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313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曾守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楊雅雯zh_TW
dc.creator楊雅雯zh_TW
dc.date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0-01T05:41:31Z-
dc.date.available2014-10-01T05:41:31Z-
dc.date.issued2014-10-01T05:41:31Z-
dc.identifierG097151005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313-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7151005zh_TW
dc.description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針對唐順之各階段的文學思想與自我型態進行考察,著力於各階段的\n轉折以及文學與自我型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就文學思想而言,釐清唐順之從謹守法度到道德文學,再至本色精神的轉變,尤其著力於對文、法、道的思考,並說明其中涉及的文學典範轉移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至於自我型態方面,就文獻的梳理將之分為「外馳型」、「取消型」、「超越型」,闡述唐順之從外馳的價值觀,轉入內主的自我根源,從追求他人認同、去欲的強烈手段,最終發展出與文學「本色論」相呼應的「天機說」,在文學與自我境界上都有進一步的提升。\n本論文藉由唐順之的個案研究,鏡射出整體明代中期的文學發展,為前七子後期的「理學思潮」,提供了具體的範例,以此對應出此時存在於士人間「棄文入道」的思考;重新反省唐宋派與前後七子的關係。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復古文學」的疆界,建構出明代中期文學批評的圖像。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緒論 1\n第一節、研究動機 3\n一、本文原因動機 3\n二、本文目的動機 7\n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 11\n一、正嘉時期思潮變動的面貌 12\n二、唐順之文學思想的分期 13\n三、唐順之思想轉變的原因 15\n四、唐順之轉變的意義與價值 16\n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文獻 17\n第四節、研究進路 23\n第五節、唐順之文學思想之分期 26\n一、三階段的分期時間 26\n二、三階段的發展辨正 31\n第二章、著意外求的執著 34\n第一節、中舉前的八股文成就 36\n一、謹守文學法度的書寫型態 38\n二、回應簡古格高的時代需求 43\n三、「以古文為時文」的內涵論證 47\n第二節、追隨李夢陽的古文主張 51\n一、寄託於法度的模擬文學 54\n二、重視意象的審美效果 56\n三、文學典範的繼承與轉移 56\n第三節、「外馳型」自我 58\n一、意氣昂揚慷慨激盪的志慨 60\n二、重視人我互動的「關係取向」 65\n三、爭取「外王」的開展空間 70\n第三章、道德理性的突破 74\n第一節、中舉後的八股文成就 79\nㄧ、疏導創作態度 79\n二、重視創作精神 82\n三、創作具體作品 83\n第二節、「道德文學」的建構 85\n一、從「篇篇成誦」到「不足饑飽千人」的質疑 87\n二、 重質輕文的創作調整 92\n三、 文學典範的轉移 97\n第三節、「取消型」自我 103\n一、內聖思想的歸根與主靜 106\n二、「道德我」與「客體我」的對立與對話 110\n三、「由迷轉悟」的發展歷程 116\n四、以寡欲靜坐作為提升手段 119\n第四章、死中求活的姿態 126\n第一節、道學家與古文家的會通 130\n一、建立文學批評的客觀視野 131\n二、重視作者主體之「本色」 137\n三、以精神為主體的通觀視野 144\n第二節、「超越型」自我 148\n一、從「歸根」到天機朗現 149\n二、悟的持進與自信 154\n三、超越動靜的自我提升 157\n四、安然穩健的生命姿態 162\n第五章 結論 166\n第ㄧ節、回顧與反思 166\n一、生命歷程的提升 166\n二、創作主體的變化 168\n三、物我關係的調適 170\n四、文道關係的分合 171\n第二節、前瞻與展望 172\n一、朗現明代文學的變動樣貌 173\n二、釐清唐宋派與唐順之的關係 173\n三、拓展復古文學的疆界 175\n徵引及參考資料 176\n附錄:唐順之會試文與四書文比較表 184zh_TW
dc.format.extent2763502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1510051en_US
dc.subject唐順之zh_TW
dc.subject文學思想zh_TW
dc.subject自我型態zh_TW
dc.subject本色zh_TW
dc.subject天機zh_TW
dc.title迷與悟:唐順之文學思想的轉變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n\n1. 司馬遷著、韓兆琦譯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n2. 曾敏行:《獨醒雜志》清乾隆鮑廷博校刊\n3. 黃庭堅:《山谷全集》據仿宋刻本校刊\n4. 程頤、程顥:《二程外書》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n5. 朱子:《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印行,1973,據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影印\n6. 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n7. 李夢陽:《空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版\n8. 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n9. 王陽明:《傳習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n10. 王陽明:《傳習錄》臺北:金楓出版,1987\n11. 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n12. 李開先:《李開先全集》文化藝術出版社\n13. 楊慎:《升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版\n14. 李樂:《見聞雜記》,臺北:新興出版社,1987\n15. 茅坤:《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n16. 唐順之:《文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n17. 唐順之:《史纂左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n18. 唐順之:《右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n19. 唐順之:《兩晉解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n20. 唐順之:《兩漢解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n21. 唐順之:《武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n22. 唐順之:《唐荊川文集》明萬曆元年(1573)純白齋重刊本\n23. 唐順之:《唐荊川先生文集》明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無錫安如石刊本\n24. 唐順之:《唐荊川先生文集》清光緖乙未(二十一)年(1895)武進盛氏刊本\n25. 唐順之:《唐荊川先生傳稿》,《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2005\n26. 唐順之:《荊川稗編‧文章雜論》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n27. 唐順之:《諸儒語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n28. 王慎中:《遵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n29.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65\n30. 顧璘:《顧華玉集》叢書集成續編印金陵叢書蔣氏校印本\n31. 陳束:《陳後岡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n32. 羅洪先:《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2007\n33. 羅洪先著,鍾彩鈞主編:《羅洪先集補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9\n34. 王畿:《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據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n35. 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n36. 李贄:《續藏書》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王惟儼影印\n37. 袁枚:《小倉山房尺牘》臺北:啟明書局,1961\n38. 袁黃:《遊藝塾文規》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年刻本影印。\n39. 焦竑:《獻徵錄》台北:明文書局,1991\n40. 黃宗羲:《明儒學案》 北京:中華書局,2008 \n41.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n42. 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n43. 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 北京:中華書局,2008二版修訂本。\n44.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75\n45. 董倫、胡廣等:《明太祖實錄》 臺北市 :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4校\n46. 劉熙載:《藝概》四川:巴蜀書社,1990\n47. 方苞:《欽定四書文》文淵閣四庫全書版\n48. 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出版,1987\n49.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n50.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書局印行,1991\n51. 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編印,1986\n52. 顧炎武:《日知錄》文淵閣四庫全書版\n53.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會試錄》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n\n二、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n1. 孔恩著,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5\n2.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8\n3.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n4.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n5.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n6. 左東嶺:《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n7. 朱自清:《經典常談》臺北:立緒文化出版,2000\n8.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n9.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82\n10.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n11.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2003\n12.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n13.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1970\n1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n15.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1992\n16. 吳金娥:《唐荊川先生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n17. 宋克夫、韓曉《心學與文學論稿》北京:新華書店,2002\n18.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社,2004\n19. 杜維明:《自我與他者:儒家思想中的父子關係》臺北:東大圖書,1997.11\n20. 貝京:《歸有光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2008\n21.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n22.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n23.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臺北:大安出版,2009\n24.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n25.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1\n26. 唐鼎元:《明唐荊川先生年譜》民國28年鉛印本\n27. 孫之梅:《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n28. 孫彥、周群:《大家精要─唐順之》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 \n29. 劉再復:《劉再復文集─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89\n30.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台北:學生書局,1981\n31. 袁震宇、劉明今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n32. 馬美信:《唐宋派文學活動年表》臺北:聖環圖書,1997\n33. 啟功:《說八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2\n34. 崔建英輯訂:《明別集版本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n35. 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n36. 許總:《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n37.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n38. 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n39. 陳文新主編:《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n40. 陳長文:《明代科舉文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n41. 陳飛:《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n42.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n43. 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n44.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n4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2005\n46. 馮小祿:《明代詩文論爭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n47.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8\n48.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n49.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n50. 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n51.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核心》台北:里仁書局,2009\n52. 黃強:《八股文與明代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n53. 黃富順編:《成人心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3\n54. 黃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n55. 楊中芳:〈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收入楊國樞、陸洛編著:《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2008.6\n56. 楊國樞、陸洛編著:《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2008.6\n57. 楊儒賓:〈宋儒靜坐說〉,收入《儒家哲學》台北:桂冠圖書,2004.4\n58.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n59. 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n60. 趙前:《明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n61.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n62.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8\n63. 蔣寅:《清代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n64. 鄧雲鄉著:《清代八股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n65. 鄭清茂:《中國文學在日本》臺北:夏林含英,1981\n66.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出版社,1986\n67. 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八集》(台北:台灣學生,1979)\n68.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9\n69.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台灣書店,1999\n70. 羅宗強:《因緣集──羅宗強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n71.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n72. 羅宗強:《晚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n73.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n74. 龔篤清:《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n75.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n\n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n1. 王永志:《唐順之的文學理論與詩文創作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4\n2. 王偉:《唐順之文學思想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4\n3. 孟慶媛:《唐順之書信編年考證》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n4. 張鵬:《歸有光與唐順之比較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n5. 梅家玲:《明代唐宋派文論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n6. 劉尊舉:《唐宋派文學思想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n\n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n1. 史小軍:〈偏狹:明代七子派文學父古運動的致命傷〉《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第18卷第2期\n2. 史小軍:〈論明代前七子之儒士化〉,《文學評論》2006年3期\n3. 左東嶺:〈從本色論到童心說— 明代性靈文學思想的流變〉《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06期\n4. 余來明:〈唐宋派與明中期科舉文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2卷第2期\n5. 吳正嵐:〈唐順之的『道器不二』論與歐陽修思想的淵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n6. 吳震:〈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3期\n7. 宋克夫、余瑩:〈唐宋派考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n8. 宋克夫:〈論唐順之的天機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n9. 宋克夫:〈論唐順之的學術思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n10. 宋克夫:〈論唐順之的學術思想〉《華僑大學學報》2003年04期\n11. 李德鋒:〈唐順之“六編”編纂體系的思想解構〉《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08.12)\n12. 貝京:〈唐宋派稱名論略〉《求索》第四期(2005)\n13. 貝京:〈唐順之本色論重析〉《浙江學刊》第3期(2005)\n14. 金華淩:〈論唐宋派對韓文的接受〉《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n15. 夏咸淳:〈明代文人心態之律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3.7)\n16. 孫彥:〈唐順之論文的第二次轉變〉《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6.01)\n17. 馬美信:〈唐順之詩文藝術成就〉《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01期\n18. 張德建:〈學術分裂與明代復古文學的“道”論〉《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秋之卷\n19. 張慧瓊:〈唐順之集類著述考〉《重慶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9.4)\n20. 陳文新:〈文學流派的成立標準新論─以明代的文學現象為例〉《學習論壇》第20卷第7期\n21. 陳書錄:〈明代前七子“宗漢崇唐”心態膨脹的誘因〉《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n22. 陳書錄:〈商賈的懺悔與元明文人的自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三期(2007.9)\n23. 陳懷利:〈淺論唐順之的本色論〉,《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第18卷第4期。\n24. 黃卓越:〈前七子之前與同時的文章復古意識〉《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n25. 黃卓越:〈前七子文復秦漢說的幾個意義向度〉《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n26. 黃卓越:〈從文論史到心靈史:一種民族性建構的途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n27. 黃卓越:〈晚明情感論與佛學關係之研究〉《文藝研究,》1997年05期\n28. 黃強、章曉歷:〈推舉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動力〉《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n29. 廖可斌:〈唐宋派與陽明心學〉《文學遺產》1996年第3期\n30. 熊禮匯:〈唐宋派新論〉《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n31. 劉振東:〈從悔過觀看佛教文化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孔子研究》1999年第4期\n32. 劉尊舉:〈「本色論」的原初內涵與理論張力〉《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n33. 劉尊舉:〈明代選舉制度與八股文的文化職能〉,《北方論叢》2009年第6期\n34. 劉尊舉:〈唐宋派的分化、演變及其流派屬性問題〉《文學評論》2008年01期\n35. 謝世雄:〈首過與懺悔: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清華學報》第40卷第4期(2001.12)\n36. 顏崑陽:〈「中文學門」的研究:如何撰寫多年期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3期(2007.7)\n\n五、論文集(按編者筆劃排列)\n\n1.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編:《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台北:中央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n2.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九集》臺北:文史哲,1991\n3. 陳文新、余來明編《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n4. 陳東榮、陳長房等編:《典律與文學教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n5. 黃俊傑編:《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open-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5101.pdf2.7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