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100
題名: 論法國「一九六八年五月」事件
作者: 張宇韶
Yeu, Shau-Chang
貢獻者: 吳圳義
張宇韶
Yeu, Shau-Chang
關鍵詞: 六十年代
戴高樂與第五共和
文化與制度的張力關係
西方馬克思主義
新左派
後現代主義
學生運動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5-四月-201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n一、中文著作\n丁作韶,法國憲法之演進(台北:帕米爾書局,1967年6月)\n王治河,撲朔迷離的遊戲—後現代哲學思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11月。)\n王逢振著,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n王逢振主編,六十年代(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n王建勛,法國第五共和的政治發展(台北:台灣商務書局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n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n王淼洋、張華金主編,當代西方思潮辭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n余碧平,現代性的意義與局限(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0年5月)。\n朱元發著,涂爾幹社會學引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9月)。\n吳文侃、楊漢清主編,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7月)。\n吳圳義著,法國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n吳圳義著,戴高樂與現代法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2月)。\n伊保云,現代化通病-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與教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n李青宜著,當代法國”新馬克思主義”(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9月)。\n李英明著,馬克思社會衝突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8月)。\n李英明著,晚期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n沈東之主編, 法國通史簡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n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n周榮耀,當代法國(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n周陽山,憲政與民主(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5月)。\n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7月)。\n林顯宗編著,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n金重遠主編,戰後世界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n姚志剛等著,法國第五共和的憲政運作(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n南方朔著,另一種英雄(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公司1990年12月)。\n姜新立著,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n徐崇溫,法蘭克福學派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n徐崇溫著,用馬克思主義評析西方思潮(北京: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n徐崇溫著,西方馬克思主義(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n徐崇溫,阿圖塞(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n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n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n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n馬克思格斯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10月)。\n馬克思格斯全集第二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10月)。\n高宣揚,沙特傳(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n高宣揚著,新馬克思主義導引(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n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4月)。\n郭少堂,西方的巨變(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3月)。\n張台麟,法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漢威出版社,1990年6月)。\n張台麟,法國總統的權力(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n張茂桂著,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發展中心1990年3月)。\n張澤乾主編,法國文明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n張麗馮棠著,法國文化與現代化(北京:遼海出版社2000年1月)。\n陳三井,法國漫談(台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12月)。\n陳三井,現代法國問題論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10月)。\n陳樂民著,戴高樂(台北:百觀出版社1995年3月)。\n陳秉章、陳信木,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n陳學明著,新左派(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n渠敬東著,缺席與斷裂有關失範的社會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n黃華光譯,當代歐洲政治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7月)。\n黃瑞祺,馬克思論方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7月)。\n黃瑞祺著,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1月)。\n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批判(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6月)。\n敖軍,法蘭西的智慧(台北:國際村圖書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n陸俊著,馬爾庫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n彭懷恩主編,秦俊鷹、潘邦順編譯,法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9月)。\n葉至誠著,蛻變的社會(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n劉少杰,馬庫色批判與重建(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年12月)。\n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n歐力同、張偉著,法蘭克福學派研究(北京: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n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n楊碧川,革命的故事(台北:一橋出版社,2000年5月)。\n蓋浙生,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月)。\n蔡錚雲著,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台北:台灣書店,2000年6月)。\n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n蔡文輝著,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9月)。\n魯凡之,西方批判理論評析(香港:矚光圖書公司,1982年12月)。\n鄭杭生主編,現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2月)。\n鄭祥福著,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n鄭祥福著,後現代政治意識(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n韓忠富著,在傳統的網絡下-徘徊困惑的法蘭西(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n蘇劭智,馬克思主義新論(台北:時報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n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n二、中文譯著\nAlexis de Tocqueville,馮堂譯,舊制度與大革命(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nA.Callinicos,杜章智譯,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nAlvin Toffler,朱志炎、潘琪、張炎譯,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聯書局,1984年5月)。\nA.J.P.Taylor,李宛蓉譯,革命與革命者(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nAngelo Quattrocchi and Tom Nairn,趙剛譯,法國1968(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12月)。\nA.Ranny,胡祖慶譯,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5月)。\nBarry Smart,李衣雲等譯,後現代性(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1月)。\nBrian Crozier,廖偉倫譯,法蘭西的尊嚴-戴高樂(台北:北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nChalmers Johson,郭基譯,革命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11月)。\nBottomore,廖仁義著,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nCharles Tilly,劉絮愷譯,法國人民抗爭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Daniel Bell,邱彥賓譯,<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文化與社會>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nDaniel Bell,王宏周,魏章玲等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nDaniel Bell,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nE.C.Cuff. W.W.Sharrock.,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芳譯,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10月)。\nElras Canetti,黃漢青、陳衛平譯,群眾與權力(台北:駱駝出版社,1984年7月)。\nEric Hobsbawm,張曉華等譯,資本的年代(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nEdward Said,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nGeorg Luk’acs,張西平譯,<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nHerbert Marcuse,劉繼譯,單向度的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nHerbert Marcuse,反革命與造反---工業社會與新左派(北京:商務印書館譯,1982年)。\nHerbert Marcuse,任立譯,當代社會的攻擊性(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11月)。\nHerbert Marcuse,程志民譯,理性與革命(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nHerbert Marcuse,黃勇、薛民譯,愛慾與文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nHannah Arendt,蔡珮君譯,共和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nJames Joll,石智青校閱,葛蘭西(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nJeff Collins,安原良譯,德希達(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nJ.P.Sartre,<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存在主義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nJ.P.Sartre,林驤華、徐和瑾、陳偉豐譯,辯證理性批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J.P.Sartre,陳宣良譯,存在與虛無(台北:城邦文化,2000年)。\nKarl Mannheim,劉凝譯,變革時代的人與社會(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nLewis Coser,黃瑞祺、張維安譯,古典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nLukacs Gyorgy,張西平譯,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nLouis Althusser ,陳墇津譯,保衛馬克思(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nM.Horkheimer ,李小兵譯,批判理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nM.Horkheimer Max、T. W.Adorno,洪佩郁,啟蒙的變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8月)。\nMichel Croier,狄玉明 劉培龍譯,被封鎖的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8月)。\nMichel 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譯,規戒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nMichel 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nPerry.Anderson,文冠中、魏章玲譯,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nPerry Anderson,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12月)。\nPeter Drucker,傅振焜譯,後資本主義社會 (台北:時報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nRalph Miliband,趙相明譯,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nRobert Bocock,田心喻譯,文化霸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nRobert Jones Shafer,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nSalvo Mastellon,黃華光譯,當代歐洲政治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7月)。\nSeymour Martin Lipset,邵毓娟譯,<價值體系與民主制度>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n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3月)。\nThomas Sowell,蔡伸章譯,馬克思學說導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9月)。\nTom Bottomore,廖仁義譯,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nWilbert E. Moore,俞景籧譯,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4月)。\n三、期刊\n文忠國,<學生運動界說之研究>,《幼獅月刊》(台北),338期(1981年2月),頁55-57。\n文忠國,<從意識到行動-探討學生運動形成的因素條件>,《幼獅月刊》(台北),344期(1981年8月),頁18-21。\n江義德,<學生運動的省思>,《訓育研究》(台北),30卷1期(1991年6月),頁3-5。\n李日章譯,<歐洲國家學生運動>,《台灣文藝》(台北),108期(1987年11-12月),頁80-91頁。\n李弘祺,<學生運動的本質和歷史意義意義>,《歷史月刊》(台北),17卷(1989年6月)頁32-34。\n林立偉譯,<世界資本主義視野下的兩個文化革命>,《二十一世紀》(香港),36期(1996年8月),頁4-15。\n季衛東譯,<文革是一場反社會運動>,《二十一世紀》(香港),36期(1996年8月),頁28-33。\n吳圳義,<法國一九六八年五月危機之影響>,《政大學報》(台北),1984年12月。頁63-77。\n吳圳義,<戴高樂與法國共產黨>,《政大學報》(台北),1986年12月,頁81-111。\n孟繁忠,<學生運動的理論及文獻探討>,《學生輔導通訊》(台北),27期(1993年7月),頁16-45。\n高毅,<文化革命與革命文化>,《二十一世紀》(香港),19期(1993年10月),頁98-105。\n陳澤瘋,<法國極左派組織概述>,《問題與研究》(台北),9卷8期(1970年5月),頁51-54。\n程映湘譯,<法國式毛主義的類別與興衰>,《二十一世紀》(香港),37期(1996年10月),頁24-31。\n張炳玉,<馬庫色的革命理論與學生運動>,《共黨問題研究》(台北),14卷8期(1988年8月),頁41-46。\n童傑瑞,<學生運動與社會改革>,《綜合月刊》(台北)150期(1981年5月),頁30-33。\n楊順泰,<學生運動?反權威運動>,《學生輔導通訊》(台北),27期(1993年7月),頁56-61。\n廖曉英譯,<毛主義與法國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香港),36期(1996年8月),頁25-27。\n劉小楓,<現代性演化中的西方「文化革命」>,《二十一世紀》(香港),37期(1996年10月),頁16-23。\n劉翔喻,<一九六八二十年祭>,《當代》(台北),33期,(1989年1月),頁25-31。\n魯智深,<「論大學生之貧乏」與法國六八年學生運動>,《當代》(台北),117期(1996年1月),頁32-35。\n蔡敏夫譯,<無政府主義是什麼>《共黨問題研究》(台北),4卷8期,(1978年8月),頁57-63。\n四、論文\n李芳滿,法國大學教育制度,(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n汪治惠,一九六八年法國五月學生運動-西歐社會運動個案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5月)。\n林賢治,葛蘭西政治思想之研究-革命、政黨與主導權理論,(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2月)。\n徐鍵,馬庫色的革命理論與學生運動關係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n張台麟,法國第五共和總統職權之研究理論與實際(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論文,1984年3月)。\n張秋香,法國第五共和的文化措施(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n陳浩,法國左派聯盟之形成與發展(台北:淡江歐研所碩士論文,1979年5月)。\n郭濬溪,法國共產黨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9月)。\n蔡發林,美國六十年代學生運動(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n貳、英文部分\n一、英文著作\nAngelo Quattrocchi, Tom Nair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France, May 1968(London:Parther, 1968).\nEmile Durkheim, George Simpson trans,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New York:Free Press, 1964).\nGeorge Katsiaficas, The Imagination of New Left:A Global Analysis of 1968(Boston:South and Press, 1987).\nGerard J. Degroot, Student Protest(London:Longman, 1998).\nJames Mulhern, A History of Education, A Social Interpretation(New York:Ronald Press, 1959).\nJohn Gretton, An Analytical of Dissent in France May-June 1968(London:Macdonald, 1971).\nJonathan Culler, On Deconstruction(London:Routledge, 1983).\nKeith A. Reader with Khursheed Wadia, The May 1968 Events in France(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Inc, 1993).\nKeith A. Reader ,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ft in France since 1968(London:Macmillan, 1987).\nLaurence Wylie, Franklin D. Chu, France, the Events of 1968(Pittsburgh:Council for European Stusies, 1973).\nLucian Py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Bos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nOle R. Holsti,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sm(Mass.:Addison-Wesley, 1969).\nPaul de Man, Allegories of Reading(London:Methuen, 1983).\nPatrick Seale and Maureen Mc Conrille, Red Flag/Black Flag—France Revolution 1968(New York:Ballantine Book, 1968).\nRaoul Vaneigem, 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London:Left Bank Books, 1983).\nRobert A.Dahl, The Behavior Approach in Political Science(Boston.:Honghton Mifflin Co, 1963).\nTariq Ali, Susan Watkins, 1968 Marching in The Streets(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1998).\n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nW.D.Halls, Educatio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France(UK. Pergamon Press, 1976).\nWilliam W. Scranton, The Report of President’s on Campus Unrest(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0).\n二、英文期刊\nBarlow Andrew, The Student Movement of the 1960 and the Political of Race, Journal of Ethnic Studies, 1991, 19, 3, fall, pp1-22.\nFeenberg Andrew, Remembering the May Events, Theory & Society, 1978,6,1,July, pp29-53.\nKumar Krishan ,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Society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ociology,1976,10,2,May,pp245-269.\nNewsweek,A First Round for De Gaulle, June 1,1968\nPiccone Paul , Students’ Protest, Class Structure, and Ideology,Telos,1969,2,1,Spr,pp106-122.\nRothman Stanley , The Case of the Student Left , Social Research,1978,45,3,Autumn,pp535-609.\n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Unrest in France ,The students saw the seeds of revolution,,May 26,1968.\n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France Government and Reds Try to Contain Student Revolt, May 18-19,1968.\nViennot Eliane, Changes in France Society under the Impact of Feminism since 1968, France Review, 1987, 61, 2, Dec, pp.261-26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31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