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416
題名: 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政策之研究
作者: 魏仕哲
貢獻者: 張昌吉
魏仕哲
關鍵詞: 身心障礙者
就業政策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31-Mar-2016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書目\r\n刁惠美:影響民間企業雇用殘障者雇用表現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r\n王麗容:殘障福利,立法報章資料專輯第六十輯。立法院圖書資料室,民86年。\r\n王育瑜:台灣視障者的職業困境─以按摩業為例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民國84年。\r\n王國羽:美國一九九O年傷殘法就業政策理念基礎之分析。福利社會雙月刊,第26期,民國80年,1~5。\r\n王國羽、呂朝賢:智障國民老化與安置。發表於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83年。\r\n王國羽等: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殘障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民國83年。\r\n石真瑛:我國殘障者就業問題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r\n內政部:台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提要報告,民國89年。\r\n內政部:身心障礙者狀況分析,民國89年。\r\n內政部:民國83年底台閩地區殘障者生活狀況調查報告。\r\n內政部:我國殘障福利服務之檢討與展望,民國84年。\r\n田蒙潔:無障礙環境何去何從。福利社會,第61期,民國86年。\r\n方韻珠: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機構之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的現況與困難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r\n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編印:日本職業能力開發之新趨向,叢書第21輯,民國79年。\r\n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編印: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民國89年。\r\n李增祿等: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民國86年。\r\n李基甸: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與職業安置。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67輯,民國88年。\r\n李政隆譯:適應殘障者之環境規劃,日本建築學會、日本健康環境體系研究會。台北大佳出版,民國75年。\r\n余鑑譯:終生之生涯輔導與諮商。國立編譯館譯,民國88年。\r\n李崇信:殘障者庇護工廠之經營與管理,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55輯,民國84年。\r\n李崇信:為殘障員工進行職務再設計。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安置模式理念與實務─工作表格與使用說明,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民國85年。\r\n李台紅:英國殘障者就業輔導制度。就業與訓練,第3卷第4期,民國74年。\r\n花敬凱:歐美日本等國職業重建服務之發展歷程與趨勢。特殊教育季刊,第66期,民國87年。\r\n何華國:智能不足國民職業教育。高雄:復文圖書,民國77年。\r\n何華國:傷殘職業復建。高雄:復文圖書,民國80年。\r\n何華國:障礙者之生涯輔導。當前身心障礙教育問題與對策,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會議實錄,行政院國科會與教育部主辦、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協辦。民國84年。\r\n林麗娟、楊明珠、劉美仔等合譯:日本殘障者雇用制度與實務。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53輯,民國84年。\r\n林顯宗譯:日本的職業復建。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66輯,民國86年。\r\n林顯宗譯:身心障礙者雇用對策之現狀與課題。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65輯,民國86年。\r\n林芳如:我國政府機關殘障人力管理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r\n林淑英:顏面傷殘者自我概念與社會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民國81年。\r\n林崇義:顏面傷殘之成因及常見的疾病。陽光雜誌革新版第六期,六版。\r\n林宏熾: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五南,民國88年。\r\n林幸台: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民國83年。\r\n林幸台:特殊教育與終生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終身教育專輯第24輯,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民國88年。\r\n林幸台、楊梅芝、林兆忠譯:美國的殘障者支持性就業方案。勞委會職業訓練局,民國83年。\r\n林寶貴:聽覺障礙教育與復建。台北:五南,民國83年。\r\n林寶貴:殘障者的人力發展。身心障礙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再創新機,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86年。\r\n林坤燦:智能障礙者職業教育與訓練。台北:五南,民國87年。\r\n林千惠:工作分析與職業技能訓練。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55輯,民國84年。\r\n林千惠、徐亨良、張勝成、林宏熾: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意願之調查研究。省政府勞工處委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研究,民國85年。\r\n林千惠等譯:美國支持性就業─模式、方法與論題。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叢書第54輯,民國83年。\r\n林招文:支持性就業殘障者工作滿足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支持性就業殘障者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r\n林振裕:台北市肢障工作者就業配合措施之研究。人力資源開發與企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主辦,5-1~5-4,民國83年。\r\n邢秋萍:我國現行殘障福利政策之評估─以殘障者就業問題為研究範圍。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r\n苗永序:歐洲各國就業輔導現況(一)。就業與訓練第二期,民國73年。\r\n邱滿艷等五人:日本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一九九一年度中、日技術合作計畫研修報告,民國80年。\r\n吳老德: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五南,民國89年。\r\n吳定: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民國88年。\r\n吳忠吉:勞動經濟學。台北:空大,民國85年。\r\n吳武典:推展我國殘障者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之研究。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民國79年。\r\n吳武典:無障礙校園環境軟硬體設施及其與特殊教育之關連。刊於無障礙校園環境實施手冊,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民國81年。\r\n吳武典等:台北市民間工商企業機構雇用殘障者意願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刊,第10期,p75~101,民國83年。\r\n吳武典:殘障朋友潛在人力資源開發與配合措施。身心障礙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再創新機,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86年。\r\n周月清: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民國87年。\r\n周建卿:中華社會福利法治史。台北:黎明,民國81年。\r\n姚卓英:為我國傷殘福利法催生。社會建設季刊,第24期,民國64年。\r\n姚卓英:社會安全與殘障福利。台北,社會安全,第五卷第一期,民國72年。\r\n胡若瑩譯:支持性就業問題面面觀:美國支持性就業─模式、方法與論題。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54輯,民國83年。\r\n黃志成:台北市八十一年身心障礙者人口普查報告─以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為對象,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民國82年。\r\n黃志成、王麗美: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服務。台北:亞太,民國89年。\r\n黃寶祚:勞工問題。台北:五南,民國84年。\r\n黃禹昌:日本身體障害者的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刊於就業與訓練,第3卷第3期,民國74年。\r\n黃世昌:台灣視障人士無障礙社會之理想與現實。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r\n黃惇勝:日本殘障者雇用促進對策。就業與訓練,民國86年9月。\r\n黃積聖:我國殘障特考政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民國87年。\r\n陳泓洲:各國殘障者職業重建服務法規概況。內政部社會司編印,民國78年。\r\n陳文順:身心障礙者之雇用問題。就業與訓練,第13卷第3期,p78~81,民國84年。\r\n陳俊安:我國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r\n陳育俊譯a:德國聯邦就業總署簡介。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46輯,民國81年。\r\n陳育俊譯:殘障者的就業安置與職業重建─介引德國的制度、作法與經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45輯,民國81年。\r\n陳育俊:德國殘障者職業訓練的理念與作法。就業與訓練,民國82年。\r\n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台北:元照,民國88年。\r\n陳榮華:智能不足之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民國81年。\r\n陳怡如:喜憨兒也是快樂的上班族─心智障礙者工作現況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r\n陳德禹:行政管理。台北:三民,民國85年。\r\n陳聰勝等:各國職業訓練制度。台北,五南,民國86年。\r\n陳世昌:從制度學派觀點看民間企業對社會政策執行成效之影響─以殘福法定額雇用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66卷,民國83年。\r\n郭振昌:就業安全政策。台北,商鼎文化,民國81年。\r\n郭振昌:論就業服務的角色功能及其分工。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10期,民國88年。\r\n郭欽培:無障礙設計之建築觀。台北,詹氏書局,民國84年。\r\n許志雄、蔡茂寅、蔡宗珍、陳銘祥、周志宏: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民國88年。\r\n許慶雄:社會權論。台北:眾文圖書,民國80年。\r\n許天威:智能不足者的職業輔導。刊於桃園啟智學校編印:智能不足者職業教育論述彙編(一),83~137,民國80年。\r\n許天威、徐享良:殘障者職業訓練適性職類之研究。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職業訓練類第五十四輯,民國83年。\r\n許天威:特殊教育通論─特殊兒童的心理及教育。台北:五南,民國83年。\r\n許天威:推動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安置之途徑: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55輯,民國84年。\r\n許澤銘等:建立殘障者生涯訓練體系之研究。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53輯,民國83年。\r\n許澤銘譯:日本殘障者雇用制度簡介(作者為小野隆)。特殊教育季刊,第62期,民國86年。\r\n程挽華:我國殘障就業制度及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r\n萬育維: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r\n萬育維:從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通過看國內殘障福利的新趨勢。福利社會,第61期,民國86年。\r\n萬明美:視覺障礙者教育。台北:五南,民國85年。\r\n曾思瑜:無障礙環境之理念與台灣建築層面之規範。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民國85年。\r\n溫明忠:經濟學。台北:前程企業管理,民國88年。\r\n張勝成:日本之殘障者就業輔導措施。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叢書第55輯,民國84年。\r\n張勝成:開發殘障者勞動力之方式。殘障者勞動力開發研討會,行政院勞委會主辦,民國86年。\r\n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圖書,民國84年。\r\n張煜輝:西德重殘者工作、職業、社會安置保障者概述。社區發展季刊,第48期,民國78年。\r\n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7年。\r\n張英鵬:動力取向觀運用在殘障者職業評量上之探討。身心障礙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再創新機,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86年。\r\n劉子歆:身心障礙者工作場所與無障礙設計的評估與改善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工業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民國87年。\r\n劉捷文:資訊技術的職業訓練對於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的評估研究─以財團法人脊椎損傷庇護中心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碩士論文,刊於中研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民國88年。\r\n董玉娟:企業雇用態度與合理調適對殘障者雇用影響之研究─以輕中度肢障者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r\n詹火生、彭台臨、陳聰憲、郭振昌: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台北:空大,民國87年\r\n詹火生、楊瑩:職業訓練之理念、立法與實例。高級勞工教材,民國84年。\r\n詹火生: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80年。\r\n詹火生:社會福利理論。台北:巨流,民國77年。\r\n楊全斌譯:一九九o年美國殘障國民法。月旦法學雜誌,民國85年,第17~21期(一)~(五)。\r\n蔡宏昭:台灣地區殘障者職業重建與就業問題之研究。台北:明德基金會研究部,民國75年。\r\n蔡宏昭:勞工福利政策。台北,桂冠圖書,民國81年。\r\n蕭美香:保障殘障者就業─定額進用政策施用於民營企業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r\n孫淑柔:從智能障礙者生活品質評量的趨勢談質的研究的可能性。身心障礙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再創新機,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86年。\r\n孫本初:政府機關落實殘障者就業權益之研究─美國經驗的啟示。人事月刊,第22期第5卷,p56~66,民國85年。\r\n趙麗華:台灣地區實施智障者支持性就業模式之現況及相關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r\n葉敏愷:我國殘障者職業重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r\n鄭婉真:殘障者職業訓練機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r\n謝宗學:我國殘障政策發展之分析─國家、公民與政策網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論文,民國86年。\r\n魏伶如:身心障礙者就業情形與機關 (構)進用身心障礙者狀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r\n殘障福利,立法報章資料專輯第六十輯。立法院圖書資料室,民86年。\r\n殘障福利法規彙編:內政部社會司,民86年。\r\n貳、 外文書目\r\nBordieri,J.E. & Comninel,M,E.(1987).Competitive employment for workers with disabilitie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p51~57.\r\nBradshaw, Jonathan (1977) The Concept of Social Need,in Planning For Social Welfare: Issues,Tasks,and Models, pp190-96,ed. Neil Gilbert and Harry Specht.\r\nBrolin,D.E.(1976).Vocation preparation of retarded citizen. Columbus, OH:Charles E. Merrill.\r\nBrolin.D.E.(1982).Vocational preparation of persons with handicaps. Columbus,OH: Charles E. Merrill.\r\nBrolin.D.E. (1995).Career education: A functional life skills approach (3rd ed.).Columbus,OH: Prentice-Hall.\r\nBrolin.D.E. & Kokaska, C.J.(1979).Career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 & youth. Columbus,OH: Charles E.Merill.\r\nBuckley, J., Mank,D.,& Sandow,D.(1990). Developing & implementing Support strategies. In F.R. Rusch (Ed.), Supported employment: Models, methods, & issues. p131~144.Sycamore, IL: Sycamore.\r\nButterworth,J.,& Kierman,W.E.(1996).Access to employment for all individuals.In D.H.Lehr & F.Brown (Eds.),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ho challenge the system pp243~282.Baltimore: Paul H.Brllkes.\r\nCornes,P,(1991). Impairment,disability,handicap & new technology. In M.Oliver (Ed.), Social work: Disabled people & disabling environment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p98~114.\r\nClark, G. M., & Kolstoe, O. P. (1990).Career development & transition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 Boston: Ally & Bacon.\r\nEdwin L. Herr & Stanley H. Cramer: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Span (4e)\r\nGajar,A.,Goodman,L.,& MacAfee,J.(1993).Secondary schools & beyond: Transi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strategies. New York: Merrill.\r\nKolstoe,O.P.,& Frey,R.M.(1965).A high school work study program for mentally subcdrmal students.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sity Press.\r\nLarson,C.(1981). EBEC state of Iowa dissemination model for MD & LD student. Fort Dodge: Iowa Central Community College.\r\nLevy.J.M.,Jrssop,D.J.,Rimmerman,A.,&Levy,P.H.(1993).Attitudes of executives in fortune 500 corporations toward the employability of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dustrial & service corpor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24(2),p19~31.\r\nNigro,F.A.,& Nigro,L.G.(1986).The New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3rd ed..Itaca,Ill..F.E.Peacock.\r\nMaslow,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pp370~396.\r\nMaslow,A.H.(1970).Motivation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r\nMayerson,A.(1993). The History of the ADA: A Movement Perspective. In lawrence O. Gostin &Henry A.Byer (eds.), Implementing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Right & Responsibilities of all Amercians (pp17~24).Maryland: Brookes.\r\nMit Arnold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Person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r\nMurphy,S.T. & Rogan, P.M.(1995).Closing the Shop: Conversion from Sheltered to Integrated Work.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r\nNisbet, J., & Hangner, D.(1988). Natural supports in the work place: A re-examination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everely Handicapped, 13(4), 260~267.\r\nOliver,Mike (1993) Re-defining disability : A Challenge to Research, In John Swain, Vic Finkelstein, Sally French & Mike Oliver, Disabling barriers-enabling environments, London:Sage Pub.Ltd, p61~67.\r\nPatton,J.R., Beirne-Snith,M., & Payne,J.S.(1990). Mental retardatior. (3th ed.). Colun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r\nPolloway, E. A.,Patton, J. R., Payne, J.S., & Payne,R.A.(1989).Strategies For teaching learners with special needs (4th ed.).Columbus,OH:Merrill.\r\nPruitt, W.A.(1977). Vocational evaluation. Menomonie, WI: Walt Pruitt Associates.\r\nRubin, S.E. & Roessler,R.T.,(1983).Foundatons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ess.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r\n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nRusch,F.R.,(1986).Support work: An introduction.Interchange,7(1),p1~5. Secondary Transition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Institure, Colleg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r\nRusch, F. R.(1989). Supported employment: Methods,methods,&issues.Sycamore, IL: Sycamore.\r\nRusch Frank R.(1990). Supported Employment─Models, Methods, & Issues.\r\nRusch, F. R. & Hughes, C. (1989). Overview of supported employment.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2,No4,351~363.\r\nSarkees, M.D., & Scott,J.L.(1985). Vocational soecial needs (2nd ed.).Homewood, IL: Amercian Technical Pubilshers.\r\nSchmelkin,L.P.,& Bell,D.E.(1989).Educators` attitudes toward the Employ ability of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CDEI, Spring,40~47.\r\nSinnott-Oswald, M.,Gliner,J,A.,& Spencer,K.C.(1991).Supported & sheltered employment: quality of life issues among worker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Dec.p388~397.\r\nSpencer,M.P.(1995).The ADA: Description & Analysis.In John G.VIII & Ronald R. Sims(e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ADA .pp1-39. Westport Quorum Books.\r\nStainback,W.,Stainback,S.,Nietupski,J.,&Hamre- Nietupski,S.(1986).Establishing effective community-based training stations.In F. R. Rusch(Ed.),Competitive employment issues & strategies p103~113.\r\nWang, Kuo-YU (1991), The International of Welfare Law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 An Unexplode Story. Brandeis University ph.D.unpublished dissertation.\r\nWehman, P., (1996). Life Beyond the Classroom: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 Baltimore: Paul H. Brookers.\r\nWehman, P., & Moon, M. S. (1988).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85262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82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