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319
題名: <<韓非子>>反儒學說評析
作者: 陳全得
CHEN, QUAN-DE
貢獻者: 朱守亮<br>李威熊
陳全得
CHEN, QUAN-DE
日期: 1992
上傳時間: 2-May-2016
參考文獻: 除古籍依經、史、子、集排列外,其他先依性質分類,每類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姓氏筆畫相同者,則依出版年份先後順序排列。\r\n一、古籍\r\n(一)經\r\n《公羊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八年。『\r\n《左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孝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周禮》(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易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孟子》(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書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詩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穀梁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論語》(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儀禮》(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禮記》(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二)史\r\n〔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一年。\r\n?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一年。\r\n〔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一年。\r\n〔宋〕高似孫:《子略》,(收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都四三二,總號六七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r\n〔魏〕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一年。\r\n?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七年。\r\n(三)子\r\n?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r\n〔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r\n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八年。\r\n《呂氏春秋新校正》,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四年。\r\n李漁叔:《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r\n〔西漢〕桓寬:〈鹽鐵論》(收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號○二八),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r\n《商君書新校正(清嚴萬里撰)、慎子(清錢熙祚校)》,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四年。\r\n張佩綸:《管子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r\n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r\n劉文典:《准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八年。(\r\n〔西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r\n《鄧析子、尹文子、公孫龍子、人物志》,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四年。\r\n(四)集\r\n〔明〕楊慎:《升菴集》(收在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O九,總號一二七O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r\n二 有關韓非子者\r\n(一)對韓非子作注解者\r\n〔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二二、二三),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r\n〔日〕太田方:《韓非子翼毳》(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四八、四九),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r\n尹桐陽:《韓子新釋》(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二六),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r\n朱守亮:《韓非子釋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r\n〔明〕門無子、凌讀初:《韓非子集評》(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一九、二0),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r\n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民國七十一年。\r\n梁啟雄:《韓非子淺解》(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三一),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r\n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r\n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四年。\r\n(二)對韓非子思想作研究者\r\n1 專書論著\r\n王邦雄:《韓非子》《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r\n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臺北:輔大文學院叢書,民國七十七年。\r\n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r\n吳秀英:《韓非子研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八年。\r\n徐漢昌:《韓非的法學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三年。\r\n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r\n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r\n張素貞:《韓非子難篇研究》,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r\n黃秀琴:《韓非學術思想》,臺北:華僑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L\r\n趙公正:《韓非子術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r\n趙海金:《韓非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一年。\r\n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r\n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r\n蔡榮桐:《韓非子思想管窺》,臺北:臺灣書店,民國七十七年。\r\n盧瑞鍾:《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臺北:臺灣大學政治系,民國七十八年。\r\n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r\n2 期刊文章\r\n于占魁:《韓非子研議》,(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民國六十二年,第三期,頁五一至七九。\r\n上鋼五廠第二中心試驗室工人理論組等:〈韓非對《老子》思想的批判改造》,《歷史研究》,民國六十四年,第三期,頁七六至八○。\r\n王覺源:《韓非的法治思想》,《政治評論》,民國四十八年,第三卷,第四期,頁二四至二六。\r\n王酬卉:《論韓非的法治主義》,《法學叢刊》,民國五十三年,第三十八期,頁一一一至一一三。\r\n王德昭:《馬基雃弗里與韓非思想的異同》,《新亞書院學術年刊》,民國五十六年,第九期,頁一六三至一九五。\r\n王大千:《韓非子思想體系之分析》,《文風》,第十六期,民國五十九年,頁八八至九九。\r\n王讚源:《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幼獅學誌》,第十卷,第四期,民國六十一年,頁一至八一。\r\n王煜:《韓非子之發揚、修改諸前驅及曲解老子》,《新亞書院學術年刊》,民國六十四年,第十期,頁一八九至二二○。\r\n牛鴻恩:〈《韓非子﹒初見秦》小議〉,《北京師院學報》,民國六十八年,第三期,頁七○至七一。\r\n孔繁:〈關於韓非法治思想的評價問題-與袁偉時同志商榷〉,《學術研究》,民國六十八年,第四期,頁四五至四九。\r\n王超:〈專制集權和政治權衡的鼓吹者〉,《江海學刊》,民國七十二年,第一期,頁七五至七九。\r\n王舉忠:〈李斯殺韓非原因再考辨〉,《遼寧大學學報》,民國七十四年,第四點,頁四五至四九。\r\n王曉波:〈「法」在韓非思想中的意義〉,《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團七十五年,頁一六八至一八六。\r\n王曉波:〈韓非的哲學思想〉,《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頁一八七至二O 九。\r\n王曉波:〈先秦法家發展及韓非的政治哲學〉,《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頁一二○至二六八。\r\n王宗非:〈《韓非子》的道德之意與法術之治》,《四川大學學報》,民國八十年,第二期,頁二九至四四。\r\n北京市第二汽車公司工人理論組、政治系大批判組:〈憤慨的揭露猛烈的抨擊-介紹韓非〈孤憤篇〉〉,《中央民族學院學報》,民國六十三年,第二期,頁三五至四四。\r\n史尚輝:〈韓非-戰國末期的反孔主將》,《學習與批判》,民國六十三年,第九期,頁八至一四。\r\n玄默:〈從儒法思想對立說到中共的「《韓非子﹒誣償》譯注」事件,《中共研究》,民國六十三年,第八卷,第十二期,頁五○至六○。\r\n史必清:〈韓非對古代專制主義理論的總結與發展〉,《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民國七十六年,第一期,頁一二至二一。\r\n任繼愈:〈法家的創始者韓非子的學說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歷史教學》,民國四十五年,第十期,頁五五。\r\n朱守亮:〈以荀卿性惡論觀韓非學說〉,《中華學苑》,民國五十八年,第三期,頁二一至四九。\r\n汝信:〈韓非評傳〉,《中國哲學史研究》,民國七十年,第一期,頁四一至五九。\r\n朱貽庭、趙修義:〈評韓非的非道德主義思想〉,《中國社會科學》,民國七十一年,第四期,頁九五至一一○。\r\n向潔:〈韓非的刑賞思想試說〉,《吉首大學學報》,民國七十六年,第一期,頁四二至四五。\r\n朱守亮:〈韓非書各篇題義命名主旨及其真偽〉,《中華學苑》,民國七十七年,第三十六期,頁二九至五八。\r\n朱守亮:〈韓非書各篇述評〉,《中華學苑》,民國七十八年,第三十八期,頁一至二六。\r\n朱守亮:〈韓非子書之讀法〉,《政大文史哲論文集》,民國八十一年,頁一九一至二一八。\r\n邢濟眾:〈韓非之學說淵源(上)〉,《民主憲政》,民國四十六年,第十一卷,第十期,頁一六至一八。\r\n邢濟眾:〈韓非之學說淵源(下)〉,《民主憲政》,第十一卷,第十一期,民國四十六年,頁五。\r\n李伯鳴:〈韓非及其學術思想》,《香港聯合書院學報》,民國五十二年,第二期,頁一至五七。\r\n吳茹寒:〈韓非法治論〉,《臺北商專學報》,民國六十三年,第四期,頁四二五至四四二。\r\n李玫芳:〈韓非子思想要旨研究〉,《華夏學報》,民國六十四年,第二期,頁八○至一四三。\r\n吳啟文:〈評韓非的功利主義〉,《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民國六十四年,第二期,頁六二至六七。\r\n吳怡:〈韓非思想的精神〉,《幼獅學誌》,民國六十六年,第十四卷,第一期,頁九一一一二。\r\n沈成添:〈韓非思想述評〉,《史學彙刊》,民國六十六年,第八期,頁七至三五。\r\n宋淑萍:〈韓非與荀子思想之比較〉,《書目季刊》,民國六十七年,第一、二期合刊。頁八三至一二三。\r\n吳秀英:〈韓非政治哲學根基研〉,《暢流》,民國六十八年,第五十九卷,第二期,頁一三至一四。\r\n宋淑萍:〈韓非子思想中的名實問題〉,《書目季刊》,民國六十九年,第十四卷,第一期,頁三九至四八。\r\n李光燦、楊恩翰:〈論韓非〉(上),《江漢論壇》,民國六十九年,第一期,頁四八至五八。\r\n李光燦、楊恩翰:〈論韓非〉(下),《江漢論壇》,民國六十九年,第二期,頁五二至五八。\r\n李福泉:〈韓非入秦辨〉,《求索》,民國七十年,第四期,頁一四八至一五○。\r\n李善明、周成啟:〈關於韓非的人口思想問題(答顏啥、袁昌隆二同志)》,《貴州社會科學》,民國七十一年,第三期,頁五五至五九。\r\n吳亞東:〈「勢治」是韓非政治思想的發端和歸旨》,《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民國七十三年,第一期,頁六五至七○。\r\n肖月賢:〈試論韓非的愛國思想〉,《鄭州大學學報》,民國七十三年,第三期,頁九一至九七。\r\n李澤厚:〈孫、老、韓合說〉,《哲學研究》,民國七十三年,第四期,頁四一至五二。\r\n李存山:〈馬基雃維里與韓非子〉,《讀書》,民國七十六年,第四期,頁六五至七二。\r\n何保中:〈韓非子思想綱領淺探〉,《臺大哲學評論》,民國七十七年,第十一期,頁二四七至二五九。\r\n汪奠基:〈韓非的形名辨說形成〉,《社會科學戰線》,民國七十年,第二期,頁二六至三六。\r\n谷方:〈韓非法治思想研究〉,《晉陽學刊》,民國七十年,第三期,頁九八至一○八。\r\n呂凱:〈韓非融儒道法三家成學考〉,《東方雜誌》,民國七十八年,(復刊)第二十三卷,第三期,頁一五至二二。\r\n何包鋼:〈韓非權力理論探微〉,《哲學與文化》,民國七十九年,第十七卷,第三期,頁二四二至二四八。\r\n李元:〈韓非子與中國傳統文化〉,《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一期,頁八七至九四。\r\n周道濟:〈道、儒、法三家之君主無為思想〉,《大陸雜誌》,民國五十七年,第三十卷,第七期,頁一二三至二一五。\r\n周勛初:〈韓非與百園春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民國六十七年,第三期,頁一二二至一二八。\r\n周勛初:〈《戰國策》和《韓非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民國六十八年,第二期,頁一一九至三一四。\r\n林貞羊:〈韓非學說之淵源及其評價〉,《中國國學》,民國六十八年,第七期,頁一七一至一九○。\r\n周乾嶸:〈韓非之學原於《道德》說辨證〉,《社會科學戰線》,民國七十年,第三期,三四○至三四五。\r\n周兆茂:〈試論韓非對老子的茅盾學說的批判改造〉,《齊魯學刊》,民國七十年,第四期,頁四○至四四。\r\n周兆茂:〈試論韓非關於變的思想〉,《天津師大學報》,民國七十二年,第二期,頁二五至三二。\r\n林晨峰:〈韓非對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的發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民國七十四年第三期,頁一六至一九。\r\n林金龍:〈韓非子書中史料初析〈,《臺中商專學報》〉,民國七十七年,第二十期,頁一六三至一九六。\r\n韋日春:〈韓非學說評述〉,《中華學苑》,民國五十九年,第五期,頁七五至一一九。\r\n韋政通:〈韓非及其哲學〉,《現代學苑》,民國六十年,第八卷,第十一期,頁一至九。\r\n段熙仲:〈韓非子札記述評〉,《南京大學學報》,民國七十一年,第三期,頁三九至四一。\r\n姚寶元、王錫三:〈淺析韓非的極端專制獨裁論〉,《天津師大學報》,民國七十一年,第六期,頁五五至六○。\r\n侯家駒:〈韓非子的經濟思想暨管理觀念〉,《華學月刊》,民國七十二年,第一四一期,頁一至二六。\r\n翁之鏞:〈論集法家大成的韓非〉,《法令月刊》,民國四十五年,第七卷,第十一期,頁二八三至二八五。\r\n徐文珊:〈韓非子評介〉,《圖書館學報》,民國五十一年,第四期,頁五五至七三。\r\n唐端正:〈韓非子思想述評〉,《錢穆先生八十歲記念論文集》,民國六十三年,頁一○九至一四七。\r\n院務組工人理論組:〈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綱領-讀《韓非子﹒五蠶篇》〉,《中央民族學院學報》,民國六十三年,第二期,頁二九至三四。\r\n孫國弟、孫友信、過文珠:〈評韓非的《定法》篇〉,《學習與批判》,民國六十三年,第十期,頁三七至三九。\r\n袁偉時:〈試評韓非的法、術、勢》,《學術研究》,民國六十八年,第二期,頁七○至七二。\r\n袁偉時:〈再評韓非的法、術、勢》,《學術研究》,民國六十九年,第一期,頁一○至一一四。\r\n唐澤玉:〈韓非思想再認識〉,《北方論叢》,民國七十年,第六期,頁八○至八四。\r\n栗勁:〈《解老》,《喻老》篇不出韓非手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民國七十二年,第三期,頁二八至三三。\r\n孫實明:〈韓非術論述評〉,《求是學刊》,民國七十二年,第五期,頁四四至五四。\r\n孫實明:〈韓非的法治三論〉,《求是學刊》,民國七十三年,第四期,頁一六至二一。\r\n孫實明:〈韓非自然觀淺探〉,《中國哲學史研究》,民國七十四年,第二期,頁四二至四七。\r\n孫實明:〈韓非認識論探微〉,《求是學刊》,民國七十五年,第一期,頁三四至四○。\r\n高柏園:〈韓非子難勢篇析論〉,《中國文化月刊》,民國七十五年,第八十三期,頁九五至一一四。\r\n陳漢欽:〈韓非的社會思想〉,《新社會科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二十三年,頁一一七至至一六三。\r\n陳千鈞:〈韓非子書考〉,《學術世界》,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二十四年,頁四六至五一。\r\n陳千鈞:〈韓非之時代背景及其學說淵源〉,《學術世界》,第一卷,第三期,民國二十四年,頁四六至五一。\r\n郭沫若:〈韓非子的批判〉(收在十批判書頁三四○至三八六),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四十三年。\r\n張敬原:〈韓非人口思想評述〉,《民主評論》,第七卷,第十三期,民國四十五年,頁三四七至三四九。\r\n曹國霖:〈韓非法治觀念的要點思想〉,《建設雜誌》,民國四十九年,第九卷,第三、四期合刊,頁九至一一。\r\n陸樹愧:〈韓非論法及其教育觀〉,《法律評論》,民國五十一年,第二卷,第三期,頁六至九。\r\n陳耀南:〈讀韓非子〉,《華園》,第四卷,第 期,民國五十二年,頁一六五至一八二。\r\n張瑞釗:〈韓非的法律思想〉,《中國一周》,第七三七期,民國五十三年,頁七至八。\r\n陳津泉:〈韓非及其法治思想〉,《自由青年》,第三十九卷,第五期,民國五十七年,頁一二至一四。\r\n張素貞:〈韓非子術治說與國防論〉,《幼獅學誌》,第九卷,第三期,民國五十九年,頁一至五三。\r\n張柳雲:〈韓非子的治道與治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三卷,第八期,民國五十九年,頁一一至一六。\r\n張雁棠:〈商韓學術思想的師法關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民國五十九年,頁九九至一○三。\r\n陳森甫:〈韓非之政治思想淺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六十年,頁八三至一一二。\r\n陳伯駒:〈韓非性惡思想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第三期,民國六十一年,頁九一至一○五。\r\n陸鐵乘:〈韓非子與韓非〉,《中央月刊》,民國六十三年,第六卷,第三期,頁一四二至一四八。\r\n張素貞:〈韓非子難勢篇的幾個論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七卷,第八期,民國六十三年,頁五五至五九。\r\n陳哲夫:〈評韓非的君主獨裁思想〉,《北京大學學報》,民國七十三年,第三期,頁三三至三九。\r\n許老雍:〈韓非法治思想中之勢論〉,《高雄師院學報》,第十二期,民國七十三年,頁三一至四○。\r\n陳慶煌:〈韓非子政治學說的理論基礎及其體系〉,《法苑》,第十六期,民國七十四年頁一至一五。\r\n張素貞:〈韓非「郤子分謗」駁議〉,《國文學報》,第十五期,民國七十五年,頁一二七至一三四。\r\n陳問梅:〈說難、孤慣、身世、國情之悲-論韓非的遭遇〉,《東海中文學報》,第七期,民國七十六年,頁二三至三一。\r\n許老雍:〈韓非的歷史論〉,《孔孟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九期,民國七十八年,頁四三至四五。\r\n陳拱:〈論韓非之心態〉,《東海學報》,第二十九卷,第 期,民國七十七年,頁二五至三八。\r\n陳全得:〈韓非子中有關孔子形象及兩家學說異同之比較〉,《中華學苑》,第四十一期民國八十年,六一至八七。\r\n康韻梅:〈韓非形名觀念之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五期,民國八十年,頁一○九至三二五。\r\n馮友蘭:〈韓非《解老》《喻老》篇新釋》,《北京大學學報》,民國五十年,第二期,頁一九至二二。\r\n董治安:〈韓非對儒家反動政治觀的社判〉,《文史哲》,民國六十二年,第一期,頁四一至四九。\r\n董南雅:〈韓非-反對奴隸主貴族復辟的思想家》,《中山大學學報》,民國六十三年,第一期,頁六八至七四。\r\n傅錫壬:〈韓非子解題及其讀法〉,《學粹》,第十八卷,第六期,民國六十五年,頁一○至一四。\r\n葉祖灝:〈韓非政治思想發微〉,《三民主義學報》,第三期,民國六十八年,頁四五至五八。\r\n楊向奎:〈法家與韓非〉,《文史哲》,民國四十六年,第一一期,頁四二至五二。\r\n趙海金:〈論韓非之理想國〉,《民主憲政》,第十三卷,第七期,民國四十七年,頁一九至二○。\r\n趙海金:〈論韓非思想之基本觀點》,《民主憲政》,第十六卷,第六期,民國四十八年,頁一一至二一。\r\n廑鵝:〈韓非子法學思想探微〉,《自由青年》,民國五十七年,頁八至一○。\r\n靳南:〈言談者必執於法-韓非關於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法治思想〉,《歷史研究》,民國六十四年,第二期,頁六四至六七。\r\n趙慶颺:〈韓非思想之淵源及其影響〉(上),《實踐學報》,第六期,民國六十四年,頁二三至四○。\r\n趙慶颺:〈韓非思想之淵源及其影響》(下),《實踐學報》,第七期,民國六十五年,頁一九至三九。\r\n雷渝齊:〈韓非論法〉,《人文學報》,第三期,民國六十七年,頁四五至五七。\r\n楊樹藩:〈集法家大成的韓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三卷,第十期,民國六十九年,頁六九至九三。\r\n溫公頤:〈韓非的歷史邏輯〉,《南開學報》,民國七十一年,第三期,頁四八至五二。\r\n解學東:〈關於韓非的人口思想〉,《史學月刊》,民國七十一年,第四期,頁二○至三四。\r\n楊俊光:〈韓非政治思想略論〉,《東岳論叢》,民國七十二年,第五期,頁七二至七六。\r\n楊慶豐:〈韓非哲學的檢討〉,《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三期,民國七十七年,頁八一至八七。\r\n熊公哲:〈韓非法理之研討〉,《陳百年先生執教五十週年暨八秩大壽紀念論文集》,民國五十四年,頁二○七至二二五。\r\n蔡英文:〈韓非思想中的政治價值一元論〉,《東海學報》,第二十五卷,民國七十三年,頁一五七至一八五。\r\n蔡英文:〈刑的傳統與韓非的「法」〉,`《東海學報》,第二十六卷,民國七十四年,頁六三至九九。\r\n劉照昌:〈韓非「術的哲學」淺說〉,《文風》,第二十九期,民國六十五年,頁四二至四四。\r\n劉家駒:〈從韓非子之重勢思想試釋秦朝之滅亡〉,《浸會學院學報》,民國六十六年,第四卷,第一期,頁三一二三至三一九。\r\n劉公木:〈韓非子的法律思想〉,《中國國學》,第五期,民國六十六年,頁一二九至一三九。\r\n劉培育:〈論韓非的「矛盾之說」〉,《江漢論壇》,民國六十八年,第四期,頁四一至四八。\r\n潘富恩、施昌東:〈論韓非的辯證法宇宙觀〉,《復旦學報》,民國六十九年,第二期,頁七一至七四。\r\n劉如瑛:〈《韓非子》校釋補》`《社會科學戰線》,民國七十一年,第一期,頁三四○至三四六。\r\n劉如瑛:〈略論韓非的先主觀〉,《江准論壇》,民國七十一年,第一期,頁一○二至一○四。\r\n劉長林:〈淺談韓非的美學思想觀〉,《西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民國七十一年第二期,頁八四至九○。\r\n劉蔚華:〈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文史哲》,民國七十二年,第二期,頁三○至三六。\r\n鄭力為:〈韓非子治道論評析〉,《鵝湖月刊》,第九期,民國七十二年,頁三六至三二。\r\n劉培育:〈韓非的形名邏輯思想〉,《寧夏大學學報》,民國七十三年,第一期,頁一一至一六。\r\n閻笑非:〈精深宏博、外見文采-淺談《韓非子》的文學色彩〉,《北方論叢》,第三期,頁六六至六九。\r\n劉如瑛:〈韓非思想淵源辨正〉,《齊魯學刊》,民國七十四年,第五期,頁六九至七二。\r\n劍華:〈「治吏不治民」淺論〉,《貴州大學學報》,民國七十六年,第二期,頁七三至七六。\r\n劉坤生:〈老韓辨〉,《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民國七十六年,第四期,頁一四至九○。\r\n鄭良樹:〈論韓非子流傳於秦國的篇章〉,《故宮學術季刊》,第五卷,第二期,民國七十六年,頁七三至八四。\r\n蕭璠:〈韓非政治思想試探-讀韓非子之一〉,《臺大歷史學報》,第八卷,民國七十七年,頁一三至五二。\r\n蕭振邦:〈韓非哲學的人性觀探論〉,《鵝湖月刊》,第一五五期,民國七十七年,頁三○至三八。\r\n鄭良樹:〈韓非子解老篇及喻老篇初探〉,《漢學研究》,第六卷,第二期,民國七十七年,頁二九九至三三○。\r\n鄭良樹:〈讀韓非子孤憤篇札記〉,《故宮學術季刊》,第六卷,第三期,民國七十八年,頁一○五至一一二。\r\n鄭良樹:〈論韓非子〈主道〉〈揚權〉二篇之淵源及其著成時代〉,《書目季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八年,頁三至一一。\r\n龍械林:〈韓非子法術榷評〉,《人事行政》,第三期,民國四十二年,頁一四至一八。\r\n顏啥、袁昌隆:〈也談韓非的人口思想〉,《貴州社會科學》,民國七十年,第五期,頁一三至一六。\r\n謝祥皓:〈韓非的道和法〉,《江准論壇》,民國七十年,第六期,頁三二至三六。\r\n謝天佑:〈論商敏、韓非的經濟思想〉,《學術月刊》,民國七十六年,第一期,頁七二至七七。\r\n謝雲飛:〈韓非子的科學思想〉,《中華學苑》,民國七十七年,第三十七期,頁三五至五四。\r\n謝雲飛:〈韓非子的教育思想〉,《三民教育論文集》,民國七十九年,頁一至一二。\r\n蘇顯信、羊華榮:〈韓非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及其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民國六十八年,第四期,頁一七至二二。\r\n羅宗濤:〈韓非學術源於老子說〉,《師大國研所集刊》,第八號,民國五十三年,頁五二三至六三一。\r\n羅熾:〈韓非的「矛盾之說」是對立統一思想〉,《齊魯學刊》,民國七十年,第二期,頁二七至三一。\r\n譚承耕:〈韓非方法論的再評價〉,《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民國七十三年,第三期,頁三九至四四。\r\n譚家健:〈眾體皆備,集其大成-《韓非子》文章漫談〉,《中周學刊》,民國七十五年,第一期,頁六三至六八。\r\n譚承耕:〈關於韓非的術〉,`《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一六期,民國七十八年,頁七四至八九。\r\n嚴靈峰:〈論『初見秦』篇乃韓非所自作〉,《幼獅學誌》,民國五十五年,第五卷,第一期,頁一至一五。\r\n嚴正:〈韓非哲學思想剖析〉,《南開學報》,民國七十四年,第六期,頁七四至八○。\r\n三 有關儒家者\r\n(一) 專書話著\r\n〔日〕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r\n朱廷獻:《論孟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三年。\r\n吳康:《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r\n吳康等:《孟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r\n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r\n吳乃恭:《儒家思想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r\n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李雲光:《禮的反思》,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r\n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不\r\n〔清〕俞樾:《群經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r\n俞啟定:《先秦兩漢儒家教育》,濟南:齊魯書社,民國七十六年。\r\n高明:《孔學管窺》,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一年。\r\n唐林泉:《孟子政治思想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r\n華仲鹿等:《儒家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r\n張柳雲:《孔孟與諸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一年。\r\n梁啟超:《儒家哲學》(收在梁啟超學術論叢-第五冊諸子類) ,臺北:南嶽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r\n陳飛龍:《荀子體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r\n陳大齊等:《孔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r\n陳大齊等:《孟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r\n陳正雄:《荀子政治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r\n(清〕章太炎:《國學略說》,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r\n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八年。\r\n許宗興:《孟子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r\n張豈之主編:《中國儒學思想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r\n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r\n熊公哲:《荀卿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r\n劉師培:《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r\n錢穆:《論語要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r\n鍾肇鵬:《孔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二) 期刊文章\r\n于盛庭:〈關於孔子首創私學的問題〉,《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民國七十三年,頁二二八至二三二。\r\n(蘇〕A、M、卡拉佩季揚茨:〈儒學主要範疇的初始意義〉,《哲學譯叢》,民國八十年,第四期,頁六八至七五。\r\n王子英:〈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民國七十三年,頁八八至一○二。\r\n王越:〈論先秦在人講學之風,不始自孔子〉,《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民國七十三年,頁二一三至二二七。\r\n毛禮銳、邵鶴亭:〈孔丘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 ,民國七十三年,頁四三至六八。\r\n王曉波:〈孔子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頁一三至三九。\r\n王曉波:〈先秦儒家倫範思想概述〉,《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頁四○至六二。\r\n王曉波:〈先秦儒家社會哲學之研究〉,《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頁六三至一六七。\r\n孔德成:〈儒家的禮教〉,《孔孟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二十期,民國七十六年,頁二○至二四。\r\n王鳳賢:〈簡評孔子的仁學〉,《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一期,頁一一至一四。\r\n王樹人:〈《論語》中仁的不同含義辨析〉,《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二期,頁一五至二○。\r\n沈灌群:〈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民國七十三年,頁六九至八七。\r\n李文婉:〈孔子的人治思想〉,《孔孟月刊》,民國七十七年,第二十六卷,第十一期,頁一五至二三。\r\n李景林:〈儒學心性論述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民國八十年,第三期,頁二七至三三。\r\n周虎林:〈荀子學術淵源及其流衍〉,《師大國研所集刊》,民國五十三年,第八號,頁四五九至五二二。\r\n栗勁:〈孟軒法律思想探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民國八十年,第五期,頁三一至三六。\r\n馬振鐸:〈禮樂文化和孔子的仁學〉,《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一期,頁三至一○。\r\n孫實明:〈孔子的仁學及其現代價值〉,《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一期,頁一二至二六。\r\n烏恩溥:〈仁義禮智信和現代化〉,《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一期,頁二七至三四。\r\n馬援鐸:〈孔子的尚義思想和義務論倫理學說〉,《哲學研究》,民國八十年,第六期,頁五四至六○。\r\n陳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民國七十三年,頁一至四二。\r\n張瑞璿:〈再評孔子的「有教無類」〉,《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民國七十三年,頁二○四至二一二。\r\n梁韋弘:〈孟子認識論的基本傾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民國八十年,第三期頁三八至四二。\r\n張鮮元:〈論孔子的義利觀〉,《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民國八十年,第四期,頁四九至五四。\r\n楊成蘭:〈論孔子的「仁學」及其價值〉,《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一期,頁四六至四九。\r\n鄭昆如:〈先秦儒家的人際關係〉,《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年,頁一一至一七。\r\n蔡尚思:〈孔子論「仁」的重點和範圍-析孔子宗法名份性的仁學〉,《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一期,頁五六至六三。\r\n蔡茂松:〈孔子的文質論〉,《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一期,頁六四至七八。\r\n黎紅雷:〈「道之以德」與「齊之以禮」〉,《孔子研究》,民國八十年,第四期,頁三至七。\r\n錢遠鎔:〈中國歷史上的大教育家-孔夫子〉,《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民國七十三年,頁一五二至一六四。\r\n駱嘯聲:〈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 ,民國七十三年,頁一○三至一一九。\r\n駱承烈:〈孔子關於教師的理論和實踐〉,《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民國七十三年,頁二三三至二四六。\r\n〔美〕歐迪安:〈孔子與儒〉,《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民國八十年,第四期,頁八三至九○。\r\n簡松興:〈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孟月刊》,第十九卷,第五期,民國七十年,頁一八至二○。\r\n韓學宏:〈荀子「法後王思想研究」〉,《中華學苑》,第四十期,民國七十九年,頁八九至一○六。\r\n四 有關法學者\r\n(一) 專書論著\r\n〔義大利〕馬基維利:《君王論》(何欣譯),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九年。\r\n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九年。\r\n楊鶴皋:《商鞅的法律思想》,北京:群眾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r\n薩孟武:《中國法家思想》,臺北:彥博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r\n(二) 期刊文章\r\n王曉波:〈法家的前驅-管仲與子產〉,《大陸雜誌》,第四十九卷,第四期,民國六十三年,一八至三四。\r\n朱守亮:〈法治主義者之重農論〉,《中華學苑》,民國五十八年,第四期,頁一一至三六。\r\n朱守亮:〈法法治主義者之強兵論〉,《中華學苑》,民國五十九年,第五期,頁五五至七四。\r\n朱守亮:〈法治主義者之崇法論〉,《中華學苑》,民國六十四年,第十五期,頁六五至一一四。\r\n朱守亮:〈法治主義者之尚術論(上)〉,《中華學苑》,民國六十四年,第十六期,頁一三至五七。\r\n朱守亮:〈法治主義者之尚術論(下)〉,《中華學苑》,民國六十五年,第十七期,頁二二至一七四。\r\n朱守亮:〈法治主義者之任勢論〉,《中華學苑》,民國六十五年,第十八期,頁五七至一四○。\r\n牟宗三:〈法家之興起及其事業〉,《中華文化月刊》,民國六十九年,第十二期,頁四至二一。\r\n牟宗三:〈法家所闖出的政治格局之意義〉,《中華文化月刊》,民國六十九年,第十二期,頁四至二五。\r\n汪大華:〈法家論賞罰之研究〉,《復興岡學報》,民國五十三年,第四期,頁二四九至二七一。\r\n吳康:〈戰國法家思想概述〉,《大陸雜誌》,民國五十八年,第三十八卷,第十二期,頁三七一至三七五。\r\n李冕世:〈三晉法家思想淵源的剖析〉,《歷史學報》,民國五十九年,第七號,頁一至三六。\r\n沈剛伯:〈從中國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臺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頁二一三至二二六。\r\n谷方:〈關於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基礎問題-與袁偉時同志商榷〉,《學術研究》,民國七十一年,第二期,頁五六至五八。\r\n谷方:〈論、法、術、勢,的歷史地位〉,《求索》,民國七十一年,第三期,頁五四至六一。\r\n周煌明:〈先秦法家民生思想的理論基礎〉,《復興崗學報》,民國六十二年,第十二期頁二一一至二一五。\r\n林躍曾:〈論法家思想之派別與慎到之重勢〉,《國文學報》,民國六十三年,頁一四三至一五○。\r\n韋政通:〈法家反人文思想之歷史觀〉,《民主潮》,民國四十六年,第七卷,第三期,頁四至七。\r\n侯立朝:〈論法家思想的源流與統治階層之關係〉,《國魂》,民國六十四年,第三五二期,頁三七至四五。\r\n黃光亮:〈先秦法家思想之研究(一)〉,《中國憲政》,民國五十八年,第四卷,第七期,頁二四至二六。\r\n黃光亮:〈先秦法家思想之研究(二)〉,《中國憲政》,民國五十八年,第四卷,第八期,頁一六至一八。\r\n黃光亮:〈先秦法家思想之研究(三)〉,《中國憲政》,民國五十八年,第四卷,第十期,頁二五至二七。\r\n黃光亮:〈先秦法家思想之研究(四)〉,《中國憲政》,民國五十八年,第四卷,第十一期,頁二九至三○。\r\n張其昀:〈致富圖強的法家〉,《華學月刊》,第八十七期,民國六十八年,頁一至三六。\r\n黃公偉:〈法家哲學系統的指歸(一)〉,《中華易學》,民國七十三年,第五期,頁六○至六二。\r\n黃公偉:〈法家哲學系統的指歸(二)〉,《中華易學》,民國七十三年,第六期,頁六一至六四。\r\n黃公偉:〈法家哲學系統的指歸(三)〉,《中華易學》,民國七十三年,第七期,頁五九至六二。\r\n陳啟天:〈法家述要〉,《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本下冊,民國五十八年,頁八九三至八七九。\r\n詹斌:〈論法家思想的時代精神〉,《中興評論》,第十九卷,第四期,民國六十一年,頁一○至一三。\r\n詹斌:〈發揚傳統文化聲中闡述法家法治精神〉,《中興評論》,第十九卷,第六期,民國六十一年,頁一三至一五。\r\n褚柏思:〈法家的政治哲學〉,《民主憲政》,第四十三卷,第七十八期,民國六十二年頁一一至一二。\r\n鄭力為:〈法治﹒人治﹒權術-論法家思想的流弊〉,《鵝湖月刊》,第十期,民國七十三年,頁一八至二六。\r\n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三期,民國六十年,頁四四至四八。\r\n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四期,民國六十年,頁五○至五七。\r\n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三),《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五期,民國六十年,頁四○至四五。\r\n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六期,民國六十年,頁一八至二五。\r\n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五),《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七期,民國六十年,頁二一至二六。\r\n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六),《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八期,民國六十年,頁四九至五五。\r\n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九期,民國六十年,頁二六至三○。\r\n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八),《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十期,民國六十年,頁三○至三五。\r\n薩孟武:〈吾國古代的法家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七卷,第九期,民國六十三年,頁一○至一三。\r\n五 有關政治思想、哲學理論者\r\n(一) 專書論著\r\n〔日〕小島佑馬:《中國思想史》,東京:創文社,昭和四十三年。\r\n王雲五:《先秦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r\n石峻、楊憲邦等:《中國哲學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汪大華:《中國政治思想史論叢》,臺北:帕米爾書店,民國五十八年。\r\n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r\n肖萋父、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范壽康:《中國哲學史通論》,北京:三聯書店,民國七十二年。\r\n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r\n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臺北:水牛出版社,民國五十年。\r\n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r\n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臺北:中國史學社,(翻印未表明時間。)\r\n陳啟天:《中國政治哲學概論》,臺北:華岡出版社,民國四十年。\r\n陳安仁:《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r\n陳元德:《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年。\r\n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r\n梁啟超:《先秦政治史》(收在《梁啟超學術論叢》-第一冊通論類一),臺北:南嶽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r\n商聚德、盧育三等:《中國哲學名著簡介》,石家莊(河北省):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r\n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九年。\r\n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翻印未表明書局,時間。)\r\n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r\n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四十一年。\r\n鍾泰:《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r\n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八年。\r\n鍾偉:《中國哲學簡史與概論》,臺北:五州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r\n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r\n(二) 期刊文章\r\n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七年,頁一至四六。\r\n六 對子書作總研究者\r\n(一) 專書論著\r\n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r\n田鳳台:《先秦八家學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r\n吳康:《諸子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八年。\r\n李九瑞:《先秦十子思想概述》,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六十一年。\r\n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臺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r\n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收在《梁啟超學術論叢》-第二冊通論類二),臺北:南嶽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r\n梁啟超:《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收在《梁啟超學術論叢》-第五冊諸子類),臺北:南嶽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r\n郭志坤:《先秦諸子宣傳思想論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r\n許抗生:《先秦名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r\n嵇哲:《先秦諸子學》,臺北:樂天出版社,民國六十年。\r\n蔣伯潛:《諸子與理學》,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五年。\r\n熊琬:《「荀子所謂禮與韓非所謂法」之研討》,輔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四年。\r\n蔡德貴、劉宗賢:《十大思想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r\n(二) 期刊文章\r\n王邦雄:〈先秦儒道墨名四家轉向法家的思想演變〉,《華學月刊》,民國六十五年,第六十期,頁五至二○。\r\n王曉波:〈先秦思想與文化變遷〉,《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頁一至二一。\r\n金景芳:〈戰國四家五子思想論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民國六十九年,第一期,頁二一至四二。\r\n楊慶豐:〈法家與儒家的政治態度〉,《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二期,民國七十七年,頁一○七至一一一。\r\n蔡明田:〈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期,民國七十八年,頁一五至四七。\r\n盧元駿:〈諸子學淺說〉,《暢流》,第五十一卷,第四期,民國六十四年,頁三至六。\r\n七 其他\r\n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四十七年。\r\n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r\n〔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俟書》,京都:中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r\n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r\n?清〕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六年。\r\n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臺北:華岡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r\n陳彤:《先秦文學探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傅隸樸:《增訂國學概論》,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五十九年。\r\n趙伯雄:《周代國家型態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r\n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r\n〔清〕顧炎武:《日如錄》,(翻印未表明書局,時間。)\r\n顧頡剛:《中國古史研究》(原名古史辨),(翻印未表明書局,時間。)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37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