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74
題名: 台灣股票市場選舉行情的政經分析
作者: 鄧晏翔
貢獻者: 郭承天
鄧晏翔
關鍵詞: 選舉行情
利多政策
政治景氣循環
申報轉讓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Apr-2016
摘要: 國民黨政府自從一九四九年遷台以後,對台灣實施了四十年的威權統治,直到近十多年來,才逐步開放民主化的腳步。對國民黨政權而言,在統治的過程中,首先會遇到的就是被統治者對其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質疑與挑戰。因此,如何增加其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使其統治型態與勢力能夠穩固,便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一方面,經由台灣化和本土化的過程,吸收台籍菁英人士;另一方面,藉由中央與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開放,獲得「由下而上」的正當性。\r\n對執政黨而言,在開放選舉競爭後,還要盡力去維護選民對其政權的支持,而經濟層面的誘因將是影響選民支持的最佳方式。對於擁有龐大行政資源的國民黨而言,透過對股票市場的干預是獲取選民支持的最方便的管道。\r\n從利多政策的性質,我們可以將利多政策分為兩類:貨幣性利多政策與財政性利多政策。貨幣性利多政策包含:調降存款準備率,調降重貼現率與調低利率。財政性利多政策包含:調降證券交易稅與證券交易所得稅,調整漲跌幅度限制,調整信用交易之融資成數與融券保證金比率。\r\n在本文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貨幣性的利多政策較財政性的利多政策更常使用。此外,從不同的政策間,藉著比較對股市所產生的影響,我們發現:不論是利多的貨幣政策或利多的財政政策,其短期效果都非常有限,頂多只能發揮2、3天的效果而已,以調整存款準備率為最佳,其次是調整重貼現率與利率、調整證交稅與證所稅和調整信用交易比例,以調整單日漲跌幅限制為最差。\r\n從過去學者們對歷次選舉政黨獲選因素的分析,選民在形成投票決定時,多以「候選人因素」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再輔以「政黨認同」、「議題因素」及其它的因素作為考慮。然而就本文探討的重心而言,「股票市場的利多政策」僅能算是「議題因素」中的「經濟性議題」,很顯然的,這不是這段期間內決定選民行為的主要因素。\r\n從「國民黨利用利多政策,掩護出脫黨營事業持股,募集選舉資金」來進行檢驗,我們發現:國民黨申報持股轉讓的時間與股價高點時間高度契合,在考量「選舉年」的因素下,更為明顯。\r\n從申報持股轉讓與選舉週期的時間關係來看,在選舉年的時候,國民黨的申報轉讓動作集中於選舉前的十個月到選舉前三個月的時間。另外,從申報持股轉讓與利多政策施放的時間關係來看,在利多政策出現後的三到六個月,是國民黨密集申報持股轉讓的時間。所以,我們聲稱「國民黨利用股票市場利多政策的施放,藉機籌措黨務經費和選舉資金」的命題是成立的。\r\n從利多政策大多集中於選舉前三個月到選舉前五個月施放的時間點來看,再加上對股票價格的預期,我們可以說:選舉前三到五個月施放的利多政策,營造了選舉後三到六個月的股市行情。\r\n換句話說,國民黨籌措選舉資金的模式就是:在選舉前六個月,逐漸施放利多政策,在刺激股市加權指數走高的同時,進行申報轉讓持股,將選前申報轉讓持股所得到的資進轉入選戰的工作所需;但是,由於大量的持股轉讓,必然會影響加權指數,所以在選舉前一個月時,再配合最後一波的利多政策施放,使加權指數維持比較好看的點數,也附帶加強選民對執政黨處理經濟事物能力的印象;在選舉過後的三到六個月期間,選舉前的利多政策發酵,對經濟成長產生正面的推動效果時,則進行另一次的選後持股申報轉讓。
參考文獻: 胡祖慶 譯,Austin Ranney 著\r\n1990 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r\n黃上紡\r\n1996a 「選舉與經濟--政治性景氣循環」,美歐月刊,第11卷第五期:51-66。\r\n1996b 「選舉性經濟循環與經濟選票競逐」,美歐月刊,第11卷第十二期:134-157。\r\n林鐘雄\r\n1990 貨幣銀行學,台北,三民書局。\r\n黃英哲,劉瑞宇\r\n1996 「總體政策與選舉的關係--臺灣地區實證分析」,企銀季刊,19期:卷3:104-113。\r\n楊忠駿\r\n1997 台灣地區公職人員選舉之選舉行情實證研究,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r\n李夢霞\r\n1997 解嚴後選舉與經濟政策關係之探討,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沈中華\r\n1998 貨幣銀行----全球的觀點,台北,新陸書局。\r\n葉秋南、麥朝成\r\n1999 貨幣銀行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n李榮謙\r\n2000 貨幣銀行學,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r\n于宗先,王金利\r\n1998 台灣泡沫經濟,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r\n朱溥湧,吳壽山\r\n1993 「台灣地區金融環境變遷下風險價格與證券市場管制措施的檢討」,台灣股市投資行為與績效,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r\n馬黛\r\n1993 「台灣股市波動因素及穩定措施之研究-停板限制、信用交易保證金及證交稅對股市波動性之影響」,台灣股市結構與制度,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r\n許仁壽\r\n1997 中華民國證券市場,台北,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編印。\r\n邱靖博、蔡豐清\r\n1992 證券與金融,台北,三民書局。\r\n陳俊堅\r\n1996 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秩序之維持,台北,中央存款保險公司。\r\n吳家聲\r\n1998 「我國證券管理政策回顧與展望」,證交資料,第439期:1-14,現收錄於: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http://plan.tse.com.tw/plan_depart/publish/essay/439/Wu.htm)。\r\n何鄭陵\r\n1994 證券投資 : 產經分析,台北,華泰書局。\r\n吳煥偉\r\n1998 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與策略互動分析(1949-1997),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齊光裕\r\n1996 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r\n吳怡銘\r\n2000 補助金制度下的台灣派系政治穩定與變遷----新制度理論分析觀點,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游啟源\r\n1997 「選舉行情總探討—選前築底,選後攻擊」,股市總覽,第11期,冬季號:59-61。\r\n1998 「多頭將再收復萬點大關?-兼論選舉行情」,股市總覽,第11期, 冬季號:20。\r\n鍾秉樹\r\n1997 「歷年選舉行情回顧與今年選情的操作建議」,京華投資月刊,第86期,11月:2-4。\r\n林國德\r\n1998 「選舉行情的迷思」,統領雜誌,第160期,11月:74。\r\n林長信\r\n1995 「李登輝下護盤令,連戰親自押陣」,商業周刊,第413期,8月21日:29。\r\n謝森中\r\n1993 我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說明,台北,中央銀行。\r\n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r\n1991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新陸書局。\r\n張玉法\r\n1998 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r\n薛化元、李永熾\r\n1998 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業強出版社。\r\n黃德福\r\n1992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r\n胡佛\r\n1987 選民的投票行為,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r\n1990 選民的投票行為 : 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r\n1993 選民的投票行為 : 民國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r\n1995 選民的投票行為 : 民國78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0103-H-83-IA-1017)。\r\n陳德禹\r\n1989 政治體系與選舉行為 : 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NSC76-0301-H002-043)。\r\n1994 選舉行為、憲政秩序與政治變遷 : 民國八十年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的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NSC81-0301-H002-503)。\r\n陳義彥\r\n1994 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第二屆立委選舉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NSC82-0301-H004-034-B2)。\r\n1996 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 : 從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NSC84-2414-H004-053-B2)。\r\n1994 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之研究: 從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NSC81-0301-H004-505)。\r\n何金銘\r\n1997 三屆立委區域選舉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NSC85-2414-H110-003)。\r\n廖益興\r\n1996 「影響選民投票支持李登輝與否的因素」,選舉研究,第3卷第二期:187-210。\r\n陳陸輝\r\n1998 「Presidential Voting of 1996 in Taiwan: An Analysis」,選舉研究,第5卷第二期:161-184。\r\n詹碧霞\r\n1999 買票懺悔錄,臺北,商業周刊出版社。\r\n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r\n1994 黨營經濟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國民黨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r\n邱麗珍\r\n1997 國民黨黨營經濟事業發展歷史之研究 : 一九四五~一九九六,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中華開發信託股份有限公司\r\n1994 中華開發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公開說明書,台北。\r\n陳師孟等\r\n1991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 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新陸書局。\r\n陳師孟、張清溪\r\n1991 「台灣黨營事業的演變及其政治經濟含意」,政治經濟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經濟學會:5-29。\r\n張文豐\r\n1991 臺灣股市內部關係人鉅額持股轉讓交易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王全祿\r\n1991 上市公司內部關係人之申報轉讓持股與市場效率之實證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顏群育\r\n1992 內部人申報轉讓持股對股價影響之實證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建中\r\n1986 財務報表強制揭露與內部關係人交易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張宗良\r\n1989 臺灣股票市場上市公司內部關係人申報持股轉讓對股價影響之實證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獻儀\r\n1992 台灣股市內部人交易與內部消息關係之實證研究,臺北,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淑梅\r\n1991 「『股市風向球』有苦難言」,商業週刊,第176期(4月7日):23-25。\r\n張企惠\r\n1992 台灣股市內部人轉讓持股及公司後續消息之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幸娥\r\n1995 國內共同基金規模效果及一月效果之實證研究,嘉義,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r\n徐守德、林明生、戴妙玲\r\n1995 「一月效果與國際股市績效評估」,國科會研究彙刊:155-175,計畫編號: NSC-84-2416-H-1100-15。\r\n林明生\r\n1994 一月效果與國際股市績效評估,高雄,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n劉俊賢\r\n1998 台灣股票市場春節效果之探討,花蓮,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r\n林偉祺\r\n1998 亞太地區主要股市「春節效果」實證結果之再探討(1991-1997),台北,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r\n蔡明輝\r\n1991 台灣股市「春節效果」之實證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啟民\r\n2000 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r\n陳明通\r\n1995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r\n彭懷恩\r\n2000 臺灣政治發展的反思,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r\n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r\n1980.6—2000.6 中央銀行季刊,臺北。\r\n經濟日報社\r\n1991 中華民國證券年鑑,台北,聯經出版社。\r\n中央銀行編\r\n「國內經濟金融日誌」,中央銀行季刊,1980年十二月(第一卷第四期)至2000年六月(第二十二卷第一期),台北。\r\n政府出版品\r\n行政院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實錄\r\n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35年-76年)\r\n內政部統計年報\r\n網路資源\r\n政大選舉研究中心:http://esc.nccu.edu.tw/\r\n台灣經濟新報(TAIWAN ECONOMIC JOURNAL-TEJ)影像資料庫:http://image1.tej.com.tw/image/main.htm\r\nAlesina, Alberto; Londregan, John; Rosenthal, Howard\r\n1993 “A model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7, Iss. 1: 12-33(Mar).\r\nAlesina, Alberto, and Howard Rosenthal\r\n1989 “Partisan Cycles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and the Macroeconom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3, Iss. 2:373-398(Jun).\r\nAlt, James E. and K. Alec Crystal\r\n1983 Political Economic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nAnthony Downs\r\n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r\nBeck, Nathaniel\r\n1982 “Does Exist a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 Public Choice, Vol. 38, No.2, : 205-212.\r\n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r\n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Wiley.\r\nDavidson, Lawrence S., Michael Fratianni and Jurgen Von Hagen\r\n1990 “Testing for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Vol. 12, No. 1:35-59.\r\n1992 “Testing the satisficing version of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1905-1984, ” Public Choice, Vol. 73, No. 1 (Jan.): 21-35.\r\nDowns, Anthony\r\n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 Harper.\r\nGolden, David and John Poterba\r\n1980 “The Price of Popularity: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examed,”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4, No. 4 : 696-714.\r\nGrier, Kevin B.\r\n1987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Federal Reserve Policy: An Empirical Test,”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 54, No. 2 (Oct. ) : 475-486.\r\nHaynes, Stephen E.\r\n1995 “Electoral and Partisan Cycles between US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residential Popularity,” Applied Economics, Vol. 27, No. 1 (Jan.): 95-105.\r\nHibbs, Douglas A.\r\n1977 “Political Partie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 (December): 1467-1487.\r\nKalecki, M.\r\n1943 “Political Aspects of Full Employment,” Political Quarterly, Oct./Dec: 322-331.\r\nKey, V. O., Jr.\r\n1966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 Rationality in Presidential Voting 1936-1960. New York: Vintage.\r\nMacRae, C. D.\r\n1977 “A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5: 239-263.\r\nMintz, A.\r\n1988 “electoral Cycles and Defense Spending: A Comparison of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1(3): 368-381.\r\nNordhaus, William\r\n1975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52 (April): 1969-1990.\r\nPersson, T. and G. Tabellini\r\n1990 Macroeconomic Policy, Credibility and Politics, Chur, Switzerland ; New York, N.Y. :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r\nPalmer, Harvey D. and Guy D. Whitten\r\n1999 “The Electoral Impact of Unexpected 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9:623-639.\r\nPomper, Gerald\r\n1972 “From Confusion to Clarity: Issues and American Voters, 1956-1968”,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6: 415-428.\r\nScott, W. Richard\r\n1992 Organizations :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r\nSmith, David J., Pami Dua, and Susan W. Taylor\r\n1994 “Voters and Macroeconomics: Are They Forward Looking or Backward Looking,” Public Choice, No. 78 (March): 283-293.\r\nWeatherford, M. S.\r\n1988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and Process of Economic Policy Making,”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 Vol. 16 (January): 99-136.\r\nWu, Nai-the\r\n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8252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8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