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0204
題名: 儒家聖王思想之研究
作者: 許素娥
貢獻者: 傅佩榮
許素娥
日期: 1989
上傳時間: 3-May-2016
摘要: 論文提要:\r\n本文旨在秉承歷史文化意識,深入歷史文化的脈絡,來研究與詮釋儒家內聖外王思想,進而結合時代環境,以「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精神,建構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的現代意義。除緒論、結論外,全文分為五章,共約九萬餘字。\r\n緒論:從詩經、書經的「天命觀」,指出天或帝、君主與人民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以三代聖王原初政規業績的德治典範,敘述「聖王」思想的起源。\r\n第一章:\r\n論述孔子的聖王思想。從孔子「仁」教的提出,而重建了三代聖王一貫相傳的道統。進而剖陳「仁」、「禮」、「天」三概念之間的關連。 仁、禮、天是孔子聖王思想的重要概念,而「君子」更是其聖王思想實踐的起點,如何透過道德的實踐,使人從君子而趨於聖人,以完成圓滿的人格。\r\n第二章:\r\n論述孟子的聖王思想。先論述人性向善論是孟子聖王思想的動力;身心合一與天人合德的修養論則是整個道德實踐的進程;「仁心仁政」則是從內聖到外王的表現。\r\n第三章:\r\n論述荀子的聖主思想。先論述荀子聖王思想的根源-「天」的概念;其次引申\r\n其「君子」與「聖人」的意義及其對「人性」的詮釋;進而申論荀子的「禮」論,做為其聖王思想的展現與終結。\r\n第四章:\r\n對先秦孔、孟、荀一系發展直到近代的儒家聖王思想,做一義理與結構的反思。並結合時代環境,分別指陳其內在價值及缺陷,冀望連結傳統與現代,說明「返本開新」的重要。\r\n第五章:\r\n論述「內聖外王」思想的現代意義,以「創造的轉化」精神,詮釋吾人所建構的聖王思想,藉以明說本文用心之所在。\r\n結論:\r\n說明三民主義是儒家聖王思想的結晶,有其返本開新的意義,是我國從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典範。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r\n(一)專書\r\n1.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年。\r\n2. 王雲五主編,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六年四月初版。\r\n3. 孔穎達,尚書正義。\r\n4. 司馬遷,史記。\r\n5.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四年,三月三版。\r\n6.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九年元月六日五版。\r\n7.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二年五月臺五版。\r\n8.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九年四月初版。\r\n9. 字野哲人著,唐玉貞譯,中國哲學史,現代國民知識叢書,第三輯。\r\n10.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六年九月。\r\n11. 朱熹,朱文公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r\n12.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八年。\r\n13. 李日章,中國哲學現代觀,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七四年元月初版。\r\n14.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六年二月五版。\r\n15. 李雄揮,孔子哲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七五年五月初版。\r\n16.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六年三月。\r\n17.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二年十月三十一日,三版。\r\n18.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七四年七月。\r\n19.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五年二月。\r\n20. 吳茹寒,荀子學說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一年六月。\r\n21.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四年八月。\r\n22. 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七三年八月十日。\r\n23.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七年十一月。\r\n24.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二年八月。\r\n25. 周群振,茍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六年四月。\r\n26. 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出版社。\r\n27.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商務書局,民國八年二月初版,民國四七年三月台一版,第三冊。\r\n28.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三年七月初版。\r\n29. 見韋政通編著,中國哲學辭典,台北,大林出版社,民國七二年七月,五版。\r\n30.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商務書局,民國六三年五版。\r\n31. 高明,高明孔學論叢,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五年二月一日三版。\r\n3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八年九月五版。\r\n33.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民國六八年八月。\r\n34.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香港,南山書屋,一九七六年三月港初版。\r\n3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民國五七年二月。\r\n36.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七十年五月初版。\r\n37.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二年四月初版。\r\n38. 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七年。\r\n39. 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二年八月。\r\n40. 黃俊傑,儒家傳統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二年二月。\r\n41. 黃奏勝,倫理與政治之整合與運作,台北,中央文物供應吐,民區七一年十二月。\r\n42. 國父,國父全集,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編印,民國七七年三月一日再版。\r\n43. 陳大齊,孔子學說,台北,正中書局,出版年月待查。\r\n44.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華文化出版社,民國四三年五月。\r\n45. 陳立夫,陳立夫儒學研究言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二年七月。\r\n46. 陳飛龍,孔孟荀禮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一年三月初版。\r\n47.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台北,幼獅書局,民國五二年。\r\n48.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四年十月初版。\r\n49.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四年七月台一版。\r\n50. 張東蓀,理性與民主-思想與社會,台北,盧山出版社,民國六三年八月台初版。\r\n51. 項退結,中國人的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七年一月。\r\n5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書局,一九四六,台北,盜印本,年代不詳。\r\n53. 楊伯峻,論語譯注,台中,藍灯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六年九月初版。\r\n54. 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二年四月二版。\r\n55. 楊慧傑,天人關係說-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台北,大林出版社,民國七○年一月。\r\n56. 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書局,民國七一年八月。\r\n57.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釋,台北,商務書局,民國七四年十一月修訂二版。\r\n58. 劉真,儒家倫理思想述要,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六年十月臺二版。\r\n59. 董仲舒,春秋繁露。\r\n60. 董承文,孔孟荀教育思想,高雄,復文書局,民國七一年十月修訂版,頁二六七-二六八。\r\n61.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區六一年二月台十一版。\r\n62. 錢穆,論語要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七年十二月臺四扳。\r\n63.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三年十二月初版。\r\n64.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一年三月初版。\r\n65. 蔡仁厚,談傳統與文化變遷,中國文化論文集第六集,台中,東海大學主編,民國七三年八月初版。\r\n66.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六年五月。\r\n67. 戴君仁,談易,台北,開明書局,民國四九年。\r\n68. 蔣中正,科學的學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六六年十二月九版。\r\n69.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台北,谷風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五月。\r\n70.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一年三月初版。\r\n71.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六年一一月。\r\n72. 顧兆駿,儒家倫理思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六年,台初版。\r\n(二)專文\r\n1. 杜維明,「儒家傳統與現代精神」,國立台灣大學,暑期班上課筆記,民國七七年五月-六月。\r\n2. 沈清松,「廿世紀初期中歐科技互動典範之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三卷第一期,台北,民國七五年一月一日。\r\n3. 沈清松,「民主、科學在孔家店中改造」,台北,中央日報,民國七八年五月三日,十六版。\r\n4. 林義正,論孔子的「君子」概念,文史哲學報,第三三期,民國七三年十二月。\r\n5. 林毓生,「新儒家在中國推展民主與科學的理論面臨的困境」儒學發展的問題及前景學術討論會論文,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一九八八年九月。\r\n6. 周紹賢,「論荀子法後王」,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三卷第二期,民國七五年二月。\r\n7. 周景勳,孟子的生命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論文,民國七六年六月。\r\n8.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二卷第六期,台北,民國七四年六月。\r\n9. 傅佩榮,「天人合德論-對古典儒家人性論最高理想之詮釋」,哲學論評,第十二期,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印行,民國七八年一月。\r\n10. 傅佩榮,「儒家論人的自律性-從自律性到人性論」,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五卷第六期,民國七七年六月一日。\r\n11. 傅佩榮,「儒家為現代化提供倫理基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四卷第十二期,台北,民國七六年十二月一日。\r\n12. 鄔昆如,孔孟道德形上學的傳統與當代,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五卷一一期,民國七七年十一月。\r\n13. 羅光,「現代化儒家思想與基督信仰的融會」,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五卷第七期,台北,民國七七年七月一日。a\r\n14. 羅俊義,「儒學、新儒學和中國現代化的方向」,鵝湖月刊,第一六五期,一九八九年三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548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