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100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蕭武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賴怡瑩zh_TW
dc.creator賴怡瑩zh_TW
dc.date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04-01T03:20:56Z-
dc.date.available2014-04-01T03:20:56Z-
dc.date.issued2014-04-01T03:20:56Z-
dc.identifierG0099921058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100-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99921058zh_TW
dc.description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政府改造的思潮下,如何讓民眾「有感」政府求新求變的企圖心與作為,並建立以績效導向的人事制度,爰有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的改革。該草案最受到關注的部分是考績丙等比例的規定,它是以績效考評係常模分布的概念,強迫淘汰各機關每年1%至3%比例的公務人員;另為激勵表現傑出的公務員,則有5%比例公務人員得考列優等,並以團體績效考評制度作為單位的「考績比例」以及評核個人考績等次之依據。\r\n本研究係經由檢視績效管理相關理論、考績比例沿革、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本項政策之觀點之相關理論與政策背景資料作一全面性探討與釐清;並輔以嫻熟公部門績效管理理論及考績實務作業之資深中高階公務人員進行深度訪談結果分析,提出考績比例變革牽涉到政策設計之內在哲學思考、丙等比例之課責機制對公部門組織管理影響及績效成果評估全面性觀點等宏觀層次面向之發現與建議;另在實務上,以團體績效評比制度之建構及考績比例之操作性規劃是否符合績效管理原理原則等微觀層次面向提出發現與建議;以期作為本項政策之主管機關及各機關因應考績比例變革之規劃、執行及評估之參考。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r\n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r\n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r\n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r\n第二章 文獻分析 8\r\n第一節 績效管理相關論述 8 \r\n第二節 考績法修正草案及考績比例變革各界反映分析 23 \r\n第三節 相關研究整理與分析 37\r\n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r\n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對象 51 \r\n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倫理 54\r\n第三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 58\r\n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62\r\n第一節 考績比例變革政策觀點分析 62\r\n第二節 獎優汰劣政策設計面向分析 71\r\n第三節 考績比例操作模型分析 82\r\n第四節 理論與實務之整合分析 87\r\n第五章 結論 93\r\n第一節 研究發現 93 \r\n第二節 實務建議 99\r\n參考書目 106\r\n附錄 訪談大綱 111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1058en_US
dc.subject考績比例zh_TW
dc.subject績效管理zh_TW
dc.subject團體績效評比zh_TW
dc.title公務人員考績比例變革之研究zh_TW
dc.titleStudies on reforming the performance rating by proportion in the civil servant system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一、中文部分\r\n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元照出版公司。\r\n江汶珠(1997)。《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理論觀點的反省》,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r\n朱武獻(2002)。〈激勵與授能〉,《考銓季刊》,第29卷,頁25。\r\n朱真楷(2010年10月5日)。〈資歷最菜吞丙 公務員看精神科〉,《中國時報》,A7版。\r\n李長貴(1997)。《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臺北:華泰。\r\n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Earl Babbie原著)。\r\n李惠宗(2011)。〈嘻,異哉,所謂「丙等考績」非行政處分!〉,《月旦裁判時報》,第11卷:頁5-18。\r\n李順德(2010年2月6日)。〈銓敘部拚了 張哲琛:反悔也要做〉,《聯合報》,A4版\r\n李光儀(2011年4月24日)。〈考丙惹的禍,公務員嗆聲,關中握手溝通〉,《聯合報》,A12版\r\n余致力、蔡宗珍、陳志瑋(2001)。〈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問題與對策〉,《人事行政》,第138期,頁16。\r\n余致力等16人(2003)。〈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進之研究〉,頁332。\r\n吳瓊恩、周光輝、魏娜、蘆偉斯(2004)。公共行政學。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n吳秀貞、莊靜雯、秦正宇(2012)。〈政府施政績效管理推動現況與成果〉,《研考雙月刊》,第36卷第6期,頁42。\r\n林鍾沂(2005)。《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r\n林文燦(2011)。〈行政機關團體績效評比機制之研究〉,《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3期,頁40-55。\r\n林彥超(2009)。《公部門績效管理的理論性探索》,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頁119-120,未出版,臺北。\r\n洪泰雄(2011年10月27日)。〈沒三趴考丙 政府效能大躍進〉,《聯合報》,A27版\r\n孫本初(2006)。〈公共部門需建立更具激勵效果的績效管理制度〉,《人事月刊》,第43卷,第5期,頁18-28。\r\n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第四版)。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n徐有守(1997)。〈俸給與考績制度中的幾個問題〉,《公務人員月刊》,第11期,頁64。\r\n紀麗君(2010)。《我國證券業績效管理施行成果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頁14-15,未出版,臺北。\r\n陳德禹(2004)。《行政管理》(修訂二版)。臺北:三民書局\r\n陳世榮(2006)。《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研究:理論、法制及實務》,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頁110,未出版,臺北。\r\n陳璧儀(2010)。《公務人員對考績制度落實獎優汰劣看法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r\n許世雨(2006)。〈績效管理全像圖與應用過程〉,《人事月刊》,第43卷第3期,頁6-20。\r\n張四明著(2003)。《績效衡量與政府預算之研究》。臺北:時英\r\n黃同圳(2000)。績效評估與管理。載於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r\n黃同圳(2008)。人力資源管理:全球思維本土觀點,臺北:普林斯頓\r\n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2003)。人力資源管理,初版。臺北:華泰。\r\n楊久瑩(2011年10月27日)。〈關中砍自家人試院公務員2人考績丙〉,《自由時報》,A2版。\r\n趙其文(2001)。〈甲等設限與績效獎金〉,《公務人員月刊》,第64期,頁3。\r\n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Chava Frankfort -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原著)。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r\n蔡宗珍、陳志瑋(2002)。〈新修正公務人員考績法之分析〉,《考銓季刊》,第29期,頁86。\r\n蕭武桐(2012)。〈公務倫理:公務人員自我靈性的實現〉,《公務人員月刊》,第192期,頁23。\r\n蘇龍麒(2010年5月17日)。〈林中森:考績法修正試辦期太短〉,《中央社》\r\n(2010年3月4日)。〈公務員考績制度改革民調87%支持〉,《中國時報》,A7版。\r\n\r\n二、英文部分\r\nAlford, John(2002).“Defining the Cli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A Social-Exchange Perspec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3):337-345.\r\nArmstrong, Michael(1994). Performance Management, London :Kogan Page.\r\nDenhardt, Robert B. and Janet V. Denhardt (2007).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expanded ed.). New York: M. E. Sharpe.\r\nHatry, Harry P.(1999).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ubl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view, 25(4):352-358.\r\nJoyce, Philip G.(1993).Us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Federal Budgeting:Proposals and Prospects, Public Budgeting & Finance, 13(4):3-17.\r\nKaplan, R. S. and D. P. Norton (1992). The Balanced Score 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0 (1):123-146.\r\nShafritz, Jay M., E. W. Russell& Christopher P. Borick (2007). 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Perason Longman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grantfulltextopen-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