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8742
題名: 《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明代臺閣體派述評研究
The Commentary of Ming Dynasty Tai Ge Ti and Tai Ge group in The Siku Zongmu
作者: 許逢仁
貢獻者: 曾守正
許逢仁
關鍵詞: 臺閣體
臺閣派
三楊典型
典範模習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Oct-2015
摘要:   站在「臺閣派的細緻化研究」之目的動機的立場,面對文學史與批評史對於明代臺閣體評價的既有侷限,本文試圖以《四庫全書總目》中明代文人集作之〈提要〉為研究對象,考察四庫館臣對於明代臺閣體、臺閣派的述評情形,期望於系統性、縝密性的梳理與申論中,反映館臣對於明代臺閣體派的建構與詮釋向度,進而凸顯其對該文類體裁與文學流派的評論立場,以於反思中回應當今文學史、批評史對於明代臺閣體評價的「已見」與「未見」。\n  職是,本文以「《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明代臺閣體派述評研究」為題,以歷時性的序列分期說明四庫館臣對於各階段臺閣體派的述評視角,一方面希冀動態性的呈現與輪廓臺閣體衍為流派的歷程;另一方面則藉由時間的推移揭示臺閣文風由先聲至典型,再由遺響走向衰歇的狀態。本文既作為四庫館臣對於明代臺閣體述評的再觀察者,則四庫館臣的「評述」行為誠為本文亟欲關注之焦點,尤其涉及述評尺度標準的層面時,館臣如何述評、怎麼述評,皆為本文致力闡述的向度包含對於四庫館臣所認知的臺閣先聲提出,得以與三楊系聯斂接的直接、間接背景;三楊典型性的意涵中所含具之體派思維的觀念,以及根據館臣言及臺閣末流模擬現象的氾濫性,從摹體理論的向度中更細緻的梳理模擬取徑的優劣差異等,以期能夠於客觀闡述、主觀補述的撰寫進路中,較整體性的輪廓四庫館臣透過述評所呈展出對於明代臺閣體派的詮釋、建構之認知思維。\n 「三楊」的出場不僅成就了明代臺閣體的書寫典型,也因為眾文人、士子的相與肩隨,得漸漸發展成一頗具聲勢的官方文學流派,而全面性的影響京師文壇。然在肯定三楊對臺閣體的書寫奠定典型之外,館臣亦注意到倘若沒有諸臺閣先聲為臺閣體的書寫提供發展與醞釀之向度,以直接或間接刺激、影響三楊(尤其是楊士奇),則臺閣體此一文類體裁的成熟,實非三楊者得一蹴可幾。就館臣的理解與認知,明代臺閣體派之源可謂不限一端,包含與臺閣之首席領袖楊士奇關係緊密的家學師法脈絡,以及間接性的地域文學之文風引導線索,甚至純就風格的類同性作為淵源的劃分,然諸家類目雖然不一,但詩作整體風格的呈現卻無有違礙,而得體現中庸之風,得以想見臺閣典型的奠定實乃諸家眾水匯聚三楊的成果。\n  當四庫館臣從文學性向度凸顯「三楊」並稱的概念時,則突破了歷來以政治性之單一視角作為定位與認知三楊的框架,進而肯定與抉發歷來隱蔽於「三楊內閣」之歷史敘述下的「三楊臺閣」的文學成就。然四庫館臣雖然經由述評表達其對三楊文學表現的重視,但並不意味著館臣厚此(三楊臺閣)而薄彼(三楊內閣)的偏差心態,因為當文事成為成就文治的途徑或指標時,館臣對於三楊文學的直接認同,實際上便是對於三楊政治的間接肯定。是以「以文事成就文治」為館臣就文學之藝術性向度述評三楊與臺閣派諸作家之立場與依據時,則臺閣體此一文類體裁在質性內涵層面,便有了得以延深思考的向度;換言之,館臣眼中的臺閣體,並非全然為文學藝術性的表徵與呈現,而是在藝術審美的向度中含蘊著實用治政的目的,因此臺閣體之所以為臺閣體,乃在於該文類體裁本質上即為雙向成體的屬性,故體貌的文學藝術性表象與體用的文學實用性指涉互為表裡。職是,「雍容典雅」、「平正紆餘」、「舂容安雅」與「雍容雅步」等體貌範疇之「樣態」、「形構」與「物身」向度之藝術性述評,於內涵上則反映了臺閣作家寄寓於作品中的「致用」心跡,故作品呈展藝術性表徵的同時,實亦揭示了作者「個我之志」與「群我之用」的體用精神。\n  就四庫館臣對於臺閣體派的論述來看,永樂至宣宗近三十四年的時間裡,是臺閣體歷經元末明初之際的劉崧、陳謨、梁蘭與袁華等臺閣先聲之醞釀後,正式進入成熟而典型的發展階段,不僅有了以三楊為中心的臺閣作家群,臺閣體的文派規模亦有此發展,而以〈提要〉(含存目)的論述為據,則永宣之間除了楊士奇與楊榮之外,明確為館臣視為臺閣體作家而為臺閣派成員者共有黃淮、金幼孜、夏原吉、周述、周敘、蕭鎡、鍾復與姜洪八位,這八人於永宣之間的入職背景、官職遷升際遇及與三楊的互動關係亦不盡相同,或初與楊士奇、楊榮同為朱棣親擇而入閣參與機務者;或登科而直授翰林官銜者;抑或為隸屬翰林院之庶吉士;甚或不為翰林而與三楊政務關係密切者等。由此初步觀察可知,臺閣派的主要成員之官職以內閣、翰林官、庶吉士為大宗,而事實上內閣與翰林院亦為三楊於永樂至宣宗期間官職遷變的主要任所,是以臺閣體派的成員組構情形與三楊之官職場域成正相關,即與三楊之官職場域愈為相近者,其於文學活動的從眾效應中,主動仿效三楊之臺閣體,或被動受到三楊臺閣文風之渲染而影響寫作風格的情形便會相對提高,故屬於臺閣派成員的可能性亦相對提升。\n  在正統初(1427)至成化末(1487)近六十年的時間中,帝位之更迭、政變之屢興、外戚專擅與宦官之干政等種種政治亂象下,如「仁宣之治」般的國家安定、朝政諧和及百姓安樂的昇平生活,可謂幾希,僅能如曇花一現般的短暫存在,而難以延續。是以不論是政治局面,抑或社會環境,實皆無法為後期的臺閣體作家提供得以頌美的依據與條件,臺閣作家從事臺閣體的寫作勢必將面臨過去三楊、金幼孜與黃淮等所不曾遭遇的書寫瓶頸,於是正統以後之內閣、翰林官員與庶吉士等在為維持官方文風的立場下,將會視三楊典型之臺閣體為範本,而於「猶守舊格」與「莫知其然」兩種全然不同的取徑過程中,呈現出不同品質的臺閣體之作;此外,在「臺閣文學思想所依存的環境已經不復存在」的處境下,隨著臺閣體的膚廓之作漸趨增多時,臺閣派及其臺閣文風與臺閣體將會不斷的面臨非臺閣派者的質疑與抨擊,或李東陽以為當於臺閣體的本質中有所新變者;李夢陽以復古、格調為尚而欲取代臺閣體者,於是後期的臺閣派成員中,遂有自變轉型與趨從他流的文風漸變、過度現象,然當在後期臺閣成員之遺響無法遏止末流、抗衡他派的狀況下,臺閣派的發展終將衰歇而漸漸淡出文壇的歷史事實。
參考文獻: 一、古籍\n[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人民出版\n 社,1977年。\n[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n 1981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n[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n 書館,1981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n[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全4冊,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n[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全12冊,北京:中華書局,\n 1962年。\n[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n 1981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n[魏]王肅譔註:《孔子家語》,收入於蕭天石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n 成》,全100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重\n 刊宋本十三經注疏。\n[唐]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全2冊,臺北:五南書局,1991\n 年。\n[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全16冊,\n 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n[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1996年。\n[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n[宋]周敦頤著;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學術部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整理:\n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湖南:岳麓書社,2006年。\n[宋]葉夢德:《石林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元]楊維楨:《東維子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n[元]劉將孫:《養吾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n[元]顧嗣立:《元詩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n[明]尹直:《謇齋瑣綴錄》,臺北:學生書局,1969年景印明藍格鈔本。\n[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n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王世貞著,陳潔棟、周明初批注:《藝苑卮言》,南京:鳳凰出版社,\n 2009年。\n[明]王直:《抑庵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丘濬:《重編瓊臺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n[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萬立朝重修本。\n[明]吳伯宗:《榮進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吳寬:《家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宋濂:《文憲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宋濂編:《元史》,收入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並附編二種》,\n 全7冊,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n[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李東陽著;李慶立校釋:《懷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n 2009年。\n[明]李夢陽:《空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李賢:《古穰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李賢等奉敕撰:《明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n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周敘:《石溪周先生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n 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蘇州市圖書館藏明萬\n 曆二十三年周承超刻本。\n[明]金幼孜:《金文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胡應麟:《詩藪》,全3冊,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n[明]胡儼:《頤庵文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倪謙:《倪文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夏原吉:《夏忠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孫承澤撰:《春明夢餘錄》,全2冊,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n 1990年。\n[明]徐階:《世經堂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n[明]徐溥:《謙齋文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袁凱:《海叟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袁華:《可傳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高拱:《本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n 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康海:《對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八\n 集》,全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n[明]梁蘭:《畦樂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梅鼎祚編:《古樂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n[明]陳謨:《海桑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陸時雍:《詩鏡總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n[明]焦竑:《國朝獻徵錄》,收入《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n 1991年。\n[明]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n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n[明]黃佐:《翰林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黃淮:《介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n 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楊(禾道)編;[明]楊思堯補編:《太師楊文貞公年譜》,收入於于\n 浩輯著:《明代文人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清道光間刻\n 本。\n[明]楊士奇:《東里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楊士奇:《東里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楊士奇著;劉伯涵、朱海點校:《東里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n 年。\n[明]楊寅秋:《臨皋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楊溥:《楊文定公詩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n 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影印。[明]楊榮:《楊文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葉春及:《石洞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n[明]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劉宗周:《劉蕺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n 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劉崧:《槎翁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n 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全6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n[清]永瑢、紀昀等:《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n 館,1983年影印武英殿本。\n[清]朱彝尊:《明詩綜》,全2冊,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n[清]沈德潛撰,王宏林箋注:《說詩晬語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n 2011年。\n[清]沈翼機、嵇曾筠等:《浙江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n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n[清]和坤等奉敕撰:《大清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n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n[清]夏力恕、邁柱:《湖廣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n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全2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n[清]梁國治:《欽定國子監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n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清]陳田:《明詩紀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n[清]陳衍:《元詩紀事》,收入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第十三\n 種》,共24種,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n[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七集》,\n 全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n[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全2冊,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n〔清]劉大勤編:《師友詩傳續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n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n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勘:《太祖實錄》,全8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n 語言所,1967年。\n 全明詩編纂委員會:《全明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年。\n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n 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增訂本],\n 全15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n\n二、專書\n尹恭鴻:《明代詩文發展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n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n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n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考論》,沈陽:沈陽出版社,2005年。\n司馬周:《茶陵派與明中期文壇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n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n 社,2009年。\n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n何宗美:《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全2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n 年。\n宋佩韋:《明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局,1996年。\n李聖華:《初明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n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n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n 2009年。\n南炳文、何孝榮:《明代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n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n馬積高、黃均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4明清》,臺北:萬卷樓,1998年。\n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n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全2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 2003年。\n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n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n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n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全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n 年。\n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和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n 年。\n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邏輯問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n 2007年。\n陳文新主編;郭皓政、甘宏偉編著:《明代狀元史料匯編》,全2冊,武漢:\n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n陳文新主編;陳文新、何坤翁、趙伯陶主撰:《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全3\n 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n陳書彔:《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n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n 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n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n 年。\n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n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n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n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n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n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n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n劉貞晦、沈雁冰:《中國文學變遷史》,北京:新文化書社,1931年。\n蔡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n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n鄭振鐸:《插圖版中國文學史》,臺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n鄭榘總主編,陳梧桐編:《中國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n 版社,2009年。\n鄭禮炬:《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間的翰林院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n 社,2011年。\n魯迅著:《漢文學史綱要》,收入於《魯迅全集》,全18冊,北京:人民文學\n 出版社,2005年。\n錢基博:《中國文學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n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n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n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n羅宗強:《明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n羅東楊:《明太祖禮法之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n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n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n 年。\n蘆宇苗:《江蘇明代作家詩論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n龔顯宗:《明初越派文學批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n三、學位論文\n王昊:《仁宣致治下的「臺閣」標本──對楊士奇詩歌的解讀》,山東:山東師\n 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n王璇:《劉崧及其詩歌淺探》,江西: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n 年。\n高郁婷:《明初吳派文學理論及其詩文》,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n 2006年。\n張日郡:《明代臺閣體及其詩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n 文,2011年。\n張紅花:《楊士奇詩文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n 年。\n連文萍:《明代茶陵派詩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n 1988年。\n連文萍:《明代詩話考述》,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黃珮君:《楊士奇臺閣體詩歌研究》,江西: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n 文,2010年。\n葉曄:《明代中央文官制度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n 文,2009年。\n駱芬美:《三楊與明初之政治》,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n 年。\n謝焱:《論明代宣德年間臺閣雅集對宮廷花鳥畫的影響》,重慶:西南大學美\n 術學碩士論文,2007年。\n籍芳麗:《明代文壇「三楊」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n 論文,2006年。\n\n四、期刊論文\n王忠閣:〈閩中詩派與明代前期詩風的演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n 版)》2001年5期,頁60-63。\n左東嶺:〈論臺閣體與仁、宣士風之關係〉,《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2期,\n 頁89-93。\n朱鴻:〈文集與文物研究──以明初閣臣黃淮為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n 29期,2001年6月,頁73-93。\n吳琦、唐金英:〈明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n 科學版)》2006年1期,頁96-101。\n李精耕:〈明代「臺閣體」的相關問題淺探〉,《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6\n 期,頁154-157。\n張紅花:〈明代臺閣詞的創作風貌及其成因〉,《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3\n 期,頁135-137。\n張紹鋒:〈明初翰林院沿革考〉,《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3期,頁\n 12-13。\n連文萍:〈明代翰林院的詩歌館課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n 年12月,頁231-260。\n郭英德:〈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n 年4期,頁28-34。\n陳煒舜:〈永樂至弘治間臺閣諸臣的《楚辭》論〉,《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n 1卷第1期,2006年6月,頁31-58。\n陳煒舜:〈明代前期的臺閣文風、吳中文化與楚辭學〉,《國文學誌》第15\n 期,2007年12月,頁171-208。\n陳慶元:〈楊榮與閩籍臺閣體詩人〉,《南平師專學報(社會科)》1995年第3\n 期,頁27-30。\n楊芹、曹家齊:〈宋代「臺閣」涵義考〉,《學術研究》2009年第1期,頁\n 124-127。\n趙子富:〈明代的翰林院與內閣〉,《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n 1988年6期,頁98-104。\n蔡一鵬:〈閩中詩派的詩歌創作與明初社會、文化背景〉,《福建論壇(人文\n 社會科學版)》1990年3期,頁54-59。\n蔣寅:〈清初詩壇對明代文學的反思〉,《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頁108-\n 120。\n鄭禮炬:〈明代洪武年間翰林院作家的文風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 \n 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頁100-104。\n鄭禮炬:〈閩中詩派對明代翰林詩歌創作的影響〉,《閩江學院學報》2007年\n 6期,頁7-10。\n魏崇新:〈明代江西文人與臺閣文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1期,頁\n 32-37。\n魏崇新:〈楊士奇之創作及對臺閣文風之影響〉,《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n 報》第2期,2004年6月,頁59-66。\n魏崇新:〈劉崧的詩學思想與詩歌創作〉,《東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n 2000年3期,頁109-114。\n顏崑陽、蔡英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百年論學」學術\n 對談〉,《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頁1-22。 \n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意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n 期,2007年9月,頁1-67。\n\n五、論文集論文\n陳廣宏:〈明初閩派與臺閣文學〉,收入廖可斌主編:《2006明代文學論\n 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n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鏈接效\n 用」〉,收入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n 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n 年7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9151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301.pdf3.8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