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373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藍美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許乃元zh_TW
dc.creator許乃元zh_TW
dc.date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4-10-01T05:50:49Z-
dc.date.available2014-10-01T05:50:49Z-
dc.date.issued2014-10-01T05:50:49Z-
dc.identifierG0099259008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0373-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民族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99259008zh_TW
dc.description1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旨在研究1949年前後,隨國民政府遷臺的蒙古人。紀錄他們的遷徙史與文化發展,並分析不同世代的在臺蒙古人之蒙古民族認同感。據蒙藏委員會截至2013年的統計,在臺蒙古人共有466人。本文是以家族為單位尋找研究對象,透過文獻資料、訪談及參與觀察法,進行歸納與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發現,這些年來凝聚在臺蒙古人的活動主要有致祭成吉思汗大典、蒙文進修班和新春團拜。此外,還有蒙古同鄉會與蒙古文化協會兩個民間組織,負責聯繫在臺蒙古人、發展蒙古民族文化。蒙古文化協會曾經發行過雜誌、不定期辦理聚會與文化活動,是維繫民族情感重要的組織。本文以集體記憶探討遷徙與認同之間的關係、文化的傳承與失落以及影響民族認同的因素,有助於了解離散在臺灣的蒙古人。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I\n圖目錄 III\n表目錄 V\n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n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6\n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1\n第四節 文獻回顧 16\n第二章 心的地圖:家族遷臺史 21\n第一節 國共戰爭前的記憶 21\n第二節 國共戰爭時期的遷徙 31\n第三節 小結 47\n第三章 家的記憶:家庭記憶與文化傳承 53\n第一節 祭祖 53\n第二節 家庭語言 61\n第三節 節日文化 64\n第四節 婚慶與喪葬 74\n第五節 小結 86\n第四章 民族記憶與文化實踐 89\n第一節 致祭成吉思汗大典的重要性 89\n第二節 蒙古同鄉會與蒙古文化協會 100\n第三節 蒙語學習的管道與意義 108\n第四節 文化實踐的形式與內涵 116\n第五節 小結 126\n第五章 結論 129\n第一節 遷徙與認同 129\n第二節 文化的傳承與失落 130\n第三節 影響民族認同的要素 132\n第四節 記憶、文化涵化與未來展望 134\n參考書目 137\n附錄 145zh_TW
dc.format.extent345397 bytes-
dc.format.extent4737226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59008en_US
dc.subject在臺蒙古人zh_TW
dc.subject遷徙史zh_TW
dc.subject文化傳承與變遷zh_TW
dc.subject民族認同zh_TW
dc.title心的地圖與家的記憶:在臺蒙古人的民族認同zh_TW
dc.titleHeart Map and Home Memory:Ethnic Identity of the Mongols in Taiwan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中文專書\n丁永隆、孫宅巍\n 1992 《南京政府崩潰始末》。臺北:巴比倫出版社。\n王雲五\n 1971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王迅、蘇赫巴魯\n 1990 《蒙古族風俗志(上)》。北京:中央民族學院。\n王擎天\n 2010 《風起雲湧一九四九》。中和:典藏閣。\n王明珂\n 2005 《華夏邊緣》臺北:允晨文化。\n巴圖寶音\n 1991 《達斡爾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n巴音圖、張成業\n 2005 《蒙古族近代戰爭史》。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n民初時期文獻編輯小組\n 2000 《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第一輯史料四》。新店:國史館。\n吳楚克\n 2007 《東蒙史述與周邊關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n邢莉\n 2006 《中國少數民族節日》。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n東北抗日聯軍史料編寫組\n 1987 《東北抗日聯軍史料》。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n金海\n 2009 《近代蒙古歷史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n金海\n 2009 《日本佔領時期內蒙古歷史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n周慶華\n 1997 《語言文化學》。臺北:生智文化出版。\n〔日〕和田清\n 1984 《明代蒙古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n姜念東、伊文成、解學詩、呂元明、張輔麟\n 1991 《偽滿洲國史》。大連:大連出版社。\n胡健國主編\n 2000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輯》。新店:國史館。\n烏尼吾爾塔\n 2006 《在臺蒙古人事蹟輯要》。臺北:未出版。\n馬大正\n 2010 《民國邊政史料續編2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n孫洪斌\n 2009 《文化全球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n席慕蓉\n 2003 《諾恩吉雅》。新北:正中書局。\n席慕蓉\n 2004 《我的家在高原》。臺北:圓神出版社。\n席慕蓉\n 2012 《金色的馬鞍》。新北:印刻文學。\n〔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n 2002 《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n國史館編\n 1988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輯》。新店:國史館。\n國史館編\n 1999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八輯》。新店:國史館。\n張廣智、陳恆\n 2003 《口述史學》。臺北:揚智文化。\n張羽新、張雙志\n 2009 《大清會典理藩院史料二》。北京:學苑。\n黃麗生\n 2002 《蒙古意識與中國認同的糾葛:民初外蒙古獨立運動與內蒙古的反\n 應》。臺北:蒙藏委員會。\n黃克武主編\n 2003 《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楊聖敏\n 2003 《中國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n德穆楚克棟魯普自述,陶布新整理\n 1984 《德穆楚克棟魯普自述》。呼和浩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n蔡志純、洪用斌、王龍耿\n 1993 《蒙古族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n劉學銚\n 1996 《蒙藏委員會簡史續篇》。臺北:蒙藏委員會。\n盧明輝\n 1990 《清代蒙古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n蒙藏委員會\n 1971 《蒙藏委員會簡史》。臺北:蒙藏委員會。\n謝劍、郭冠廷、趙竹成、賴淑娟、周平\n 2002 《各國族群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n〔英〕瓊斯(Francis Clifford Jones)著,胡繼瑗譯\n 1959 《1931年以後的中國東北》。北京:商務印書館。\n外文專書\nEdward Sapir\n 1921 Language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n期刊論文\n王明珂 \n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n王汎森 \n1993 〈歷史記憶與歷史〉,《當代》91: 40-49 。 \n王國忠\n 1994 〈中華民國蒙古文化協會八十三年七至十二月工作紀要〉,《蒙古文化通訊》15:49。\n白歌樂\n 2007 〈蒙古哈達之名尋源〉,《西部資源》3:49-50、38。\n左紅衛\n 2008 〈新疆蒙古文化促進會的組織結構和經費來源〉,《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36(5):72-76。\n多長有\n 1996 〈蒙古老兵的回憶〉,《蒙古文化通訊》17:76-80。\n李志勤\n 1988 〈會務報導〉,《蒙古文化通訊》4: 37。\n佟佳江\n1994 〈清末民初東北蒙古王公傳略〉,《黑龍江民族叢刊》4:60-65。\n金玉瑩\n 1989 〈蒙古青年學生暑期聯誼活動 松園之旅〉,《蒙古文化通訊》5:53-54。\n哈勘楚倫\n1983 〈蒙古的年俗〉,《蒙藏通訊》1:11-12。\n哈爾諾特\n 1989 〈淺談內盟革命軍司令白雲梯及其幕僚人員〉,《蒙古文化通訊》\n6:6-21。\n烏勒吉圖\n1993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探親紀要〉,《蒙古文化通訊》,12:16-21。\n烏力吉、烏雲其木格\n1991 〈察哈爾蒙古婚姻禮儀習俗〉,《蒙古文化通訊》, 10:69-73。\n紅霞、劉彥澤\n2006 〈濃鬱特色的蒙古族的婚姻儀式-鄂爾多斯婚禮〉,《蒙古文化通\n訊》, 22:131-132。\n高宗仁\n 1991 〈史秉麟鄉長簡介〉,《蒙古文化通訊》9:52-53。\n席慕蓉\n 2002 〈時光之河〉,《蒙古文化通訊》20:36-37。 \n海中雄 \n 1996 〈蒙古之冬--憶慈父〉,《蒙古文化通訊》17:99-100。\n雲峰\n 1996 〈饒富趣味的鄂爾多斯婚禮〉,《蒙古文化通訊》17:63-69。\n張秀華 \n2007 〈清末放墾蒙地的實質及其對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吉林大\n學社會科學學報》47(3):81-86。\n楊嘉銘\n2010 〈台灣蒙古族傳唱之成吉思汗紀念歌〉,《蒙藏季刊》20(4):66-86。\n趙旭東\n2012 〈適應性、族群遷徙與現代的文化認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34(3):2-9。\n蒙藏委員會蒙事處\n2012 〈101年致祭成陵大典〉,《蒙藏季刊》21(2):8-11。\n蕭阿勤 \n1997 〈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n言》35(1): 247-296。\n碩博士論文\n蘇倫嘎\n2009 〈當代城市蒙古族婚嫁儀禮探析--以呼和浩特土默特為例〉。內蒙古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呼和浩特。\n報紙\n〈中樞官員三百餘人昨祭成吉思汗〉,《聯合報》(臺北),1952年,4月16日, 01版。\n〈蒙古旅台人士擴大春祭成吉思汗〉,《聯合報》(臺北),1955年,3月22日, 03版。\n〈中樞昨祭成吉思汗 總統派劉廉克主持〉,《聯合報》(臺北),1956年,5月2日,01版。\n〈中樞昨祭成吉思汗 由李永新代表主祭〉,《聯合報》(臺北),1959年,4月29日,03版。\n〈大祭成吉思汗〉,《聯合報》(臺北),1961年,5月6日,02版。\n〈中樞昨舉行盛典 大祭成吉思汗〉,《聯合報》(臺北),1963年,4月15日, 02版。\n〈大祭成吉思汗〉,《聯合報》(臺北),1961年,5月6日,02版。\n〈中樞昨舉行盛典 大祭成吉思汗〉,《聯合報》(臺北),1963年,4月15日,02版。\n〈中樞昨祭 成吉思汗〉,《聯合報》(臺北),1969年,5月8日,02版。\n〈致祭成吉思汗 明天上午舉行〉,《聯合報》(臺北),1977年,5月7日,06版。\n〈中樞昨致祭成吉思汗 李厚高代表總統主持〉,《聯合報》(臺北), 1995年,4月21日,07版。\n網路資源\n席慕蓉官網\nhttp://www.booklife.com.tw/hsi-muren/list.asp\n蒙藏法規彙編 蒙藏族身分證明條例\nhttp://www.mtac.gov.tw/monchang_rule/showraw.php?type=N&rule_no=12\n全國法規資料庫 蒙藏學生升學優待辦法\n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90001\n成吉思汗大祭 拉近在臺蒙古族裔情感,《大紀元》,2007年,5月7日。2014年1月4號,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5/7/n1702127.htm。\n其他\n中國廣播公司\n 2012 《專訪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化鵬 [錄音資料]》。臺北: 國家圖書館轉錄。\n中國廣播公司\n2012 《專訪金養浩談蒙古年俗 [錄音資料]》。臺北: 國家圖書館轉錄。\n\n\n zh_TW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801.pdf337.3 kBAdobe PDF2View/Open
900802.pdf4.6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