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520
題名: 「都市化」、「派系得票率」及「選舉投票率」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市)的個案分析
Urbanization, Local Faction & Votes Rate: A Case Study to Hsin-chu County and City
作者: 張世澤
Chang, Shih-Tse
貢獻者: 高永光
Kao, Yuang-Kuang
張世澤
Chang, Shih-Tse
關鍵詞: 都市化
地方派系
投票率
新竹縣
新竹市
urbanization
local faction
votes rate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18-Apr-2016
摘要: 台灣的地方派系在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扮演著相當獨特的角色,因此,派系政治是一個相當值得從事台灣研究工作者進行觀察的對象。而在派系與選舉的相關實証研究中,經常被提出來的對應分析變數是「現代化」或「都市化」程度;不過,截至目前為止,相關的研究卻經常把這兩個變數視為一體,致其研究的成果,未能與預期的發現一致。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r\n(一)專書及研究報告:\r\n丁庭宇\r\n1992 社會經濟發展與投票行為-民國六十九、七十二、七十五年區域立委選舉國民黨村里得票率決定因素之分析。台北:桂冠圖書。\r\n于尚白 著\r\n1987 國民黨台籍政客實錄。台北:臺灣文藝。\r\n天下雜誌 編\r\n1992 土地、財團、選舉。台北:天下雜誌社。\r\n文崇一 著\r\n1989 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r\n王業立 著\r\n1996 我國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台北:五南。\r\n中華經濟研究院 編\r\n1988 台灣中小企業行業別發展方向。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r\n司馬嘯青 著\r\n1987 臺灣五大家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部。\r\n朱漢雲、蕭新煌 編\r\n1990 中產階級與台灣政治民主化─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r\n朱雲漢、黃德福 合著\r\n1989 建立台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台北:國家政策中心。\r\n池宗憲 著\r\n1985 夜壺─幫會、選舉、暴力。台北:焦點出版社\r\n江繼五 著\r\n1984 地方自治與公職選舉。臺北:大中國圖書。\r\n何思因 著\r\n1993 美英日提名制度與黨紀。台北:理論與政策。\r\n李 達 著\r\n1989 台灣地方派系。台北:風雲論壇。\r\n李筱峰 著\r\n1989 台灣戰後初期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r\n李鴻禧、胡佛 合著\r\n1980 成長的民主。台北:中國論壇。\r\n吳忠吉、蕭新煌、朱雲漢 合著\r\n1989 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r\n吳聰賢 著\r\n1974 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之蛻變。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r\n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彙編\r\n1994 地方派系研究資料附錄。台中:東海大學。\r\n周添城 著\r\n1989 權力邊陲的中小企業。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r\n林正杰 著\r\n1981 選舉的遊戲規則。台北:深耕。\r\n林添福 著\r\n1968 臺灣省地方自治名鑑。臺中:創譯出版社。\r\n林鍾雄 著\r\n1989 台灣未來政治領袖─台灣1990。台北:風雲論壇。\r\n1987 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r\n施威全 著\r\n1996 地方派系。台北:生智。\r\n風雲論壇 編\r\n1994 透視百里侯之戰。台北:風雲論壇。\r\n段承樸 著\r\n1992 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r\n幼獅編輯部 編\r\n1975 政治科學大全(第四冊)。台北:幼獅。\r\n1975 政治科學大全(第七冊)(Eckestin 原著)。台北:幼獅。\r\n郎裕憲 著\r\n1964 台灣地方選舉。台北:自印本。\r\n胡佛、朱志宏、陳德禹 聯合主持\r\n1981 政治參與的研究─內湖地區的個案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r\n胡佛、陳德禹、徐火炎 聯合主持\r\n1986 我國選民的選舉行為─民國72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研 究計畫報告。\r\n若林正丈 著\r\n1997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日月旦。\r\n高永光 著\r\n2000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實証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8年度專題研究計畫。\r\n1997 台灣地區地方派系與政治生態之實証研究。台北:未出版。\r\n高永光、姚立明 等 合撰\r\n1992 二屆立委選舉台灣省第一選區(台北縣)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r\n時報雜誌編輯部 編\r\n1985 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出版社。\r\n張世澤 編\r\n1998 新竹縣(市)地方政治生態深度訪談資料彙編。台北:未出版。\r\n張紹勳、林秀娟 著\r\n1996 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下冊)。台北:松岡。\r\n陳其南 著\r\n1992 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r\n1987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r\n陳東升 著\r\n1995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r\n陳明通 著\r\n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r\n1992 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背景與省議員選舉。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r\n陳陽德 著\r\n1985a 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時報。\r\n1985b 台灣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四季。\r\n陳義彥 著\r\n1991 78年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評估(第三冊)─縮小選區對78年選舉的影響評估(以國民黨為例)。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r\n1982 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民國69年恢復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探析。台北:六國出版社。\r\n許宗力 等 編\r\n1992 地方自治之研究。台北:業強。\r\n許禎元 著\r\n1997 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的實例操作。台北:五南。\r\n曾喜城 著\r\n1999 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r\n郭秋永 著\r\n1993 政治參與。台北:幼獅。\r\n1988 政治學方法論研究專集。台北:商務。\r\n郭敏學 著\r\n1973 鄉村領導才能的培養。台北:商務。\r\n黃文隆 著\r\n1997 統計學。台北:東華。\r\n黃政雄、張昆山 等 合著\r\n1996 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r\n黃德福 著\r\n1992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r\n黃德福 等 合著\r\n1991 七十八年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評估(第五冊)─78年選舉政黨初選制度的評估(以國民黨為例)。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r\n黃德福、朱雲漢、江大樹 合著\r\n1992 立委選舉選區劃分之評估與建議。台北:國策中心。\r\n項昌權 著\r\n1972 台灣地方議會與地方政府之權責與其相互關係之檢討。臺北:商務。\r\n1971 台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商務。\r\n楊孝嶸、吳文程、姚立明 等 合著,\r\n1993 二屆立委選舉國民黨部份選舉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r\n楊國樞 等 譯\r\n1974 行為統計學。台北:國編館。\r\n楊懋春 著\r\n1984 人文區位學。台北:三民。\r\n1980 近代中國農村社會之演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r\n鄭牧心 著\r\n1988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r\n鄭 梓 著\r\n1985 台灣省議會史的研究─變遷時代裡的一個過渡代議機關(1946-1951)。台北:華世。\r\n潘明宏、陳志偉 譯 (Nachnnias 原著)\r\n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台北:韋伯。\r\n葛伯納(Gallin Bernard) 撰、蘇兆堂 譯\r\n1979 蛻變中的台灣農村─小龍村。台北,聯經。\r\n鄒文海 著\r\n1973 臺灣地方選舉之研究。台北:寰宇出版社。\r\n趙永茂 著\r\n1997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出版社。\r\n1978 台灣地方政治與地方建設的展望。高雄:德馨。\r\n廖忠俊 著\r\n1997 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r\n管 歐 著\r\n1996 地方自冶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r\n蕭新煌 著\r\n1990 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r\n薛化元 著\r\n1990 台灣歷史年表。台北:國策中心。\r\n薛文郎 著\r\n1987 我國社區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曉園出版社。\r\n薄慶玖 著\r\n1996 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薛化元 著\r\n1990 台灣歷史年表。台北:國策中心。\r\n(二)期刊與研討會論文\r\n王業立\r\n1998 「台灣地方派系的轉變-從解嚴到精省」,修憲後地方政治與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r\n丘見謙 譯、Gallin Benard 原著\r\n1963 「台灣農業的親戚關係」,台北文獻。第五期:22-28。\r\n江文顯 撰\r\n1988 「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都市化過程之研究-以板橋為例(下)」,台北文獻:第83期:頁81-121。\r\n1987 「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都市化過程之研究-以板橋為例(上)」,台北文獻:第82期:頁81-143。\r\n江炳倫 撰\r\n1974 「社會動員與政治動員-台灣個例研究」,憲政思潮。第27期:頁1-15。\r\n朱雲漢 撰\r\n1994 「選舉競爭、社會分歧與政黨體制的演變─臺灣民主政治的鞏固過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84期:4-5。\r\n李文朗 撰\r\n1983 「政治精英的遴補與新陳代謝─台灣地區的個案研究」,思與言。第20卷第6期。\r\n1982 「台灣政治菁英的選拔與更換─比較社會學的分析」,聯合月刊。第14期。\r\n李旺台 撰\r\n1983 「台灣地力派系新動向─五種變化的經緯分析」,聯合月刊。第22期。\r\n李 風 撰\r\n1988 「從『政海浮沉錄』分析歷屆縣市長」,夏潮。第四期。\r\n李朝賢 撰\r\n1995 「台灣城鄉人口遷移因素之探討」,台灣經濟月刊。第218期:1-12。\r\n1990 「台灣地方經濟發展差異之研究」,台灣經濟月刊。第160期:1-20。\r\n李鳴元 撰\r\n1985 「執政黨之辦理公職輔選影響提名的幕後人物」,聯合月刊。第47期。\r\n吳乃德 撰\r\n1982 「台灣地方派系的危機─中央和地方政治同盟的基礎」,深耕雜誌。第9期。\r\n吳統雄 撰\r\n1986a 「七五五三─選民結構的分折與預測」,聯合月刊。第65期。\r\n1986b 「政見投票:浪漫的憧憬?」,中國論壇。第269期:26-35。\r\n1976 「薪火與生食─讀陳義彥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意。第113期:3-31。\r\n林木松 撰\r\n1980 「社會政治結構影響的四種角色」,國家論壇。第13卷第12期。\r\n林水波 撰\r\n1983 「影響選民投票的決定分析」,中國論壇。第17卷第11期。\r\n林宜真 撰\r\n1981a 「本屆選舉競選策略大觀」,聯合月刊。第4期。\r\n1981b 「一個候選人的誕生」,聯合月刊。第3期。\r\n林瑞穗 撰\r\n1980 「台北都會區的區位因素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第14期:頁113-122。\r\n1972 「台北高雄二都會地區形成之比較研究」,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頁37-75。\r\n林嘉誠 撰\r\n1985 「賄選的成因與防治途徑」。中國論壇:第258期。\r\n1983 「選民政黨支持的因素分析」。中國論壇:第243期。\r\n洪永泰 撰\r\n1996 「台北縣行政首長選舉─各政黨得表票穩定性之分析」,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r\n周榮杰 撰\r\n1992 「台灣的選舉文化」,臺灣風物。第42卷第2期:91-110。\r\n紀俊臣 撰\r\n1981 「地方權力分配與政治發展」,人與社會。第8期:52-55。\r\n胡佛、游盈隆 合撰\r\n1984 「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第12期。\r\n胡鴻仁、林鶴玲 合撰\r\n1981 「在地方選舉史上左右局面的─臺灣地方派系大觀」,聯合月刊。第3期:12-23。\r\n家可博(Bruce Jacobs) 撰\r\n1976 「台灣鄉村地方政治的兩個問題─派系存在及靠關係買票」,大學雜誌。第100期:53-54。\r\n陳仁和 撰\r\n1981 「看國民黨的難題與突破」,聯合月刊。第4期:28-33。\r\n周榮杰 撰\r\n1992 「台灣的選舉文化」,臺灣風物。第42卷第2期:91-110。\r\n陳義彥 撰\r\n1986 「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意。第10期,頁3-28。\r\n陳陽德 撰\r\n1983 「臺灣省議會的傳統、變局與因應之道」,聯合月刊。第25期。\r\n許慶復 譯\r\n1977 「地方上的政治菁英分子」,憲政思潮。第37期。\r\n許唯民 等 撰\r\n1982~1983 「地方政治人物風雲鑑」,聯合月刊。第15期至第20期。\r\n曹俊漢 著\r\n1980 「提名與輔選─對69年增額民意代表選舉,國民黨策略評估」,中國論壇。第11卷第3期。\r\n曹寅 譯\r\n1979 「菁英份子的結構」,憲政思潮。第48期。\r\n莊英章 著\r\n1981 「台灣鄉村社區研究的回顧」,思與言。第19期:16-30。\r\n麥留芳 著\r\n1971 「論社區研究中之權力途徑」,思與言。第8卷。\r\n張茂桂、陳俊傑 合撰\r\n1986 「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檢討」,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r\n張曉春 撰\r\n1970 「台北縣永和鎮都市化之研究(上、下)」,思與言。第7卷第5-6期。\r\n郭秋永 撰\r\n1982 「政治參與的社會動員論-理論建構上的探討」,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第56期。\r\n黃清高 撰\r\n1985 「都市居民社會網路之研究」,思與言。第23卷第3期。\r\n黃德福 撰\r\n1994a 「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臺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第1卷第2期:199-220。\r\n1994b 「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1992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期:75-91。\r\n1990a 「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78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r\n1990b 「Local Factions, Party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1期:723-745。\r\n曾國雄、吳水源 合撰\r\n1986 「台灣地區鄉鎮都市化程度特性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287-323。\r\n雷飛龍、陳義彥 合撰\r\n1983 「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專刊。第一集。\r\n趙永茂 撰\r\n1996 「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39-55。\r\n1989 「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r\n1986 「派系參與與民主價值取向之相關分析─臺灣省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政治學報。第14期:59-127。\r\n蔡宏進 撰\r\n1996 「台灣城鄉關係的問題與展望」,台灣經濟月刊。第235期:1-15。\r\n蔡明惠、張茂桂 合撰\r\n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125-156。\r\n聯合月刊編輯部 撰\r\n1986 「誘導地方派系朝向理性問政」,聯合月刊。第57期。\r\n羅志淵 撰\r\n1971 「民主政治與地方自治」,憲政思潮。第10期:5-21。\r\n羅啟宏 撰\r\n1992 「台灣城鄉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經濟月刊。第190期:41-68。\r\n蘇麗春 撰\r\n1974 「台灣鄉村社區都市化的影響-三個鄉村社區調查分析」,社會建設。第21期:頁131-141。\r\n(三)學位論文\r\n丁彥致 撰\r\n1994 雲林縣地方派系之研究。台北:政大三民所碩士論文。\r\n王義男 撰\r\n1997 我國政黨候選人提名制度之研究─以七十八年至八十四年立委選舉為例。台北: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朱雲漢 撰\r\n1979 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台北: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沈國屏 撰\r\n1993 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台中:東海社會所碩士論文。\r\n李忠義 撰\r\n1981 主從關係:台灣地方派系動員基礎之研究。台北: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李威翰 撰\r\n1986 台灣地區選舉風氣之研究。台北:台大三民所碩士論文。\r\n李澤宏 撰\r\n1989 組織間關係理論之研究─社會交易理論、同盟理論及權變理論之應用與評估。台北:東吳社會所理論組碩士論文。\r\n吳芳銘 撰\r\n1996 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r\n林佳龍 撰\r\n1988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臺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台北:臺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涂一卿 撰\r\n1994 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研所博士論文。\r\n施昭顯 撰\r\n1983 台灣地區農會選舉過程之研究。台北: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苖蕙敏 撰\r\n1991 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具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台北:政大三民所碩士論文。\r\n翁 翊 撰\r\n1997 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的個案分析。台北:政大中山所碩士論文。\r\n陳明通 撰\r\n1990 威權政權下台灣地方政治精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北:台大政治所博士論文。\r\n陳華昇 撰\r\n1993 威權轉型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台北: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連哲偉 撰\r\n1995 民進黨執政縣市府會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的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r\n郭正亮 撰\r\n1988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到1988。台北: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r\n張佑宗 撰\r\n1991 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1980年代。台北: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張永豪 撰\r\n1997 台灣地方反對派系-高雄縣黑派個案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r\n張炳文 著\r\n1991 台灣鄉村選舉與派系運作對鄉村建設之影響。台北:台大農推所碩士論文。\r\n張致源 撰\r\n1996 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之研究。台北: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梁欽堯 撰\r\n1990 政治發展與政黨轉型─中國國民黨民主化之研究。台北:台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程俊 撰\r\n1994 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關係之研究-屏東縣個案分析。台北:東吳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r\n游光明 撰\r\n1994 台中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轉變與運作。台北:東吳社會所碩士論文。\r\n彭基原 撰\r\n1988 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台北:政大三民所碩士論文。\r\n趙永茂 撰\r\n1987 臺灣省基層政治菁英之民主價值取向─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民國71年2月至民國75年5月)。台北:台大政治所博士論文。\r\n蔡明惠 撰\r\n1987 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高雄:中山大學中山碩士論文。\r\n鄧時中 撰\r\n1989 新竹地區區域發展與城鄉互動之研究。台北:文大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r\n潘茹雄 撰\r\n1997 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r\n劉華宗 撰\r\n1995 台灣地區農會政治角色變遷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r\n錢淑芬 撰\r\n1986 民選政治菁英的社會流動。台北:東吳社研所社會學理論組碩士論文。\r\n謝志得 撰\r\n1996 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台北:政大政治所碩士論文。\r\n(四)政府出版品\r\n中央選委會 編\r\n1987 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中央選委會。\r\n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編\r\n1952 臺灣地方派系調查專報。台北:調查局。\r\n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編印\r\n1981 臺灣省議會三十五年。南投:臺灣省議會。\r\n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編印\r\n1972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暨臺灣省第五屆省議員第七屆縣市長選舉實況南投:臺灣省政府。\r\n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印\r\n1970 台灣省通志稿。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r\n行政院主計處 編\r\n1994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三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r\n1992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社會指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r\n周振章 編\r\n1990 78年、79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概況彙編。台北:中央選委會。\r\n洪敏麟 著\r\n1984 臺灣地區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會。\r\n紀俊臣 等 合撰\r\n1980 台灣省實施地方自治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民政廳。\r\n胡佛、陳德禹等 著 合著\r\n1993 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委會。\r\n新竹縣╱市政府統計室 編\r\n1997 新竹縣╱市八十五年度統計要覽。新竹:新竹縣╱市政府。\r\n新竹縣╱市選舉委員會 編\r\n1946~1998 歷屆選舉實錄。新竹:新竹縣╱市政府。\r\n董翔飛 編\r\n1984 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上、下)。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r\n(五)其它\r\n中央月刊編輯部 採訪報導\r\n1989 「黨員初選制面面觀座談會」,中央月刊。第22卷第5期:21-33。\r\n台灣時報記者 集體採訪\r\n1977 政海浮沈錄─台灣省歷屆民選縣市長滄桑史。高雄:台灣時報出版社。\r\n台灣新文化服務社 編印\r\n1952 臺灣首屆民選縣長暨縣市議員特輯。臺北:臺灣新文化服務社。\r\n丘銘輝、徐青雲 聯合採訪\r\n1992 「台灣各縣市地方政商關係系列」,新新聞週刊。2月16日-5月17日。\r\n邱奕龍 撰\r\n1989 「范振宗對決傅忠雄」,客家風雲。第22期:頁21-23。\r\n林全 撰\r\n1990 「中央與地方財政選後抗爭」,卓越雜誌。第65期。\r\n林峰松 撰\r\n1986 「基層選舉的遺憾」,時報周刊。第50期:69-71。\r\n陳文澤 撰\r\n1986 「派系的動員與實力的整合」,時報周刊。第50期。\r\n陳怡天 撰\r\n1984 「省黨部與地方自治」,時報雜誌。第25期:31-32。\r\n郭崇倫 撰\r\n1987 「新派系合縱,老派系連橫」,時報新聞周刊。第47期:51-54。\r\n傅修平 撰\r\n1993 「財團立委立院新生態:財團不死,只有互有消長」,卓越雜誌。1993年1月號:134-139。\r\n二、英文部份:\r\nAlderfer, Harold F.\r\n1964 Local Govern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r\nBelloni, Frank P. & Beller, Dennis C.\r\n1978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England: Oxford Press.\r\nBerelson, B., Lazarsfled, P., and W. Mcphee,\r\n1971 “Democratic Practice and Democratic Theory”, in P. Bachrach, ed., Political Elites in a Democracy, New York: Atherton Press.\r\nBobo, L. and Gilliam, F.D.\r\n1990 “Race, 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Black Empoweriment”, APSR,Vol. 84, No. 2(June).\r\nBosco, Joseph\r\n1992 Taiwan Faction: Guanxi, Patro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31:157-183.\r\nCastells, M.\r\n1981 “Local Government, Urban Crisi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Theory”, A Research Annual Vol. 2.,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r\nChadwick-Jones, J. K.\r\n1976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ts Structure and Influe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Academic Press.\r\nChao, Yung-mao\r\n1989 “Local Politics on Taiwan: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Denis F. Simon & Michael Y. M. Kao, ed. Taiwan Beyond the Economic Miracle, New York: M. E. Sharpe.\r\nDahl, Robert A.\r\n1979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r\nDeutsch, Karl W.\r\n1961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PSR, 55(Sep.),pp.493-514.\r\nFirth, Raymond William\r\n1957 Man and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 K. Parl.\r\nGillespie, Richard & Waller, Michael\r\n1995 Faction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zation, London: Frankcass Corporation.\r\nGurr T.\r\n1972 Politimetrics: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Macropolitics, N. J.: Prentice-Hall.\r\nHoover, Kennth R.\r\n1995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r\nHuang, Teh-fu\r\n1989 “Local Factions and Party Competition: The Impacts of Electoral System on Taiwan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East Asia,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Asia Foundation, Taipei, Taiwan, R.O.C..\r\nHuntington, S.\r\n1994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y Centur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nHuntington S. and J. Nelson\r\n1977 No Essa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nJacobs, Bruse J.\r\n1980 Local Politics in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tsu Township, Taiwan: Canberra.\r\nJansen, Marius B.\r\n1965 Changing Japanese Attitudes toward Modern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r\nKalaycioglu, E. and Turan, I.\r\n1981 “Measur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Cross-Culture Application”, Comparative Politics, No. 14(April).\r\nLee, John Minghsien\r\n1976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1949-1974: A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c and integrative change with focus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Michgan university :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r\nLerner, Daniel\r\n1958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Glencoe, Ill.: Free Press.\r\nLijphart, Arend\r\n1994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 1945-199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nMcGaw, D. and Watson, G.\r\n1976 Political and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r\nMilbrath, L. and Goel, M.\r\n1976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r\nMorris, R.N.\r\n1968 Urban Sociology. New York: Frederick A. Draeger.\r\nNatchez, P.T.\r\n1985 Images of Voting / Vision of Democrac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r\nPateman, C.\r\n1978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nRouquie, A.\r\n1978 Clientelist Control & Authoritarian Context in Election without Choice.\r\nSatori, G.\r\n1989 Seats and Votes: 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r\n1962 Democratic Theory, Michiga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Taagepera, Rein & Shugart, Matthew S.\r\nTaylor, L. & A. R. Jones, Jr.\r\n1964 Rural Life and Urbanize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nVerba, S., Nie, N., Barbic, A., Irwin, G., Molleman, H., and Shabad, G.\r\n1973 “The Modes of Participation: Continuities in Research”,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No.6.\r\nVerba S., Nie, N., and Kim, Jae-On\r\n1971 The Modes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Calif.: Sage.\r\nWare, Alan\r\n1996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nWeiner, M.\r\n1971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Crisis of Political Process, in L. Binder, et al., eds., 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n1966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M. Weiner ed., Modernization, New York : Basic Books.\r\nWeingrod, Alex\r\n1968 \"Patrons, Patronage, and Political Politic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10, No. 4.\r\nWhite, Louise G.\r\n1993 Political Analysis : Technique and Practice, California: W.P.C..\r\nWinckler, Edwin A.\r\n1981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r\nWinham, G.\r\n1970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Lerner’s Theory: Further Test of a Causal Model”, in APSR 64(September).\r\nWu, Nai-the\r\n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5261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779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