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309
題名: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對中國影響之研究
Research on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 and the impact of the U.S. on China
作者: 李牧真
貢獻者: 朱新民
李牧真
關鍵詞: 美國亞太戰略
地緣政治
地緣經濟
歐巴馬政府
中國外交對策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6-Aug-2014
摘要: 在1893年出版的《文明與衰退的規律》這本書中,布魯克斯•亞當斯預言世界文明的「波浪式」發展將在2l世紀把它的浪尖推到亞太地區。亞當斯的預言實現了,如今亞太地區的崛起讓人們都意識到,21世紀將是亞太的世紀。亞太戰略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目前處於國際政治格局「一超」地位的美國,為了維持它的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地位,歐巴馬總統執政以來,為了維護和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和戰略利益,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全面向亞太地區重返。說「再平衡」其實有點不太恰當,「再平衡」只是相比以前在戰略關注程度和資源投入程度的提升,推行了更為積極的亞太政策。美國亞太戰略的調整涵蓋了經濟、政治、軍事、安全、地區合作、大國關係等各個方面。美國「亞太再平衡」的動因主要是金融危機下美國開拓市場的需要、東盟在美國亞太戰略中地位的提升以及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擔憂這三個方面。美國與東盟的全面接觸戰略會對中國在東南亞乃至亞太的影響產生巨大的對沖作用。因此對於美國積極介入東南亞事務,特別是明確表示介入南中國海問題,中國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並做好充分的戰略準備。\r\n美國做為具有深厚地緣政治思想傳統的大國,其亞太戰略無論是宏觀的指導思想還是微觀的具體政策,都無法隱匿其中的地緣政治考量。本文以地緣政治理論和地緣經濟理論為指導,分析了美國調整亞太戰略的動機和影響,並為中國在應對方面的對策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In this book \"the recess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law\"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893\r\n,Brooks Adams predicted that the wavy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will push its cusp into Asia-Pacific region in 21 century.Adams’ prediction has come true.Nowadays,the emergence of Asia-Pacific area makes people realize that 21 century will be the age of Asia-Pacific region. Asia-Pacific strategy is one of important combination to America’s global strategy.America,as a aloof memb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onfigur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super position in the world since president Obama was in the office.America full returns emphasi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o matter in politics, military and economics to consolidate its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benefit. It’s not appropriate to say “Rebalance” ,\r\n”Rebalance” is just putting more strategic attention and resource in and carring out more active policy of Asia-Pacific region then before.America’s adjustment of Asia-Pacific strategy covers all aspects such as economics, politics, military, security, regional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major powers. The main motivation of America “rebalance” Asia-Pacific region is because of three aspects. First,the reqirement in extension of market in Financial Crisis. Second,ASEAN’s strategic status enhan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ird, America concerns about China`s rise.Full access strategy of America and ASEAN will generate a huge hedging effect with China’s influence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Therefore,regarding America gets involved in Southeast Asia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south China-Sea must keep high alert and get full strategic preparation.\r\n America,as a traditional dominant country with profound geopolit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its Asia-Pacific strategy, whether macro or micro guiding specific policies, which can not be hidden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theory for guidance,analyzing the motivation and impact of the stragetic adjustment in Asia-Pacific region and suggesting China how to response.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r\n一、專書\r\n丁力,地緣大戰略——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及其戰略選擇(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r\n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年)。\r\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中國外交2010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r\n王小波,誰來保衛中國海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r\n王帆,東亞安全模式:共存、並行還是置換?(上海: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5年)。\r\n王帆,美國的亞太聯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r\n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臺北:唐山,2002年)。\r\n王勇,中國與美國的經貿關係(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r\n王洪濤,亞太安全結構的演變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上海:焦點透視第2期,2007年)。\r\n王逸舟,創造性介入:中國外交新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r\n王逸舟,中國外交新高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r\n王傳劍,理性看待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北京:外交評論第5期,2012年)。\r\n巨克毅編,東亞安全戰略與軍力發展(臺北:鼎茂圖書,2008年)。\r\n石之瑜主編,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r\n石家鑄,海權與中國(上海:三民書局,2008年)。\r\n朱可辛,「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的研究」,(北京: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4期)。\r\n朱听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勢出版社,2002年)。\r\n朱浤源主編,中華科際整合研究會合編,轉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初版)。\r\n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7年)。\r\n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臺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r\n朱鋒,歐巴馬政府『轉身亞洲』戰略與中美關係(北京市: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2012\r\n年)。\r\n亨利.基辛格,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r\n何迪、魯利玲主編,反思「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r\n吳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上海:復旦大學,2011年)。\r\n呂有生,稱霸亞太─新世紀美國亞太戰略大調整(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2年)。\r\n宋立剛主編,崛起的中國:全球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r\n宋吉峰,南海衝突下的台灣海軍戰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r\n宋鎮照、宋興洲、邱昭憲、洪敬富、許菁芸、郭武平、陳牧民、楊鈞池、盧業中、戴萬\r\n 平合著,當代中國大陸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區域霸權興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1年)。\r\n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狀(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r\n周方銀,美國的亞太戰略調整與中國的應對(北京市:當代世界, 2011年第12期)。\r\n周建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邏輯:遏制戰略解析(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r\n林文程,美、中在國際政治領域的機運與挑戰(一)(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3期,\r\n2011年)。\r\n林宗達,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之評析(臺中: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9卷第2期,2011年)。\r\n林曉光,亞太地區大國關係與戰略格局——以中、美、日三國關係為視點(北京:世界\r\n經濟與政治論壇第3期,2001年)。\r\n初國華,美國的中國觀點及其對台政策:從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臺北:育達科大學報第33期,2012年)。\r\n金正昆,外交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r\n門洪華、任曉主編,中國改變世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r\n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9月)。\r\n洪兵,剖析美國利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r\n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臺北:國防部史政\r\n編譯局譯印,2001年)。\r\n美國陸軍學院(U.S Army War College),東亞安全挑戰與美軍聯戰新思維(臺北:國防大學\r\n 譯印,2004年)。\r\n胡志勇,冷戰時期南亞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年)。\r\n胡宗山,國際政治學基礎,(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n胡鞍鋼,中國2020:一個新型超級大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r\n韋宗友,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及其對東亞秩序的影響(上海市:國際觀察第6期,2012年)。\r\n姜琳,美國保守主義及其全球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r\n唐永勝、郭新寧著,角逐亞太(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r\n孫哲編,全球金融危機與中美關係變革(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r\n孫學峰,中國崛起困境: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r\n孫興杰,超級大國與大國:美國獨霸還是多極均勢(吉林:長春出版社,2011年)。\r\n宮力主編,如何與美國共處:冷戰後中國對美方針與中美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r\n徐牧,大變局:中國模式的崛起與西方模式的衰落(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r\n秦亞青,國際體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r\n馬方方,中國特色經濟民主與中美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r\n馬振崗,『中美戰略競爭論』剖析(北京市: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2010年)。\r\n高佩珊,美中強權博奕:互賴理論之分析(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r\n高飛,和諧世界與君子國家:關於國際體系與中國的思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r\n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r\n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r\n張仕榮,21世紀初期中美日安全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r\n張旭東,戰略東移:中美關係牽動下的亞太格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版)。\r\n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r\n張沱生、史文(Michael D. Swaine) 編,對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機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r\n張凱銘,多重平衡觀點下的美國亞太戰略(臺北:APEC通訊第157期,2012年)。\r\n張凱銘,論歐巴馬政府的東亞戰略選擇(臺北: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011年)。\r\n張登及,中共對美「重返亞洲」戰略的回應趨勢與展望(臺北:戰略與評估第3卷第2期,2012年)。\r\n張登及,希拉蕊訪問大陸周邊國家戰略意涵:攻勢現實主義分析(臺北: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8期,2012年)。\r\n張登及,展望歐巴馬連任後的臺美『中』三邊關係(臺北: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12期,2012年)。\r\n張蘊嶺,構建和諧世界: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r\n陳一新,從歐巴馬就職演說看美國內外政策走向與臺美『中』關係(臺北: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2期,2013年)。\r\n陳志敏,中國、美國與歐洲:新三邊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r\n陳琪、劉丰主編,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r\n梅孜,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彙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r\n曾復生,中美軍事戰略針鋒相對(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政策基金會,2012年)。\r\n曾復生,美空海一體戰應對陸反介入(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r\n黃仁偉,國際體系轉型與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上海:時事出版社,2006年)。\r\n黃友牛、孟文文,亞洲「小北約」—中美關係的不適之舉(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11年)。\r\n黃筱薌主編,中共崛起對亞太地緣戰略的影響:我國的回應與策略(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0年)。\r\n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大陸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r\n楊永明,國際關係(臺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r\n楊明杰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r\n楊潔勉,大磨合——中美相互戰略和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r\n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r\n楊潔勉,對外關係與國際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r\n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3月)。\r\n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1999年3月)。\r\n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2000年)。\r\n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r\n趙學功,《巨大的轉變-戰後美國對東亞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2001年)。\r\n劉明福,中國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年)。\r\n劉飛濤,美國打造全面競逐亞太的「前沿部署外交」(北京: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r\n12年)。\r\n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r\n劉國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r\n劉復國、吳士存,2010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1年)。\r\n劉濤、李永強,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與東亞地區安全(湖南省:求索第9期,2012年)。\r\n摩根索,國家間的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r\n滕建群,論中美關係中的第三方因素(北京: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2011年)。\r\n蔡明彥,21世紀美國東亞戰略與美日中安全關係(臺北:鼎茂圖書,2008年)。\r\n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r\n鄭永年,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r\n鄭永年,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r\n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r\n衛靈,當前國際環境下的中國外交戰略與策略選擇(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r\n賴怡忠,簡評歐巴馬2011年亞太之旅-美國亞太戰略回歸基本面?(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6期,2011年)。\r\n閻學通、孫學峰著,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r\n謝茂淞,亢龍有悔,中共反介入戰略之研究(臺北:閱讀高手,2010年)。\r\n鍾飛騰,張潔,雁形安全模式與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選擇(上海: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11年)。\r\n鍾振明,多維國際關係理論視野下的亞太安全(北京:同濟大學學報第5期,2007年)。\r\n羅會鈞,美國重返東南亞的中國因素與中國的戰略應對(北京:東南亞研究第2期,2011年)。\r\n譚門、古格樂等合著,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r\n顧德欽主編,國際軍事關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r\n\r\n二、期刊論文\r\n丁樹範,「中共軍事現代化與亞太安全機制」,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7期,(1995年),頁6~20。\r\n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r\n(2002年),頁74。\r\n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譯:「全球趨勢2025:轉型的世界」,時事出版社,2010年,頁19。\r\n王帆,「冷戰後美國亞太聯盟戰略的調整」,外交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頁34。\r\n王帆,「美國的東亞戰略與對華戰略」,外交評論,第6期(2010年),頁19~27。\r\n王自然、孟慶春,「博弈論視角下的中美戰略關係」,人民論壇,第384期,(2012年)。\r\n王明國,「制度複雜性與東亞一體化研究」,當代亞太,第1期(2013年),頁4~32。\r\n王高成、王信力,「東亞權力變遷與美中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月),頁41~62。\r\n王緝思,「中國的國際地位問題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思想」,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11年7月),頁4~6。\r\n巨克毅,「當前美國的東亞戰略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21期,(2008年),頁19~44。\r\n朱鋒,「“權力轉移”理論評述」,歐洲,第1期(1998年),頁5。\r\n朱鋒,「歐巴馬政府對外戰略調整:評估與展望」,和平與發展, 第1期(2010年),頁3。\r\n任晶晶,「美國軍事新戰略與中國周邊安全新態勢」,黨政論壇,第 9 期(2011 年),頁3。\r\n江湧,「當心世界老二的魔咒」,世界知識,第22期(2010年),頁52~54。\r\n杜丁丁,「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當代世界,(2009年),頁31~33。\r\n沈明室,「美國重返亞太軍事戰略:戰略內涵的觀點」,戰略安全研究,第83期,(2012年3月),頁22~33。\r\n沈明室,「大陸2013年版國防白皮書內容特點與國際反應評估」,展望與探索,第11\r\n卷第5期,(2013年5月),頁26~37。\r\n沈國放,「中國新外交的理念與實踐」,世界知識,第13期(2007年),頁42~44。\r\n汪毓瑋,「對中共研究美國新軍事變革及其影響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2004年),頁23~47。\r\n宋學文,「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3期,(2001年),頁82~114。\r\n宋鎮照、蔡相偉,「亞太經貿開啟雙軸競爭格局之新秩序:RCEP vs. TPP發展之政經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90期,(2012年10月),頁13~24。\r\n李文、何麗娟,「美國戰略東移:理論與實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1期(2012年),頁102~108。\r\n李向陽,「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挑戰」,國際經濟評論,第2期(2012年), 頁12。\r\n李向陽,「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挑戰」,國際經濟評論,第2期(2012年),頁20。\r\n李坤華,「TPP 是怎麼回事?」,紅旗文稿,第23期(2011年),頁38。\r\n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月),頁87 ~103。\r\n辛本健,「安全困境、均勢理論與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1年),頁24~27。\r\n林文隆、周美伍,「從美菲肩並肩軍演看美海軍戰略在南海的進程」,戰略安全研究,第84期,(2012年4月),頁46~55。\r\n林正義,「美國重返東亞的意義」,臺灣新社會智庫協會,第12期,(2010年),頁4。\r\n林正義,「菲律賓處理黃岩島衝突的策略」,戰略安全研析,第85期,(2012年5月),頁12~19。\r\n林廷輝,「龍在陌生海域:中國對太平洋島國外交之困境」,國際關係學報,第30期,(2010年7月),頁57。\r\n林茵璇,「內求穩定,外兼崛起-力塑責任大國正面形象」,中共研究,第43卷第4\r\n 期,(2009年4月),頁4~16。\r\n林桂軍,博鼇亞洲論壇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2012年度報告〈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 75。\r\n林健次,「歐巴馬經濟政策初探」,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1期(2009年),頁21~41。\r\n林麗香,蔡育岱,「全球政治的結構」,國際關係與現勢,(2004年),頁89。\r\n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頁1~32。\r\n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 4~14。\r\n邱坤玄,「構現實主義與中國大陸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頁27~30\r\n邱美榮,「危機管理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2005年)》,頁1~7。\r\n卓慧菀,「中國加入WTO特殊條款暨其對中國出口影響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r\n 52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21~55。\r\n金燦榮,「中國人的美國觀」,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頁17~20。\r\n易憲容,「美國次貸危機的起源、運作及啟示」,風險管理,第2期(2009年),頁3~16。\r\n周方銀,「韜光養晦與兩面下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戰略互動」,當代亞太,第5期(2011年),頁6~26。\r\n周敏凱,孫月-,「後金融危機階段美對華關係新定位與亞太地區安全戰略調整」,國際展望(2011年3月),頁39~57。\r\n周琦、彭震,「中國威脅論成因探析」,湘潭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09年),頁130~133。\r\n季志業,翟崑,「中國與亞洲共同復興之路」,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11年),頁4~11。\r\n帕特裡克•克羅寧,亞伯拉罕•但馬克,「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美中未來合作領域」,現代國際關係,20l0年8月,頁15。\r\n俞正樑,「中國進入戰略挑戰期的思考」,國際觀察,第6期( 2011年),頁2。\r\n胡宗山,國際政治學基礎(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頁210。\r\n胡宗山,國際政治學基礎(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頁318。\r\n胡德坤,「中立美國構建中國海洋周邊的睦鄰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2012年),頁32。\r\n封永平,「大國崛起的安全困境與中日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5 年第 12 期,頁36 。\r\n高景成,「中共開展經濟外交之探析」,中共研究,第39卷第11期,(2005年),頁49~64。\r\n高祖貴,「南海折射中美博新態勢」,人民論壇,第16期,(2011年),頁7 。\r\n高祖貴,「美國在「動盪弧」的戰略利益分析」,美國研究,2005年3月,頁82~98。\r\n高程,「工業化大國崛起模式背後的理性計算——歷史透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國際經濟評論,第5期(2012年),頁127~139。\r\n高程,「認同危機、社會裂痕與美國對外戰略困境」,開放時代,第7期(2012年),頁87~98。\r\n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06年),頁7~13。\r\n翁俊桔、宋鎮照,「2012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泰緬柬三國的政經意涵:修補或挖牆角?圍堵或親善?」,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頁19~33。\r\n孫哲,「美國霸權的發展維度: 歐巴馬征服全球發展戰略評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9年),頁56。\r\n孫莎嵐,「和平的崛起與我國南海政策」,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2005\r\n 年),頁53。\r\n孫學峰,「東亞准無政府體系與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外交評論,第6期(2011年),頁32~48。\r\n孫學峰、徐勇,「泰國溫和應對中國崛起的動因與啟示」,當代亞太,第5期(2012年),頁80~96。\r\n唐彥林,「歐巴馬政府‘巧實力’外交政策評析」,當代亞太,第1期(2010年),頁92~107。\r\n唐彥林,「歐巴馬政府東亞政策的調整及中國的應對」,東北亞論壇,第 2 期(2010 年),頁49 。\r\n袁鵬,「關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12年),頁1~8。\r\n宮力,「美國的霸權焦慮與中國的應對方略」,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2010年),頁14~15。\r\n郭清水,「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4年),頁53~59。\r\n郭淵,「冷戰後美國的南中國海政策」,學術探索(2008年1月),頁27。\r\n郭新寧,「試論軍事外交的概念、定位及功能」,外交評論,第3期,(2009年),頁48~57。\r\n陳一新,「美伊戰爭前後國際體系變遷對美中臺的影響」,國際關係學報,第18期,(2003年),頁147~179。\r\n陳嘉生,「南海新局勢-美國軍事連橫與中共制度突圍」,戰略安全研究,第85期(2012年),頁34~42。\r\n陳積敏,「美國對華戰略認知的演變與中美關係」,外交評論,(2011年4月),頁26。\r\n陳鐵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邊境合作模式的轉變」,東南亞南亞研究,第 1 期(2009年), 頁12。\r\n張文木,「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共國家安全問題」,國際政治與安全,第3期,(2002年),頁4。\r\n張建,「中國周邊外交再思考」,當代世界,第6期(2013年),頁41~43。\r\n張郁慧,「一邊倒的外交戰略與中國對外援助」,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3期,(2011年),頁18~19。\r\n張茜,「淺析奧巴馬東亞戰略的新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2月),頁178~179。\r\n張振江,「亞太自由貿易區: 美國戰略與中國應對」,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4月),頁26。\r\n張書瑋,「中共和平崛起論的轉變與戰略架構意涵」,國防雜誌,第22卷第2期,(2007年),頁85~96。\r\n張登及,「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的美中地緣競逐為例」,政治學報,第45期(2008年),頁116。\r\n張登及,「展望歐巴馬連任後的臺美「中」三邊關係」,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12期(2012年),頁6。\r\n張登及、王似華,「中美建交三十年:北京對美政策與雙邊關係回顧」,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2010年),頁49~76。\r\n張維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頁5~8。\r\n張麗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利益分析」,政治學研究,第3卷,(2009年),頁99~103。\r\n張蘊嶺,「如何認識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當代亞太,第6期,(2003年),頁4。\r\n張蘊嶺,「尋找推進東亞合作的路徑」,外交評論,第6期(2011年),頁10。\r\n康紹邦,「歐巴馬的亞洲新戰略」,黨政幹部文摘,第 12 期(2009 年), 頁27 。\r\n許嘉,「奧巴馬政府弧太安全戰略探析」,和平與發展(2010年2月),頁65。\r\n許嘉,「歐巴馬政府亞太安全戰略探析」,中國評論(2010 年 2 月), 頁27 。\r\n盛斌,「亞太區域合作的新動向:來自競爭性構想的洞察」,國際經濟評論,(2010年,3月),頁 25。\r\n盛斌,「美國視角下的亞太區域一體化新戰略與中國的對策選擇」,南開學報,第4\r\n 期(2010年),頁79。\r\n盛斌,「美國視角下的亞太區域一體化新戰略與中國的對策選擇——透視“泛太平洋戰\r\n 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發展」,南開學報,第4期(2010年),頁28。\r\n盛斌,「美國視角下的亞太區域一體化新戰略與中國的對策選擇———透視“泛太平洋\r\n 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的發展」,南開學報,(2010年,4月),頁37。\r\n程慧,淺談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商場現代化,2010年9月(下)),頁15。\r\n黃引珊譯,Richard Halloran著,「中共軍事戰略與準則」,國防譯粹七月號,(2009年),頁44。\r\n黃朝翰,「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經濟新秩序正在浮現」,亞太經濟,第5期,(2012年),頁3~6。\r\n楊丹志,「東亞安全困境及出路」,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3年),頁22~27。\r\n楊昊,「弱勢領導權對於東協核心地位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86期(2012年),頁36~44。\r\n楊毅,「淺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際展望,第 4 期(2010 年),頁19 。\r\n葉海林,「動態平衡而非靜態穩定:中國應對南海主權爭端的策略性目標」,國際戰略研究報告,第3期(2012年),頁27~29。\r\n賈浩,走向何方?一歐巴馬政府戰略重心東移2.0(周邊出版社,2012年11月),頁1~6。\r\n楚樹龍、方力維,「中美關係的長期走勢」,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2010年),頁20~24。\r\n楚樹龍、陳松川,「美國在走向衰退嗎?」,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2011年),頁1~5。\r\n趙文衡,「東協與中共成立自由貿易區初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2期(2002年2月),頁107。\r\n趙文衡,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6期(90年6月),頁35~38。\r\n趙友法,國際安全新態勢與中國外交新應對(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5月版),頁325~336。\r\n趙可金,「理性解讀中國威脅論」,學習月刊,第5期,(2006年),頁16~18。\r\n趙明昊,「\"重返\"還是\"重構\":試析當前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當代世界(2010年12月),頁4~8。\r\n趙春山,「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第45期第12卷(2011年),頁71~84。\r\n趙春山,「從中國大陸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1998年),頁1~11。\r\n趙穗生,「中美應共同謀求世界權力天平\"新的均衡冶\"」,學術前沿,第9期(2013年),\r\n 頁9~10。\r\n熊玠,「解讀歐巴馬走訪東亞及中共之用意與成效並臆測對未來之影響」,海峽評論,第228期,頁14。\r\n蔡東杰,「關於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18。\r\n蔡東杰,「當前東亞霸權結構的變遷發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9期,(2005年),頁101~121。\r\n蔡鵬鴻,「亞太區域架構變動的現狀與前景」,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13年),頁9。\r\n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究,第2期(2008年),頁25~34。\r\n劉友法,「未來10年中國周邊經濟安全形勢及對策思考」,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12年),頁87。\r\n劉昌黎,「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發展與困境」,國際貿易,(2011年,1月),頁14。\r\n劉重力、楊宏,「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東亞地區FTA戰略的影響——機遇TPP合作視\r\n 角的分析」,東北亞論壇,第5期(2012年),頁48~58。\r\n劉卿,「美越關係新發展及前景」,國際問題研究,第 2 期(2012 年),頁 91 。\r\n劉慶順譯,Mark O.Yeisley著,「兩極體系、代理戰爭,以及中共崛起」,國防譯粹,第39卷第3期,(2012年) ,頁53。\r\n歐陽嘉惠譯,J.Randy Forbes著,「論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國防譯粹,第40卷第2期,(2013年),頁79。\r\n賴怡忠,「中共十八大後美中競合關係之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11月),頁35~44。\r\n賴怡忠,「歐巴馬時代的美國-亞太關係展望」,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1期,(2009年),頁43~79。\r\n賴榮偉,「攻勢現實主義與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發展」,育達科大學報,第35期(2012年8月),頁75~102。\r\n閻學通,「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1期(2012年),頁32~33。\r\n盧靜,「美國智庫對當前中美關係的評析綜述」,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10年),頁41~49。\r\n謝志淵,「從國家安全角度探討中共國家利益」,中共研究,第36期第3卷,(2002年),頁37~49。\r\n謝奕旭,「美國2013年大陸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的解讀與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6期(2013年),頁16~22。\r\n鞠海龍,「美國歐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究」,當代亞太,第3期(2011年),頁97~112。\r\n韓永,「中國第一艘航母誕生記」,中國新聞週刊,第30期,(2011年),頁 25。\r\n羅會鈞,「美國重返東南亞的中國因素與中國的戰略應對」,東南亞研究,第5期(2011年),頁58。\r\n\r\n三、碩博士及研討會論文\r\n王怡婷,「美國對中國崛起之認知分析:1992~2009年」,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r\n王治平,「中共南海政策演進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07年)。\r\n田燕平,「中國「和平崛起」思維與在東亞地區的實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r\n李志剛,「中國大陸處理南海爭端的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r\n康崇旗,「中國崛起:美國認知與中美戰略互動」,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9年)。\r\n陳仁欽,「冷戰後美中權力關係之硏究 : 以權力轉移理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硏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r\n陳金龍,「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的東亞安全政策一以南海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r\n張皖民,「美印戰略夥伴與中共區域強權之互動」,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r\n張漢平,「冷戰結束後中共地緣政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r\n馮嘉惠,「冷戰後美國對中國戰略態勢之研究-兼論雙邊軍事交流」,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r\n鄭秋明,「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南海戰略互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r\n劉濤,「南海爭端對中國和平發展影響探悉」,吉林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r\n劉劭儀,「中共海權發展與亞太區域安全-對南海周邊國家爭議之探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r\n歷安東,「美國「反介入/區域阻斷」軍事戰略概念與中國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比較」,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系碩士論文,(2011年)。\r\n\r\n四、週刊、雜誌、報紙\r\n中美亞太事務磋商並非搞中美共治,人民日報,2013年8月25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8/01/CH1008010001.htm〉(檢索日期:2013年8月13日)。\r\n中美實力消長與兩岸關係,中央日報網路報,\r\n〈http://news.sina.com.cn/c/2011-06-25/074622703518.shtml〉(檢索日期:2013年8月15日)。\r\n美官員:因應中國軍力擴張新形勢,美國之音中文網,2006年3月17日,\r\n〈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6-03/w2006-03-17-voa12.cfm〉 (檢索日期:2013年9月29 日)。\r\n美軍六成空軍海外軍力部署亞太,星島日報,2013年3月17日,\r\n〈http://www.singtao.com/breakingnews/20130602b110208.asp〉(檢索日期:2013年10月4日)。\r\n香格里拉對話:中共軍方挑戰美防長,多維新聞,2013年3月17日,\r\n〈http://national.dwnews.com/big5/news/2013-06-01/59206070.html〉(檢索日期:2013年10月3日)。\r\n陳一新,名家-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旺報,2012年6月21日,\r\n〈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2062100513.html〉(檢索日期:2013年9月24日)。\r\n專家:G20實質上為G2中美博弈『貨幣戰爭』,中國日報,2013年9月24日,\r\n〈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overseamedia/chinesedaily/20090331/142993805.html〉\r\n(檢索日期,2013年9月24日)。\r\n實力消長影響中美關係,中國窗,2011年1月20日,\r\n〈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1-01/20/content_2676160.htm〉(檢索日期:2013年9月 28日)。\r\n「聯合國稱中國已繳清7490 萬美元聯合國會費」,光明日報,2011年10月3日。(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6日)。\r\n\r\n五、網路\r\n「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全文」,中工網,2011年3月28日, (http://big5.workercn.cn/finance.workercn.cn/c/2011/03/28/110328073713411758577.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3日)。\r\n「2012年11月19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12年11月19日,\r\n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fyrbt_602243/jzhsl_602247/t990547.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7日)。\r\n中美防長:尊重彼此領土完整,中央社新聞網,2011年1月10日, (http://history.n.yam.com/cna/china/201101/20110110992027.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之路」,人民日報,2013年07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7/10/c16470946_5.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8日)。\r\n「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力推雙邊關係穩定發展」,新華網,2012年5月5日,\r\n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5/05/c_123082866_2.htm)(檢索日期:2014年1月13日)。\r\n中美關係,中國國情網,2012年2月13日,\r\n (http://guoqing.china.com.cn/2012-02/13/content_24622536.htm)(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中國不應缺席TPP,FT中文網,2013年6月18日,\r\n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0933?full=y)(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1日)。\r\n「中國成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中國網,2010年4月27日,\r\n(http: //news. china. com.cn /rollnews /2010-04/27/content_ 1814092. htm)(檢索日期:2014年1月25日)。\r\n『中國「走出去戰略」之分析:跨世紀中國經濟的轉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2008年8月26日,(http://www.npf.org.tw/post/2/4589)(檢索日期:2014年1月10日)。\r\n「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新華網,2011年9月6日,\r\n(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3日)。\r\n「中國的新多邊主義外交」,大公網,2008年6月17日,\r\n(http://www.takungpao.com/news/08/06/17/ZM-920664.htm)(檢索日期:2014年1月10日)。\r\n「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接入列」,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部網,2012年9月25日,(http://hk.huaxia.com/xw/dlxw/2012/09/3015437.html)(檢索日期:2014年2月11日)。\r\n中國海軍建設轉型以備戰,新浪網,2011年12月19日,\r\n(http://news.sina.com.cn/c/sd/p/2011-12-19/145923656776.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1日)。\r\n「中國副外長:全力打造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中國新聞網,2013年3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2-31/5685376.shtml)(檢索日期:2014年1月27日)。\r\n「中國與亞洲:戰略穩定與繁榮共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4年4月11日, \r\n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hengce/2014-04/11/content_2657191.htm)(檢 索日期:2013年11月27日)。\r\n中國與東盟:建設自由貿易區首選合作夥伴,中國評論新聞網,2013年11月9日,\r\n (http://hk.crntt.com/doc/1028/5/4/0/102854062.html)(檢索日期:2014年1月25日)。\r\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相互尊重擴大合作 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係之路,2013年3月14日,(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 www.fmcoprc.\r\ngov.mo/chn/szyw/t1021466.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6日)。\r\n「日本如何包圍中國」, 黨建網,2014年1月30日, (http://dangjian.com/gjgc/201401/t20140130_1726364.s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7日)。\r\n王鳴鷗:「美國重返亞洲帶領諸國圍堵中國」,華夏經緯網,2011年4月21日,\r\n (http://www.huaxia.com/thjsgc/jsgcwz/201 I/04/2383041.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1日)。\r\n王緝思,「求同存異,穩定大局 (專論)—紀念中美『上海公報』發表30周年」,人民日報,2002年2月28日,(http://data.people.com.cn)(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4日)。\r\n「布萊爾稱中國實力將可與美國匹配 敦促西方抗衡」,環球時報,2011年07月27日,(http://www.sina.com.cn)(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9日)。\r\n立悟,「蓋特納國會作證呼籲人民幣大幅持續升值」,新浪財經網,2010年09月16日,(http://finance.sina.com.cI∥_i/20100916/2244867l 180.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5日)。\r\n「年終報導:2010年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基本成型」,新浪網,2010年12月15日,(http://news.sina.cn/o/2010-12-30/163621735920.3lI)(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5日)。\r\n「年終報導:2010年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基本成型」,新浪網,2010年12月30日,\r\n(http://news.sina.Ⅲ.en/o/2010一12—30/163621735920.dl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5日)。\r\n「防墜崖協議 分段強行減債」,世界新聞網站,2013年3月6日,(http://article.wn.com/view/WNAT1e836b3bf2f8f39e4cd1c9cef7fc464d/)(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4日)。\r\n宋鎮遠,「美國勢力重返東南亞對區域權力秩序的衝擊」,海峽評論,2010年9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237-7954.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6日)。\r\n「亞太軍演環繞中國周邊舉行,美專家:防備中國等新興勢力崛起」,中國時報,2010年7月5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news/ausdaily/20100704/18371618372. 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0日)。\r\n亞太國家心態復雜看美國新軍事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2012年1月11日,(http://www.mod.gov.cn/big5/intl/2012-01/11/content_4336613.htm)(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亞洲金融危機,維基百科,\r\n(http://wiki.mbalib.com/zh-tw/%E4%BA%9A%E6%B4%B2%E9%87%91%E8%9E%8D%E5%8D%B1%E6%9C%BA)(檢索日期:2014年2月11日)。\r\n「美日印首次舉行三邊對話」,人民網,2011年12月20日,\r\n (http://www.people.com.cn/)(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r\n「美英法靠航母“炫武”」,新浪網,2012年11月27日,\r\n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chinanews/20121127/18143998835.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5日)。\r\n「美軍落實“亞太重心”分析:將增派艦船強化軍演」,央視網,2012年11月13日,(http://big5.cntv.cn/gate/big5/news.cntv.cn/military/20121113/104639.shtml)(檢索日期:2014年1月25日)。\r\n「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考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7月9曰,\r\n(http://www.zhgpl.com/doc/1017/5/9/9/101759945.html? &kindid=0&docid=101759945)(檢索日期:2014年4月12日)。\r\n「美國打造全面競逐亞太“前沿部署外交”」,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2月3日,\r\n(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2/6/4/101526418.html? docid=101526418)(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8日)。\r\n『美國在防核擴散問題上「玩火」』,華夏經緯網,2010年8月23日,\r\n(http://big5.huaxia.com/thjq/jswz/2010/08/2051200.html)(檢索日期:2014年5月27日)。\r\n「美國全球戰略重心“巧妙”東移 中國須積極應對」,中國網,2009年4月23日, \r\n(http://big5.china.com.cn/ 2009-04-23)(檢索日期:2013年4月19日)。\r\n「美國防部中共軍力報告揭示中美兩大軍事摩擦謎底」,人民報,2009年3月28日,(http://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9/3/28/50159b.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4日)。\r\n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影響,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3月13日,\r\n(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2/6/8/102026855_2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026855&mda te=0313000955)(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美國重返亞洲之路將面臨的挑戰」,美國之音,2012年10月24日, (http://www.voacantonese.com/articleprintview/1531549.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1日)。\r\n「美國東亞戰略調整:人為製造的短暫興旺」,觀點中國網,2011年2月17日, \r\n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73_11773.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7日)。\r\n「美國軍售年收入達130億美元70%流向亞洲地區」,新華網,2007年3月5日,\r\n(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檢索日期:2014年3月19日)。\r\n「美國財政懸崖逼近 全球嚴陣以待」,國際眺望網站,2012年12月6日,(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ebook258/b3.pdf)(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4日)。\r\n「美國高調插手南海制衡中國」,新華網,2010年9月2 6日,\r\n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6/c_12606618.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7日)。\r\n美國國務院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事務局,「美國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在21世紀實現增長與繁榮」,美國國務院網,2011年5月1日,(http: / /photos. state. govlibraries/amgov /294130 /tsangk PEC%20One%20Pager%202010.pdf)(檢索日期:2014年1月25日)。\r\n「美國強推TPP協議 亞太或分裂成兩大陣營」,大紀元網,2011年11月13日,\r\n(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1/13/n3428934.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2日)。\r\n「美越將在南中國海域舉行聯合軍演」,BBC中文網,2010年8月10日,\r\n(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8/100810_usvietnam.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0月9日)。\r\n美國擬以TPP取代APEC 成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鉅亨網,2011年11月14日,\r\n(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1114/KE0DPBOIP2L9F.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2日)。\r\n「美媒︰2015年中美兩國軍費開支不相上下」,環球網,2012年01月12日,\r\n(http://news.creaders.net/us/newsViewer.php?nid=500948&id=1122248)(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7日)。\r\n為何只談“中國威脅”不談“印度威脅”,華夏經緯網,2012年4月6日, (http://big5.huaxia.com/thjq/jswz/2012/04/2804750.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8日)。\r\n胡錦濤,「同舟共濟共創未來—在第64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新華網,2009年9月24日,(http://news. xinhuanet. com/world /2009 - 09 /24 /content_ 12103701. Htm)(檢索日期:2014年 1月24日)。\r\n胡錦濤就進一步推進中美關係發展提五點主張,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11月17日,(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3/9/6/101139671.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39671)(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泰國軍方敲定購買美國升級版黑鷹武裝直升機」,東方網,2006年4月19日, \r\n(http://mil.eastday.com/)(檢索日期:2013年4月19日)。\r\n「馬媒:美軍不會袖手旁觀某大國在南海為所欲為」,人民網,2010年6月18日,\r\n(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1899778.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6日)。\r\n袁鵬,「關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12年5月12日,(http://big5.qstheory.cn/gj/zgwj/201208/t20120827_177828.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7日)。\r\n徐禕珉,「911後的中美關係格局」,星島環球網,2006年9月11日,\r\n(http://www.stnn.cc:82/xuyi-min/200801/t20080130_723235.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3日)。\r\n「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改革中國份額暫居第6」,中國新聞網,2011年3月4日,(http://www. inanews.com/cj /2011 /03-04 /2882932. Shtml)(檢索日期:2014年1月27日)。\r\n習近平在中美建交30週年紀念晚宴上的講話,中國網,2009年1月13日,\r\n(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SinoUS30/content_17097573.htm)(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2日)。\r\n「習近平籲美:東海、南海問題應公允」,人間福報網,2014年3月26日,\r\n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42446)(檢索日期:2014年1月17日)。\r\n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和平發展新思路,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年12月1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2/1221/c352852-19972191.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1年9月6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1-09/06/content_1941204.htm)(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陳季冰,「解讀“佔領華爾街”運動」,財經網,2011年12月2日,\r\n(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364-27104.Shtml 2011-12-02)(檢索日期:2014年1月25日)。\r\n張文木,「朝韓衝突背後:美國重返亞洲意味著什麼」,中國企業家網 ,2010年12月29日,(http://www.iceo.en/shangye/11412010/1229/206245 3.Shtnd)(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5日)。\r\n曾復生,「美空海一體戰應對陸反介入」,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2011年10月4日,(http://www.npf.org.tw/post/3/9761)(檢索日期:2014年3月19日)。\r\n越南強調擁有南沙和西沙群島主權,並警告不會容忍侵略行為。此外,越南也對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充軍力表示歡迎,BBC中文網,2011年6月5日,\r\n(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06/110605_vietnam_warn_china.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新面孔、新議題、新契機—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前瞻」,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3年7月9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3-07/09/content_2443549.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7日)。\r\n新頭銜?中國稱已成世界最大貿易國家,BBC中文網,2014年1月10日,\r\n(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1/140110_linda_china_trade.shtml)(檢索日期:2014年1月25日)。\r\n楊潔篪,「期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國日報, 2013年3月9日,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3/130309_china_npc_yang_sino-us.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4日)。\r\n楊潔篪:新形勢下中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國際在線新聞網,2013年8月16日,\r\n(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2071/2013/08/16/3365s4219949.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5日)。\r\n管淑平,「制衡中國美與東協簽署友好條約」,自由電子報,2009年7月22日\r\n(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2/today-int1.htm)(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7日)。\r\n管淑平,「制衡中國美與東協簽署友好條約」,自由電子報,2009年7月22日,(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320778)(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6日)。\r\n管淑平,「制衡中國美與東協簽署友好條約」,自由電子報,2009年7月23日,\r\n(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2/today-int1.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0日)。\r\n趙祥亨,「從圍堵政策看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以美國的軍事外交為例」,中國社會科學網,2012年9月3日,(http://www.cssn.cn/30/3005/300507/201209/t20120910_63286.s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10日)。\r\n趙學亮,「歐巴馬在日本演講稱‘美國是太平洋國家」,環球網,2009年11月16日,(http://www.huanqiu.com/r011/20091116/632260.html)(檢索日期:2014年1月25日)。\r\n構建中美新型軍事關係面臨歷史機遇,華夏經緯網,2013年6月14日,\r\n(http://big5.huaxia.com/thjq/jsxw/dl/2013/06/3379611.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對於中國周邊環境和周邊外交政策的探討,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年2月16日,\r\n(http://hk.crntt.com/doc/1029/5/2/9/102952919_2.html?coluid=33&kindid=545&docid=102952919&mdate)(檢索日期:2013年12月8日)。\r\n「歐巴馬:中國在人民幣問題上未盡全力」,鳳凰財經網,2010年9月21日,\r\n(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eial/excmzlo`20100921/2645935.shl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5日)。\r\n「歐巴馬主張“重返”東南亞 美插手南海轉為高調」,鳳凰網,2010年7月31日,\r\n(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7/31/1865308_1.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6日)。\r\n「歐巴馬表態談匯率:中國應該讓人民幣升值」,深圳新聞網,2010年09月23日, \r\n(http:///finance.qq.corn/a/20l009231000303.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5日)。\r\n「歐巴馬宣示全力關切亞太利益」,路透社,2011年11月17日, (http://hk.news.yahoo.com/%E6%AD%90%E5%B7%B4%E9%A6%AC%E5%AE%A3...)(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1日)。\r\n「輪胎特保案:美國開了壞先例」,中國網,2009年9月14日,\r\n(http://big5.china.com.cn/economic/txt/2009-09/14/content_18520315.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5日)。\r\n鄭必堅,「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亞太是機遇而非威脅」,新浪網,2004年4月25日,\r\n(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425/0238737159.s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4日)。\r\n劉世忠,「解讀『香格里拉對話』」,台灣公論報, 2011年6月24,\r\n(http://www.taiwantribune.com/op-ed/2011/06/24/2345p02-2/)(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4日)。\r\n『「戰略保證」:一個中美關係新詞引發的遐想』,中國網,2009年11月13日,\r\n(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11/13/content_18880057.htm)(檢索日期:2013年11月27日)。\r\n「聯大召開 美聚焦伊朗敘利亞」,中央社新聞網,2013年9月24日, \r\n(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9240009-1.aspx)(檢索日期:2014年5月27日)。\r\n「聯合報:李光耀稱“後美國時代”或再等30年」,人民網,2010年05月18日,\r\n(http://world.people.com.cn/GB/11626417.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5日)。\r\n「CAFTA的發展方略——TTP和RCFP視角」,中國評論新聞網,2013年9月15日, \r\n(http://hk.crntt.com/doc/1027/4/1/0/102741091.html)(檢索日期:2013年11月17日)。\r\nLeon Panetta,”SecretarY of Defense,Remarks Delivered at theShangri- La Dialogue in Singapore,”2012年11月2日, \r\n(http://www.de-fense. gov /transcripts /transcript. Aspx? transcriptid = 5049)(檢索日期::2014 年 1 月 15 日)。\r\nNinan KoshY,“India: Linchpin of Asia Pivot? – AnalYsis,” 2012年11月27日,\r\n(http://www. Eurasiareview. com /23092012-india-linchpin-of-asia-pivot-analYsis /)(檢索日期: 2013 年 11 月 20 日)。\r\nTPP對中國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中國評論新聞網,2013年11月3日,\r\n(http://hk.crntt.com/doc/1028/4/1/6/102841677.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2日)。\r\nTPP對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中國經濟時報網,2013年12月9日,\r\n(http://big5.ce.cn/gate/big5/blog.ce.cn/html/14/115014-1842595.html)(檢索日期:2014年2月11日)。\r\nTPP擴容或衝擊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國評論新聞網,2013年3月28日,\r\n(http://hk.crntt.com/doc/1024/8/4/4/102484475.html)(檢索日期:2014年2月11日)。\r\n\r\n貳、譯著\r\n卜睿哲(Richard C. Bush),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The Perils of Proximity: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臺北:遠流,2012年)。\r\n卜睿哲(Richard Bush)著,林添貴譯,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Uncharted Strait: The\r\nFuture of China-Taiwan Relations)(臺北:遠流,2013年)。\r\n文正仁著,李春福譯,中國崛起大戰略──與中國知識精英的深層對話(北京:世界知\r\n識出版社,2011年)。\r\n甘皓森(Roy Kamphause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解讀共軍兵力規模(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年)。\r\n李德‧哈特著,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r\n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中信出版社,2012年)。\r\n伯納德.柯爾(Bernard D.Cole)著,翟文中、羅倩宜譯,海上長城-走向21世紀的中國\r\n海軍(The Great Wall at Sea: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老戰友文化,2006年)。\r\n肯尼士‧華爾滋著,信強譯,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r\n阿倫‧弗里德伯格(Aaron L. Friedberg)著,洪漫、張琳、王宇丹譯,中美亞洲大博弈(China, \r\nAmerica,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年)。\r\n法理德‧札卡瑞亞著,杜默譯,(The Post-American World)後美國世界(臺北:城邦文化,2008年)。\r\n洛克(Lawrence F.Locke)、史皮爾杜梭(Waneen Wyrick Spirduso)、席佛曼(Stephen J.Silverman ) 著,項靖等譯,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d Proposals﹐4thed)(永和市:韋博文化,2002年)。\r\n美國國防部編,黃文啟譯,2010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台北:史政編譯室,民國99年)。\r\n約瑟夫‧奈著,劉華譯,美國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Bound to Lead: \r\n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r\n珍妮‧克萊格(Jenny Clegg)著,葛雪蕾、洪漫、李莎譯,中國的全球戰略:走向一個多極世界(China’s Global Strategy: Toward a Multipolar World)(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r\n馬丁‧雅克著,王瑾譯,「中國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以國家為例」,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第4期(2011年)。\r\n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著,洪漫、于卉芹、何衛寧譯,戰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北京: 新華出版社,2012年版)。\r\n兹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洪漫、于卉芹、何衛寧譯,戰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Strategic Vision: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年)。\r\n埃里克‧安德森(Eric C. Anderson)著,葛雪蕾、洪漫、李莎譯,中國預言:2020年及以後的中央王國(China Restored: The Middle Kingdom Looks to 2020 and Beyond)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r\n理查德‧羅斯克蘭斯(Richard Rosecrance)、顧國良主編,力量與克制:中美關係的共同願景(Power and Restraint: A Shared Vision for the U.S. – China Relationship)(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年)。\r\n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 : 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r\n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郭家琪、余佳玲、方淑惠、林宜瑄譯,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r\n瓊斯(Handel Jones)著,Chinamerica: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陳儀譯,(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r\n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p. 55-68; 林宗達,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之評析。\r\n\r\n参、英文\r\n一、專書\r\nAileen San Pablo-Bavier, (E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Philippine Perspectives.\r\n(Quezon City:Philippine-China Development Resource Center, 1992).\r\nBarack Obama, 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Suntory Hall (November 14,2009)\r\nBernstein, Richard. & Munro, Ross H.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r\nA. Knopf,1997).\r\nChih-Yu Shih, The Spiri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A Psychocultural View (New York: St. \r\n Martin Press, 1991).\r\nDavis M. Lampton, “ Greater China and American Security,” in Thomas A. Metzger and \r\n Ra-mon H.Myers eds., Greater China and U.S. Foreign Policy (Ca-lif: Hoover \r\n Institution press., 1996).\r\nGertz, Bill. The China Threat: How the People’s Republic Targets America (Washington DC: \r\n Regnery,2000).\r\nGuan, Kwa Chong and Skogan Johrv A, Maririme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Londaand \r\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r\nHarding, Han"y.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r\n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r\nJames A. Baker III, The Politics of Diplomacy—Revolution, War and Peace, 1989-1992\r\n (New York:G.PPutnam’s Sons, 1995).\r\n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Press, \r\n 2001)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0).\r\nKissinger, Henry. On China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11).\r\nKupchan, Charles.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r\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07).\r\n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2001).\r\nRamo, Joshua Coo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r\nTammen, Ronald L. et al.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r\n Chatham House,2000).\r\nUS DoD, Susl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liesfor 21, Century Defense \r\n (Washington D.C.: US DoD,2012).\r\n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Power: The U.S. in a Chaotic World (New \r\n York: The New Press, 2003).\r\nWu Shicun and Zou Keyuan,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Lancashire \r\n Ashgate,2009).\r\n\r\n二、期刊論文\r\nBeckley, Michael. “China’s Century? Why America`s Edge Will Endure.” International \r\n Security, Vol. 36, Issue 3 (Winter 2011/12), pp. 41-78.\r\nBergsten, Fred. “A Partnership of Equals: How Washington Should Respond to China’s \r\n Economic Challenge.” Foreign Affairs, Volume 87, 2008(4), pp. 57-69.\r\nBruce J. Dickson,“Updating the China Model,”The Washington Quarterly(Fall 2011),pp. \r\n 54-55.\r\nBrzezinski, Zbigniew. & Mearsheimer, John J. “Clash of the Titans.” Foreign Policy, Issue \r\n 146 (Jan/Feb 2005), pp. 46-50.\r\nDean Cheng and Bruce Klingner,“Defense BudgetCuts Will Devastate America`s \r\n Commitment to the Asia-Pacific,”The Heritage Foundation(December 6,2011),pp. 2-3.\r\nDiane Mauzy and Brain Job, “U.S.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Limited Re-engagement \r\n afterYears of Benign Neglect,” Asian Survey, Vol.47, No.4 (2007),pp.622-641.\r\nEvan A.Feigenbaum,Robert A.Mamfmg,“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ew Asia,”Council \r\n onForeign Relations(2009),pp.4.\r\nFravel, M. Taylor. “China’s Attitude toward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since 1989.” Asian \r\n Survey,Vol. 36, No. 11 (Nov. 1996), pp. 1103-1104.\r\nFriedberg, Aaron. “Bucking Beijing: An Alternative U.S. China Policy.” Foreign Affairs,\r\nVol.91, No. 5(Sep/Oct 2012), pp. 48-58\r\nHuisken, Ron. “The Road to War on Iraq.” Canberra Papers on Strategy and Defense, No. \r\n 148, pp. 55,\r\nHuntington, Samuel P . “Clashes of Civi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r\n (Summer 1993), pp.22-49.\r\nIkenberry, John G. “The Future of the Liberal World Order: Internationalism after America.” \r\n Foreign Affairs, Vol. 90, No. 3 (May/ June 2011), pp. 56-68.\r\nJohnson, Alastair Iain.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Issue \r\n 4 (Spring 2003), pp. 5-56.\r\nKrasner, Stephan D.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r\n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1982, pp. 185-205.\r\nLi, Eric X. “The Life of the Party: The Post-Democratic Future Begins in China.” Foreign \r\n Affairs, Vol.92, No. 1(Jan/Feb 2013), pp. 34-46.\r\nMark E. Manyin and others, “Pivot to the Pacific?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Rebalancing\r\n "Toward Asia, pp.6.\r\nMark E. Manyin and others, Pivot to the Pacific?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Rebalancing\r\n "Toward Asia(Washington, D.C.: CRS, 2012), pp.4.\r\nMearsheimer, John J. “China’s Unpeaceful Rise.” Current History, April 2006, pp. 160-162.\r\nMiller, Ken. “Coping With China`s Financial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89, No. 4 \r\n (Jul/Aug 2010), pp.96-109.\r\n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n Review, No.62(Fall 1992), pp. 10-16.\r\nNye, Joseph S. “China’s Rise Doesn’t Mean War.” Foreign Policy, Issue 184 (Jan/Feb 2011), \r\n pp. 66.\r\nNye, Joseph S.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89, No. 6 (Nov/Dec, \r\n 2010), pp. 2-12.\r\n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r\n Century Defense, pp.2.\r\n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r\n Century Defense (Washington, D.C.: DOD, 2012), pp.1-2.\r\n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r\n Century Defense, Ferguson, Niall. “Chimerica’ is Headed for Divorce.” Newsweek, Volume 154, No. 9 (August 2009), pp.56.\r\nPaul, T.V. “Soft Balancing in the Age of U.S. Prim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0, No.1\r\n (Summer 2005), pp. 46-71.\r\nPei, Minxin. “The Dark Side of China’s Rise.” Foreign Policy, Issue 153 (March/April \r\n 2006), pp.32-40.\r\nPosen, Barry R. “Emerging Multipolarity: Why Should We Care?” Current History, \r\n November 2009, pp.347-352.\r\nQuoted from Michael McDevitt, “Taiwan: The Tail that Wags Dogs,” Asia Policy, No. 1\r\n ( January 2006), pp. 87.\r\nRobert Gilpin,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War,”The MIT Press, The Journal of \r\n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18, No.4(Spring, 1988),pp.591.\r\nRobert J. Ar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Long Haul,” Pol\r\n 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 125, No. 3(2010) , pp.366.\r\nRoss, Robert S. “Assessing the China Threat.”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 81 (Fall 2005), pp. \r\n 81-87.\r\nRoss, Robert S. “The Problem with the Pivot.” Foreign Affairs, Volume 91, Issue 6 (Nov/Dec \r\n 2012), pp.70-82.\r\nRuggie, John G.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echnology: Concepts and Trends.” \r\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9, No. 3, 1975, pp. 557-583.\r\nSuettinger, Robert L. “The Rise and Descent of ‘Peaceful Rise’.”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r\n No.12 (Fall 2004), pp. 1-10.\r\nSuzanne Nossel, \"Smart Power\",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4), pp.132.\r\nThe White House,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may1 2010), pp1.\r\nThomas G. Mahnken and others, Asia in the Balance: Transforming US Military Strategy in \r\n Asia (Washington,D.C.: AEI, 2012), pp.3.\r\nWen-Lung Laurence Lin, “The U.S. Maritime Strategy in the Asia-Pacific in Response to the \r\n Rise of a Seafaring China,”Issues & Studies 48, No. 4 (December 2012), pp.171.\r\nWohlforth, William. “Unipolarity, Status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 Power War.” World \r\n Politics, Vol.61, No. 1 (Dec 2008), pp. 28-5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101922005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2200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