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5434
題名: 論傳聞法則之特信性文書
A Study On Special Credibility Document of Hearsay Rule
作者: 林傳欽
Lin, Chuan Chin
貢獻者: 何賴傑
林傳欽
Lin, Chuan Chin
關鍵詞: 傳聞法則
特信性文書
證據
傳聞證據
傳聞法則之例外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Jun-2015
摘要: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係採取直接審理原則及言詞審理原則,但審判實務上,卻往往不是這麼回事,也由於審判程序的空洞化與虛設化,才有88年全國司法改革會議朝向「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改革方向,並進而於92年間採取英美法之傳聞法則,排斥傳聞證據。然英美法之傳聞法則,係透過其實務判例長期累積而來,規則極為複雜,我國法之傳聞法則,卻僅僅透過6個基本條文,去適用各種層出不窮之傳聞例外,修法之初,學者批評有加。因此,本文先藉由證據之定義與分類及傳聞證據之定義等,加以介紹,並略就傳聞法則之源起、意涵及其例外情形,分別由美國法、日本法及我國法加以說明,以明傳聞法則之相關內容。而傳聞法則之例外規定中,關於特信性文書,各種版本之修法草案原參考美國法之詳列例外情形,通過之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4,卻僅以極其簡略之「公務上之文書」、「業務上之文書」與「其他特別可信之文書」加以分類,此種以廣泛定義方式區分之三分法,是否會造成實務窒礙難行或挂一漏萬之情形,有待探討及研究。是本文將此三種特信性文書予以詳細分析,並以「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四」為關鍵字檢索語詞,從司法院網站之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就最高法院自92年9月起迄103年5月間之六百餘件判決中,對特信性文書詳加闡釋或與特信性文書相關之判決要旨,分門別類加以分析、檢討,希望本文之研究,能給予實務上一些線索,使特信性文書之傳聞例外得以正確適用,並使我國特有之傳聞法則得臻完美。
參考文獻: 一、教科書\n1.土本武司著,董璠輿、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五南,1997年5月,初版。\n2.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元照,2009年9月,4版。\n3.朱石炎,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6年11月,4版。\n4.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自版,2007年2月,初版。\n5.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12年9月,13版。\n6.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元照,2013年9月,7版。\n7.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2005年10月,9版。\n8.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自版,1993年10月。\n9.陳樸生,刑事證據法,三民,1995年,3版。\n10.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2002年9月,5版。\n11.黃東熊,證據法綱要,中央警官學校,1980年9月。\n12.黃朝義,刑事訴訟法,新學林,2013年4月,3版。\n13.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冊,台灣商務,1987年3月,5版。\n14.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2001年2月,4版。\n二、專論\n1.Brain Kennedy著,郭乃嘉譯,證人詢問的技巧,元照,2002年5月,初版。\n2.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元照,2002年10月。\n3.王兆鵬等,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2004年9月,2版。\n4.石木欽,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證據法則,元照,2008年11月,初版。\n5.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新學林,2008年11月,初版。\n6.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司法院研究年報,23輯7篇,2003年11月。\n7.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台灣高等法院91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n8.林裕順,基本人權與司法改革,新學林,2010年10月,初版。\n9.林朝榮、林芸澧,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理論與實務之排比,文笙,2005年4月,初版。\n10.張麗卿,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元照,2000年10月,初版。\n11.陳世雄,美國傳聞法則與實務運作,最高法院出國進修報告,2012年3月1日。\n12.陳祐治,佛羅里達證據法逐條釋義,翰蘆,2006年2月,初版。\n13.黃東熊等,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2003年6月,初版。\n14.黃東熊等,刑事法學現代化動向-黃東熊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灣法學,2012年11月,初版。\n15.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證據篇》,元照,2002年11月,初版。\n16.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元照,2000年4月,2版。\n17.黃翰義,程序正義之理念㈢,元照,2010年11月,初版。\n18.趙春碧,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論傳聞法則,司法研究年報,25輯10篇,2005年11月。\n19.日本之刑事證據法則及裁判員制度專題演講暨座談會,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2011年12月。\n20.「刑事訴訟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研究報告(上)、(下),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1994年4月。\n三、期刊論文\n1.朱帥俊,論電子證據之分類與傳聞法則,司法新聲,99期,2011年7月,頁37-52。\n2.何賴傑,共犯不利其他共犯之陳述與共同被告地位,台灣本土法學,55期,2004年2月,頁137-147。\n3.何賴傑,傳聞法則之同意,月旦,114期,2004年11月,頁85-92。\n4.吳冠霆,由嚴格證明法則論數位證據及影音證據於刑事訴訟法上之處理,司法新聲,101期,2012年1月,頁84、85。\n5.《吳燦法官演講「供述證據之證據能力及量刑辯論」》之報導,司法周刊,1653期,第4版,2013年7月11日。\n6.李春福,證據能力與證據證明力,空大學訊,379期,2007年5月16日,頁83-88。\n7.周朱枕,傳聞證據,法學叢刊,9卷1期,1964年1月,頁54-60。\n8.林永謀,傳聞證據(上),司法周刊,1162期,第2版,2003年12月3日。\n9.林俊益,本土化傳聞法則之實踐─實施一年後之實務分析,月旦法學,114期,2004年11月,頁101-122。\n10.林俊益,論修正刑訴法之傳聞法則及其例外,全國律師,2002年9月,頁30-45。\n11.范清銘,刑事訴訟法傳聞法則修正評析,法令月刊,54期7卷,2003年7月,頁9-30。\n12.張永宏,簡式審判程序之研究,法令月刊,54卷11期,2003年11月,頁13-22。\n13.陳瑞仁,我國最高法院傳聞法則判決之比較研究─以美國聯邦證據法為中心,司法新聲,97期,2011年1月,頁49-61。\n14.陳運財,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檢討,台灣本土法學,94期,2007年5月,頁128-153。\n15.陳運財,刑事訴訟之簡易判決程序,台灣本土法學,17期,2000年12月,頁44-58。\n16.陳樸生,傳聞法則之前因後果(上),軍法專刊,25卷12期,68年12月,頁2-7。\n17.黃東熊,談傳聞法則,軍法專刊,35卷1期,1989年1月,頁16-18。\n18.黃翰義,論日本法上卷證不倂送制度之配套措施,軍法專刊,56卷2期,2010年4月,頁44-71。\n19.黃翰義,論刑事證據之基本原則,軍法專刊,55卷5期,2009年10月,頁119-152。\n四、學位論文\n1.吳永梁,論數位證據於刑事審判上之審查,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n2.李厚禛,傳聞法則之研究-以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4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n3.林建宏,刑事證據法上傳聞法則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n4.邱鼎文,論經由司法互助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以傳聞法則與排除法則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月。\n5.張清埤,我國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務,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5月。\n6.郭弘義,醫療文書之證據能力與證明力,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n7.謝雪嬌,刑事傳聞法則-特信文書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5961106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61106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10601.pdf1.3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