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5592
題名: 冷戰後中共海洋戰略之研究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作者: 林東煥
Lin, Dung-Huan
貢獻者: 姜家雄
Jianng Chia-Hsiung
林東煥
Lin Dung-Huan
關鍵詞: 亞太戰略
國家戰略
海洋戰略
海軍戰略
海軍現代化
海權
積極防禦
近海防禦
局部戰爭
太平洋島鏈
兵力展示
有生戰力
聯合國海防法公約
戰區飛彈防禦系統
遏制點阻滯
海洋經濟
指管通情系統
亞太經合會
東協區域論壇
東南亞國家協會
Asia-Pacific Strategy
National Strategy
Maritime Strategy
Naval Strategy
Active Defense
Force Presencce
Theater Missile Defense,TMD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20-Apr-2016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海洋戰略發展之相關條件、環境、具體措施,以及對周邊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緩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地區爭端和衝突反而浮現出來。因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台海、南海地區已成為區域衝突的引爆點。中共研析波灣戰爭之經驗,放棄「早打、大打、打核戰」時時臨戰之觀念,強調「質量建軍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之策略,故調整戰略方向由陸上走向海洋,以保障其國家利益、國防安全及完成統一中國之企圖。就整體國力言,中共自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後.,經濟成長快速,國家競爭力上升,無庸置疑,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大國。而蘇聯解體後,中共來自北方威脅降低,有利其海洋之發展。又因沿海海洋爭奪及領土紛爭問題亟待解決,更全力擴展其海軍武力。中共在 1998年就制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提出中國海洋事業永續發展政策。同年中共國務院在國際海洋年會中提出《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白皮書》,其中明文主張「中國是發展中沿海大國」。中共大力發展海洋戰略,已為亞太地區安全投下一個變數,亞太各國均深感不安。加上區域內互信機制不夠健全,中共時時對台灣文攻武嚇,更增加地區衝突之危險性。故未來台海、南海問題最後是以和平方式或兵戎相見收場,中共的戰略作為就顯得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r\n中文部份\r\n一、官方出版品與年鑑\r\n《1997年大陸經濟情勢評估》。台北:經濟部,民國87年。\r\n《1998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87年。\r\n《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二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3年。\r\n《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白皮書》。北京:國務院,1998年。\r\n《中國海洋二十一世紀議程》。北京:國家海洋局,1996年。\r\n《南海情勢彙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4年7月。\r\n《海洋政策與法規論叢》。台北:內政部,民國86年6月。\r\n《釣魚嶼列嶼-日本海上保安本部實際調查相關資料》。台北:立法委員傅崑成國會辦公室,民國85年9月。\r\n《毛澤東軍事活動記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r\n《新時期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篇》。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r\n《國際法的基本問題》。台北:海軍總部,民國76年5月。\r\n二、專書\r\n江震。《兩岸軍備競賽》。台北:朱衣出版社,民國83年5月。\r\n朱延智。《台灣安全》。台北:幼獅出版公司,民國89年1月。\r\n艾力宏。《中共海軍透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78年10月。\r\n布里辛斯基(Lbigniew Brezinski)。《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譯,1998年。\r\n李文志。《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出版社,民國86年。\r\n李潔明編。《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祕》,張同瑩等譯。台北:先覺出版公司,1999年2月。\r\n李德哈特(Basil Henry Liddeli-hart)。《戰略論:間接路線》,鈕先鍾譯。台北:麥田出版公司,民國85年11月。\r\n沈偉烈。《中國週邊國家軍事地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r\n曲明。《2010兩岸統一》。台北:九儀出版社,民國84年8月。\r\n杜攻編。《世界戰略大格局》。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民國72年9月。\r\n何新。《為中國聲變》。山東:友誼出版社,1996年。\r\n何新。《危機與反思》。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7年。\r\n林常勝。《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r\n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88年7月。\r\n林弘展。《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公司,民國85年6月。\r\n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國同盟》,李毓昭譯。台北:晨星出版社,民國88年1月。\r\n季野、張西明、曲克明主編。《1999年中國發展狀況與趨勢》。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1月。\r\n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大外交》,顧淑馨、林添貴譯。台北:智庫文化公司,1998年。\r\n姚嘉文。《南海十國春秋:南海與台灣安全》。台北:大村出版社,民國84年6月。\r\n呂敬正編。《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r\n金創編。《21世紀中國往何處去》。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r\n馮林主編。《21世紀中國大預測》。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r\n姜春良。《軍事地理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r\n界屋太一。《如果現在是歷史》,東正德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2年6月。\r\n黃鎮白。《馬漢名著精華》。台北:海軍出版社,民國46年。\r\n馬漢(A.T.Mahan.)。《海權論》,蕭偉中、梅然譯。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年。\r\n倪健中。《海洋中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年。\r\n袁玉春。《航空母艦與戰爭》。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7年。\r\n唐斯(Robert B.Downs)。《改變歷史的書》,彭歌譯。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民國61年5月。\r\n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武力犯台問題之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6年1月。\r\n陳一諮主編。《中國前途與兩岸關係》。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6年6月。\r\n陳開仁。《冷戰-實力與謀略的較量。》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2月。\r\n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6年。\r\n孫格勤、崔江建主編。《遏制中國》。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年3月。\r\n鈕先鍾。《國家戰略論叢》。台北:麥田出版公司,民國73年4月。\r\n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公司,民國84年7月。\r\n鈕先鍾。《21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3月。\r\n彭光謙、姚有志主編。《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r\n張山、肖偉中。《遏制台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6月。\r\n張玉生。《美國海洋政策》。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1年12月。\r\n張玉田。《中國近代軍事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年。\r\n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2月。\r\n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業出版公司,1998年8月。\r\n張建華編。《中國面臨緊要的問題》。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r\n張建邦編。《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1月。\r\n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6年3月。\r\n曾錦城。《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7月。\r\n薛釗。《戰略性的思考》。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4月。\r\n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90年1月。\r\n劉赤忠。《海洋與國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82年5月。\r\n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國88年8月。\r\n徐錫康、劉繼賢。《海洋戰略環境與對策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6月。\r\n許慶復主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3年1月。\r\n薄富爾(Andre Beaufre)。《戰略緒論》,鈕先鍾譯。台北:麥田出版公司,民國85年7月。\r\n宦鄉、楊得志。《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8月。\r\n高金鈿。《國際戰略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r\n章示平。《中國海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12月。\r\n符駿。《南海四沙群島》。台北:世紀出版公司,民國71年10月。\r\n程超澤。《中國: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11月。\r\n黃碩鳳。《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2月。\r\n賀經達。《走向21世紀的東南亞與中國》。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r\n楊志恆。《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台北:業強出版公司,1996年2月。\r\n楊貴華、傅傳剛編著。《共和國軍隊-回昧》。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r\n翟文中。《台灣生存與海權發展》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7月1日。\r\n《戰略論文選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4月。\r\n《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10月。\r\n《中共軍隊能否打贏下一回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1月。\r\n《中共戰略趨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4月。\r\n《2001年日本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6月。\r\n《鄭和與海洋》。北京:農業出版社,1999年。\r\n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出版社譯,1985年。\r\n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r\n薛君度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6月。\r\n謝淑媛。《台海安全情報》。台北:玉山出版社,民國85年1月。\r\n蕭全政。《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公司,1996年7月。\r\n三、期刊\r\n丁宗裕。〈論中共與南海周邊國家領土的紛爭〉。《共黨問題研究》,21卷4期。民國89年4月,頁25-35。\r\n丁果。〈東南亞的困惑與中南海的考驗〉。《明報月刊》,36卷10期。2001年10月,頁76-77。\r\n平可夫。〈向藍色海洋進軍:中共戰略的演變及發展〉。《尖端科技》,110期。1993年9月,頁2-30。\r\n朱學恕。〈龍的大海洋世紀〉。《海軍學術月刊》,32卷2期。民國87年2月),頁5。\r\n沈明室。〈改革開放後軍事思想的轉變〉。《共黨問題研究》,21卷6期。民國84年6月,頁12-21。\r\n吳建德。〈兩岸軍事戰略發展之比較共黨〉《問題研究》,22卷10期。民國85年10月,頁1-24。\r\n李勵圖。〈東協與南海爭議〉。《國家政策雙週刊》,96期。1994年10月,頁1-14。\r\n李國雄。〈東協安全機制的演變與區域秩序〉。《問題與研究》,34卷9期。民國84年9月,頁1-20。\r\n李曄。〈南海諸島國際戰略背景之剖析〉。《海軍軍官學校學報》,4期。民國83年12月,頁1-14。\r\n林正義。〈中共的亞太安全戰略〉。《國家政策雙周刊》,119期。1995年8月,頁1-21。\r\n張金山、楊新貴。〈二戰期間同盟國對日本的軍事經濟封鎖與打擊〉。《軍事經濟研究》,22卷10期。2001年10月,頁78-80。\r\n陳治萍譯。〈第四屆東協區域論壇主席聲明〉。《東南亞季刊》,3卷3期。民國87年7月,頁1-11。\r\n陳鴻瑜。〈台灣與東南亞關係:從歷史與島嶼地緣環境視角之觀察〉。《海華與東南亞研究》,1卷1期。民國90年1月,頁1-62。\r\n陳鴻瑜。〈後冷戰時期東南亞之區域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1期。1999年1月,頁2-20。\r\n黃庭煒、楊明杰。〈蘇聯巨變後的國際形勢〉。《現代國際關係》,33期,1992年1月,頁1-11。\r\n黃奎博。〈冷戰後中共與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5期。民國89年12月,頁173-213。\r\n馬玉安,〈日本近期調整對台政策的原因和意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3期,1997年9月,頁19-22。\r\n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39卷9期。民國85年9月,頁2-7。\r\n廖文中。〈從中共觀點看南海與南沙群島問題〉。《中共研究》,30卷5期。1996年5月,頁1-21。\r\n劉承宗。〈解析中共國家、國防、軍事戰略的互動關係〉。《中國大陸研究》,32卷10期。民國79年4月,頁2-12。\r\n蔡裕明。〈中共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國防雜誌》,17卷1期。民國90年7月,頁26-30。\r\n蔣仁符譯。〈中共海權與美國之反制戰略〉。《海軍學術月刊》,35卷5期。民國90年5月,頁17-20。\r\n溫在春。〈中共海軍的遠洋遠洋戰略〉。《海軍學術月刊》,33卷11期。民國88年11月,頁4-7。\r\n褚漢生。〈由中共戰略思想演變研析其未來建軍方向〉。《海軍學術月刊》,32卷2期。民國87年2月,頁17。\r\n蕭雨生。〈崛起中的強權-迎向新世紀的中共軍力〉。《全球防衛雜誌》,第149期。1997年1月,頁12-21。\r\n嚴湘軍、李巍。〈聯合戰役軍需保障特點簡論〉。《現代軍事》,297期。2001年10月,頁46-48。\r\n羅天人。〈新世紀中共國防戰略觀〉。《中華戰略學刊》,90年秋季刊。民國90年10月,頁125-156。\r\n〈關於建立我國海軍戰略理論的概述〉。《國防大學教學研究》(北京),22期,1987年12月,頁9-19。\r\n四、碩士畢業論文\r\n王敬輝。〈西方海洋戰略思想的演進〉。私立淡江大學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5月。\r\n艾約銘。〈中共國防現代化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r\n江月琇。〈台海兩岸之南海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r\n李世暉。〈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r\n邱滋杉。〈南沙群島爭端和平解決途徑之戰略探討〉。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r\n林蘋蘋。〈美國克林頓政府對南海爭議問題立場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1月。\r\n胡文琦。〈中華民國南海戰略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r\n洪期榮。〈從國際法觀點論南海諸島領土主權之爭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r\n陳欣之。〈冷戰後東協諸國軍備現代化與東南亞區域安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3月。\r\n陳美惠。〈當前中共對外衝突、處理策略之研究--南海問題之個案分析〉。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r\n陳皓彥。〈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r\n梁若慧。〈後冷戰時期中共的亞太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7月。\r\n張執中。〈中共對南海政策:外交與軍事手段之運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r\n黃江圳。〈南海爭端解決途徑之研究-中共擴張海權的個案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r\n翟文中。〈中華民國海軍因應中共海軍擴張之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r\n潘保齡。〈海洋資源共同開發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r\n歐淑惠。〈中共戰略的分析:主要因素與演變趨勢〉。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5月。\r\n蕭源興。〈從地緣政治談中共南海戰略〉。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r\n五、研討會論文\r\n丁樹範。〈中共對台政策對兩岸建立互信機制的影響〉,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89年11月30日。\r\n何耀光。〈以社會科學方法論兩岸海權在南海地區衝突的問題-衝突理論的運用〉,2001年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民國90年3月16日。\r\n胡興梅、何要光。〈21世紀海軍戰略發展對我國海軍戰略影響之探討〉,展望公元2000年兩岸軍力研討會,空軍官校主辦,民國86年4月25日。\r\n黃奎博。〈冷戰後中共與東南亞國協之政治、軍事合作〉,2000年中共對外關係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民國89年6月15日。\r\n六、中文報紙\r\n《中央日報》(台北)\r\n《中國時報》(台北)\r\n《自由時報》(台北)\r\n《聯合報》(台北)\r\n《人民日報》(北京)\r\n《光明日報》(北京)\r\n《解放軍報》(北京)\r\n《大公報》(香港)\r\n《文匯報》(香港)\r\n《星島日報》(香港)\r\n英文部份\r\n一、專書\r\nBarnett, A. Doak. China and the Major Power in East Asia.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7.\r\nBr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1997.\r\nBrown, Michael E.,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ed. Theories of War and Peace, 3rd ed. London: Routledge, 2000.\r\nBattilega, John A., David R. Beachley, Daniel C. Beck, Robert L. Driver and Bruce Jackson. China Case Study from Transformation in Global Defense Markets and Industr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July 2001.\r\n Baylis ,John. A., “Chinese Defense Policy.” Contemporary Strategy. John Baylis , Ken Booth ,John Garnett and Phil Williams, 113-138. New York: Holmes &Meier, 1987.\r\nChi, Kin Lo. China`s Policy Towards Territorial Disputes: The Cas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London: Routledge, 1989.\r\nCollins, John M. Grand Strate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Annapolis: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3.\r\nCassese, A. ed. The Current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Use of Force.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1986.\r\nCarpenter, Ted Galen. Going Too Far Bush`s Pledge to Defend Taiwan. (Foreign Policy Briefing No. 66. ) Washington DC: Cato Institute, May 2001.\r\nChang, Gordon 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1).\r\nDamrosch, Lori Fisher, and David J. Scheffier, ed. Law and Force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San Francisco : Westview , 1991.\r\nDillon, Dana R. How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should Handle China and South China Sea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s. Washington D.C. :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1.\r\n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New York: Vintage. 1986.\r\n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Naval Mastery. London: Ashfield , 1987.\r\nKhalilzad , Zalmay, David Orletsky, and Jonathan Pollack.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anta Monica : Rand Corporation, June 2001.\r\nLukin ,Alexander.R. Russia’s Image of China and Russian- Chinese Relations .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July 2001.\r\nKhalilzad , Zalmay., David Orletsky, Jonathan Pollack, Kevin Pollpeter, Angel Rabasa, David Abram Shulsky and Ashley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June 2001.\r\nLi, Nan. From Revolutionary Internationalism to Conservative Nationalism: The Chinese Military`s Discourse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Identity in the Post Mao Era.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May 2001.\r\nLampton, David M. and Gregory C. May. A Big Power Agenda for East Asia: America, China, and Japan.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December 2000.\r\nMa, Ying.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the Post-Cold War .” Chicago : ISA , 2001.\r\nMahan, A.T.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New York: Dover, 1986.\r\nShambaugh, David. China`s Post-Deng Military Leadership: New Faces, New Trend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June 1998.\r\nSummers, Harry G. A., Jr.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Gulf War. Vancouver: Dell , 1992.\r\n Julian, S., and LL. M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New York: Longman, 1992.\r\n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y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r\nThe Russia-China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Treaty: A Strategic Shift in Eurasia? Washington DC: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1.\r\nWang, Jianwei, and Xinbo Wu. Against Us or with Us ?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f America`s Alliances with Japan and Korea . Standford, C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8.\r\nWurfel, David, ed.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 St. Martin’s , 1996.\r\nWeigley, Russell F. The American Way of Wa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2.\r\n二、期刊論文\r\nBanning , Garrett. “Facing the China Factor.” Arms Control Today (October 2000) :23-45.\r\nBert, Wayne. \"Chinese Policies and U.S. Interests in Southeast Asia.\" Asian Survey 33(March 1993):113-123.\r\nBerry, Nicholas.” Adjusting to China`s New Road.” Asia Forum, 8 August 2001, 220 .\r\nBlair, Dennis C. and John T. Hanley Jr. “Reconstructing Asia-Pacific Security Arrangement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1): 11-22.\r\nCheng ,Allen T..” The United States of China: How business is moving Taipei and Beijing together. “Asia Week, 6 July 2001, 112.\r\nFeigenbaum, Evan.” China`s Challenge to Pan Americana. “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 2001) : 22-33.\r\nFriedberg ,Aaron L..” Facing China: a reply to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Commentary Magazine, February 2001, 23-33.\r\nGraver, John W. \"China`s Push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Interaction of Bureaucratic and National Interests.\" China Quarterly (Winter 1992) 23-33.\r\nGarnett, Sherman. “Challenges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Autumn 2001): 21-31.\r\nGarnett, Sherman. “Challenges of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Autumn 2001): 21-31.\r\nHowle, Roy C., Jr. ” An Evitable War: Engaged Containment and the US-China Balance,” US Army War College Quarterly (Autumn 2001): 21-34.\r\nFrankenstein, John. “China`s Defense Industries: A New Course? Peace Economics.” Peace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Winter 1999, 13-43.\r\nKristof, Nicolas D.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72(May 1993): 58-78.\r\nKane,Thomas M. and Lawrence W. Serewicz.” China`s Hunger: The Consequences of a Rising Demand for Food and Energy.” US Army War College Quarterly (Autumn 2001) : 32-43.\r\nKemenade, Willem van. “Taiwan: Domestic Gridlock, Cross-Strait Deadlock.”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 Autumn 2001): 11-22.\r\nLiu,Melinda and Sam Seibert.” China : Bracing for a crisis.” Newsweek, 18 March 1996 : 10-13.\r\nLatif, Asad. “What Asia means to America.“ The Strait Times, 18 June 2001, 34.\r\nMunro, Ross H. \"Eavesdropping on the Chinese Military: Where It Expects War-Where It Doesn`t.\" Orbis 38(Summer 1994): 65-83.\r\nManning ,Robert A.” The Asian Energy Predicament.” Survival ( Spring 2001): 11-32.\r\nMcGregor, Richard .”Shanghai Forum Unity against US Missile Plan” Financial Times , 15 June 2001, 21-30.\r\nMcGinn ,Dennis. “ Navy Can Secure Access for Joint Force,” National Defense (August 2001) : 5.\r\nNew Generation,” New Voices: Debat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Future. ”Papers present at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Stanley Foundation, San Francisco, August 1999.\r\nNolt, James H.. “U.S. China Security Relations.”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Policy Briefs 3, (Number 1999) : 12-32.\r\nPan, Shiying. \"The Nansha Islands: A Chinese Point of View.\" Window 3(September 1993): 23-32.\r\nPollack, Jonathan D.”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Chinese Military Power. “ 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on China Threat Perception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2001.\r\nRoss, Robert S. \"Beijing as a Conservative Power.\" Foreign Affairs 76(May 1997): 35-45.\r\nRussell, Richard L..” What if . . .China Attacks Taiwan!\" US Army War College Quarterly 54 ( Autumn 2001): 11-22.\r\nSpaeth, Anthony.” Dangerous War Games. ”Time, 18 March, 1996, 16-21.\r\nSchnurrpusch, Gary W.” Asian Crisis Spurs Navy TBMD.” Proceedings, September 1999, 46-38.\r\nTaylor, Paul D..” Asia & the Pacific: U.S. Strategic Traditions and Regional Realities”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 6 June 2001, 20-40.\r\nWortzel, Larry M. \" China Pursues Traditional Great-Power Status.\" Orbis 38(Spring 1994): 56-66.\r\nYu , Huming .\" Marine Poli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Marine Policy Report Vol. 1,No. 3 ( May 1989): 24.\r\n三、英文報紙\r\nChina Post\r\nNew York Times\r\nTaiwan News\r\n Straits Times\r\nWashington Post\r\nWashington Times\r\n四、網際網路資源\r\n日本海上自衛隊網站 http://www.jda.go.jp/\r\n韓美聯軍司令部網站 (ROK-US Combines Forces Command) http://www.korea.army/\r\nCambridge University http://www.mm1.cam.ac.uk/s/avonic/\r\nRussia Today http://www.europeaninternet.com/russia/\r\nUS Naval War College Asia-Pacific Studies Group. http://www.nvc.navy.mil/apsgg/\r\n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Defense Industry Software. http://software.net/pladet.html\r\nChina: Documents, News, and Analysis Country Resources.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 http://www.armmscontrol.org/country/china/\r\nRand Research Brief: A New U.S. Strategy for a Changing Asia. http://www.rand.org/\r\nDeployment of U.S. Forces Japan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r\nGuidelines for Japan-US Defense Cooperation http://www.jda.jp/\r\nForce Presence http://www.c7f.navy.mil/\r\nIndia Navy: Origins and History http://www.ipcs/\r\nMG. Afsir Karim Avsm, A Basic Guide of India Navy http://www.geocities.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89922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007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