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784
題名: 「新月月刊」的政治言論
作者: 張麗珍
貢獻者: 馬起華
張麗珍
日期: 1990
上傳時間: 2-五月-2016
參考文獻: 引用及參考書目\r\n一、 中文部分\r\n1. 書籍\r\n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六冊、第九冊,一九八七年新編。\r\n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研討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四年)。\r\n中國人權協會主編,人權顯影--當代人權論叢(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八年)。\r\n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編印,十年來的中國,下冊(上海:商務書局,民國二六年)。\r\n中國社會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上、中、下冊(香港: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r\n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國父全集,第一冊、第二冊,民國七七年。\r\n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下)(重慶:商務印書館,民國三一年)。\r\n何信全,海耶克自由理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七年)。\r\n江炳倫等譯,SP. Huntington原著,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四年)。\r\n江炳倫,政治學論叢(台北:華欣出版公司,民國六四年)。\r\n余光中編,秋之頌(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七七年)。\r\n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四年)。\r\n李瞻,新文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六年)。\r\n周質平,胡適與魯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七年)。\r\n周陽山編,知識分子與中國(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六年)。\r\n吳湘湘,民國百人傳-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一年)。\r\n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七年)。\r\n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六年)。\r\n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八年)。\r\n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八年)。\r\n邵德門,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石家庄:法律出版社,一九八三年)。\r\n胡適編著,人權論集(上海:新月書店,一九三○年)。\r\n胡春惠編,民國憲政運動(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七年)。\r\n段昌國等譯,B.L. Schwartz原著,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五年)。\r\n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七四年)。\r\n陶其情編著,評胡適反黨義近著(上海:光明書店,一九二九年)。\r\n陶百川,人權呼應(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六八年)。\r\n孫同勛,知識分子與社會(台北:牧童出版社,一九七七年)。\r\n孫邦正,教育概論(台北:適務印書館,民國七八年)。\r\n浦薛鳳,政治論叢(台北:正中書局,一九六七年)。\r\n馬起華,憲政論(台北:黎明書局,民國七二年)。\r\n梁實秋,梁實秋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六六年)。\r\n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八年)。\r\n張玉法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八輯--十年建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四年)。\r\n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台北:東華書局,民國七七年)。\r\n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下)(台北:東華書局,民國七一年)。\r\n張東蓀,理性與民主(台北:廬山出版社,民國六三年)。\r\n張忠棟,胡適五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六年)。\r\n張明貴譯,李普塞原著,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r\n張文蔚,華文社會與東南亞諸國之政治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六一年)。\r\n崔書琴,三民主義新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四年)。\r\n崔書琴,孫中山與共產主義(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三年)。\r\n陳儀深,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八年)。\r\n陳儀深,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四年)。\r\n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年)。\r\n馮愛群編,胡適之先生紀念集(台北:學生書店,民國六二年)。\r\n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四年)。\r\n彭堅汶,中山先生建國三程序之研究(台北:政大三民所,民國六六年)。\r\n新月選輯6-思想論述(台南:德華出版社,民國六九年)。\r\n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五年)。\r\n鄒文海,代議政治(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七七年)。\r\n鄒文海,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三年)。\r\n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六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四年)。\r\n鄭貞銘編,人權論文選輯(台北:中國人權協會,民國七一年)。\r\n劉俊賢,國父訓政制度規劃之研究(台北:政戰學校政研所,民國七一年)。\r\n薛光前主編,艱苦建國的十年(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五年)。\r\n謝長廷,法治的騙局(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八年)。\r\n謝冠生、查良鑑主編,國父法律思想論集(台北:文化學院法研所,民國五四年)。\r\n謝復生,論民主的價值--民意政治乎?防止濫權?(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七七年)。\r\n顧炯,徐志摩傳略(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r\n\r\n2. 期刊及其他\r\n胡適,「我們走哪條路?」新月月刊,二卷十號。\r\n梁實秋,「孫中山先生論自由」,新月月刊,二卷九號。\r\n梁實秋,「思想自由」,新月月刊,二卷十一號。\r\n光旦,「才丁兩旺」,新月月刊,二卷四號。\r\n王造時,「由『真命天子』到『流氓皇帝』」,新月月刊,三卷十一號。\r\n羅隆基,「我對黨務上的『盡情批評』」,新月月刊,二卷八號。\r\n羅隆基,「我們要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新月月刊,二卷十二號。\r\n羅隆基,「我們要財政管理權--什麼是預算制?」,新月月刊,三卷二號。\r\n羅隆基,「我的被捕的經過與反感」,新月月刊,三卷三號。\r\n羅隆基,「約法與憲法」,新月月刊,三卷五、六合刊。\r\n羅隆基,「人權,不能留在約法裡?」,新月月刊,三卷八號。\r\n羅隆基,「我們不主張天賦人權」,新月月刊,三卷八號。\r\n羅隆基,「『人權』釋疑」,新月月刊,三卷十號。\r\n羅隆基,「論中國的共產:為共產問題忠告國民黨」,新月月刊,三卷十號。\r\n羅隆基,「什麼是法治?」,新月月刊,三卷十一號。\r\n羅隆基,「告日本國民和中國的當局」,三卷十二號。\r\n「『新月』」的態度,新月月刊,創刊號。\r\n「編輯後語」,新月月刊,二卷三號。\r\n「新月月刊敬告讀者」,新月月刊,二卷六、七號合刊。\r\n胡適,「從一黨到無黨的政治」,獨立評論,一七一號。\r\n胡適,「建國與專制」,獨立評論,八二號。\r\n陳之邁,「再論政制改革」,獨立評論,一六六號。\r\n丁文江,「民主政治與獨裁政治」,獨立評論,一三三號。\r\n丁文江,「中國政治的出路」,獨立評論,十一號\r\n蔣廷黻,「參加國難會議的回顧」,獨立評論,一號。\r\n羅隆基,「訓政應該結束了」,獨立評論,十七號。\r\n君衡,「憲政的條件」,獨立評論,二三八號。\r\n碩人,「政治問題的討論」,獨立評論,一六四號。\r\n錢端升,「對六中全會的期望」,獨立評論,一六二號。\r\n陳之邁,「從國民大會的選舉談到中國政治的前途」,獨立評論,二三二號。\r\n叔永,「黨化教育可能嗎?」,獨立評論,三號\r\n「國民會議與訓政」,國聞週報,七卷三十期。\r\n「一週間國內外大事評述」,國聞週報,六卷二七期。\r\n「一週間國內外大事評述」,國聞週報,七卷三十期。\r\n「一週間國內外大事評述」,國聞週報,七卷三一期。\r\n「一週間國內外大事評述」,國聞週報,八卷八期。\r\n「一週間國內外大事評述」,國聞週報,八卷九期。\r\n「一週間國內外大事評述」,國聞週報,八卷十三期。\r\n胡漢民,「肅清黨治下一切腐化份子」,國聞週報,六卷三五期。\r\n張佛泉,「政治改造的途徑」,國聞週報,十二卷三四期。\r\n張佛泉,「訓政與專制」,國聞週報,十一卷三六期。\r\n梁家義講,謝友蘭記,「對國民政府組織法批評之批評」,國聞週報,六卷十期。\r\n「政治主張之比較」,國聞週報,七卷三三期。\r\n「約法問題之解決」,國聞週報,八卷九期。\r\n「論制定約法之必要」,國聞週報,七卷四二期。\r\n「約法問題與人民」,國聞週報,七卷三七期。\r\n「附錄」,國聞週報,八卷六期。\r\n「天津大公報」,民國十八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二日。\r\n「天津大公報」,民國二十年五月九日。\r\n「天津大公報」,民國十九年一月二六日;四月二七日。\r\n「人民依法始有納稅之義務」,天津大公報,民國二十年六月十二日。\r\n「望人人牢記約法第八條」,天津大公報,民國二十年六月二日。\r\n呂亞力,「漫談政治變遷」,憲政思潮,第二六期。\r\n文思譯,「民主理論(Democratic Theory)」,憲政思潮,第二期。\r\n洪力生,「論憲法所保障的自由權利」,政治評論,一卷三期。\r\n錢端升,「立法權的行使與立法院」,現代評論,八卷一九九期。\r\n鄒文海,「人權的偉大表現」,新思潮,第十九期。\r\n荊知仁,「對『人權』的基本觀念和認識」,中國論壇,四卷五期。\r\n呂亞力,「談人權的保障」,中國論壇,四卷五期。\r\n楊日旭,「美國憲法上的言論自由並非絕對的權利-以聯邦法院判例舉證(下)」,台灣日報,民國七五年五月二六日。\r\n李錫錕,「革命時期民權行使的探討」,中華學報,五卷二期。\r\n曾虛白,「三民主義對開發中國家的貢獻」,文化三民主義研究所,七卷二號,民國五五年六月。\r\n金重華,「記羅隆基的一副政治癮」,藝文誌,第一○一期。\r\n張麗珍,「國思課的學習對政大學生政治態度之影響」,民國七六年「電腦與統計」報告論文。\r\n呂孝信,「憶一對歡喜冤家--王右家與羅隆基」,傳記文學,第二十三卷第六期、第二十四卷第一期。\r\n\r\n二、 英文部分\r\nAlmond, G. A.,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0).\r\nDouglas, William A.,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New York, Pyramid Books,\r\n1958).\r\nDouglas, William A., Developing Democracy (Helderest Publications, 1972).\r\nGoode ,William J. (ed.), The Dynamics of Modern Society ( New York\r\nAtherton Press, 1966).\r\nGrieder Jerome B.,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Cambridge,\r\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r\nHolsti, Ole R.,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n\r\nIntroduction (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69).\r\nLester, S.G., Leadership in a New Nation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1964).\r\nLipset, S.M., The First New N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3).\r\nLubot, Eugene, Liberalism in an Illiberal Age: New Culture Liberals in Republic China, 1919-1973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82).\r\nPye, Lucian W.,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66).\r\n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2).\r\nTein, Hung-Mao,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r\nVelvel, Lawrence R., \"Freedom of Speech and Draft Card Burning Cassis\",Kansas L. Rev. Vol. 16 (1968).\r\nChaplinsky V. New Hampshire, 315 U.S. 568,572 (194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12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