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622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范銘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林孟君zh_TW
dc.creator林孟君zh_TW
dc.date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07-21T07:41:25Z-
dc.date.available2014-07-21T07:41:25Z-
dc.date.issued2014-07-21T07:41:25Z-
dc.identifierG009615900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622-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6159001zh_TW
dc.description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篇論文以五四女作家謝冰瑩性別主體的成長歷程為研究核心,分期分析謝冰瑩的性別成長與文學創作軌跡。謝冰瑩終身無畏各種性別挑戰,她所面臨的最大敵人是來自要求女性全能的鞭策。\n\n 謝冰瑩在二〇年代末北伐的革命化婦女解放浪潮中,自傳統女性轉型為革命新女性。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正式開戰,謝冰瑩立即發揮善於動員的左翼運動才能,自行籌組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到東戰場從事戰地工作。戰地工作淬鍊謝冰瑩成熟,戰爭時期是她的女性主體最為成熟飽滿的階段。謝冰瑩一九四八年抵達台灣後所傳遞的五四女性成熟性別解放觀點是,淡定自由戀愛,強調女子教育與女子職業的重要,成熟女性應能獨立自理婚姻。職業婦女能在婚姻裡獨立,同時兼顧家務料理與小孩養育。為了兼顧一切,反而讓女性窒息且扁平。這種喪失女性個人特色的性別觀點,在謝冰瑩晚年越趨明顯。\n\n 在革命態度上,謝冰瑩雖是勇於掙脫傳統社會桎梏的逆女,卻始終對傳統社會有著不捨之情,保持與傳統社會的連結。這種頻頻回首傳統,最終從傳統提取力量面對歷史毀滅風暴的革命特質,可以從謝冰瑩對傳統婦女的定位來了解。北伐時期的謝冰瑩反抗原生家庭的傳統母親,中日戰爭時期她同情處於戰爭社會底層的傳統婦女,五〇戰後台灣的謝冰瑩進一步肯定傳統婦女,從傳統婦女身上提取傳統經典價值來面對當代社會的生活挑戰。謝冰瑩自五〇年代中期開始接觸國民黨政府的官方文藝工作,這更影響她的革命態度從無懼革命轉為保守妥協。一九六三年謝冰瑩論戰心鎖的立場,更是明確讓自己從反動的改革派,成為配合政府反共文藝政策的妥協主義者。晚年的謝冰瑩認同傳統,以傳統母親的處世智慧教誨讀者。\n\n 謝冰瑩的革命態度也與寫實主義文學精神密切相關。北伐時期的謝冰瑩看待文學創作和革命行動是一體兩面,紀實出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寫實主義作品。參與中日戰爭的震驚與創傷,讓謝冰瑩改變寫實主義創作筆法。她開始著重寫實主義文學的政治實用性,並將對婦女婚戀議題的堅持,注入女性婚戀的寫實主義小說中。謝冰瑩在戰後台灣所堅持的完美女性性別標準,迫使自己的寫實主義小說與現實社會脫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緒論 1\n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n第二節、身平簡介 5\n第三節、文獻探討 13\n一、研究篇章彙整 13\n二、研究議題分類 15\n第四節、研究範疇與方法 18\n第二章、北伐經歷與性別書寫 25\n第一節、崛起自革命化婦女解放運動的性別主體 26\n一、在北伐中省思傳統婦女解放議題 29\n二、以積極革命為方向的左翼社會主義者 31\n革命重於戀愛 33\n艱苦的革命生活 34\n第二節、謝冰瑩《從軍日記》與五四革命文學 36\n一、謝冰瑩從軍與五四革命文學 36\n二、革命者沒有戀愛的革命戀愛小說 40\n第三節、主張女性經濟及情慾自主的寫實主義婚戀小說 46\n一、經濟自主婚姻自主 46\n二、僭越婚姻的自由情慾 48\n三、無法捨棄與傳統家庭的連結 50\n小結 53\n第三章、中日戰爭時期的婦運經歷與文學書寫 55\n第一節、在軍中淬煉女性主體 57\n一、參與日本左翼活動留下的性別經驗 57\n二、接受軍中女性的性別弱勢 63\n三、挖掘軍中女性的性別優勢 68\n第二節、以婦女運動成果改善傳統婦女困境的性別主張 70\n一、關懷傳統婦女的戰時困境 71\n二、將知識婦女的性別解放成果與中下階層婦女分享 73\n三、重視職業婦女的經濟議題 76\n第三節、以寫實主義文學處理戰爭與婦女婚姻議題 79\n一、戰爭震驚:原始自然中國與工業文明日本二元對立的衝擊 79\n戰地日記流瀉間接性創傷 81\n二、用日記講戰地故事 84\n三、意念先行的寫實主義小說 88\n用婚戀小說處理婦女婚姻議題 90\n小結 92\n第四章、戰後婦女解放觀點與作品 94\n第一節、在報紙副刊傳播理智全能的性別觀點 99\n一、透過《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傳遞婦女解放經驗 100\n二、鼓勵新女性理智經營婚姻 102\n三、從家事技能角度肯定傳統婦女 105\n第二節、刪除《女兵自傳》的左翼解放色彩 111\n一、《一個女兵的自傳》和《女兵十年》的左翼革命書寫 112\n一九三六年《一個女兵的自傳》:實踐婚戀自主的轉型新女性 113\n一九四六年《女兵十年》:積極革命的左翼婦女解放運動者 114\n二、《女兵自傳》變更左翼革命立場 119\n一九四八年上海晨光版《女兵自傳》:修正激進社會主義為溫和社會主義 119\n一九五六年台北力行版《女兵自傳》:刪除自由戀愛和社會革命書寫 119\n第三節、文學困境:和社會脫軌的寫實主義小說 123\n一、以性別觀點作為文學批評標準 123\n二、小說創作困境:以完美小說女主角解決社會婦女問題 126\n三、從文藝體制立場論戰心鎖 130\n小結 134\n◎附錄:《一個女兵的自傳》和《女兵十年》、上海晨光版《女兵自傳》、台北力行版《女兵自傳》的內文改寫對照表 136\n第五章、結論 147\n第一節、謝冰瑩六〇年代中期以後的回憶類型作品 147\n一、推崇母性犧牲特質的性別觀點 148\n二、自傳統取經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改革態度 150\n在回憶五四知識份子散文保留革命本質 151\n三、白話文與文言文並重的文學觀 153\n小結 155\n第二節、依性別、革命、文學等面向綜觀謝冰瑩 156\n一、從傳統女性淬鍊為完美女超人的女性主體 157\n二、「無畏前進,肯定傳統」的革命特質 160\n三、從「文學與社會是一體兩面,到文學與社會脫軌」的寫實主義文學 163\n總結 165\n參考書目 166zh_TW
dc.format.extent25313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9001en_US
dc.subject性別zh_TW
dc.subject寫實主義文學zh_TW
dc.subject北伐zh_TW
dc.subject中日戰爭zh_TW
dc.subject戰後台灣zh_TW
dc.title論謝冰瑩的性別主體與文學創作zh_TW
dc.titleXie,Bing-Ying`s sense of feminist and literary creations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一.謝冰瑩作品集\n\n.散文集、選集\n\n《戰士底手》(重慶:獨立,1939)\n《謝冰瑩創作選》少侯編,(上海:仿古書店,1947年9月)\n《謝冰瑩佳作選》巴雷選編,(上海:新象,1947年2月再版)\n《愛晚亭》(台北:暢流半月刊,1954年4月)\n《愛晚亭》(台北:三民,2006)\n《冰瑩遊記》(台北:勝利,1954)\n《馬來亞遊記》(台北:海潮音月刊社,1961)\n《冰瑩遊記》(台北:新陸,1961)\n《綠窗寄語》(台北:力行,1955)\n《菲島遊記》(台北:力行,1957)\n《故鄉》(台北:力行,1958)\n《我怎樣寫作》(台北:撰者,1961)\n《我的回憶》(台北:三民,1967)\n《生命的光輝》(台北:三民,1971)\n《舊金山的霧》(台北:三民,1974)\n《冰瑩書柬》(台北:力行,1975)\n《作家印象記》(台北:三民,1978)\n《謝冰瑩選集》(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78)\n《給青年朋友的信》(台北:東大,1981)\n《謝冰瑩散文集》(台北:金文,1982)\n《謝冰瑩散文集》(香港:山邊社,1983)\n《謝冰瑩作品選》(長沙:湖南人民,1985)\n《冰瑩書柬》(台北:東大,1987)\n《冰瑩遊記》(台北:三民,1991)\n《冰瑩書信》(台北:三民,1991)\n《作家與作品》(台北:三民,1991)\n《冰瑩懷舊》(台北:三民,1991)\n《冰瑩憶往》(台北:三民,1991)\n《謝冰瑩文集》(合肥:安徽文藝,1999)\n《謝冰瑩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2009)\n\n.日記傳記類\n\n《從軍日記》(上海:光明,1932)\n《一個女兵的自傳》(上海:良友,1936)\n《新從軍日記》(武漢:天馬,1938)\n《女叛徒》(重慶:求知圖書社,1945)\n《女叛徒》(上海:國際,[出版年不詳))\n《女兵十年》(上海:北新,1947年1月)\n《女兵自傳》(台北:晨光,1948)\n《女兵自傳》(台北:力行,1956)\n《女兵自傳》(台北:東大,1980)\n《在日本獄中》(台北:遠東,1953)\n《我的少年時代》(台北:正中,1955)\n《抗戰日記》(台北:東大,1981)\n《我在日本》(台北:東大,1984)\n\n.小說集\n\n《中學生小說》(上海:中學生,1932)\n《聖潔的靈魂》(香港:亞洲,1954年2月)\n《紅豆》(台北:虹橋,1954年4月)\n《霧》(台南:大方,1955)\n《碧瑤之戀》(台北:力行,1956)\n《空谷幽蘭》(台北:廣文,1963)\n《謝冰瑩自選集》( 台北:黎明文化,1980)\n《太子歷險記》(台北:正中,2003)\n\n二.中文專書\n\n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1993)\n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2004)\n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2007)\n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2009)\n尹雪曼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5)\n天矞、劍波,《新婦女的解放》(上海:泰東圖書局,1928年2月)\n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論評》(台北:成文,1979年)\n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2007)\n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n沈明室,《女性與軍隊》(台北:揚智,2003)\n洪宜嫃,《中國國民黨婦女工作之研究(1924-1949)》(台北:國史館,2010年10月)\n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台北:麥田,2004)\n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台北:桂冠,1989)\n周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長歌,1976)\n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n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n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n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n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商務印書,2006)\n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1984年)\n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1991再版)\n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37年)\n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1)\n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n陳敬之,《現代文學早期的女作家》(台北:成文,1980年)\n盛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1995)\n喬以鋼,《低吟高歌-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論》(天津:南開大學,1998)\n舒衡哲,《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台北:桂冠,2000)\n黃人影編,《當代中國女作家論》(上海:光華,1933)\n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2000)\n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管理與身體(1895-2005)》(台北:聯經,2009)\n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n彭小妍,《超越寫實》(台北:聯經,1993年)\n游鑑明,《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台北:五南,2009)\n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n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n閻純德、李瑞騰編,《女兵謝冰瑩》(北京:人民文學,2002)\n閻純德,《作家的足跡續編》(北京:知識,1988)。\n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合肥:黃山書社,2008)\n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2004)\n劉劍梅,《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n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2007)\n戴錦華,《性別中國》(台北:麥田,2006)\n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1983)\n\n\n三.西文著作\n\nElisabetta Addis, Valeria E. Russo, Lorenza Sebesta合編;沈明室譯,《女性軍人的形象與現實》(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8)\n艾瑞克.霍布斯邦,《極端的年代1914-1991》(台北:麥田,1996)\n海若.亞當斯著,傅士珍譯,《西方文學理論四講》(台北:洪範,2000)\n賈克.洪席耶,黃建宏譯,《影像的宿命》(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n班雅明,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2002)\n\n四.單篇論文\n\n古原,〈抗戰時期的女青年軍〉,《歷史月刊》(第三十五期)\n史書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95期(1994年3月)\n呂芳上,〈「好女要當兵」: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的創設(1927)〉,《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1期(2006年10月)\n呂芳上,〈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n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n呂芳上,〈娜拉出走以後-五四到北伐青年婦女的活動〉,《近代中國》92期(1992年12月)\n呂芳上,〈抗戰時期中國的婦運工作〉,《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n李又寧,〈傳統對於近代中國婦女的影響〉,《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 第二冊》(台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1),頁258-272。\n李夫澤,〈謝冰瑩研究綜述〉,《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05期(2007年)\n李夫澤,〈紅花還須綠葉扶-孫伏園、林語堂、柳亞子對謝冰瑩的關愛〉,《新文學史料》04期(2005年)\n李夫澤,〈男權意識下的女性追求-謝冰瑩愛情悲劇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0期(2004年)\n李夫澤,〈一條扁擔撐一片天-論謝冰瑩的女權思想〉,(湖南社會科學)04期(2004年)\n李夫澤,〈謝冰瑩創作啟示錄〉,《臨沂師範學院學報》02期(2003年)\n李夫澤,〈論謝冰瑩的《女兵自傳》〉,《湖南社會科學》01期(2003年)\n李夫澤,〈一個「女兵」的消沈:謝冰瑩前後期思想變化及其成因〉,《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2期(2003年)\n李夫澤,〈從「女人」到「人」的覺醒-論謝冰瑩的女性意識〉,《山東社會科學》05期(2002年)\n李夫澤,〈月有陰晴圓缺-謝冰瑩的坎坷愛情〉,《船山學刊》03期(2002年)\n李夫澤,〈論謝冰瑩前期散文的特色〉,《中國文化研究》02期(2001年)\n李夫澤,〈論謝冰瑩的《從軍日記》〉,《理論與創作》02期(2001年)\n李夫澤,〈魂歸故里-紀念謝冰瑩逝世一週年〉,《婁底師專學報》01期(2001年)\n李夫澤,〈歷經坎坷路、奮鬥永不息-謝冰瑩生平及創作經歷〉,《婁底師專學報》01期(1999年)\n李夫澤,〈崇高美的藝術追求-論謝冰瑩的散文創作〉,《求索》06期(1999年)\n李夫澤,〈謝冰瑩與「左聯」〉,《婁底師專學報》03期(1999年)\n沈謙,〈戰後臺灣文壇主流之遞嬗〉,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主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頁17-31\n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1999),頁1-30\n呂美頤、鄭永福,〈近代中國:大變局中的性別關係與婦女〉,《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2004年6月)\n林芳玫,〈政府與婦女團體的關係及其轉變:以台灣為例探討婦女運動與性別主流化〉,《國家與社會》第5期(2008年12月)\n林秋敏,〈戰後初期台灣的婦女議題-以《台灣婦女》週刊為中心的探討〉,《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台灣東華,2004年)\n封德屏,〈遷台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為研究場域〉,《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2006年)\n秦嶽,〈女兵迴響曲:作家謝冰瑩訪問記〉,《明道文藝》第34期(1979年1月)\n陳碧月,〈從謝冰瑩〈離婚〉看婦女解放〉,《小說選讀》(台北:五南,1999),頁107-108 \n許芳庭,〈戰後初期臺灣婦女團體與婦運議題〉,《臺灣史料研究》15期(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6月),頁19-43\n梁惠錦,〈抗戰時期的婦女組織〉,《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1991年4月)\n游鑑明,〈交錯在動員與運動間的中國婦運〉,《婦研縱橫》95期(2011年10月)\n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91\n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5年3月)\n游鑑明,〈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1990年6月)\n喬以鋼,〈中國現代女性文學史觀的初建及其反思-以《浮出歷史地表》和《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2010年),頁174\n黃麗貞,〈我所親炙的謝冰瑩老師〉,《中國語文》(2006年3月)\n楊聯芬,〈女性與革命-以1927年國民革命及其文學為背景〉,《政大中文學報》8期(2007年12月),頁123-131\n應鳳凰,〈「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五○年代台灣小說〉,《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n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n劉季倫,〈人生模仿文學:五四時代的人生與文學〉,《文訊》283期(2009年5月)\n閻純德,〈謝冰瑩及其創作〉,《新文學史料》01期(1982年),同時收於:閻純德,《作家的足跡》(北京:知識,1983)\n閻純德,〈「女兵」謝冰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03期(1981年)\n應鳳凰、鄭秀婷,〈戰後台灣文學風華-五○年代女作家系列(之6)馳騁沙場與文學創作的不老女兵-謝冰瑩〉,《明道文藝》(2005年5月)\n關國煊,〈民國人物小傳(三三二)謝冰瑩〉,《傳記文學》第八十二卷第三期(2003年3月)\n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90\n羅久蓉,〈戰爭與婦女:從李青萍漢奸案看抗戰前後的兩性關係〉,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n羅久蓉,〈歷史敘事與文學再現:從一個女間諜之死看近代中國的性別與國族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n蘇雪林,〈謝冰瑩與她的「女兵自傳」〉,《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3》(台北:聯合報社,1981年),頁581\n嚴農,〈謝冰瑩的三次婚姻〉,《歷史月刊》(2003年12月)\n\n五.學位論文\n\n周玉連,《謝冰瑩作品主題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0)\n白書玦,《謝冰瑩散文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n陳芷菱,《謝冰瑩在臺時期散文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n蔣永國,《論謝冰瑩前期創作與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8)\n丁金花,《戰爭體驗與謝冰瑩的戰地小說》(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n徐瓊,《自傳研究:新文學第二個十年》(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07)\n劉明麗,《湖湘文化視閾中的女性意識-論丁玲、白薇、謝冰瑩等湖南現代女作家的創作》(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n鄧政,《湖湘文化精神孕育的左翼文學話語-湖南左翼作家群論》(浙江: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n朱旭晨,《秋水斜陽芳菲度-中國現代女作家傳記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n張建秒,《中國現代文學女作家的母愛話語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n崔家瑜,《謝冰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5)\n柯惠鈴,《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4)\n陳碧月,《五四時期與新時期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之女性意識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n朱嘉雯,《亂離中的追求-五四自由傳統與臺灣女性渡海書寫》(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n吳怡萍,《北伐前後婦女解放觀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zh_TW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0101.pdf2.47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