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216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何寄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沈秀蓉zh_TW
dc.creator沈秀蓉zh_TW
dc.date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5-08-03T05:25:33Z-
dc.date.available2015-08-03T05:25:33Z-
dc.date.issued2015-08-03T05:25:33Z-
dc.identifierG009815151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216-
dc.description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981515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黃庭堅的古文歷來少有人關注,其實其古文作品的數量與唐宋八大家相比,僅次於蘇軾,黃庭堅活動年代又正值古文運動的鼎盛時期至逐漸衰微的轉折期間,故其古文實有探討與研究的價值。以詩聞名於當代的黃庭堅,古文風格是否受到作詩習性的濡染而呈現出不同於其他古文家的特質,為本論文關注的第一個焦點;黃庭堅於特定體類中表現的新異之處,使這些體類於宋代有何新的面向與發展,為本論文關注的第二個焦點。\n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包括詩化傾向、瘦硬奇澀、清雅餘韻。以此與宋文改革的主流風格並比,可以發現同少異多,故黃庭堅古文於當時並不十分受到重視。但黃庭堅於題跋、尺牘和字說中所展現的新異之處卻建立起該體類的書寫典型,亦對後人影響深遠,題跋與尺牘透露的真、雅與實用的建言更使之受到明代文人喜愛。\n 本論文以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為角度切入,歸結出黃庭堅古文的價值與定位,發現其古文風格特殊,不當單一地被歸入傳統守舊或是革新改變,更近似自成一格的第三勢力;雖為蘇門人士,卻長於短文小語而非議論,而且於小品的成就為宋人的標竿;為文運用才學,重視方法,願意將創作的心得、途徑與人分享,實為金針度人的典範。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n第一節 研究動機………………………………………………………1\n第二節 文獻回顧………………………………………………………7\n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12\n第四節 研究架構……………………………………………………13\n\n第二章 創作理念及其形成緣由\n 第一節 創作理念………………………………………………………15\n 一、以修養為根本……………………………………………………15\n 二、強調個人學識……………………………………………………17\n 三、追求會心入神……………………………………………………19\n 四、重視文章法度……………………………………………………21\n (一) 依循古人為文「語約而意深」……………………………22\n    (二) 效法司馬遷以凸顯主旨為前提……………………………23\n (三) 學習韓愈數度轉折,逐層深入……………………………25\n五、應作不俗之文……………………………………………………26\n六、無意而意已至……………………………………………………27\n 第二節 創作理念形成的緣由………………………………………29\n 一、家學親友背景………………………………………………………29\n (一) 看重修養德行與不俗……………………………………30\n (二) 偏愛《莊子》與韓愈……………………………………31\n(三) 講究學識與為文方法……………………………………34\n 二、道統文統體認………………………………………………………35\n (一) 分列道統與文統,行道先於為文…………………………35\n   (二) 「足以為治心養性之鑒」的道統…………………………36\n   (三) 「法度粲然,可講而學」的文統…………………………37\n 三、宦途境遇起伏………………………………………………………39\n (一) 貶黔州前:研擬各體類創作典範,歸納創作路徑…………39\n  (二) 貶黔州後:提出平淡文學觀,讚賞無意而意已至…………40\n 第三節 小結……………………………………………………………43\n\n第三章 宋文改革中的風格特質\n 第一節 風格特質………………………………………………………45\n 一、詩化傾向…………………………………………………………45\n (一) 抒發性情……………………………………………………45\n (二) 用語凝鍊……………………………………………………47\n (三) 拗意曲折……………………………………………………48\n 二、瘦硬奇澀…………………………………………………………51\n  三、清雅餘韻…………………………………………………………54\n 第二節 風格特質形成的緣由………………………………………56\n 一、詩、文創作的共通處…………………………………………56\n   (一) 錘鍊語句,經營架構………………………………………57\n (二) 善取意象,切入精準………………………………………62\n (三) 語意曲折,層次明顯………………………………………66\n (四) 點鐵成金,奪胎換骨………………………………………67\n (五) 取徑杜韓,兼學詩文………………………………………70\n   二、側重韓愈古文瘦硬奇崛…………………………………………74\n   三、追循魏晉文人語少意密…………………………………………76\n   四、要求書、畫、文之「韻」………………………………………79\n 五、「作不俗之文」的影響………………………………………80\n 第三節 與宋文改革主流的異同……………………………………82\n   一、共相………………………………………………………………82\n (一) 尚理重議論…………………………………………………82\n (二) 抒情以動人…………………………………………………85\n (三) 平和且曠達…………………………………………………89\n 二、殊相………………………………………………………………90\n   (一) 文句詩化,有別於常用虛字………………………………91\n (二) 瘦硬奇澀,有別於順暢自然………………………………94\n   (三) 奇巧工麗,有別於平淡平易………………………………96\n第四節 小結…………………………………………………………100\n\n第四章 新異的體類:題跋、尺牘、字說\n 第一節 題跋…………………………………………………………103\n一、前人題跋的樣貌…………………………………………………103\n (一) 題跋的流變…………………………………………………104\n    (二) 題跋盛於宋代的緣由與意義………………………………109\n 二、黃庭堅貶黔前後的變化…………………………………………111\n三、黃庭堅的新異…………………………………………………113\n(一) 納入政事,提供國是建議…………………………………113\n (二) 以外在依據取代主觀論斷…………………………………115\n(三) 以曲折語意塑造人物形象…………………………………118\n    (四) 具備文人雅致與運用才學…………………………………120\n第二節 尺牘…………………………………………………………125\n一、前人尺牘的樣貌………………………………………………125\n (一) 尺牘的流變………………………………………………125\n (二) 尺牘盛於宋代的緣由與意義……………………………127\n二、黃庭堅貶黔前後的變化…………………………………………129\n三、黃庭堅的新異……………………………………………………131\n (一) 針砭來信者得失並提供建言……………………………131\n (二) 顯現且落實忠信孝友的修養……………………………134\n(三) 承繼王羲之而來的文士清雅……………………………135\n(四) 書寫佛教義理對己身的影響……………………………140\n第三節 字說…………………………………………………………144\n  一、前人字說的樣貌…………………………………………………145\n    (一) 字說的流變…………………………………………………145\n    (二) 字說盛於宋代的緣由與意義………………………………147\n  二、黃庭堅貶黔前後的變化…………………………………………152\n  三、黃庭堅的新異……………………………………………………153\n     (一) 增添儒家典籍以外的取字依據……………………………153\n(二) 以「受字者」為主體的新寫法……………………………155\n(三) 開展字說「關心抒情」的風格……………………………161\n 第四節 小結…………………………………………………………162\n\n第五章 典型與影響\n第一節 古文典型……………………………………………………164\n一、運用才學,體現經典與學問……………………………………164\n二、化用前人字詞、文意的代表……………………………………171\n三、融入詩作特色與技巧的古文……………………………………173\n四、文士清雅且評論專業的題跋……………………………………175\n五、提供治學、寫字訣竅的尺牘……………………………………176\n六、可對應至特定受字者的字說……………………………………178\n第二節 古文影響……………………………………………………179\n一、後學落實黃庭堅屬意典範及作法………………………………179\n二、將「奪胎換骨」過渡至古文領域………………………………182\n三、仿效抒發性情、鍊字、曲折語意………………………………185\n四、學習黃庭堅題跋評論角度與用語………………………………188\n五、藉尺牘指出後學缺點或給予建議………………………………190\n六、延續字說專屬於特定對象的寫法………………………………192\n第三節 小結…………………………………………………………194\n\n第六章 結論――黃庭堅古文的價值與定位\n第一節 古文價值……………………………………………………197\n一、融鑄典實並賦予新語新意………………………………………197\n二、拓展「古文詩化」的面貌………………………………………198\n三、成就明人推崇的題跋尺牘………………………………………199\n四、奠定字說寫作要項與意義………………………………………199\n 第二節 古文定位……………………………………………………200\n一、瘦硬奇澀、清雅餘韻的非主流風格……………………………200\n二、蘇門擅長短文小語而非議論的特例……………………………201\n三、宋代清雅小品的代表……………………………………………203\n四、金針度人的典範…………………………………………………204\n參考文獻…………………………………………………………………209zh_TW
dc.format.extent5238823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511en_US
dc.subject黃庭堅zh_TW
dc.subject小品zh_TW
dc.subject題跋zh_TW
dc.subject尺牘zh_TW
dc.subject字說zh_TW
dc.title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研究zh_TW
dc.titleStyle and Genre: A Study of Huang Ting Jian`s Paleographyen_US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一、古籍文獻(以經、史、子、集為分類依據,各類之中再按成書朝代先後及作者姓名筆劃多寡為排列順序)\n(清)永瑢、紀昀等人:《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n (一) 經\n《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n(漢)戴德選編、(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1987年10月\n(宋)程頤:《伊川易傳》,收入楊軍主編:《十八名家解周易》吉林:長春出版社,2009年1月\n(元)陳友仁輯:《周禮集說》,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n(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n (二) 史\n(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10月\n(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n(宋)黃㽦:《山谷年譜》,收入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n(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n(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2月\n(清)李慈銘:《史記札記》,收入《史記考證文獻彙編》四川:成都書社,2010年11月\n(清)吳見思、李景星著:《史記論文‧史記評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n(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10月\n(清)陸心源:《元祐黨人傳》,收入《宋代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0月\n(清)楊希閔:《宋黃文節公庭堅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n(清)楊希閔:《黃文節公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4月\n (三) 子\n《大佛頂首楞嚴經》美國:法界佛教總會,1997年12月\n《列子》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2月\n荀子:《荀子》,收入《二十二子》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10月\n韓非:《韓非子》,收入《二十二子》\n(漢)桓寬:《鹽鐵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n(漢)揚雄:《法言‧太玄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n(漢)劉安:《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9月\n(西晉)郭象註、(唐)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收入《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5月\n(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n(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4月\n(唐)釋玄覺:《禪宗永嘉集》,收入《佛光大藏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n(後秦)鴆摩羅什譯:《金剛經》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n(宋)王楙:《野客叢書》,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n(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n(宋)朱弁:《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n(宋)宋祁:《宋景文筆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n(宋)沈作喆:《寓簡》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n(宋)李廌:《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n(宋)邵博《聞見後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n(宋)惟白禪師:《建中靖國續燈錄》,收入《佛光大藏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n(宋)張鎡:《仕學規範》,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n(宋)費衮:《梁谿漫志》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n(宋)陳善:《捫虱新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1月\n(宋)惠泉:《黃龍惠南禪師語錄》,收入《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95年6月\n(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12月\n(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n(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n(宋)樓昉:《過庭錄》,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n(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5年4月\n(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6月\n(宋)釋普濟輯錄、蘇澤恩編譯:《圖解五燈會元》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11月\n(元)李治:《敬齋古今黈》,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年1月\n(清)何焯:《義門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n(清)黃宗羲撰、全祖望修訂:《宋元學案》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6月\n (四) 集\n(魏)王粲:《王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n(魏)曹丕:《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n(東晉)陶淵明:《箋注陶淵明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n(南朝)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8年4月\n(唐)元結:《元次山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唐)李白:《李太白詩文》(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唐)杜甫撰,(宋)闕名集注:《分門集註杜工部詩》(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唐)李賀:《李賀歌詩編》(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唐)柳宗元:《唐柳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唐)劉肅:《大唐新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n(唐)韓愈著、(宋)朱熹校定:《朱文公校昌黎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王庭珪:《盧溪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n(宋)石介:《徂徠石先生全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n(宋)朱熹:《楚辭集注‧楚辭後語》,收入《楚辭要籍選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0月\n(宋)汪應辰:《文定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6月\n(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周必大:《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n(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n(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俞成:《螢雪叢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1月\n(宋)洪芻:《洪駒父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0月\n(宋)祖無擇:《龍學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n(宋)范溫:《潛溪詩眼》,收入吳文治:《宋詩話全編》\n(宋)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n(宋)柳開:《河東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洪邁:《容齋題跋》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n(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n(宋)秦觀:《淮海集》(四部叢刊初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n(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n(宋)強至:《祠部集》臺北:新文豐,1984年6月\n(宋)張耒:《張右史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n(宋)陳模:《懷古錄》,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2007年11月\n(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n(宋)陳騤:《文則》(臺北:莊嚴出版社,1979年3月\n(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n(宋)曾肇:《曲阜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n(宋)曾鞏:《元豐類藁》(四部叢刊初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n(宋)黃庶:《伐檀集》,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n(宋)黃庭堅撰、(宋)任淵注:《山谷內集注》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3月\n(宋)黃庭堅撰、(宋)任淵、史容、史季溫注:《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11月\n(宋)黃庭堅:《乙酉家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n(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n(宋)黃庭堅:《山谷全書》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n(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n(宋)黃庭堅著、鄭永曉整理:《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n(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蔡襄:《莆陽居士蔡公文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n(宋)穆修:《河南穆公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魏天應:《論學繩尺》,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n(宋)魏了翁:《鶴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n(宋)蘇洵:《嘉祐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宋)蘇頌:《蘇魏公文集》臺北:新陸書局,1970年1月\n(宋)蘇軾:《東坡題跋》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n(宋)蘇軾、黃庭堅著:《評註蘇黃尺牘合纂》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12月\n(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n(金)元好問:《中州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金)元好問:《遺山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元)方回:《桐江續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年\n(元)方回著:《唐宋詩三千首――瀛奎律髓》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3月\n(元)王構:《修辭鑑衡》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n(元)祝堯《古賦辯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n(元)陳仁子:《牧萊脞語》,收入《宋集珍本叢刊》\n(明)毛晉:《汲古閣書跋》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5月\n(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收入《乾坤正氣集》臺北:環球書局,1966年9月\n(明)吳訥、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n(明)何良俊:《何氏語林》,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出版社,1984年\n(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n(明)袁衷等人錄:《庭幃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n(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n(明)唐順之:《荊川稗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n(明)陳繼儒:《白石樵真稿》,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n(明)楊士奇:《東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n(明)楊士奇:《東里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n(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6月\n(明)鍾惺:《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n(清)田同之:《西圃文說》,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n(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n(清)李兆洛輯:《駢體文鈔》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8月\n(清)李紱:《穆堂別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n(清)林紓:《春覺齋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n(清)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11月\n(清)林雲銘:《古文析義》臺北:廣文書局,1985年10月\n(清)和碩輯、方苞評點:《古文約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3月\n(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1月\n(清)唐彪:《讀書作文譜》臺北:偉文圖書,1976年11月\n(清)陸心源:《儀顧堂集》(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年3月\n(清)梅曾亮:《柏梘山房文集》,收入《中華文史叢書》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6月\n(清)黃宗羲:《金石要例及其他二種》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n(清)劉大櫆:《論文偶記》,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n(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n(清)蔣湘南:《七經樓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n(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月\n(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3月\n(清)顧雲:《盋山談藝錄》,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n\n二、近人著作(以作者姓名筆劃多寡為排列順序)\n (一) 專書\n于年湖:《杜詩語言藝術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5月\n孔凡禮:《三蘇年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n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6月\n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3月\n王琦珍:《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4月\n方勇:《莊子纂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3月\n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1985年5月\n白政民:《黃庭堅詩歌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n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選編:《黃庭堅研究論文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n杜信孚、杜同書作:《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北京:綫裝書局,2001年12月\n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1992年8月\n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n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月\n宋晞:《宋史研究論叢》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9年9月\n汪榮寶撰:《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n祝尚書:《宋集序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n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n高步瀛:《文章源流》,收入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10月\n夏君虞:《宋學概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n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學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8月\n徐健順、辛憲合編:《命名——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局,2002年1月\n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蘇軾全集校注》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n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9月\n張秉權:《黃山谷的交游及作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n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5月\n張健:《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12月\n張興武:《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n郭象升撰《五朝古文類案敘例》,收入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編》\n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n許總:《杜詩學發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n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10月\n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n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n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雲天出版社,1971年5月\n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n曾棗莊:《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貢舉考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n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4月\n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n黃君主編:《黃庭堅研究論文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n黃啟方:《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n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0月\n黃啟方:《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0月\n黃啟方:《詩人‧美人‧文人:唐宋文學十一題》臺北:國家出版社,2014年6月\n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n傅璇琮:《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n葉國良:《古典文學的諸面向》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9月\n楊倫編輯:《杜詩鏡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n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n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n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3月\n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n蓋琦紓《黃庭堅的散文藝術》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9月\n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n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12月\n劉咸炘:《劉咸炘學術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n劉揚忠、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2-2003)武漢:武漢出版社,2005年1月\n劉揚忠、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4-2005)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年5月\n劉揚忠、王兆鵬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6-2007)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年10月\n劉維崇:《黃庭堅評傳》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3月\n歐陽烔:《呂本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n錢谷融主編:《林琴南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n錢基博:《韓愈志》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3月\n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1978年1月\n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臺北:東大圖書,1978年7月\n錢穆:《錢穆先生全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n謝佩芬:《北宋詩學中的「寫意」課題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98年6月\n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87年3月\n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4月\n\n(二) 期刊論文\n李波:〈黃庭堅流寓宜州期間之居所研究〉,《河池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2年8月\n王基倫:〈韓愈散文分期意義之探討〉,收入《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5年12月\n朱迎平:〈宋代題跋文的勃興及其文化意涵〉,《文學遺產》第4期,2000年\n凌佐義:〈十年來黃庭堅研究綜述〉,《文學遺產》第4期,1997年\n唐潔、戴永恒:〈近十年黃庭堅研究綜述〉,《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10月\n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第26卷第1期,2007年2月\n張兆勇、馬波:〈山谷一生思想演變過程及評估――兼論他與禪門的往來及思想在禪門中的穿梭〉,《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n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1期,2001年2月\n張高評:〈張鎡《仕學規範‧作文》述評:兼論詩法與文法之會通〉,《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010年6月\n張海鷗:〈宋文研究的世紀回顧與展望〉,《文學評論》第3期,2002年\n曾棗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第5期,1982年\n黃奕珍:〈試論黃庭堅的「句中眼」〉,《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1995年6月\n黃景進:〈論黃山谷所謂「無一字無來處」――兼論「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收入《中華學苑》第38期,1989年4月\n楊曾文:〈慧南與臨濟宗黃龍派〉,《普門學報》第13期,2003年1月\n葉國良:〈李觀的古文及其對韓愈的影響〉,《臺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0年6月\n蔡志超:〈杜甫以文為詩說〉,《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n\n(三) 專書論文\n何寄澎:〈「述」體的確立與推擴――唐文新變論稿之二〉,收入王水照、侯體健主編:《中國古代文章學的衍化與異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n佐藤浩一:〈關於杜甫之「文」――以「典型與對偶的思考」為線索〉,收入《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6月\n林宜陵:〈黃庭堅學習杜甫詩學的轉變〉,收入《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6月\n周裕鍇:〈黃庭堅句法理論探微〉,收入《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9月\n郭玉雯:〈有關奪胎換骨法若干問題的探討〉,收入臺大中文系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8月\n黃明理:〈淺談命名文學及其在北宋的開展〉,收入《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n黃景進:〈黃山谷的學古論〉,收入臺大中文系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8月\n黃景進:〈從宋人論「意」與「語」看宋詩特色之形成――以梅堯臣、蘇軾、黃庭堅為中心〉,收入成大中文系主編:《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5月\n葉國良:〈冠笄之禮中取字的意義及其與先秦禮制的關係〉,收入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8月\n\n(四) 碩博士論文 \n王桂林:《蘇軾尺牘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n毛雪:《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5月\n余中樑:《論蘇軾及其門人的莊子學思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n周方:《論宋代「名字說」》廣州: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林鶯《《世說新語》對黃庭堅詩文創作及人格的影響》寧波: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1月\n馬君怡:《黃庭堅題畫文學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n徐建平:《黃庭堅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n徐國能:《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陳善巧:《黃庭堅入蜀及蜀中創作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n馮曉庭:《宋人劉敞經學的述論》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7月\n賴仕賢:《黃庭堅貶謫時期尺牘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n賴琳:《黃庭堅題跋文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n黃雅萱:《歐陽脩「以詩為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n鄭雅文《黃庭堅散文及其文藝理論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8月\n魏海燕:《黃庭堅的佛禪思想與詩學實踐》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5月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1101.pdf5.1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