象原則;進一步歸結前人的取象方法十二例。在釋義上主張以三體正變為綱,十二項釋例為目,以卦變為為本,變卦為支;卦變為源,變卦為流進行取象釋義之律則,建立整體釋義的統一範式,針對先儒不合理的取象,或是過於拘於律則形式的釋義內容提出修正。丁氏確實與漢、宋取象觀點有所承繼,同時亦可看出丁氏在取象範式,以及釋義的方法之建置上,重新另建自己釋義的一個完整架構。\n 針對大衍之數丁氏提出豐富多元的圖式詮釋,舉證大衍筮法中推筮過程的呈現,皆與天地之數息息相關。尤其以《河圖》與《洛書》的大量圖式,闡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的事實與合理存在的驗證。其豐碩的推衍舉證成果,先儒以來無人能出其右。又在輯考五十七家相關大衍之數說法,表現研究專注與學者風範,對於文獻的保留與針對大衍之數的辯證,確實有莫大之貢獻,而其研究成果亦不容忽視,為後人研究大衍學提供了開創思維的另一條新路。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n第一節 研究緣起…‥…‥…‥…‥…‥…‥…‥…‥…‥…‥…‥2\n一、研究動機與目的…‥…‥…‥……‥…‥…‥…‥…‥…‥…‥2\n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5\n三、研究範圍與方法…‥…‥…‥…‥………‥…‥…‥…‥…‥‥12\n(一)本研究相關基礎知識略述‥…‥………‥…‥…‥…‥…‥…12\n(二)主要資料之研讀…‥…‥…‥…‥………‥…‥…‥…‥…‥13\n(三)研究方法及研讀資料與限制‥…‥…‥………‥…‥…‥…‥13\n1、研究方法…‥…‥…‥…‥…‥…‥…‥…‥…………‥…‥…13\n(1)歷史研究法…‥…‥…‥‥…‥……‥…‥……‥‥…‥…‥…13\n(2)系統研究法……‥…‥…‥…‥‥…‥…‥……‥…‥…‥…‥14\n(3)歸納與分析法…‥………‥…‥‥…‥…‥……‥…‥…‥…‥14\n(4)相對比較法…‥…‥…‥…‥‥‥…‥…‥…‥……‥…‥…‥14\n(5)主題討論法…‥…‥‥……‥…‥……‥……‥………‥………15\n2、研究限制…‥……‥……‥……………‥……‥……‥……‥…15\n3、預期研究成果…‥……‥………‥…‥……‥……‥……‥……15\n第二節 丁易東生平及其學術概況…‥…‥……‥…‥…‥…‥…‥16\n一、丁易東的生平概述…‥…‥…‥…‥‥…‥…‥…‥…‥…‥…16\n二、丁易東的易學著作……‥‥…‥…‥…‥…‥…‥…‥…‥…‥18\n三、丁易東其他著作…‥……‥…‥…‥…‥…‥…‥…‥…‥…‥19\n\n第二章 丁易東易學源流……‥…………………………………………21\n第一節 丁易東的易學發展考述…‥………‥…‥…‥…‥…‥…‥22\n第二節 錯綜儒道之學‥…‥…‥…‥…‥…‥…‥…‥…‥…‥…24\n一、儒道二家對「道」的論述……‥…‥…‥…‥…‥…‥…‥…‥25\n二、儒道釋義之異同…‥…‥…‥……‥…‥…‥…‥…‥…‥…‥25\n三、引《周易》釋析《老子》斷句之疑……‥……‥……‥……‥…27\n四、《易》與《老》會通互證…………‥…………‥……‥……‥…28\n第三節 象數與義理之承繼源流…‥…‥…‥…‥…‥…‥…‥…‥29\n第四節 先儒易例的承襲…‥…‥…‥…‥…‥…‥…‥…‥…‥…31\n一、本體之界定…‥…‥……‥…‥……‥…‥…‥…‥…‥…‥…32\n二、互體之界定……‥…‥…‥…‥…‥…‥……‥…‥…‥…‥…32\n三、卦變之界定……‥…‥…‥…‥…‥…‥……‥…‥…‥…‥…32\n四、正應之界定……‥…‥…‥…‥…‥…‥…‥……‥…‥…‥…32\n五、動爻之界定……‥…‥…‥……‥…‥…‥…‥…‥…‥…‥…33\n六、變卦之界定……‥…‥…‥…‥……‥…‥…‥…‥…‥…‥…33\n七、伏卦之界定……‥…‥…‥…‥……‥…‥…‥…‥…‥…‥…33\n八、互對之界定……‥…‥…‥…‥…‥……‥…‥…‥…‥…‥…34\n九、反對之界定……‥…‥…‥…‥…‥……‥…‥…‥…‥…‥…34\n十、比爻之界定……‥…‥…‥…‥…‥…‥……‥…‥…‥…‥…34\n十一、原畫之界定……‥…‥…‥…‥…‥…‥……‥…‥…‥…‥34\n十二、納甲之界定……‥…‥…‥…‥…‥…‥……‥…‥…‥…‥34\n\n第三章 丁易東易學的特色………………………………………………37\n第一節 以象解《易》‥………‥…‥…‥…‥…‥…‥…‥…‥…37\n一、三體正變…‥…‥……‥…‥…‥…‥…‥…‥…‥‥…‥……38\n二、卦變取象……‥…‥…‥…‥…‥…‥…‥…‥…‥…‥…‥…40\n(一)卦變立義與發展源流………‥…‥…‥…‥…‥…‥……‥…41\n(二)卦變取象釋說卦名與卦辭……‥…‥…‥…‥…‥…‥……‥43\n(三)卦變取象釋說爻辭………‥‥…‥‥……‥…‥…‥……‥…44\n(四)卦變取象釋說《彖傳》………‥…‥…‥‥…‥……‥…‥…45\n(五)卦變特例………‥…‥…‥…‥…‥…‥……‥…‥…‥…‥45\n三、變卦的動爻取象……‥…‥…‥…‥…‥…‥……‥…‥…‥…46\n(一)一爻動取象………‥…‥…‥…‥…‥…‥……‥…‥…‥…47\n1、本爻動取象…………‥…‥…‥…‥…‥…‥……‥…‥…‥…47\n2、應爻動取象…………‥…‥…‥…‥…‥…‥……‥…‥…‥…49\n3、比爻動取象…………‥…‥…‥…‥…‥…‥……‥…‥…‥…49\n(二)多爻動取象………‥…‥…‥…‥…‥…‥……‥…‥…‥…50\n(三)兩爻互易取象………‥…‥…‥…‥…‥…‥……‥…‥…‥51\n1、本爻與應爻互易取象…………‥…‥…‥…‥…‥…‥……‥…51\n2、本爻與比爻互易取象…………‥…‥…‥…‥…‥…‥……‥…52\n(四)通卦動變取象…………‥…‥…‥…‥…‥……‥…‥…‥…52\n第二節 以數解《易》‥…‥…‥…‥…‥…‥…‥…‥…‥…‥…53\n一、大衍數釋《易》…‥…‥…‥…‥…‥…‥…‥…‥…‥…‥…54\n(一)釋萬物之數………‥…‥…‥…‥…‥…‥……‥…‥…‥…55\n(二)「動靜」釋義…………‥…‥…‥…‥…‥……‥…‥…‥…57\n(三)釋「百」與「三百」………‥…‥…‥…‥…‥…‥……‥…58\n(四)釋「七日」、「八月」……‥…‥…‥…‥…‥…‥……‥…59\n(五)釋「耋」………‥…‥…‥…‥…‥…‥……‥…‥…‥…‥60\n(六)釋「九陵」………‥…‥…‥…‥…‥…‥……‥…‥…‥…60\n(七)默合天文之象………‥…‥…‥…‥…‥…‥……‥…‥…‥61\n二、《河圖》之數釋《易》……‥…‥…‥…‥…‥…‥……‥…‥62\n(一)《河圖》數生成與五行方位………‥…‥…‥…‥…‥…‥…63\n(二)《河圖》十數論《易》…………‥…‥…‥…‥…‥……‥…64\n三、卦爻間隔數釋《易》……‥…‥…‥…‥…‥…‥……‥…‥…65\n四、推算卦爻數以釋《易》……‥…‥‥…‥…‥…‥…‥…‥…‥67\n第三節 以圖式解《易》…‥…‥…‥…‥…‥…‥…‥…‥…‥…70\n一、後天八卦的圖式釋《易》……‥…‥…‥…‥…‥…‥……‥…70\n(一)以方位論釋陰陽與得朋之利………‥…‥…‥…‥…‥…‥…71\n(二)以方位論釋賓主………‥…‥…‥…‥…‥…‥……‥…‥…71\n(三)以方位論釋五行………‥…‥…‥…‥…‥…‥……‥…‥…73\n(四)以方位論釋兌西離日………‥…‥…‥…‥…‥…‥……‥…74\n(五)以方位論釋四時………‥…‥…‥…‥…‥…‥……‥…‥…75\n(六)以方位論釋震兌為鄰為左右………‥…‥…‥…‥…‥…‥…75\n二、大衍圖釋《易》……‥…‥…‥…‥…‥…‥……‥…‥…‥…76\n三、其他諸圖……‥…‥…‥…‥…‥…‥……‥…‥…‥…‥…‥78\n第四節 強化變易的釋《易》觀…‥……‥…‥…‥…‥…‥…‥…78\n一、一言以蔽之曰「變」……‥…‥…‥…‥…‥…‥……‥…‥…79\n二、隨時變易以從道……‥…‥…‥…‥…‥…‥……‥…‥…‥…81\n三、《易》以變易為主體……………‥…‥…‥……‥…‥…‥…‥83\n四、惟變所適不為典要……‥…‥…‥…‥…‥…‥……‥…‥…‥85\n第五節 小結…‥…‥…‥…‥…‥…‥…‥…‥…‥…‥…‥…‥86\n\n第四章 丁易東易學的義理思想…………………………………………89\n第一節 宇宙觀…‥…‥…‥…‥…‥…‥…‥…‥…‥…‥…‥…90\n一、太極為萬化之根源……‥…………‥…‥…‥…‥…‥……‥…91\n二、太極即是道──融貫道家思想的主宰意識……‥…‥…‥……‥…98\n三、太極即是理──結合宋代理學的理氣思想……‥………‥……‥…102\n四、太極內蘊動靜互根──以陰陽流行開顯變易之主體思想…………‥105\n第二節 心性觀…‥…‥…‥…‥…‥…‥…‥…‥…‥…‥…‥…109\n一、心為太極的思想……………‥…‥……‥…‥…‥…‥……‥…109\n二、心性實踐有一定之脈絡……………‥…‥…‥…‥……‥…‥…117\n(一)由賢而聖,與天地同參……‥…‥…‥……‥…‥…‥…‥…117\n(二)吉凶非所計,貴乎常正之道……‥…‥…‥……‥…‥…‥…119\n(三)智禮乃道義之門……‥…‥…‥……‥…‥…‥…‥……‥…120\n三、情性之見淺嚐則止…‥…‥…‥……‥…‥…‥…‥……‥…‥123\n四、精義入神,利用安身…‥…‥…‥……‥…‥…‥…‥……‥…125\n五、仁智之說…‥…‥…‥……‥…‥…‥…‥……‥…‥…‥…‥128\n第三節 政治觀…‥…‥…‥…‥…‥…‥…‥…‥…‥…‥…‥…131\n一、君臣相處之道…‥…‥…‥……‥…‥…‥…‥……‥…‥…‥131\n(一)良君典範……‥…‥…‥……‥…‥…‥…‥……‥…‥…‥132\n(二)賢臣標竿……‥…‥…‥……‥…‥…‥…‥……‥…‥…‥136\n1、推恩佈德………‥…‥…‥……‥…‥…‥…‥……‥…‥…‥136\n2、守正求賢………‥…‥…‥……‥…‥…‥…‥……‥…‥…‥137\n3、任重幹事………‥…‥…‥……‥…‥…‥…‥……‥…‥…‥137\n4、君昏而臣必明………‥…‥…‥……‥…‥…‥…‥……‥…‥138\n二、行師與刑獄之觀點…‥…‥…‥……‥…‥…‥…‥……‥…‥139\n(一)行師之道……‥…‥…‥……‥…‥…‥…‥……‥…‥…‥139\n(二)刑獄之見……‥…‥…‥……‥…‥…‥…‥……‥…‥…‥141\n三、君民相與之道…‥…‥…‥……‥…‥…‥…‥……‥…‥…‥142\n第四節 小結…‥…‥…‥…‥…‥…‥…‥…‥…‥…‥…‥…‥143\n\n第五章丁易東易學象數思想─取象十二法與爻位觀 ……………………145\n第一節 取象方法十二例…‥…‥…‥…‥…‥…‥…‥…‥…‥…146\n一、本體之證說…‥…‥…‥……‥…‥…‥…‥…‥……‥…‥…146\n二、互體之證說…‥…‥…‥……‥…‥…‥…‥…‥……‥…‥…147\n三、卦變之證說…‥…‥…‥……‥…‥…‥…‥…‥……‥…‥…149\n四、正應之證說…‥…‥…‥……‥…‥…‥…‥…‥……‥…‥…152\n五、動爻之證說…‥…‥…‥……‥…‥…‥…‥…‥……‥…‥…153\n六、變卦之證說…‥…‥…‥……‥…‥…‥…‥…‥……‥…‥…154\n七、伏卦之證說…‥…‥…‥……‥…‥…‥…‥………‥‥…‥…156\n八、互對之證說…‥…‥…‥……‥…‥…‥…‥…‥……‥…‥…157\n九、反對之證說…‥…‥…‥……‥…‥…‥…‥…‥……‥…‥…158\n十、比爻之證說…‥…‥…‥……‥…‥…‥…‥…‥……‥…‥…158\n十一、原畫之證說…‥…‥…‥……‥…‥……‥‥…‥……‥…‥160\n十二、納甲之證說…‥…‥…‥……‥…‥…‥……‥‥……‥…‥160\n第二節 爻位觀…‥…‥…‥…‥…‥…‥…‥…‥…‥…‥…‥…162\n一、當位說…‥…‥…‥……‥…‥…‥…‥……‥…‥…‥…‥…163\n二、承乘比應說…‥…‥…‥……‥…‥…‥…‥……‥…‥…‥…166\n(一)承……‥…‥…‥……‥…‥…‥…‥……‥…‥…‥…‥…167\n1、陰承陽………‥…‥…‥……‥…‥…‥…‥……‥…‥…‥…167\n2、陽承陽………‥…‥…‥……‥…‥…‥…‥……‥…‥…‥…168\n3、陽承陰………‥…‥…‥……‥…‥…‥…‥……‥…‥…‥…168\n4、隔位相承………‥…‥…‥……‥…‥…‥…‥……‥…‥…‥169\n(二)乘……‥…‥…‥……‥…‥…‥…‥……‥…‥…‥…‥…170\n1、陰乘陽………‥…‥…‥……‥…‥…‥…‥……‥…‥…‥…170\n2、陽乘陰………‥…‥…‥……‥…‥…‥…‥……‥…‥…‥…171\n3、陽乘陽………‥…‥…‥……‥…‥…‥…‥……‥…‥…‥…171\n(三)比……‥…‥…‥……‥…‥…‥…‥……‥…‥…‥…‥…171\n三、中位說…‥…‥…‥……‥…‥…‥…‥……‥…‥…‥…‥…173\n四、卦主說…‥…‥…‥……‥…‥…‥…‥……‥…‥…‥…‥…174\n第三節 小結…‥…‥…‥…‥…‥…‥…‥…‥…‥…‥…‥…‥180\n\n第六章 丁易東易學的象數思想──取象觀……………………‥…‥…185\n第一節 八卦之用象……………‥…‥…‥…‥…‥…‥…‥…‥…186\n一、八卦用象輯索…‥…‥…‥……‥…‥…‥…‥……‥…‥…‥187\n二、八卦用象述論…‥…‥…‥……‥…‥…‥…‥……‥…‥…‥193\n第二節 丁易東與諸家八卦用象之比較………………‥…‥…‥…‥200\n一、丁易東與朱震用象之比較…‥…‥………‥……‥…‥…‥…‥200\n(一)丁易東與朱震取象相同者……‥…‥…‥……‥…‥…‥…‥200\n(二)丁易東取象而朱震不用者……‥…‥…‥……‥…‥…‥…‥202\n(三)朱震取象而丁易東不用者‥………‥…‥……‥…‥…‥…‥205\n二、丁易東與虞翻用象之比較…‥………‥…‥……‥…‥…‥…‥208\n(一)丁易東與虞翻取象相同者……‥…‥…‥……‥…‥…‥…‥209\n(二)丁易東取象而虞翻不用者……‥…‥…‥……‥…‥…‥…‥211\n(三)虞翻取象而丁易東不用者……‥…‥…‥……‥…‥…‥…‥214\n三、丁易東與《九家易》及荀爽用象之比較…………‥…‥…‥……216\n第三節 多元創造新象的範式…‥…‥…‥…‥…‥…‥…‥…‥…217\n一、觸類而長之──依《說卦傳》八卦卦象為根柢推衍新象……‥…‥217\n二、推陳出新──以《說卦傳》八卦卦象多元併象推衍新象……‥…‥228\n(一)兩卦合併創象‥…‥…‥……‥…‥…‥…‥‥…‥………‥228\n(二)多卦合併創象‥…‥…‥……‥…‥…‥…‥‥…‥…‥……233\n三、類比用象──以八卦卦象之內涵類比推衍新象…‥…‥…‥………235\n第四節 多變釋義的取象法則…‥…‥…‥…‥…‥…‥…‥…‥…244\n一、兼採先後天八卦方位取象‥…‥…‥……‥…‥…‥……‥‥…245\n(一)配合干支納甲取象釋義‥…‥…‥……‥……‥…‥……‥‥247\n(二)配合二十八星宿取象釋義‥…‥…‥……‥……‥…‥……‥247\n(三)配合五行五色取象釋義‥…‥…‥………‥……‥…‥…‥‥247\n二、正反不同思維取象釋義‥…‥…‥……‥…‥…‥……‥‥……248\n(一)伏卦的異向思維取象釋義‥…‥…‥……‥…‥………‥…‥249\n(二)動爻的正反取象釋義‥…‥…‥……‥…‥…‥…‥‥………250\n(三)遇艮象釋義之轉向‥…‥…‥……‥………‥…‥…‥‥…‥250\n(四)遇兌象釋義之轉向‥…‥…‥……‥…‥………‥…‥‥…‥251\n(五)遇巽象釋義之轉向‥…‥…‥……‥…‥…‥………‥‥…‥252\n(六)遇坤象釋義之轉向‥…‥…‥……‥…‥…‥…‥……‥…‥252\n三、一卦多象合為新象與多卦同用一象‥…‥…‥………‥…‥…‥253\n四、取象與釋義依時位而有別‥…‥…‥……‥…‥……‥…‥‥…254\n(一)因爻位之不同而取象釋義‥…‥…‥……‥…‥………‥…‥254\n(二)因所處上下卦而取象釋義‥…‥…‥……‥…‥…‥………‥255\n五、卦爻辭有他卦之名則採重卦取象‥…………………‥…‥………255\n第五節 小結…‥…‥…‥…‥…‥…‥…‥…‥…‥…‥…‥…‥258\n\n第七章 丁易東大衍圖式述評……………………………………………261\n第一節 大衍筮法論述…‥…‥…‥…‥…‥…‥…‥…‥…‥…‥262\n一、天地之數──五位相得而各有合…‥……‥…‥……‥…‥…‥…262\n(一)相得之數與有合之數‥…‥……‥………‥…‥…‥‥…‥…263\n(二)合數與乘數建構數論之說的基礎‥…‥………‥……‥…‥…265\n(三)天地之數陰陽相生始於天一‥…‥…‥…………‥…‥…‥…268\n二、大衍筮法‥…‥…‥……‥…‥…‥…‥‥…‥……‥…‥……271\n(一)天地之數推衍四象‥…‥…‥……‥…‥…‥…‥……‥…‥273\n(二)大衍筮法分二掛一揲四之說‥…‥…‥……‥…‥…‥………277\n三、乾之策與坤之策‥…‥…‥……‥…‥…‥…‥‥…‥…‥……286\n四、圖解萬物之數‥…‥…‥……‥……‥…‥…‥‥…‥…‥…‥287\n五、論閏與四營之說‥…‥…‥……‥……‥…‥…‥‥…‥…‥…288\n(一)論閏‥…‥…‥……‥…‥…‥……‥…‥…‥…‥…‥……289\n(二)四營之說‥…‥…‥……‥…‥…‥………‥‥…‥…‥…‥291\n第二節 《河》《洛》推衍大衍數之圖式綜說…‥…‥…‥…‥…‥292\n一、《河圖》衍五十與《洛書》衍四十九…‥…‥………‥…‥…‥294\n二、《洛書》推衍大衍之數五十與四十九‥…‥…‥………‥…‥…295\n三、《河圖》十位與《洛書》九位自乘圖式‥…‥…‥………‥…‥302\n四、自乘圖式推衍四十九之用數‥…‥…‥……‥…‥……‥…‥‥305\n五、《先天圖》與《洪範》推衍大衍數圖式‥‥…‥……‥……‥…307\n六、《洛書》衍數之說‥…‥…‥……‥…‥……‥…‥‥……‥…309\n第三節 考辨諸家大衍數論之得失…‥…‥…‥…‥…‥…‥…‥…313\n一、天象曆法之說‥…‥…‥……‥…‥…‥…‥‥…‥…‥……‥314\n二、合天地之數去六之說‥…‥…‥……‥…‥…‥…‥‥…‥……316\n三、虛五虛一之說‥…‥…‥……‥……‥…‥…‥‥…‥…‥…‥318\n四、五五相守之說‥…‥…‥……‥……‥…‥…‥‥…‥…‥…‥330\n五、五乘十之說‥…‥…‥……‥…‥……‥…‥‥…‥…‥…‥…332\n六、卦爻合二用之說‥…‥…‥……‥…‥……‥…‥‥…‥…‥…338\n七、以天地之數合乘衍數之說‥…‥…‥………‥…‥…‥…‥‥…339\n八、以百半之數說‥…‥…‥……‥…‥…‥……‥‥…‥…‥…‥344\n九、五臟諸脈之說‥…‥…‥……‥…‥…‥…‥…‥…‥…‥…‥345\n十、自然呈現之說‥…‥…‥……‥…‥…‥…‥‥……‥…‥…‥345\n第四節 小結…‥…‥…‥…‥…‥…‥…‥…‥…‥…‥…‥…‥347\n\n第八章 結論………………………………………………………………351\n第一節 丁易東易學的影響…‥…‥…‥…‥…‥…‥…‥…‥…‥351\n一、確立易學研究的分類系譜‥…………‥…‥……‥…‥‥…‥…351\n二、歸納區分歷代取象十二法‥…………‥…‥……‥…‥‥…‥…352\n三、釋義的體例建置‥…‥…‥……‥…‥…‥…‥…‥…‥…‥‥353\n四、二元法闡述義理思想的具體呈現‥…‥…‥……‥……‥…‥…353\n五、會通漢宋象數思想‥……‥…‥……‥…‥…‥…‥…‥…‥…354\n六、推陳出新的取象觀‥…‥…‥……‥…‥…‥…‥‥……‥…‥355\n七、大衍圖式的創造性認識‥…‥…‥……‥…‥…‥…‥‥……‥355\n八、考辯大衍數說‥…‥…‥……‥…‥…‥…‥‥…‥…‥……‥356\n第二節 在易學史上的成就與評價…‥…‥…‥…‥…‥…‥…‥…356\n一、丁易東易學的正面評價與成就‥…‥……‥……‥…‥…‥…‥356\n(一)釋例的辯明‥…‥…‥……‥…‥………‥…‥‥…‥…‥…356\n(二)總結漢代以降象學‥…‥…‥……‥…‥………‥…‥‥…‥358\n(三)三體正變的哲理詮釋‥…‥…‥……‥…‥………‥…‥‥…358\n(四)解決易學發展前進的問題‥…‥…‥……‥…‥………‥…‥359\n(五)大衍數論的發明‥…‥…‥……‥…‥…‥…‥‥…‥………359\n二、丁易東易學負面評價與缺失‥…‥…‥……‥…‥…‥…‥‥…360\n(一)三體正變與取象十二例之間的疏漏‥…‥………‥……‥…‥360\n(二)取象的繁瑣與重複‥…‥…‥……‥…‥…‥………‥‥…‥361\n(三)數學推論上的牽合‥…‥…‥……‥…‥…‥…‥……‥…‥362\n(四)考辨的遺誤與限制‥…‥…‥……‥…‥…‥…‥‥………‥362\n1、考據缺欠周詳‥…‥…‥……………‥…‥…‥…‥‥…‥…‥362\n2、引文不全,未持平的評論‥…‥…………‥……‥…‥…‥…‥363\n參考文獻……………………………………………………………………365\n一、古籍專書……‥…‥…‥…‥…‥…‥…‥…‥…‥…‥…‥…365\n二、當代專著…‥…‥…‥…‥…‥…‥…‥…‥…‥…‥…‥…‥368\n三、學位論文…‥…‥…‥…‥…‥…‥…‥…‥…‥…‥…‥…‥370\n四、期刊論文…‥…‥…‥…‥…‥…‥…‥…‥…‥…‥…‥…‥370\n附錄一:動爻卦變大衍等釋義資料彙輯表………………………………373\n附錄二:丁易東《周易象義》勘誤表……………………………………376\n附錄三:丁易東《周易象義》四庫版頁目參閱表………………………379\n\n\n\n\n\n\n\n圖表目次\n一、表目次\n表3-2-1 後天八卦與《河圖》數方位五行配置表‥…‥…‥…‥…‥63\n表4-2-1 《易》中易簡之道的對應關係表‥…‥…‥…‥‥…‥…‥122\n表4-2-2 精義入神利用安身對應表‥…‥…‥…‥‥…‥…‥‥…‥126\n表4-2-3 太極陰陽二元對應表‥…‥…‥…‥‥…‥…‥‥…‥…‥130\n表5-2-1 丁易東與王弼六十四卦卦主輯列表‥…‥…‥…‥‥…‥…177\n表6-1-1 丁易東八卦用象彙輯表‥…‥…‥…‥‥…‥…‥‥…‥…191\n表6-1-2-1 《周易集解》引《九家易》用象彙輯表…‥…‥‥…‥…194\n表6-1-2-2 《九家易》三十一逸象一覽表…‥…‥‥…‥…‥‥…‥195\n表6-1-3 《周易集解》引荀爽用象彙輯表…‥…‥‥…‥…‥‥…‥195\n表6-1-4-1 惠氏彙輯虞氏逸象一覽表‥…‥…‥‥…‥…‥‥…‥…196\n表6-1-4-2 張惠言增補虞氏逸象彙輯表…‥…‥‥…‥…‥‥…‥…197\n表6-1-5 朱震八卦用象彙輯表‥…‥…‥…‥‥…‥…‥‥…‥…‥197\n表6-2-1-1 丁易東與朱震八卦取象相同彙輯表‥…‥‥…‥…‥‥…200\n表6-2-1-2 丁易東取象朱震不用的八卦取象彙輯表‥‥…‥…‥‥…202\n表6-2-1-3 朱震取象丁易東不用的八卦取象彙輯表‥‥…‥…‥‥…206\n表6-2-2 虞翻八卦用象彙輯表…‥…‥…‥‥…‥…‥‥…‥…‥‥208\n表6-2-2-1 丁易東與虞翻八卦取象相同彙輯表…‥…‥‥…‥…‥‥209\n表6-2-2-2 丁易東取象虞翻不用的八卦取象彙輯表…‥‥…‥…‥‥211\n表6-2-2-3 虞翻取象丁易東不用的八卦取象彙輯表…‥‥…‥…‥‥214\n表6-3-1 乾卦新創之象表……‥‥…‥…‥‥…‥…‥‥‥…‥…‥218\n表6-3-2 坤卦新創之象表‥…‥‥…‥…‥‥…‥…‥‥‥…‥…‥218\n表6-3-3 震卦新創之象表‥…‥‥…‥…‥‥…‥…‥‥‥…‥…‥219\n表6-3-4 巽卦新創之象表‥…‥‥…‥…‥‥…‥…‥‥‥…‥…‥220\n表6-3-5 坎卦新創之象表‥…‥‥…‥…‥‥…‥…‥‥‥…‥…‥221\n表6-3-6 離卦新創之象表……‥‥…‥…‥‥…‥…‥‥‥…‥…‥223\n表6-3-7 艮卦新創之象表‥…‥‥…‥…‥‥…‥…‥‥‥…‥…‥223\n表6-3-8 兌卦新創之象表……‥‥…‥…‥‥…‥…‥‥‥…‥…‥225\n表6-3-9 丁易東兩卦創象彙輯表‥…‥…‥‥…‥…‥‥‥…‥…‥229\n表6-3-10 丁易東多卦創象彙輯表 …‥…‥‥…‥…‥‥‥…‥…‥233\n表6-3-11 八卦衍象緣由釋義表 ‥‥…‥…‥‥…‥…‥‥‥…‥…236\n表6-4-1 先後天八卦相關資料表‥‥…‥…‥‥…‥…‥‥‥…‥…246\n表6-4-2 伏卦取象釋義彙輯表…‥…‥…‥‥…‥…‥‥‥…‥…‥249\n表6-4-3 卦中卦名釋義彙輯表…‥…‥…‥‥…‥…‥‥‥…‥…‥256\n表7-1-1 丁易東大衍筮法三變策數變數表‥‥…‥…‥‥‥…‥…‥279\n表7-1-2 朱熹大衍筮法三變策數變數表‥‥…‥……‥‥‥…‥…‥281\n \n二、圖目次\n圖3-3-1 後天八卦配月方位五行地支圖……‥…‥…‥…‥…‥…70,245\n圖3-3-2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圖‥…‥…‥…‥…‥…‥…‥77,272\n圖6-3-1 二十四方位配天盤圖……‥…‥…‥…‥…‥…‥…‥……244\n圖6-4-1 後天八卦配月方位五行地支圖…‥…‥…‥…‥…‥…‥…245\n圖6-4-2 先天八卦方位卦象圖…‥…‥…‥…‥…‥…‥…‥…‥…245\n圖7-1-1 大衍合數得乘數圖‥…‥…‥…‥…‥…‥…‥…‥…‥…265\n圖7-1-2 大衍乘數生爻復得合數之圖‥…‥…‥…‥…‥…‥…‥…265\n圖7-1-3 大衍一百八十一數得三百八十五數圖‥…‥…‥…‥…‥…266\n圖7-1-4 大衍生章數圖‥…‥…‥…‥‥…‥…‥……‥…‥…‥…266\n圖7-1-5 大衍乘數開方總圖‥…‥…‥…‥…‥…‥…‥…‥…‥…266\n圖7-1-6 大衍乘數四方各得合數之圖‥…‥…‥…‥…‥…‥…‥…266\n圖7-1-7 大衍廉隅周數總圖‥…‥…‥…‥…‥…‥…‥…‥…‥…267\n圖7-1-8 大衍天一生地二圖‥…‥…‥…‥…‥…‥…‥…‥…‥…268\n圖7-1-9 大衍地二生天三圖‥…‥…‥…‥…‥…‥…‥…‥…‥…268\n圖7-1-10 大衍天三生地四圖 ‥…‥…‥…‥…‥…‥…‥…‥…‥268\n圖7-1-11 大衍地四生天五圖 ‥…‥…‥…‥‥…‥…‥…‥…‥…268\n圖7-1-12 大衍天五生地六圖 ‥…‥…‥…‥‥…‥…‥…‥…‥…269\n圖7-1-13 大衍地六生天七圖 ‥…‥…‥…‥‥…‥…‥…‥…‥…269\n圖7-1-14 大衍天七生地八圖 ‥…‥…‥…‥‥…‥…‥…‥…‥…269\n圖7-1-15 大衍地八生天九圖 ‥…‥…‥…‥‥…‥…‥…‥…‥…269\n圖7-1-16 大衍天九生地十圖 ‥…‥…‥…‥‥…‥…‥…‥…‥…269\n圖7-1-17 大衍合數之圖 ‥…‥…‥…‥‥…‥…‥…‥…‥…‥…270\n圖7-1-18 大衍生乘數圭方圖 ‥…‥…‥…‥‥…‥…‥…‥…‥…270\n圖7-1-19 大衍生乘數平方圖 ‥…‥…‥…‥‥…‥…‥…‥…‥…271\n圖7-1-20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圖 ‥…‥…‥…‥‥…‥…‥…272\n圖7-1-21 大衍合數生四象圖 ‥…‥…‥…‥‥…‥…‥…‥…‥…273\n圖7-1-22 大衍乘數生四象圖 ‥…‥…‥…‥‥…‥…‥…‥…‥…274\n圖7-1-23 大衍合數得乘數生四象圖 …‥…‥‥…‥…‥…‥…‥…274\n圖7-1-24 大衍用數得策本體數圖 …‥…‥…‥‥‥…‥…‥…‥…276\n圖7-1-25 大衍參天兩地得老陰老陽互變圖 ‥‥…‥…‥…‥…‥…276\n圖7-1-26 大衍生成合卦數圖 …‥…‥…‥…‥‥‥…‥…‥…‥…276\n圖7-1-27 大衍四十九蓍分奇掛策數圖 …‥…‥‥‥…‥…‥…‥…282\n圖7-1-28 大衍四十九蓍均奇掛策數圖 …‥…‥‥‥…‥…‥…‥…282\n圖7-1-29 大衍生老陽奇數圖 ‥…‥…‥…‥‥…‥…‥…‥…‥…283\n圖7-1-30 大衍生少陰奇數圖 ‥…‥…‥…‥‥…‥…‥…‥…‥…284\n圖7-1-31 大衍生少陽奇數圖 ‥…‥…‥…‥‥…‥…‥…‥…‥…284\n圖7-1-32 大衍生老陰奇數策數圖 ‥…‥…‥‥…‥…‥…‥…‥…284\n圖7-1-33 大衍生少陽策數圖 ‥…‥…‥…‥‥…‥…‥…‥…‥…284\n圖7-1-34 大衍生少陰策數圖 ‥…‥…‥…‥‥…‥…‥…‥…‥…285\n圖7-1-35 大衍生老陽策數圖 ‥…‥…‥…‥‥…‥…‥…‥…‥…285\n圖7-1-36 大衍虛中得四象奇數圖 ‥…‥…‥‥…‥…‥…‥…‥…285\n圖7-1-37 大衍虛中得四象策數圖 ‥…‥…‥‥…‥…‥…‥…‥…286\n圖7-1-38 大衍掛一生二篇策數圖 ‥…‥…‥‥…‥…‥…‥…‥…288\n圖7-1-39 大衍相得有合生閏數圖 ‥…‥…‥‥…‥…‥…‥…‥…289\n圖7-1-40 大衍歸奇於扐以象閏圖 ‥…‥…‥‥…‥…‥…‥…‥…290\n圖7-1-41 一章十九歲七閏辨一閏再閏數圖 ‥‥…‥…‥…‥…‥…290\n圖7-2-1 河圖‥…‥…‥‥…‥……‥‥…‥‥…‥…‥…‥…‥…293\n圖7-2-2 洛書‥…‥…‥‥…‥……‥‥…‥‥…‥…‥…‥…‥…293\n圖7-2-3 河圖五十五數衍成五十位圖‥‥…‥‥…‥…‥…‥…‥…294\n圖7-2-4 洛書四十五數衍四十九用圖‥‥…‥‥…‥…‥…‥…‥…294\n圖7-2-5 洛書四十五數衍四十九位圖上‥…‥‥…‥…‥…‥…‥…295\n圖7-2-6 洛書四十五數衍四十九位圖下‥…‥‥…‥…‥…‥…‥…295\n圖7-2-7 洛書四十九位衍得五十數圖‥…‥‥…‥……‥…‥…‥…296\n圖7-2-8 大衍用四十九合成五十數圖‥…‥‥…‥……‥…‥…‥…299\n圖7-2-9 大衍五十位數合用四十九圖‥…‥‥…‥……‥…‥…‥…299\n圖7-2-10 大衍除掛四十八蓍合成四十九圖 ‥…‥‥…‥……‥…‥299\n圖7-2-11 大衍四十八用數合分至黃赤道圖 ‥…‥‥…‥……‥…‥300\n圖7-2-12 大衍數四十九用得五十數變圖上 ‥…‥‥…‥……‥…‥301\n圖7-2-13 大衍數四十九用得五十數變圖下 ‥…‥‥…‥……‥…‥301\n圖7-2-14 六包一為七順序圖 ‥…‥‥…‥……‥‥…‥……‥…‥302\n圖7-2-15 河圖十位自乘之圖 ‥…‥‥…‥……‥‥…‥……‥…‥303\n圖7-2-16 河圖十位成大衍數用圖 ‥…‥‥…‥……‥‥…‥……‥303\n圖7-2-17 洛書九位自乘之圖 ‥…‥‥…‥……‥‥…‥……‥…‥303\n圖7-2-18 洛書九位成大衍數用圖 …‥‥…‥……‥‥…‥……‥…303\n圖7-2-19 河圖五位用生成相配圖 …‥‥…‥……‥‥…‥……‥…305\n圖7-2-20 河圖五十五數乘為四十九圖 ……‥……‥‥…‥……‥…305\n圖7-2-21 洛書五位用天數圖 …‥‥…‥……‥‥…‥…‥……‥…306\n圖7-2-22 洛書天數二十五乘為四十九圖 ……‥‥…‥…‥……‥…306\n圖7-2-23 先天圖合大衍數五十用四十九圖 …‥‥…‥…‥……‥…308\n圖7-2-24 洪範合大衍數五十用四十九圖 …‥…‥…‥…‥……‥…308\n圖7-2-25 洛書九數乘為八十一圖 ‥…‥……‥‥…‥…‥……‥…309\n圖7-2-26 九宮八卦綜成七十二數合洛書圖 ‥…‥……‥‥…‥……309\n圖7-2-27 九九方陣第一組數位置圖 …‥……‥‥…‥…‥……‥…310\n圖7-2-28 九九方陣第二組數位置圖 …‥……‥‥…‥…‥……‥…310\n圖7-2-29 九九方陣第三組數位置圖 …‥……‥‥…‥…‥……‥…310\n圖7-2-30 九九方陣第九組數位置圖 …‥……‥‥…‥…‥……‥…310\n圖7-2-31 九九方陣完成圖 ……………‥……‥‥…‥…‥……‥…310\n圖7-2-32 九九方陣九宮合數圖 ………‥……‥‥…‥…‥……‥…311\n圖7-2-33 陰陽變易成洛書 ……………‥……‥‥…‥…‥……‥…312zh_TW
dc.format.extent11066919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19en_US
dc.subject丁易東zh_TW
dc.subject周易象義zh_TW
dc.subject大衍索隱zh_TW
dc.subject三體正變zh_TW
dc.subject取象十二法zh_TW
dc.subject大衍筮法zh_TW
dc.title丁易東易學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n Ding Yidong`s Yi Theory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n\n一、古籍專書\n\n丁易東:《大衍索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6冊,1983年3月初版。\n丁易東:《周易象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3月初版。\n卜子夏:《子夏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3月初版。\n孔穎達:《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n王夫之:《船山易學》,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3版。\n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n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3月初版。\n王弼:《周易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3月初版。\n王植:《皇極經世書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5冊,1983年3月初版。\n王應麟:《周易鄭康成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3月初版。\n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n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湖北1版7刷。\n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北京2版5刷。\n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3年3月初版。\n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n朱熹:《朱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7年2月初版。\n朱熹:《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0冊,1983年3月初版。\n朱熹:《易學啟蒙》,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3年11月第3版。\n朱熹:《原本周易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3月初版。\n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3冊,1983年3月初版。\n朱鑑:《文公易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冊,1983年3月初版。\n江永著,孫國中校理:《河洛精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北京3版2刷。\n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釋,宋邢昺疏:《宋本論語注疏》,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初版。\n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北京1版4刷。\n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臺1版2刷。\n李塨:《周易傳注》,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n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舘,1993年9月12刷。\n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2冊,1983年3月初版。\n沈該:《易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冊,1983年3月初版。\n京房:《京氏易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n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北京2版3刷。\n邵友濂修,孫德祖等纂:《餘姚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二十五年刊本影印,1983年。\n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1983年3月初版。\n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6月北京1版2刷。\n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n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n胡渭撰,鄭萬耕點校:《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北京1版1刷。\n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1版。\n倪天隱:《周易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3年3月初版。\n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1版。\n班固,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初版。\n班固:《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3月初版。\n班固撰,陳立疏:《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1版1刷。\n張根:《吳園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冊,1983年3月初版。\n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北京5刷。\n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1版。\n許慎撰,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87年9月再版。\n郭雍:《郭氏傳家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冊,1983年3月初版。\n都絜:《易變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3年3月初版。\n陳傅良:《止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0冊,1983年初版。\n陳壽著,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3月3版。\n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4月初版。\n陳應潤:《周易爻變易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冊,1983年初版。\n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北京第1版第2刷。\n焦竑:《老子翼》,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臺一版。\n程頤:《伊川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冊,1983年3月初版。\n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n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冊,1983年3月初版。\n馮椅:《原齋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3月初版。\n黃宗炎:《周易尋門餘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3月初版。\n黃宗炎:《周易象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初版。\n黃宗炎:《圖學辨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初版。\n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76冊,1983年3月初版。\n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1冊,1983年初版。\n董守諭:《卦變考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5冊,1983年3月初版。\n董楷:《周易傳義附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0冊,1983年3月初版。\n雷思齊:《易圖通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3月初版。\n趙汸:《春秋師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4冊,1983年3月初版。\n劉牧:《易數鈎隱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3年3月初版。\n劉惟永編集,丁易東校正:《道德真經集義》,收錄於高本釗:《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12月再版。\n劉惟永編集,丁易東校正:《道德真經集義大旨》,收錄於高本釗:《正統道藏》第二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12月再版。\n歐陽修,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月版。\n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舘,1993年9月12刷。\n鄭玄註,孔穎達疏:《禮記註疏》,臺北:藝文印書舘,1993年9月12刷。\n鄭玄注,王應麟編:《周易鄭康成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3月初版。\n鄭玄注:《易緯是類謀外四種》(《易緯乾坤鑿度》),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武英殿聚珍版影印,1987年6月臺1版。\n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0冊,1983年3月初版。\n薛季宣:《浪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9冊,1983年初版。\n魏了翁:《周易要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冊,1983年3月初版。\n魏伯陽等著:《周易參同契》,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3刷。\n\n二、當代專著\n\n王建東編著:《孫子兵法》,臺北:鐘文出版社,2003年初版。\n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年9月。\n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4月。\n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初版2刷。\n朱伯崑主編:《周易通釋》,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年10月北京1版2刷。\n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68-1969年。\n吳康,周世輔:《哲學概論》,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8月臺初版第五次印行。\n吳康:《老莊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8年1月臺三版。\n吳康:《宋明理學》,臺北:華國出版社,1977年10月增訂四版。\n吳康:《哲學大學》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9年9月臺初版。\n吳康:《諸子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4月臺初版。\n李申:《周易與易圖》,臺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9月。\n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1版1刷。\n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1版1刷。\n孟昭瑋:《大衍索隱與易卦圓陣蠡窺》,臺北:大元書局,2010年9月初版。\n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3月初版。\n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11版。\n凌紹雯等:《新修康熙字典》,臺北:啟業書局,1986年4月再版。\n徐芹庭:《易經源流》上下,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4月。\n徐芹庭:《細說易經》,臺北:聖環圖書,2005年9月修訂1版5刷。\n徐芹庭:《細說易經六十四卦》上下,臺北:聖環圖書,2003年8月修訂1版3刷。\n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臺1版7刷。\n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1版1刷。\n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6月第3版。\n涂雲清:《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n張文虎:《舒藝室雜著》,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97輯,1973年12月影印版。\n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1刷。\n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5月初版1刷。\n張善文:《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福州:福建人民出被社,1998年4月。\n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n陳睿宏(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n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n游經祥,游經順:《學易基礎與河圖洛書》,臺北:游經祥,2008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n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n楊家駱主編:《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4月13版。\n葉國良等著:《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1月1版。\n臺灣開明書店編輯部:《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7年10月臺5版。\n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初版。\n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初版。\n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北京1版5刷。\n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1版1刷。\n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2月初版1刷。\n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初版。\n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第3刷。\n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n\n三、學位論文\n\n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自逢教授,1984年6月。\n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黃沛榮教授,1991年6月。\n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戴璉璋教授,1986年5月。\n洪家惠:《黃宗炎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睿宏教授,2013年7月。\n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呂凱教授,2005年6月。\n\n四、期刊論文\n\n周益民:〈丁易東《易》學思想研究〉,《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合肥: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10年10月期。\n林忠軍:〈丁易東象數易學〉,《周易研究》1998年02月期。\n梁頌成:〈從沅陽書院到桃岡精舍──常德地方精英教育的先聲〉,《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常德:古籍整理研究所,2007年9月第6卷第5期。\n陳睿宏(伯适):〈丁易東大衍數論述評〉,《2011年國際易學大會臺北年會大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易學雜誌社,2011年11月,頁88~113。\n陳睿宏(伯适):〈王弼易學的爻位觀〉,《2008年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8年11月,頁1~58。\n陳睿宏(伯适):〈黃宗羲理氣是一的氣化觀視域之重要內涵〉,《第一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文理學院,2009年06月,頁90~115。\n陳睿宏(伯适):〈論朱震易學以卦主申明卦義之說〉,政大中文系經常性學術研討會第107場會議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11月。\n陳睿宏:〈元代張理的大衍筮法析論〉,《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第四屆東方人文思想兩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5月18,頁149~150。\n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聯結圖書之學析論〉,《經學與中國文獻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南京大學文學院,2013年8月,頁30~60。\n翟奎鳳:〈變卦解《易》思想源流考論〉,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2008年04期,頁31~37。zh_TW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901.pdf10.8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