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784
題名: 二十世紀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美學觀念及其實踐研究
Aesthetic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Four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as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佘佳燕
貢獻者: 顔崑陽
佘佳燕
關鍵詞: 中國傳統繪畫
美學觀念
吳昌碩
齊白石
黃賓虹
潘天壽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May-2014
摘要: 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指的是晚清民初時期,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傳統」並非等同落後,而必須全然拋棄,尤其文學藝術有其超越時間的永恆價值。時至今日,當我們處在全球化浪潮下,可能引發的文化普同危機,是有必要平心回望這批一向被稱為傳統派畫家,而摒除偏見,深入體驗深藏於畫家內心的變革思維,方可理解四大家於中國繪畫美學思想上所作的貢獻,以期在當前多元化的時代,用中國文藝精神豐富世界文化。是以,本文以中國傳統繪畫四大家的畫論文本為主,輔以其他相關文本及繪畫作品的分析,結合傳記與時代處境考察,探究二十世紀傳統中國繪畫美學觀念及其實踐。經本文探究後,察覺傳統繪畫四大家主要面臨兩大時代課題:一為市民文化思潮下雅俗共賞的繪畫趨勢;二為西方文化思潮下科學寫實的繪畫趨勢。明白四大家所面臨的時代課題後,本文大抵從畫家的主體論,到師法途徑的創作論,再到完成畫作後四絕全才的作品論;循此順序,逐章探索四大家如何回應雅俗共賞與科學寫實的時代問題。
參考文獻: 一、古籍\n(漢)揚雄撰,嚴一萍選輯:《法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n(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n:黎明文化事業,1974年)。\n(漢)徐幹:《中論》(據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據清光緒刻本。合肥:黃山\n書社,2008年)。\n(漢)毛傳,(漢)鄭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據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n(魏)王弼等著,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輯:《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n1999年)。\n(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編輯:《周易王韓注》(臺北\n:大安出版社,1999年)。\n(魏)劉劭著:《人物志》,李崇智:《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n年)。\n(晉)陸機:《陸士衡文集》(據清嘉慶宛委別藏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n年)。\n(晉)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增\n訂一版。\n(南朝)謝赫:《古畫品錄》(據明津逮秘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南朝)劉勰撰,(清)黃叔琳注,王雲五主編:《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n務印書館,1968年)。\n(唐)李頎:《古今詩話》,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n年)。\n(唐)張彥遠撰,(明)毛晉訂:《歷代名畫記》(據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n印書館,1971年)。\n(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n8年)。\n(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n(唐)韓愈著,(清)方世舉箋注,郝潤華、丁俊麗整理:《韓昌黎詩集編年箋\n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n(宋)歐陽修等編撰:《新唐書》(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宋)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n(宋)蘇軾撰,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n(宋)蘇軾:《東坡題跋》(據明津逮秘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n年)。\n(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n(宋)郭若虛撰,(明)毛晉訂:《圖畫見聞誌》(據明掃葉山房影本。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n(宋)鄧椿:《畫繼》(據遼寧省圖書館藏宋刻本原大影印。北京:中華書局,\n1985年)。\n(宋)沈括:《夢溪筆談》(據明崇禛刊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n(宋)吳自牧:《夢梁錄》(據清學津討原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宋)周密:《武林舊事》(據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n年)。\n宋人撰,(明)毛晉訂:《宣和畫譜》(據明津逮秘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出版\n社,1971年)。\n(元)夏文彥撰,王雲五主編:《圖繪寶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n年)。\n(明)黃省曾:《明人百家》(據上海掃葉山房32開楷書石印本影印。上海:上\n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n(明)唐錦:《上海志》(據明弘治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據明萬曆四十六年自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n年)。\n(明)董其昌著,印曉峰點校:《畫禪室隨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2012年)。\n(明)文徵明撰,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n年)。\n(明)姜紹書:《無聲詩史》(據清康熙觀妙齋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n年)。\n(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據明崇禛刻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n,2000年)。\n(明)李贄撰,張建業、張岱注:《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n,2010年)。\n(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據明天啟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明)徐渭撰:《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n(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據明崇禎刊本。合肥:黃山詩社,2008年)。\n(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據萬曆刻足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n(明)張岱:《陶庵夢憶》(據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n年)。\n(清)葛元煦:《滬遊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n(清)王韜:《瀛堧雜誌》(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n(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再版。\n(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二版。\n(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n(清)葉夢珠撰,來新夏點校:《閱世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n(清)震鈞:《天咫偶聞》(據清光緒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清)沈宗騫撰,史怡公標點註譯:《芥舟學畫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n,1974年)。\n(清)年希堯:《視學》(據清雍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據清乾隆懷烟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n2008年)。\n(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n社,1990年)。\n(清)吳歷:《墨井畫跋》(據康熙陸道淮飛霞閣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n8年)。\n(清)鄒一桂:《小山畫譜》(據清粵雅堂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n(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據清光緒十九年姚虞卿刻本。合肥:黃山書社\n,2008年)。\n(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據民國吳興叢書本。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n。\n(清)蔣寶齡:《墨林今話》(據板藏映雪艸廬影印。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n年)。\n(清)楊逸著,印曉峰點校:《海上墨林》(據豫園書畫善會於民國十八年續印\n之足本標點整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n\n二、四大家專著\n(一)吳昌碩\n吳昌碩:《缶廬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n吳昌碩著,吳東邁編:《吳昌碩談藝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n吳昌碩作,王之海、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吳昌碩》(臺北:\n繡文化,1993年)。\n吳昌碩著,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吳昌碩自書元蓋寓廬詩稿》(上海:上海書畫\n出版社,2005年)。\n吳昌碩著,童音點校:《吳昌碩詩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n\n(二)齊白石\n齊白石著,澍群選注:《齊白石題畫詩選注》(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n年)。\n齊白石作,趙春堂、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齊白石》(臺北:錦\n繡文化,1993年)。\n齊白石著,王振德、李天庥編:《齊白石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n998年)。\n齊白石著,徐改編:《齊白石畫論》(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n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插圖珍藏本》(臺北:臉譜出版社,2001年)。\n齊良遲主編:《齊白石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n齊白石著:《齊白石詩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n\n(三)黃賓虹\n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全三十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75年)。\n黃賓虹作,董雨萍、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黃賓虹》(臺北:錦\n繡文化,1993年)。\n黃賓虹著,浙江省博物館編:《黃賓虹文集》全六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n1999年)。\n黃賓虹:《黃賓虹自述》(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n\n(四)潘天壽\n潘天壽:《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n潘天壽:《歷代畫家評傳‧唐前》(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年)。\n潘天壽:《歷代畫家評傳‧元》(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年)。\n潘天壽:《潘天壽畫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n潘天壽著,葉尚青輯:《潘天壽論畫筆錄》(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6年)。\n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n潘公凱等編輯委員會編:《潘天壽書畫集》上、下冊 (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n社,1996年)。\n潘天壽著,潘公凱編:《潘天壽談藝錄》(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n潘天壽著,盧炘、俞浣萍編:《潘天壽詩存校注》(浙江: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n出版社,1997年)。\n潘天壽著,徐建融編:《潘天壽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n。\n潘天壽著,王翼奇等校注:《潘天壽詩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n年)。\n\n三、前人研究四大家論著\n馬璧編撰:《齊白石父子軼事、書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n談錫永編:《潘天壽畫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0年)。\n齊佛來:《我的祖父白石老人》(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年)。\n盧炘選編:《潘天壽研究》第一集(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年)。\n\n張浣梅:《齊白石:中國近代畫壇的奇葩》(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1992\n年)。\n盧炘等編:《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四大家研究》(浙江:浙江美術\n學院出版社,1992年)。\n崔峻豪:《齊白石篆刻藝術的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n翰墨軒編輯部編輯:《吳昌碩特集》(香港:翰墨軒出版社,1993年)。\n翰墨軒編輯部編輯:《吳昌碩山水人物特集》(香港:翰墨軒出版社,1993年)\n。\n齊良遲口述,盧節整理:《父親齊白石和我的藝術生涯》(北京:海朝出版社,\n1993年)。\n王裕安、蔡佩欣編輯:《中國近現代名畫家•潘天壽》(臺北:錦繡文化出版社\n,1994年)。\n劉江:《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1995年)。\n馬繼革著:《巨匠與中國名畫‧吳昌碩》(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n盧炘著:《巨匠與中國名畫‧潘天壽》(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 \n駱堅群著:《巨匠與中國名畫‧黃賓虹》(臺北:臺灣麥克,1996年)。\n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n王春立著:《巨匠與中國名畫‧齊白石》(臺北:臺灣麥克,1997年)。\n吳長鄴:《我的祖父吳昌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n徐 虹:《潘天壽傳》(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n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人物 山水》(香港:翰墨軒\n出版社,1997年)。\n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花卉》(香港:翰墨軒出版\n社,1997年)。\n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翎毛》(香港:翰墨軒出版\n社,1997年)。\n許禮平主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 23 潘天壽/冊頁》(香港:翰墨軒出版\n社,1997年)。\n盧炘選編:《潘天壽研究》第二集 (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n王家誠:《吳昌碩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98年)。\n齊良遲主編:《齊白石藝術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n白巍:《齊白石――詩畫印全才的藝苑奇葩》(臺北:水星文化出版社,1999\n年)。\n王魯湘:《中國名畫家全集‧黃賓虹》(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n盧炘編著:《潘天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n徐建融選編 :《潘天壽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n梅墨生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昌碩》(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n徐改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齊白石》(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n李祥林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齊白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n,2003年)。\n楊櫻林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黃賓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n,2003年)。\n楊成寅、林文霞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潘天壽》(北京:中國人民大\n學出版社,2003年)。\n光一:《吳昌碩題畫詩箋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n盧炘:《大筆淋漓:潘天壽傳》(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n盧炘等著:《名家書畫辨偽匯輯――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陸儼少\n》(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n吳晶:《百年一缶翁:吳昌碩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n王中秀編著:《黃賓虹年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n盧炘:《現代名家翰墨鑑藏叢書叢書‧潘天壽》(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n5年)。\n盧輔聖主編:《「朵雲」第六十四集‧黃賓虹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n2005年)。\n黃賓虹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黃賓虹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n。\n郝興義編著:《潘天壽》(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n胡適編著:《章實齋、齊白石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n邢捷:《吳昌碩書畫鑒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n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人巧勝天:齊白石書畫展:遼寧省博物館藏\n精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1年)。\n【日】松村茂樹:《吳昌碩研究》(東京都:研文出版,2009年)。\n\n四、其他相關專著\n呂瀓著,教育雜誌社編纂:《晚近美學說和美的原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n925年)。\n呂瀓:《現代美學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n呂瀓:《美學淺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n倪貽德:《西洋畫概論》(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n諸宗元著,王雲五主編:《中國畫學淺說》(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n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n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n李長之:《中國畫論體系及其批評》(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年)。\n陳抱一:《洋畫欣賞及美術常識》(臺北:世界書局,1945年)。\n楊家駱主編:《篆刻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n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n李霖燦:《中國畫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n錢穆:《中國文化精神》(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n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n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二版。\n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n呂佛庭:《中國書畫源流》(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n胡佩衡等著:《歷代畫家評傳》(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年)。\n劉文潭:《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臺北:環宇出版社,1979年)。\n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n黃苗子:《古美術論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n顏娟瑛:《藍瑛與仿古繪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n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n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n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下卷(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n朱光潛:《詩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2年)。\n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二版。\n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n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n徐雪韻等編:《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1882-1931)》(上海:上海社會科\n學院出版,1985年)。\n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n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新華書店,1985年)。\n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n文海出版社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續三編目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n6年)。\n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新校本。\n上海市文史館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地方史資料》五(上海:上海社會\n科學院出版,1986年)。\n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年)。\n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上下冊(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n徐悲鴻著,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藝術文集》上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n社,1987年)。\n俞劍華:《國畫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n林木:《論文人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n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n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n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臺北:東華書局,1988年)。\n郎紹君:《中國書畫鑑賞辭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n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n出版社,1988年)。\n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n唐振常、沈恒春主編:《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n王素峰編:《文學與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n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六版。\n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1989年)二版。\n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台北:中華書畫出版社,1991年)。\n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n田曼詩:《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四版。\n戴林編著:《中國印章藝術》(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1990年)。\n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n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全六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n徐書城:《繪畫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n趙士林:《心學與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n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n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n劉長林:《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n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八版。\n唐振常主編:《近代上海繁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n魯威:《市井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n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文化,1993年)。\n盧炘等編:《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六十五年》(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n993年)。\n李公明:《廣東美術史》(廣州:廣東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n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編輯:《十九世紀末期中西畫風的感通》(臺北:故宮\n博物院,1993年)。\n唐寶林編:《陳獨秀語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n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n楊家駱編:《清人畫學論著》上中下(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四版。 \n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n阮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1993年)。\n張金鑒:《中國畫的題畫藝術》(福州:福建美術出版,1993年)二版。\n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n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二版。\n李超:《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1995年)。\n康有為著,康保延編整:《康南海先生詩集》(臺北:中國丘海學會,1995年)\n。\n皮朝綱:《中國美學體系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n皮朝綱主編:《中國美學體系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n鄭承奇:《孔子與中國美學》(濟南:齊魯出版社,1995年)。\n王爾敏:《近代中國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n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n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n巴東:《張大千研究》(臺北:史博館,1996年)。\n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n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n楊身源、張弘昕編著:《西方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n潘公凱:《限制與拓展――關於現代中國畫的思考》(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n997年)。\n潘運告主編:《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n何志明、潘運告編著:《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n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n年)。\n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上下冊(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n何懷碩:《大師的心靈》(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n舒士俊:《水墨的詩情: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n,1998年)。\n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1998\n年)。\n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出版社,1998年)。\n文海出版社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續三編目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9\n8年)。\n劉海石選注:《清人題畫詩選注》(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n朱國棟、王國章主編:《上海商業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n。\n崔普權:《老北京的玩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n徐城北:《老北京》(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年)。\n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對談錄》(臺北:麥田出版社,1\n999年)。\n楊新、班宗華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n楊勇編著:《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出版社,1999年)。\n胡適撰文,周質平編譯:《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臺北:聯經出\n版社,1999年)。\n林木:《二十世紀中國畫研究》(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n戴嘉枋:《雅文化--中國人的生活藝術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n0年)。\n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文學史》上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2000年)。\n單國強:《明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n薛永年、杜娟著:《清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n張玉英編:《徐悲鴻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n蔡豐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n李澤厚:《華夏美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n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2001\n年)。\n潘公凱等編:《插圖本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n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n。\n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n年)。\n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1年)。\n吳增基等著:《理性精神的呼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n梅墨生:《山水畫述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n潘運告主編:《明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n潘運告主編:《元代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n田中陽:《百年文學與市民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n莫小也:《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n年)。\n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重印三版。\n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n王振復主編:《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上下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n2年)。\n朱自清等著:《名家論藝術》(臺北:牧村圖書,2002年)。\n劉曦林編著:《蔣兆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n潘運告主編:《宋人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二版。\n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n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當代之部》(臺北:石頭出版社,2003\n年)。\n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n。\n阿英著,柯靈主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n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n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n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二版。\n張弘:《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n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增訂二版。\n徐建融:《元明清繪畫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n金丹元:《中國藝術思維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n衣若芬編:《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n2004年)。\n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n萬青力:《萬青力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n李天道:《中國美學之雅俗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n王中秀、茅子良、陳輝編著:《近現代金石書畫家潤例》(上海:上海畫報,2004\n年)。\n史作檉:《科學‧哲學與幾何學之空間表達》(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n年)。\n劉文潭:《美學新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n李明偉:《清末明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1827-192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n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n2005年)。\n嚴善錞:《文人與畫:正史與小說中的畫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n。\n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出版社\n,2005年)。\n項楚主編:《中國俗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n王端廷:《從現代到後現代:西方藝術論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n年)。\n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n范達明:《中國畫:浙派傳統與創新》(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n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學林出版社\n,2006年)。 \n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6年)。\n顧頡剛:《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n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7年)。\n曹聚仁:《上海春秋史》(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n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n社,2007年)。\n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n版社,2007年)。\n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n康有為著,李冰濤校注:《歐洲十一國遊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n007年)。\n王耀庭主編:《傳移模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年)。\n蔡耀慶:《明代印學發展因素與表現之研究》(臺北:史博館,2007年)。\n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n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n楊敦堯、蘇盈龍執行編輯:《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1796-1949》(臺\n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2008年)。\n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二版)。\n聶崇正:《清宮繪畫與「西畫東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n邵琦、孫海燕編著:《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n周積寅,耿劍主編:《俞劍華美術史論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n陳志椿:《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n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上中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n周樹華:《西方傳統文學研究方法》(臺北:文建會,2010年)。\n王次澄、郭永吉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易》(桃園:中央大學出\n版中心,2010年)。\n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n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n周正平:《上海藝林往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n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上中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n劉江:《盛世繁華:宋代城市江南文化的繁榮與變遷》(杭州:杭州大學,201\n1年)。\n邱培成:《描繪近代上海都市的一種方法:「小說月報」(1910-1920)與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n鄭晉編著:《中式的優雅》(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n鍾家鼎:《守望中國書法》(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n楊佳玲作,邵美華譯:《畫夢上海--任伯年的筆墨世界》(臺北:典藏藝術家\n庭,2011年)。\n【義】列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著,雄獅圖書編譯:\n《達文西論繪畫》(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1年)。\n【日】小川環樹:《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n【英】柯靈烏(R.G. Collingwood)著,王至元、陳華中譯:《藝術原理》(臺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n【美】科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n【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學生書局,1991\n年)。\n【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n【美】阿納森(H. H. Arnason)著,鄒德依等譯:《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n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n【法】西維爾‧巴汀(Sylvie Patin)著,張容譯:《莫內:捕捉光與色彩的瞬間》(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n【英】理查‧維爾第(Richard Verdi)著,刁筱華譯:《塞尚》(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n【英】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連德誠譯:《畢卡索的成敗》(臺北:\n遠流出版,1998年)。\n【美】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n【美】珀文(Lawrence. A. Pervin)著,周榕等譯:《人格科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n【中】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n,2001年)。 \n【英】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n)、蘭格(Terence Ranger)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n【日】岡村繁譯注,俞慰剛譯:《歷代名畫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n【德】康德(Immanuel Kant )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n【德】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n【中】盧漢超著,段煉等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n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n【美】湯瑪斯‧華騰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編著,張淑君、劉藍玉、吳\n霈恩譯:《論藝術本質》(臺北:五觀藝術管理,2004年)。\n【日】竹內實主編,程麻譯:《中國近現代論爭年表》二冊(北京:中國文聯出\n版社,2005年)。\n【法】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n【美】伯格(Jerry M. Burger)著,林宗鴻譯:《人格心理學》(臺北:湯姆生國際出版公司,2006年三版)。\n【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燕曉冬編譯:《實用主義》(四川\n:重慶出版社,2006年)。\n【美】理查‧尼茲彼(Richard E. Nisbett)著,劉世南譯:《思維的疆域: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考方式》(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n【英】柯律格(Craig Clunas)作,邱士華等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n》(臺北:石頭出版社,2008年)。\n【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李佩樺等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nPerry E. Link,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es, 1981). \nErwin Panofsky,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nSherman E. Lee, A History of Far Eastern Art(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1997).\n\n五、期刊報章\n鄭午昌:〈中國畫之認識〉,《東方雜誌》第28卷第1號(1931年1月),頁107-119。\n虞君質:〈中國畫題跋之研究〉,《故宮季刊》第1卷第2期(1966年),頁13-2\n7。\n鄭騫講述,劉翔飛筆記:〈題畫詩與畫題詩〉,《中外文學》第8卷第6期(1979\n年11月),頁5-12。\n余英時:〈年譜學與現代的傳記觀念〉,《傳記文學》第42卷第5期,(1983年5\n月),頁10-15。\n徐澄琪:〈鄭板橋的潤格--書畫與文人生計〉,《藝術學》第2期(1988年3月\n) 頁157-169。\n盧炘:〈從個案研究導出藝術史上幾個觀點的爭論――潘天壽國際學術研討會綜\n述〉,《雄師美術》第290期(1995年4月),頁78-82。\n萬青力:〈潘天壽在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藝壇雜誌》第323期(1\n995年11月),頁5-13。\n胡懿勳:〈潘天壽繪畫風格淵源與探析〉,《藝術家》第45卷第270期(1997年\n),頁370-378。\n胡懿勳:〈潘天壽之創作與歷史意義試析〉,《史博館學報》第8期(1998年)\n,頁107-120。\n董守義:〈市民文化與城市近代化〉,《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總154期)(1998年6月),頁69-71。\n衣若芬:〈題畫文學研究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1999年3\n月),頁215-252。\n顏崑陽:〈六朝文體體源批評的效用與取向〉,《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n年7月)頁1-36。\n盧炘:〈潘天壽繪畫與時代是否合拍〉,《美術研究》第3期總第111期(2003年\n),頁21-23。\n王嘉:〈傳統的意味――潘天壽繪畫藝術解讀〉,《美術研究》第3期總第111\n期(2003年),頁24-30。\n徐碧輝:〈美學與中國的現代性啟蒙――20世紀中國的審美現代性問題〉,《文\n藝研究》第2期(2004年),頁4-14。\n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n關係〉,《清華學報》新三十五卷,第二期(2005年12月),頁295-330。\n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n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頁157-185。\n馬渭源:〈論明清西畫東漸及其與蘇州「仿泰西」版畫的出版、傳播〉,《中西\n文化研究》第2期(2007年12月)頁94-106。\n邱仲麟:〈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淡江史學》第18期(2007年\n9月),頁75-108。\n牛宏寶:〈心與眼:中西藝術交互凝視中的自我身分建構和知識形成--「新文\n化運動」到1937年中國美術現代性進程的「跨文化語境」分析〉,尤煌傑主\n編:《哲學與文化》第410期(2008年7月),頁37-56。\n馬渭源:〈論西畫東漸對明清中華帝國社會的影響〉,《中西文化研究》第15\n期(2009年6月),頁76-94。\n顏崑陽:〈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論〉,《政大中\n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頁231-272。\n【日】青木正兒撰,魏仲佑譯:〈題畫文學及其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7\n期(1970年),頁76-92。原載於《支那學》第九卷第一號(1937年7月)。\n【日】青木正兒著,鄭峰明譯:〈道家的文藝思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n12卷第10期(1979年10月),頁40-43。\n【法】余連(François Jullien)著,陳彥譯:〈新世紀對中國文化的挑戰〉,《二十一世紀》第52期(1999年),頁17-25。\n《申報》1910年7月1日,《申報》1913年1月27日(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據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全套原報縮小二分之一影印。\n余英時:〈我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的探索〉,《中國時報》2006年12月7日,A14\n版。\n\n六、學位論文\n方挽華:《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n年)。\n章蕙儀:《齊白石山水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n年)。\n莊耀郎:《原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n宋健台:《吳昌碩繪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n。\n陳肆明:《吳昌碩花卉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n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n吳逢春:《黃賓虹繪畫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n7年)。\n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n990年)。\n崔峻豪:《齊白石篆刻藝術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n1991年)。\n鄭文惠:《明代詩畫對應關係之探討――以詩意圖、題畫詩為主》(國立政治大\n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葉奉安:《黃賓虹生平及其繪畫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n文,1994年)。\n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年)。\n金廷炫:《潘天壽水墨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n年)。\n蔡宜璇:《古樹新花――吳昌碩(1844-1927)的石鼓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n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n姜昌明:《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n》(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n呂秀蘭:《吳昌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李吉仙:《論渾厚華滋的「樹」表現技法――以「畢沙羅」、「黃賓虹」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2000年)。\n謝東兆:《黃賓虹山水畫暨畫稿線條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n士論文,2001年)。\n楊靜如:《黃賓虹藏古璽印與其古文字書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n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n林佳貞:《以黃賓虹為例檢證「身即山川」的創作觀》(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n所碩士論文,2002年)。\n呂玉婷:《潘天壽花鳥藝術之探討—影響個人花鳥畫創作》(中國文化大學藝術\n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n陳穎昌:《吳昌碩篆刻用字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n陳芬芬:《潘天壽及其書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n005年)。\n楊梅吟:《吳昌碩印風與晚清中日篆刻藝術交流的發展》(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黃華源:《吳昌碩編年篆刻作品研究「資料庫運用初探--以紀年編款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洪建宏:《齊白石以農村經驗為題材的繪畫之研究--以雛雞畫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n佘佳燕:《潘天壽論畫絕句抒情美典詮解及現代性意涵初探》(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n郭啟第:《復古禔新――黃賓虹繪畫的承與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n丁澈志:《吳昌碩篆刻藝術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n戴秀純:《吳昌碩尺牘書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n杜佳穎:《齊白石書法線條之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n劉瑞蘭:《黃賓虹(1865-1955)對「渾厚華滋」的新詮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造型藝術碩士班論文,2011年)。\n梁云贍:《齊白石繪畫題款書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12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6151506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506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601.pdf5.2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