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770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李英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Li, Ying 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簡照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Jian, Zhao Xinen_US
dc.creator簡照欣zh_TW
dc.creatorJian, Zhao Xinen_US
dc.date1993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6-04-29T08:33:42Z-
dc.date.available2016-04-29T08:33:42Z-
dc.date.issued2016-04-29T08:33:42Z-
dc.identifierB2002004257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8770-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世界經濟區域化是近年來國際經濟關係演變的一大趨勢,它將改變國際貿易的格局與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r\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r\n第二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方法‧‧‧‧‧‧‧‧‧‧‧‧‧‧‧‧‧‧‧1-2\r\n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1-3\r\n第二章 台灣社會結構的變遷\r\n第一節 台灣的政經發展與社會變遷‧‧‧‧‧‧‧‧‧‧‧‧‧‧‧‧2-1\r\n第二節 台灣社會結構的變遷 ‧‧‧‧‧‧‧‧‧‧‧‧‧‧‧‧‧‧2-8\r\n第三節 台灣民間社會的發展 ‧‧‧‧‧‧‧‧‧‧‧‧‧‧‧‧‧‧2-20\r\n第三章 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與1979年以來中共社會結構的變遷\r\n第一節 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3-1\r\n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社會結構的變遷‧‧‧‧‧‧‧‧‧‧‧‧3-8\r\n第三節 當前中共的經濟社會發展困境‧‧‧‧‧‧‧‧‧‧‧‧‧‧3-30\r\n第四節 中共社會力的生存與發展‧‧‧‧‧‧‧‧‧‧‧‧‧‧‧‧3-47\r\n第四章 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可行性之社會學分析\r\n第一節 台海兩岸經濟整合構想的產生與模式‧‧‧‧‧‧‧‧‧‧‧4-1\r\n第二節 中共的社會經濟發展評估‧‧‧‧‧‧‧‧‧‧‧‧‧‧‧‧4-16\r\n第三節 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前景‧‧‧‧‧‧‧‧‧‧‧‧‧‧‧‧‧4-33\r\n第四節 兩岸經濟整合之必校性與相關產業、社會發展佈局之規劃‧‧4-40\r\n第五章 結論\r\n第一節 研究成果‧‧‧‧‧‧‧‧‧‧‧‧‧‧‧‧‧‧‧‧‧‧‧5-1\r\n第二節 社會心理對兩岸經濟整合的影響‧‧‧‧‧‧‧‧‧‧‧‧‧5-9\r\n第三節 檢討與感想‧‧‧‧‧‧‧‧‧‧‧‧‧‧‧‧‧‧‧‧‧‧5-10\r\n參考書目‧‧‧‧‧‧‧‧‧‧‧‧‧‧‧‧‧‧‧‧‧‧‧‧‧‧‧‧‧6-1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257en_US
dc.subject社會發展zh_TW
dc.subject世界經濟區域化zh_TW
dc.subjectSOCIAL DEVELOPMENTen_US
dc.title大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可行性之研究-社會學面向的分析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中文部份\r\n\r\n一、專 書\r\n(1)人民日報研究室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北京:人民日報\r\n 出版社,1988年9月)。\r\n(2)于光遠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問題─理論,內容、意義\r\n 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r\n(3)中共十一屆中央全會以來中共首要講話及文件選編,下冊〈台\r\n 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83年4月〉。\r\n(4)王康主編,社會學辭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6\r\n 月〉。\r\n(5)中國農村復興聯會委員會主編,台灣農業發展問題〈台北:1971\r\n 年4月〉\r\n(6)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r\n 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10月)‧(7)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r\n 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8)田廣等,選擇與\r\n 發展(北京:時事出版社,1987年11月)。\r\n(9)戎文佐、劉惠明編,論國際大循環─關於勞密集型行業發展方\r\n 向問題(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8年5月)。\r\n(10)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三民書局,1981\r\n 年10月)。\r\n(11)共黨問題研究中心編,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r\n 心,1992年3月)。\r\n(12)李忠杰、徐耀新與魏力,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r\n 1988年)。\r\n(13)沈宗翰,農業發展與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r\n(14)余淑遺女宜,「台灣社會階級結構及其流動─父子職業流動的\r\n 實証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7月。\r\n 未出版\r\n(15)杭之,邁向後美麗的民間社會(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r\n 年4月)。\r\n(16)店少卿,西北開發─環境、戰略、對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r\n 社,1988年)。\r\n(17)施哲雄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12 \r\n 月)。\r\n(18)馬克思、恩格思,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r\n 版社,1958年11月)。\r\n(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格斯全集第一卷,(台京:人民出版\r\n 社,1958年11月)。\r\n(20)郭凡生、王偉,貧困與發展(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r\n(21)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r\n 版社,1986年〉。\r\n(22)陳良合,區域經濟整全的研究,(台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r\n 所編印,1973年11月)。\r\n(23)陳棟生、陳吉元,中國地區經濟結構研究(山西:山西人民出 \r\n 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r\n(24)楊晴輝,台灣光復後的勞工運動─反省與探索,東吳大學社會 \r\n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未出版社。\r\n(25)廖正宏,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r\n(26)鄧小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香港:三\r\n 聯書店,1987年〉。\r\n(2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r\n(28)鄭蘭蓀與劉鵬編,鄧小平的思想理論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r\n 1988年12月〉。\r\n(29)譚乃彰等著,經濟體制改革六大問題研究(北京:春秋出版社,\r\n 1989年)。\r\n貳、期刊\r\n(1)千完先著,楊一適譯「台灣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與民營部門」,台\r\n 灣研究集刊〈福建廈門〉,1988年第4期。\r\n(2)王小蓉,「中共沿海經濟策略面面觀」,中共研究(台北),206\r\n 期,1988年8月15日。\r\n(3)中共南通市委講師團撰,「鄧小平哲學思想綜述」。南通社會科\r\n 學,1990年2月。\r\n\r\n(4)牛若峰,「論只完成一半的農業經營體制改革」,農業經濟問題\r\n (北京),1990年7月。\r\n(5)王振寰,「國家與勞工關係的對峙」,中國論壇〈台北〉1989年\r\n 7月10日。\r\n(6)王振寰,「國家角色、依發展與階級關係─從日本有關台灣發展\r\n 的研究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刋〈台北〉,1998年第1期第1 \r\n 卷。\r\n(7)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課題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變\r\n 遷」,社會學〈北京〉,1991年第2期。\r\n(8)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課題組,「九十年代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r\n 趨勢對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2年第1期。 \r\n(9)石之渝,「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中經濟調控方式之變遷」,東亞季\r\n 刋〈台北〉,1991年7月↑第23卷第1卷。\r\n(10)田村紀之,劉進慶等著,翁成受譯,「國營企業、外資企業與\r\n 民營企業在台灣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台灣研究集刋〈福建 \r\n 廈門〉,1988年第1期。\r\n(11)北京大學「社會分化」課題組,「現階段我國社會結構的分化\r\n 與整合」,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0年第4期。\r\n(12)石義行、魏世贀,「中共沿海地區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策略之\r\n 探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刋〈高雄〉,第4 卷第2期,1989\r\n 年6月。 \r\n(13)林后春,「八十年代中國農民階層分化試析」,社會學〈北京,\r\n 1991第6期〉。\r\n(14)行政院陸委會編,「大中華經濟協作系統研究會」相關問題研\r\n 析,1992年3月26日。\r\n(15)江振昌,「中共戶籍制度研究」。東亞季刋,24卷第2期,1992\r\n 年10月。\r\n(16)朱鏡德,「關於農業剩餘勞動問題的思考」,學習與探索〈黑龍\r\n 江〉,1990年第1期。\r\n(17)李宗哲,兩岸經濟活力的源泉:台灣中小企業與大陸鄉鎮企業\r\n 的「相吸」與「相斥」: 中國論壇〈台北〉,32 卷第12期, \r\n 1992年9月1日。\r\n(18)何建章,「在改革和開放策下階級和階結構的變化」,社會學〈北\r\n 京〉,1991年第3期。\r\n(19)李培林,「中國改革以來社會的發展變化」,社會學〈北京〉,\r\n 1991年第5期。\r\n(20)李義虎,「對台灣兩次社會轉型期內社會動蕩的考察」,台灣研\r\n 究〈北京〉,1988年第4期。 \r\n(21)李路路,于顯洋、王奮宇,「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動與現代\r\n 化進展」,社會學〈北京〉, 1990年第4期。\r\n(22)辛旗,「近四十年台灣社會結構變遷與文化價值體系的調適」,\r\n 台灣研究〈北京〉, 1990年第4期。\r\n(23)李鴻階,「海峽兩岸的經濟互補與工業合作」,國際貿易問題〈北\r\n 京〉,1991年12月10日。\r\n(24)杭之,「社會運動之本質—一個概念性的反省」,中國論壇〈台\r\n 北〉1991年12月10日。 \r\n(25)官源志,「都市社會運動是中產階級運動?」,中國論壞〈台北〉,\r\n 1989年12月10日。\r\n(26)林嘉誠,「科技專家階層之堀起、流動及影響」,東吳政治\r\n 學報〈台北〉,第七期,1983年。\r\n(27)姚一平,「台灣中產階級及其歷史地位」,台灣研究集刋〈福建\r\n 廈門〉,1986年第4期。\r\n(28)城市流動人口問題探討─上海「流動人口問題鑽研研討會」綜\r\n 述。社會科學〈上海〉,1990年第2期。\r\n(29)侯石安,「中國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困難及對策」,經濟問題探索\r\n 〈雲南昆明〉,1988年10月。\r\n(30)柯志明,「日據台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之形成」,中央研\r\n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刋〈台北〉,1989年秋季68期。\r\n(31)柯志明,「農業經營方式、城鄉關係與國家角色─台灣農業發\r\n 展過程中家庭農場之抗拒與調適〈1860─〉」,中央研究院台灣 \r\n 史田野研究通訊〈台北〉,15期1990年6月。\r\n(32)胥和平、趙英,「國營企業與鄉鎮企業運行機制的對比分析」\r\n ,內部文稿〈北京〉1992年第3期。\r\n(33)夏振坤,李享章,「城市化與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和層次\r\n 性」,農業經濟問題〈北京〉,1988年第1期。\r\n(34)姜新立,評述「中共的發展轉變道路」〈下〉,共黨問題研究〈台\r\n 北〉,12卷3期1986年3月15日。\r\n(35)翁成受,「台灣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台灣研究集刋〈福建\r\n 廈門〉,1988年第1期。\r\n(36)翁成受,「論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原\r\n 因和條件再認識」,台灣研究〈北京〉,1990年第3期。\r\n(37)殷存毅,「台灣社會經濟轉型與私人資本」,台灣研究〈北京〉\r\n 1990第2期。\r\n(38)殷存毅,「再論台灣社會經濟轉型與私人資本」。中國論壇〈台\r\n 北〉,32卷6期,1992年3月1日。\r\n(39)袁金和,「台灣工業發展之經驗」,中山社會科學季刋〈高雄〉\r\n 1989年3月,4卷1期。\r\n(40)高長,海峽兩岸籌組「經濟共同體」可行性分析,國立成功大\r\n 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台灣兩岸政經發展經驗」學術研討 \r\n 會論文,80年12月。\r\n(41)徐振國,「我國威權政體的發展及經濟制度的演變:其互動關\r\n 係的初探」。政治學報16期,1988年12月。\r\n(42)參見徐振國,「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台灣威權體制的蛻變與\r\n 發展〈上〉〈中〉〈下〉」,潮流月刋〈香港〉,48期,48期, 50 \r\n 期。1992年。\r\n(43)陳小紅,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r\n 學學報〈台北〉,50期。\r\n(44)陳士誠,「台灣社會結構變動初析─關於台灣社會特徵的探討\r\n 」,台灣研究〈北京〉,1988年第3期。\r\n(45)郭永鈞、陳伏球,「淺論新中國階級結構的發展演變及現狀」\r\n ,社會科學戰線〈北京〉1990年第4期。\r\n(46)郭相枝,「台灣社會轉型中的勞工問題」,台灣研究〈北京〉 \r\n 1988年第1期。\r\n(47)陳家芳,「大陸社會主要階層心態述評」,中國大陸〈台北〉,\r\n 25卷第2期,1992年2月1日。\r\n(48)陳福敏,「台灣產業結構變動的考察與分析」,台灣研究〈北京〉,\r\n 1990年第3期。\r\n(49)陳寬政,「結構性社會流動影響機會分配的過程」,台大人口學\r\n 刋〈台北〉,1980第4期。\r\n(50)許嘉猷,「台灣的社會階層初探」,中國論壇〈台北〉,240期,\r\n 1985年9月25日。\r\n(51)許嘉猷,「台灣階級結構」,中國社會學刋〈台北〉1987年春\r\n 季,11期。\r\n(52)陳錫文,「改善城鄉利益關係,深化農村經濟改革」,農業經濟\r\n 問題〈北京〉,1988年第4期。\r\n(53)陳錫文,「結構變革與布局調整:鄉鎮企業發展的新階段」,農\r\n 業經濟問題〈北京〉,1993年第1期。\r\n(54)「就中國農業和鄉鎮企業發展問題─田紀雲總理答本刋記者問」\r\n ,嶚望〈海外版〉〈香港〉,1993年1月11日。\r\n(55)張立球譯,「發展極概念在經濟活動中的新地位」,經濟譯文〈南\r\n 昌〉,1990年6月。\r\n(56)張承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階層初探」,社會學〈北\r\n 京〉,1990年6月。\r\n(57)鄒忠科,「歐洲經濟區域之形成及其發展」,問題與研究〈台北〉,\r\n 32卷2期,1993年6期。\r\n(58)張宛麗整理,「近期我國社會階級、階層研究綜述」,中國社會\r\n 科學〈北京〉1990年第5期。\r\n(59)張若旦,「中共如何修正馬列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說\r\n 明了什麼?」明報月刋〈香港〉,1987年11月號。\r\n(60)張冠華」台灣「產業空洞化」問題之研討,台灣研究〈北京〉,\r\n1992年第4期。\r\n(61)張紹文、許仁眞、包青天和張景涵,「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大\r\n學雜誌,1971年。\r\n(62)參見黃智輝,「台灣經濟發展歷程的探討」,中山社會科學季刋\r\n〈高雄〉,4卷1期,1989年3月。\r\n(63)張憶,「台灣與大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趨勢」,台灣研究集刋\r\n〈福建廈門〉,19889年第3期。\r\n(64)鄒忠科,「歐洲經濟區域之形成及發展」。問題與研究〈台北〉,\r\n32卷2期,1993年2月。\r\n(65)董興華,「社會階層結構的開放和社會活力的開發」,社會學,\r\n〈北京〉,1990年第1期。\r\n(66)趙玉榕,「台灣農業勞動力流動淺析」,台變研究集刋〈福建廈\r\n門〉,1987年第3期。\r\n(67)鄧利娟,「試析台灣社會發展的資金來源」,台灣研究集刋〈福\r\n建廈門〉,1987年第2期。\r\n(68)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明報月刋〈香\r\n港〉,1987年10月26日。\r\n(69)趙穗生,「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35卷8\r\n 期,1992年8月。\r\n(70)葉日崧,「區域經濟合作理論」,現代經濟金融月刋,第2卷第\r\n 11期,1992年8月。\r\n(71)劉仲林,「世界經濟集團化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國際貿易問題〈北京〉, \r\n 1992年第2期。\r\n(72)鄧辛未,「中國大陸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分析」,東亞季刋〈台北〉,第 \r\n 24卷第1期81年7月。\r\n(73)劉映仙,「台灣官營資本的現狀、地位與發展趨勢」》台灣研究〈北京〉\r\n 1988年第4期。\r\n(74)劉映仙,「台灣經驗的內涵與實質論析」,台灣研究〈北京〉,1990年第1\r\n 期。\r\n(75)劉耘,「中國社會結構模式的演變、特點及改革」,改革〈重慶〉,1991\r\n 年4月。\r\n(76)潘晉明,「台灣中產階級的成長及特徵」,台灣研究〈北京〉,1990年第2\r\n 期。\r\n(77)劉進慶著,雷慧英譯,「台灣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勞動問題」,台灣研究集\r\n 刋〈福建廈門〉,1986年第1期。\r\n(78)劉進慶,雷慧英譯,「作為東亞新興工業化地區的台灣經濟」,台灣研究\r\n 集刋〈福建廈門〉,1988年第2期。\r\n(79)黎健,「中共外引進的構成、得失與動向」,中國大陸〈台北〉21卷2期,\r\n 1988年2月。\r\n(80)蔡淑鈴、廖正宏、黃大洲,「從社會階層化的觀點論農民階層」,台灣地\r\n 區之現代化及其問題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主辦1993\r\n 年1月5日。\r\n(81)參見劉學鐸,「中小企業何去何從」,震旦月刋〈台北〉,258期,1993年\r\n 1月5日。\r\n(82)蕭全政,「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下的政府角色調整」,政治科學論叢\r\n 〈台北〉,1990年3月,第1期。\r\n(83)儲祥銀,「我國參與國際大循環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國際貿易問題〈北\r\n 京〉,1988年第7期。\r\n\r\n(84)謝培秀,「地論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經濟問題〈北京〉,1993\r\n 年第1期。\r\n(85)蕭新煌,「1980年代末期台灣農民運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刋\r\n 〈台北〉1990年秋季,70期。\r\n(86)蕭新煌,「台灣社會結構轉型的再探索」,中國論壇〈台北〉,248期,1986\r\n 年1月15日。\r\n(87)蕭新煌,「富裕化多元化和社會結構的轉型─台灣社會變遷研究〈上〉」,\r\n 潮流〈香港〉,第15期,1988年5月15日,第15期。\r\n(88)蕭新煌,「解嚴後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中國論壇〈台北〉,1990年6\r\n 月25日。\r\n(89)薩公強,「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理論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r\n 第33卷第9期,1991年3月。\r\n(90)薩公強,「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r\n 中國大陸研究,〈台北〉,1989年11月,第32卷第5期。\r\n(91)羅文傑,「試析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性質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國際貿易問\r\n 題〈北京〉,1988年第10期。\r\n(92)瞿清海,「台灣企業集團的特徵和資本積累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集刋\r\n 〈台北〉,53期,1983年。\r\n(93)韓清海,「台灣企業集團的特微和資本積累型態」,台灣研究集刋〈福建\r\n 廈門〉,1992第1期。\r\n(94)龐樹奇,「轉型期社會結構論綱」,社會學〈北京〉,\r\n\r\n\r\n 11月30日\r\n\r\n三、 報紙\r\n\r\n(1)人民日報〈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1958年1月10日。\r\n(2)人民日報〈北京〉,「臨沂地區退耕五○萬畝造林」,1985年4月20日。\r\n 二版。\r\n(3)大公報〈香港〉「中共政治局昨開會,強調沿海經濟戰略」,1988年2月7\r\n 日,一版。\r\n(4)大公報〈香港〉「趙紫陽在二中全會報告中提出沿海帶全國」,1988年3\r\n 月21日。二版。\r\n(5)大陸情勢週報1067號〈台北〉1993年1月6日。頁7。\r\n(6)中國時報〈台北〉瞿海源著,「中產階級興起及其意義的認定」,1985年\r\n 10月25日。\r\n(7)中國時報〈台北〉,1993年2月21日,第六版。\r\n(8)中國時報〈台北〉,1993年4月6日,十版。\r\n(9)文匯報〈香港〉,1991年11月26日。一、二版。\r\n(10)中央日報〈台北〉,1991年8月26日,七版。\r\n(11)星島日報〈香港〉1991年11月11日。五版。\r\n(12)聯合報〈台北〉,1991年6月13日,第九版。\r\n(13)聯合報〈台北〉7月14日,第九版。\r\n(14)聯合報〈台北〉,12月26日,第九版。\r\n(15)聯合報〈台北〉,1993年5月16日,八、九版。\r\n\r\n貳、英文部份\r\n\r\n(1) Balassa , Bela ,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qration (Homewood , Illinois : Richard. D. Irin , 691).\r\n(2) Chenery , H. B.” 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September 1960).\r\n(3) El-Agraa , Ali M.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 Macmillan, 1982).\r\n(4) Elites , W. A. And Scotts , M. F. ,Induction , Growth , and Trade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 1971).\r\n(5) Friedrich , Klaus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Concepts and Issues (N.Y. : McGraw-Hill, 1974).\r\n(6) Hodgson , John S. & Herander , Mark G.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 Inc., 1983).\r\n(7) Jaber , T. A. , “The Relevance of Traditional Integration Theory to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ournal of common Ma rket studies, Vol.9, No. 3, (March 1971).\r\n(8) Kindleberger , C. P. 7 Lindert , P. H.,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1978).\r\n(9) Kitamura , H., “Economic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rgation of Asia” ,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 Vol.2, No.2, (Winter 1962).\r\n(10) Linder , Staffan B. , Trade and Trade Policy for Development (New York : Fredrick A. Praeger, 1967).\r\n(11) Scitovsky , T. , Economic Theory and Western European Integration (Standford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r\n(12) Snider , D. A.,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homewood , Illinois : Richard D. Irwin, 1975).\r\n(13) Tinbergan, Jan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msterdam : Elsevier Publishing Co., 1965).zh_TW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open-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