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834
題名: 先秦儒家「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
作者: 彭孝維
貢獻者: 蔡明田
彭孝維
關鍵詞: 儒家
內聖外王
日期: 1992
上傳時間: 2-May-2016
參考文獻: 一、基本書集:\r\n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73年。\r\n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5年。\r\n屈萬里,詩經註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r\n胡志奎,論語辯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7年。\r\n毛子水,論語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r\n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r\n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6年。\r\n二、一般書籍:\r\n古史辨,第七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6年\r\n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r\n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r\n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r\n謀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3年。\r\n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5年。\r\n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r\n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民國79年。\r\n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3年。\r\n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7年。\r\n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r\n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5年。\r\n杜維明等著,周陽山編,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當代研究與趨向,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5年。\r\n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r\n東海大學哲學系編譯,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8年。\r\n吳光,儒家哲學片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國79年。\r\n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r\n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7年,\r\n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0年,\r\n徐復觀等著,周陽山編,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9年。\r\n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r\n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8年。\r\n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使者出版社,民國77年。\r\n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0年。\r\n黃昭弘,尼布爾的政治思想-論基督教倫理與政治,台北使者出版社,民國77年。\r\n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8年。\r\n郭沫若,十批判書,上海,群益出版社,一九四八年。\r\n郭博文,高承恕主編,六大觀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r\n陳顧遠,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6年。\r\n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4年。\r\n傅武光,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r\n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一九八○年。\r\n熊十力,原儒,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7年。\r\n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5年。\r\n劉述先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一九八七年。\r\n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69年。\r\n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系及其演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1年。\r\n羅夢冊,孔子未王而王論,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1年。\r\n三、論文、期刊:\r\n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r\n王仲孚,「堯舜傳說試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民國67年。\r\n成中英,「論儒家孝的倫理及其現代化-責任、權利與德行」,漢學研究,第4卷第1期,民國75年8月。\r\n吳乃德,「尼布爾的政治哲學簡介」,思與言,第12卷第3期,民國63年9月。\r\n吳乃德,「理性人的非理性社會」,思與言,第26卷第2期, 一九八八年7月。\r\n江炳倫,「民主政治與中國傳統文化」,東方雜誌,復刊第21卷第4期,民國76年10月。\r\n朱健民,「先秦儒家的外王之道」,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8年9月。\r\n李時中,「從民本到民生-以孔孟學說論之」,宇宙,第14卷第11期,民國73年11月。\r\n沈清松,「原始儒家與民主思想」,東方雜誌,復刊第21卷第7期,民國77年1月。\r\n阮芝生,「論禪讓與讓國-歷史與思想的再考察」,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民國78年6月。\r\n周道濟,「我國民本思想的分析與檢討」,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四),民國66年4月。\r\n秦家懿,「『聖』在中國思想史內的多重意義」,清華學報,第17卷1、2期,一九八五年12月。\r\n韋政通,「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7年。\r\n孫廣德,「我們古代的君臣民理論」,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36輯,民國73年12月。\r\n黃俊傑,「先秦儒家義利觀念的演遍及期思想史的涵義」,漢學研究,第4卷第1期,民國75年6月。\r\n張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文史哲學報,第20期,民國60年6月\r\n陶希聖,「孔子的學統與道統」,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卷10期,民國75年10期。\r\n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3期,民國70年3月。\r\n陳儀深,「試論孟子的知識份子性格」,東吳政治社會學報,第9期,民國74年12月。\r\n傅偉勳,「證立孟子性善論的十大論辯」,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一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5年。\r\n楊儒賓,「論孟子的踐形觀-以持志養企為中心展開的工夫論面向」清華學報,新20卷第1期,民國79年6月。\r\n楊日然,「荀子理法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23輯,民國64年4月。\r\n楊希牧,「再論堯舜禪讓傳說」,食霍月刊,復刊第7卷第7期,民國66年10月。\r\n蔡明田,「先秦政治思想的禪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0期,民國78年12月。\r\n蔡明田,「論孟子的民貴思想」,中華學報,第6卷11期,民國68年1月。\r\n蔡明田,「論孔子仁學中的正名思想」。孔孟學報,第48期,民國73年9月\r\n劉述先,「論儒家內聖外王之理想」,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2期,民國77年2月。\r\n劉述先,「關於『儒家與政治學』的討論」,鵝湖,第12卷11期,民國76年5月。\r\n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49本第1分,民國67年。\r\nWei-Ming Tu, The Creative Tension Between Jen and L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XⅧ. NO1-2,198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473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