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54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莊國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李美樺zh_TW
dc.creator李美樺zh_TW
dc.date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4-01T02:44:23Z-
dc.date.available2016-04-01T02:44:23Z-
dc.date.issued2016-04-01T02:44:23Z-
dc.identifierG0102256026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554-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公共行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10225602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行《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各版本的公民與社會教科書,與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相關的課程內涵及教師認知。並藉由憲法學對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典型見解,檢視現行教科書與教師認知,所傳授給學生的學習內容,是否符應於其中對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認識。最後再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對當前公民與社會教學現場的幾點建議。\n  經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本研究發現:99課綱的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內涵傳遞,已較過往研究的內容偏差情形,獲得相當程度地改善。如對人權的保障,已符合典型見解對基本權的詮釋,並於弱勢人權的教學內容,得見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同性戀、環境權與校園人權等新興人權之說明。而在法治的刑法單元處,雖仍存有部分犯罪防治的觀念宣導,但其比例已較以往的威嚇成份少了許多,並藉由探討刑法存在的目的,引出當中對基本權的保障,而此乃是過往研究中未曾發現。其次,就受訪的十四位教師認知得見,教師們對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理解,在對比憲法學的典型見解後,呈現相當參差不齊的教學認知。故我國的人權及法治教育,實有很大的問題是在教師本身觀念及素養的不足。最後,因我國的教學現場仍受制於升學主義與校園管制環境的影響,故在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推動,仍有流於形式及口號之嫌,而未能內化為教師與學生們普遍認可的情感。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簡目錄\n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 1\n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n第三節 名詞解釋 4\n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5\n第五節 公民與社會科的簡介 8\n第二章 文獻分析 15\n第一節 人權保障的典型見解 15\n第二節 法治觀念的典型見解 26\n第三節 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內容之分析 34\n第三章 研究設計 56\n第一節 研究架構 56\n第二節 研究方法 57\n第三節 研究流程 61\n第四章 研究討論與分析 62\n第一節 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的教師認知 62\n第二節 典型見解、教科書及教師認知之內涵比較 72\n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79\n第一節 研究發現 79\n第二節 建議 83\n參考文獻 89\n附錄一、訪談提綱 98zh_TW
dc.format.extent2473065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6026en_US
dc.subject人權保障zh_TW
dc.subject法治觀念zh_TW
dc.subject公民與社會zh_TW
dc.subject教科書zh_TW
dc.subject教師認知zh_TW
dc.title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及教師認知 之人權保障及法治觀念zh_TW
dc.titleHigh school’s civics and society textbooks and teachers` cogni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rule of law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壹、 中文文獻\n一、 期刊、論文、報章雜誌與書籍\n王俊斌(2007),個體自由、群體權利與全球公民一論人權理念的發展與教育實踐。師大學報,教育類,52(1),頁25-44。\n王乾坤(2001),臺灣地區國小師生對校園兒童人權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縣。\n王碩禧(2008),人權教育作為友善校園的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n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1),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臺北市:五南。\n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n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人權立國與人權保障的基礎建設:2002年國家人權政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n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頁1-34。\n吳庚(2014),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臺北市:三民版。\n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人權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9。\n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7-177。\n吳瓊洳(2012),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課程內容之意識型態分析。教師專業研究期刊,4,頁81-108。\n李建良(1999),憲法的理論與實踐(一)。臺北市:學林文化。\n李建良(2004),憲法的理論與實踐(三)。臺北市:學林文化。\n李建良(2011),德國基本權理論攬要─兼談對台灣的影響。月旦法學教室,100,頁38-50。\n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臺北市:元照。\n李震山(2001),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市:元照。\n林佳範(2002a),九年一貫課程與法治教育教材。司法改革雜誌,40,6-7。\n林佳範(2002b),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司法改革雜誌,42,64-65。\n林佳範(2002c),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臺灣教育,611,35-45。\n林佳範(2003),論我國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從法治理念的傳統與現代說起。律師雜誌,281,24-37。\n林佳範(2009),心動才會行動─從24個問答淺論人權教育的教學融入(二)。司法改革雜誌,74,69-75。\n林佳範(2010),從「基本權利」、「權利」、「利益」到「權力」或「暴力」—幾個常見人權說法的釐清。2015年6月25日取自網路:http://cve.ntnu.edu.tw/blog/11/195。\n林佳範(2011),當教育遇上法律—淺論台灣校園的「人權法治觀」與「人權法治教育」。島弧人權:亞洲人權的理論,實務與歷史國際研討會。臺北市:輔仁大學。\n法治斌、董保城(2014),憲法新論。臺北:元照。\n洪如玉(2003),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211-220。\n洪如玉(2004),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議題理論整合:概念分析、澄清與聯繫。教育資料與研究,59,17-25。\n洪如玉(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n洪頌媖(2013),活化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認識正義」為藍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唐秋霜(2003),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核心內涵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徐宗林(1995),人權與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6,19-51。\n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n \n翁國彥(2006),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全國律師月刊,6,4-23。\n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等編譯(2012a),民主基礎系列少年版教師手冊。臺北市:五南。\n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等編譯(2012b),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正義少年版。臺北市:五南。\n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等編譯(2012c),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責任少年版。臺北市:五南。\n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等編譯(2012d),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隱私少年版。臺北市:五南。\n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等編譯(2012e),民主基礎系列叢書-認識權威少年版。臺北市:五南。\n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師大書苑。\n張茂桂(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的訂定。教育研究月刊,166,44-53。\n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20,1-31。\n張素真(1998),尊重人權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人權教育內涵。新世紀智庫論壇,4,51-61。\n張嘉尹(2010),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月旦法學雜誌,185,17-38。\n張嘉尹(2012),憲法學的新視野(一):憲法理論與法學方法。臺北市:五南。\n張澤平(2002),談法治教育的紮根之路。司法改革教育,39,52-54。\n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14年11月21日取自網路:http://www.edu.tw/。\n教育部(2008b),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含必、選修)課程綱要修訂重點與特色。2014年11月15日取自網路:http://win2k.klgsh.kl.edu.tw/ftproot/socialweb/civics1/20Curriculum/98_3.doc\n \n教育部(2008c),國民教育社群網之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2015年4月1日取自網路: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5.php\n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2014年11月15日取自網路: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6%99%AE%E9%80%9A%E9%AB%98%E7%B4%9A%E4%B8%AD%E5%AD%B8%E5%85%AC%E6%B0%91%E8%88%87%E7%A4%BE%E6%9C%83%E7%A7%91+%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8%A3%9C%E5%85%85%EF%A5%AF%E6%98%8E&rls=com.microsoft:zh-TW:%7Breferrer:source?%7D&ie=UTF-8&oe=UTF-8&sourceid=ie7&rlz=1I7PPST_zh-TW&gfe_rd=cr&ei=Wi2SVYKNI8PA8AXs9IHQAw&gws_rd=ssl#\n教育部(2012a),人權及公民教育中程計畫。2014年12月26日取自網路:http://www.edu.tw/FileUpload/1184-20109%5CDocuments/%E6%95%99%E8%82%B2%E9%83%A8%E4%BA%BA%E6%AC%8A%E5%8F%8A%E5%85%AC%E6%B0%91%E6%95%99%E8%82%B2%E4%B8%AD%E7%A8%8B%E8%A8%88%E7%95%AB.docx\n教育部(2012b),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計劃。2014年11月21日取自網路: http://www.edu.tw/。\n莊國榮(2014),行政法。臺北市:元照。\n莊國榮(2015),憲法講義。未出版,臺北市。\n莊富源(2007),轉變中的學校公民教育。高雄市:復文圖書。\n許育典(2010a),從法治國家到人權保障的希望工程:以人權教育為中心。臺北市:元照。\n許育典(2010b),法治教育在臺灣中小學的實踐與檢討。載於湯德宗、鍾騏主編,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下冊)—法學教育與法治教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n許育典(2013a),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臺北市:元照。\n許育典(2013b),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元照。\n許育典(2013c),憲法。臺北市:元照。\n許育典(2014),學校法制與學校行政。臺北市:元照。\n \n許育典、翁國彥(2005a),法治教育在臺灣的建構與實踐(上)。政大法學評論,85,頁133-172。\n許育典、翁國彥(2005b),法治教育在臺灣的建構與實踐(下)。政大法學評論,86,頁1-48。\n許佳慧(2003),國小實施人權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許宗力(1999),教育行政體制合法化之研究。載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頁481-509)。臺北市:元照。\n許宗力(2002),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頁72-80。\n陳玉佩(1999),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陳玉佩(2004),國中人權教育實務與經驗分享。教育資料與研究,59,頁26-32。\n陳光輝(1986),公民教育的意義、內涵、目標與沿革。載於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頁1-5)。臺北市:幼獅。\n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教育。臺北市:水牛。\n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n陳彥廷(2012),國(初)中公民教科書法治教育內涵之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傅木龍(2001),起航與前瞻─人權教育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73,頁6-19。\n湯梅英(1999),人權教育理論與實際一以教師工作坊為例。初等教育學刊,7,頁173-198。\n湯梅英(2001),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課程與教學季刊,4(4),頁1-20。\n湯梅英(2011),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人權態度與意識之調查研究。教師天地雙月刊,170,頁4-11。\n黃旭田(2003),臺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律師雜誌,281,頁38-49。\n黃旭田(2009),法治教育在臺灣的發展-從學校到社會的無限可能性。2012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 2621。\n黃建銘(2008),邁向公民社會之公民教育課程設計: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課程之檢視。2008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市:東海大學。\n黃惠雯譯(2007),質性方法與研究,Benjamin Crabtree and William L. Miller著;臺北市:韋伯文化。\n黃默(1998),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十年與臺灣人權教育現況及展望。月旦法學,44,頁67-76。\n黃默(2002),人權發展史與世界人權宣言解讀。2014年12月21日取自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new/articles/articles-20021212-01.htm。\n黃默(2003),勾勒人權教育的圖譜:從普世化人權價值談起。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實務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廖飛筆(1999),國中在職教師與未來教師人權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頁3-28。\n蔡勇美、廖培珊、林南作(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臺北市:唐山。\n蔡毓智譯(2013),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Earl Babbie著。臺北市:雙葉書廊。\n蔣興儀、簡瑞容譯(2002),Betty A. Reardon著,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臺北市:高等教育。\n鄧衍森(2006),法治與人權。臺北市:新學林。\n黎倩菱(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藍順德(2009),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n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n二、 教科書\n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一冊。臺北:三民。\n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三冊。臺北:三民。\n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公民與社會第二冊。臺北:三民。\n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一冊。臺北:全華。\n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三冊。臺北:全華。\n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公民與社會第二冊。臺北:全華。\n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一冊。臺北:南一。\n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三冊。臺北:南一。\n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公民與社會第二冊。臺北:南一。\n康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一冊。臺北:康熹。\n康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三冊。臺北:康熹。\n康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公民與社會第二冊。臺北:康熹。\n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一冊。臺北:翰林。\n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三冊。臺北:翰林。\n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公民與社會第二冊。臺北:翰林。\n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一冊。臺北:龍騰。\n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公民與社會第三冊。臺北:龍騰。\n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公民與社會第二冊。臺北:龍騰。\n \n貳、 外文文獻\nAmnesty International (1996). First Steps - A Manual for Start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 Amensty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nBajaj. M. (2011). Human Right Education: Ideology, Location, and Approaches. Human Rights Quarterly, 33(2), p481-508.\n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2002).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Authority, Privacy, Responsibility, and Justice—Student Text.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nLister, I. (1984).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human rights. Strausberg: Council of Europe.\nLister, I. (1991).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for education. In H. starkey (Ed.),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for education(pp. 245-254). London:Cassell Education Limited.\nLynch, J.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Philadelphia:The Falmer Press.\nMcFarlane, L. J. (198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man Rights. London: Temple Smith.\nMilne (1986). Human Rights and Human Diversity.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nNational Institute for Citizen Education in the Law (1996). Human Rights For All.\nRay, D. & Tarrow,N. B. (1987).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an overview. In N. B. Tarrow (Ed.),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pp. 3-4). New York: Pergramon Press.\nShiman, D. (1991). Teaching human rights:classroom activities for a global age,in Hugh Starky(ed.)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nThomas, P. (1999). Understanding Human Right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nThomas, P. (2008). World Poverty and Human Right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nUN Centre for Human Rights (1997).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Plans of Action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 Geneva: UN Centre for Human Rights.\nW. Carl (1989). A New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zh_TW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2601.pdf2.4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