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579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劉梅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戴淑卿zh_TW
dc.creator戴淑卿zh_TW
dc.date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3-01T02:51:06Z-
dc.date.available2016-03-01T02:51:06Z-
dc.date.issued2016-03-01T02:51:06Z-
dc.identifierG0102921087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579-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292108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教育程度提高、性別平等工作的推動,女性投入職場就業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女性所面對的家庭與工作兩頭燒的壓力,卻日漸沉重。女性的就業選擇往往受到家庭照顧責任及社會文化規範等結構性因素的干擾。國家在提倡與促進女性就業的同時,能否提供更友善的家庭照顧資源與社會支持系統,使就業女性能兼顧家庭與工作,並且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n 近幾年,新北市政府建立多所公共托育中心提供兒童托育服務。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新北市的公共托育服務,相較於家庭的非正式托育、經濟市場所提供的私人托育服務,其對於女性在家庭照顧與就業面向上所產生的變化與影響,並針對公共托育政策提出反思與建議。\n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訪談10位使用新北市公共托育服務之女性,研究發現當國家提供平價、優質且穩定的公共托育服務,協助家庭照顧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對於女性家庭照顧與就業情形皆有正面的影響。在家庭照顧方面,使用公共托育服務可以降低家庭育兒經濟負擔、降低女性的兒童照顧壓力、建立家庭的共同照顧價值、增進家長親職知能及擴大家庭生活圈、增加生育意願等。在就業方面,公共托育服務可以降低女性所面對的家庭與工作的衝突、支持與促進女性就業、提升女性就業品質,以及有利於女性職涯規劃與發展。\n 最後,針對公共托育服務政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國家應積極促進托育服務公共化,以提供人民近便、平價且優質的托育服務、2.建立托育資源整合平台,提供托育相關資訊與協助,以利女性育兒與就業規劃、3.家庭育兒政策與充分就業政策結合,促進女性就業且提升女性生活品質。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背景 1\n第二節 研究動機 3\n第三節 研究目的 5\n第二章 文獻探討 6\n第一節 女性就業與家庭照顧 6\n第二節 友善家庭政策對女性就業之影響 14\n第三節 托育服務 32\n第三章 研究設計 44\n第一節 研究方法 44\n第二節 研究架構 48\n第四章 資料分析 50\n第一節 公共托育服務對女性在家庭上的影響 50\n第二節 公共托育服務對女性就業的影響 70\n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8\n第一節 研究發現 88\n第二節 建議 91\n參考文獻 96\n附錄 104zh_TW
dc.format.extent1052377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21087en_US
dc.subject公共托育服務zh_TW
dc.subject女性就業zh_TW
dc.subject工作與家庭平衡zh_TW
dc.subjectpublic childcare serviceen_US
dc.subjectwomen`s employmenten_US
dc.subjectwork and family balanceen_US
dc.title公共托育服務對女性家庭照顧與就業之影響zh_TW
dc.titlePublic Child Care Service and Its Impact on Female Employment and Domestic Child Care Responsibility.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內政部(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臺北:內政部。\n內政部(2012)。0-3歲幼兒托育政策研究。臺北:內政部。\n王兆慶(2014)。媽媽、阿嬤、保母、托嬰…幼兒誰來顧?2014年10月23日,取自: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89/102120\n王青萍 (2009)。社區保母系統對家庭式托育服務品質之影響:臺中市南區的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n王淑英、孫嫚薇(2003)。托育政策照顧中的國家角色。國家政策季刊,4,147-174。\n王淑英、賴幸媛(1997)。臺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載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127-160頁)。臺北:女書。\n王舒芸(2007)。向左走?向右走?兒童照顧政策之「去」或「再」家庭化初探。「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臺北。\n王舒芸(2012)。臺灣托育公共化之研究。就業與社會安全重大議題研究論文集。63-107。\n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臺北:巨流。\n王麗容(1999)。婦女二度就業之檢視與政策建議。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 (2):181-226。\n古君智(1993)。雙生涯職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n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臺灣社會學,1:149-182。 \n行政院內政部兒童局(2012a)。托嬰托育服務- 5 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臺北:教育部、內政部。\n行政院內政部兒童局(2012b)。托嬰托育服務-受僱者家庭部分托育費用補助。臺北:行政院內政部兒童局。\n行政院內政部兒童局(2012c)。托嬰托育服務-中低收入戶幼童托教補助實施計畫。臺北:行政院內政部兒童局。\n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a)。2014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15年6月20日,取自http://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41229115711H1A3FB2M.pdf\n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b)。2013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2015年6月20日,取自http://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45593632ONHRMIO7.pdf\n何昭蓉(2014)。企業主管支持友善育兒政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余多年(1998)。各國學齡前兒童照顧支持政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吳美連、賈文靜、呂純純(1997)。育有學齡期兒童已婚婦女之勞動再參與研究,中原學報,25(2):1-9。\n吳雅惠(2008)。家庭支持方案對懷孕婦女組織承諾及產後復工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載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57-92頁)。臺北:女書。\n李佳俐(2004)。工作/家庭政策、工作/家庭平衡與員工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n李玟慧(2006)。各國育嬰假相關制度的設計與婦女就業行為之關聯-英國、瑞典、台灣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李芸慧(2007)。我國「兩性工作平等法」有關母性保護規定之政策評估。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李雅雯(2014)。價格上限管制對托育公共化之影響-以臺中市平價托育服務實施計畫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n李鳳娥(2013)。托育資源中心與親子館生態系統之探究。中州科技大學保健食品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n兒童福利聯盟2014年家庭照顧假調查報告。2015年4月23日,取自:http://donate.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324。\n周慶珍(2010)。公部門女性主管的工作-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易永嘉(2008)。OECD國家對育兒父母推行友善家庭與職場政策、作法及借鏡。臺灣勞工雙月刊,14:118-131。\n林妏蓁、陳國樑、黃勢璋(2013)。生育津貼對我國生育率的影響:以1998–2010 年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2):259-297。\n林靖宜(2005)。影響我國婦女老年經濟安全因素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2:229-237。\n邱志鵬(2012)。我國幼兒托育制度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會研究成果報告。\n邱貴玲(2003)。托育服務的國際觀:從丹麥經驗談起。社區發展季刊,101:266-275。\n洪翠枝(2014)。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推動與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n高慧靜(2008)。家長接受企業托育服務對其親職參與和親職責任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涂妙如(2003)。影響家庭嬰幼兒照顧方式決策之相關因素研究。家庭教育學報,5:95-120。\n康傑弘(2011)。企業托兒福利、工作與家庭平衡及員工工作績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張晉芬(2013)。勞動社會學(初版)。臺北:政大。\n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載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227-252頁)。臺北:女書。\n張壹鳳(2005)。以「性別敏感」觀點檢視臺灣學前兒童照顧政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許婷雯(2006)。我國育嬰假對於母職制度及女性就業處境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許棃雲(2005)。公部門補助企業托兒服務政策之評估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郭靜晃(1999)。托育服務工作專業及專業倫理。社區發展季刊,86:143-148。\n郭靜晃、吳幸玲(2001)。邁向廿一世紀兒童福利的願景-以兒童為中心、家庭為本位,落實整體兒童照顧政策。華岡社科學報,15:1-13。\n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n陳信木(2012)。人口生育政策。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會研究成果報告。\n陳姣伶(2008)。就業母親的嬰兒照顧選擇及托育經驗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陳姣伶(2009)。從家庭到托育環境-國內二十年托育文獻回顧。經國學報,27:86-107。\n陳美伶(1991)。國家與家庭分工的兒童照顧政策-台彎、美國、瑞典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n陳若琳、涂妙如(2012)。新北市家長對保母及其托育服務使用現況與需求調查。新北: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專題研究報告。\n陳惠銛(2004)。女性工作者對親職假之需求與兒童照顧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n陳景寧(1996)。女性照顧者角色之成因、處境及其福利政策分析--以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顧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陸洛、黃茂丁、高旭繁(2005)。工作與家庭的雙項衝突:前因、後果及調節變項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7,133-166。\n傅立葉(2010)。從性別觀點看臺灣的國家福利體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0:207-236。\n傅立葉、王兆慶(2011)。照顧公共化的改革與挑戰-以保母托育體系的改革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9:79-120。 \n勞動部(2014)。2014年「僱用管理性別平等概況調查」,2015年6月22日,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3/0324analyze.pdf\n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5a)。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統計年報,2015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bli.gov.tw/reports.aspx?y=102&f=h630\n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5b)。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統計年報,2015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bli.gov.tw/reportY.aspx?y=102&f=h540\n彭淑華(1995)。影響父母二十四小時托育決策相關因素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75-305。\n曾昀翎(2013)。運用PZB模式探討公共托育中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論文,雲林,未出版。\n焦興鎧(2010)。對我國實施家庭照顧休假制度之檢討評析。臺灣勞工季刊,24:54-60。\n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修訂版)。臺北:巨流。\n馮燕(2009)。從生態觀點看幼兒托育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1-15。\n黃志隆(2012)。臺灣家庭政策的形成:家計承擔與兒童照顧的整合。人文及社會科集刊,24(3),331-366。\n黃志隆(2013a)。兒童照顧政策與福利體制的路徑變遷:瑞典、德國與美國之比較。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1-34。\n黃志隆(2013b)。就業與家庭政策整合途徑的探討:以人口政策白皮書的政策目標檢視為例。聯合勸募論壇,2(1):67-102。\n黃雪曄(2014)。地方政府的政策學習-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政策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黃琬玲(2008)。ILO負擔家庭責任勞工公約與建議書對我國相關政策之啟示。臺灣勞工雙月刊,16:28-41。\n黃琬玲(2009)。真正的「自由選擇」?—以婦女部分工時工作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黃煥榮(2009)。運用友善家庭政策平衡工作與家庭─制度與經驗的探討。人事月刊,48(1):2-18。\n黃曉薇、劉一龍(2009)。生育、女性就業與兒童照顧支持方案─以南歐模式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8:149-194。\n黃銹婷(2013)。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n新北市社會局(2013)。中華民國2012年新北市社會事業統計年報。2015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sw.ntpc.gov.tw/web/SG?pageID=44520\n新北市社會局(2014)。中華民國2013年新北市社會事業統計年報。2015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sw.ntpc.gov.tw/web/SG?pageID=44520\n新北市社會局(2015)。中華民國2014年新北市社會事業統計年報。2015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sw.ntpc.gov.tw/web/SG?pageID=44520\n新北市政府(2013)。分析新北市幼托機構變遷情形。2015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bas.ntpc.gov.tw/web66/_file/1528/upload/spe/102/10_Kindergartens.pdf\n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3)。新北市婦女福利面面觀。2015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bas.ntpc.gov.tw/web66/_file/1528/upload/statistic/women_welfare.pdf\n詹火生、林玉潔、王芯婷(2002)。我國兒童照顧政策分析,2015年4月23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22.htm\n雷蓓蓓(2004)。臺灣與瑞典的母性保護與兒童照顧制度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n廖珈琪(2008)。女性家庭照顧者托育資源使用及其生活品質之影響因素-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監察院(2011)。因應少子女化衝擊,政府應有之措施與評估。臺北:監察院。\n劉梅君(2008)。性別與就業:前瞻與省思~兼檢討部分時問工作、育兒照顧政策及玻璃天花板現象。研考雙月刊,32(4):54-66。\n劉毓秀、王兆慶(2010)。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托育政策向前走!臺灣勞工季刊,23:65-70。\n劉翠華、黃澤蘭、許雅喬、許芳玲(2007)。托育服務概論:政策、法規與趨勢(初版)。臺北:揚智文化。\n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n鄭清霞(2007)。育兒責任分擔的探討與推估-國家vs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95-135。\n鄧蔭萍(2014)。臺灣與OECD國家之三歲以下幼兒托育政策之探討與比較。民生論叢,10,37-67。\n謝靜滿(2013)。托育資源中心與親子館服務現況之探究。中州科技大學保健食品系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n簡文吟(1997)。臺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 : 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Baum, C. L. (2002).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hild care costs on the work decisions of low-income mothers with infants. Demography, 39(1), 139-164.\nBruegel, Irene(1996).“Whose Myths Are They Anyway?A Commen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ciology,47(1),175-188.\nDarian, J. C. (1976).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ising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of married women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56(4),614-630.\nDavid, J. & Maume, JR. (1991). Child care expenditures and women’s employment.Turnover Social Forces, 70(2), 495-508.\nDowswell, T. & Hewison, J. (1992). Mother`s employment and child health care.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1(3), 375-393.\nEsping-Andersen, G. ( 2002) A child-centered investment strategy. In G. Esping-Andersen, D. Gallie, A. Hemerijck and J. Myles (Eds.), Why we need a new welfare state (pp.68-95).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sping-Andersen, G. (2009) The incomplete revolution: Adapting welfare states to women’s new role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nFolk, K. F.,& Beller, A. H.(1993).Part-Time Work and Child Care Choices for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5, 146-157.\nGinn, Jay, Arber, Sara, Brannen, Julia, Dale Angela, Dex Shirley, Elias Peter, Moss Peter, Pahl Jan, Roberts Ceridwen & Rubery Jill(1996). “Feminist Fallacies: A Reply to Hakim on Women`s Employmen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ciology,47(1),167-174.\nGlezer, Helen & Wolcott, Ilene (2000).“Conflicting Commitments: Working Mothers and Fathers in Australia”, In Haas Linda L., Hwang Philip(eds) Organizational Chang and Gender Equit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fathers and mothers at the workplace,pg.43-56,Sage:USA.\nGornick, J. C., Meyers, M. K. & Ross, K. E. (1997). Supporting the employment of mothers: policy variation across fourteen welfare state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7(1), 48.\nHan, W. & Waldfogel, J. (2001). Child care costs and women’s employment: acomparison of single and married mothers with pre-school-aged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2(3), 552-568. \nHaas,L.&Hwang,P.(1995).Company Culture and Men`s Usage of Family Leave Benefits in Sweden.Family Relations,44,28-36.\nKadushin, A., & Martin, J.A. (1988). Child Welfare services(4th edition).New York: Macmillan\nKneipp, S. M., Castleman, J. B. & Gailor, N. (2004). Informal caregiving burden: an overlooked aspect of the lives and health of women transitioning from welfare to employment? Public Health Nursing, 21(1), 24–31.\nLeira, A. (1993). Mothers, Markets and the state: a scandinavian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2(3), 329-347.\nMahon, R. (2006). The OECD and the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 agenda: competing frames children, Changing Families and Welfare States, 9, 176.\nO’Reilly, Jacqueline & Bothfeld Silke (2002).“What happens after working part time?Integration, maintenance or exclusionary transitions in Britain and western Germany”,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26,409-439.\nQuisumbing, A. R., Hallman, K. R. & Marie, T. (2007). Maquiladoras and market mamas: Women`s work and childcare in Guatemala City and Accr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43(3), 420-455. \nRidge, T. (2007). It`s a family affair: low-income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maternal work.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36(3), 399-416.\nVincent, C. & Ball, S. J. (2001). A market in love? choosing pre-school childcare.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27(5), 633-651.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8701.pdf1.0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