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012
題名: 孫中山與中國傳統文化之現代化
作者: 陳紹菁
貢獻者: 李威熊
陳紹菁
日期: 1987
上傳時間: 4-May-201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r\n一、 中文參考書目\r\n1. 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著,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二月。\r\n2.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台北,台灣華文書局,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出版。\r\n3. 文化哲學講錄(二),鄔昆如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十一月出版。\r\n4. 太平天國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出版。\r\n5. 日知錄(三),顧炎武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四年四月出版。\r\n6. 日本國志,黃遵憲著,台北,文海出版社。\r\n7. 五四與中國,周策縱等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出版。\r\n8. 文化與行為,李亦園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四月九版。\r\n9. 文化學大義,錢穆著,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一年一月初版。\r\n10. 文化學體系,黃文山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年一月二版。\r\n11. 中西文化的新出路,趙雅博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七月初版。\r\n12. 中西交通史,方豪著,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六年十二月六版。\r\n13. 中西交通史,台灣中華書局編,台北,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二版。\r\n14. 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印,台北,民國六十二年四月初版。\r\n15. 生命的學問,牟宗三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年六月再版。\r\n16. 文明論衡,余英時著,高原出版社。(年月不詳)\r\n17. 中共興亡史,鄭學稼著,台北,中華雜誌,民國五十九年一月初版。\r\n18. 中國人文與當今世界,唐君毅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四年五月初版。\r\n19. 中國人的性格,李亦園、楊國樞編,台北,全國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三月五版。\r\n20. 中國之路向,勞思光著,台北,尚志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r\n21. 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著,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九月。\r\n22. 中國文化的省察,牟宗三著,台北,聯合報叢書,民國七十三年。\r\n23. 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文化傳統的重建,牟宗三等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r\n24. 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當代研究與趨向,杜維明等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年十一月。\r\n25. 中國文化概論,韋政通著,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八月出版。\r\n26. 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索,李威熊著,台北,黎明公司出版,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r\n27. 中國文化精神,錢穆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年七月初版。\r\n28.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雷海宗著,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三月。\r\n29. 中國文化叢談,錢穆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六版。\r\n30. 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徐宗澤著,上海土山灣印書館,民國二十七年十一月。\r\n31. 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金耀基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初版。\r\n32. 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二印。\r\n33.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著,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出版。\r\n34. 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再版。\r\n35.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王爾敏著,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一月。\r\n36. 中國的傳統,見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施友忠著,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初版。\r\n37. 中國科學文明史,佚名,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r\n38. 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二冊),先秦篇,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三版。\r\n39.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r\n40. 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成中英著,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民國七十三年三月。\r\n41. 中國現代化的歷程,金耀基等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r\n42. 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金耀基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r\n43. 中國專制君主政治的評議,張君勵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初版。\r\n44. 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劉述先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六月。\r\n45. 中國哲學論集,王邦雄著,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r\n46. 中國經世史稿,鄺士元著,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年七月二版。\r\n47. 中國對西方外交制度的反應,王曾才著,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四輯,第六冊。民國六十四年十月初版。\r\n48.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年九月再版。\r\n49.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初版。\r\n50.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出版。\r\n51. 史學與傳統,余英時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十月。\r\n52.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運動,王任光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四年一月二版。\r\n53. 生命情調的抉擇,劉述先著,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八月。\r\n54. 共匪批孔資料選輯,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印,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初版。\r\n55. 古史辯(二),顧詰剛著,北京,一九三○年出版。\r\n56. 戊戌政變紀,梁啟超著,台北,文海出版公司。\r\n57. 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著,北京,新華書店,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出版。\r\n58. 列寧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r\n59. 社會變遷與現代化,江炳倫著,政治學叢論,自刊本。\r\n60.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余英時著,高原出版社。(年月不詳)\r\n61. 危機時代的中西文化,顧翊?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二年二月。\r\n62. 金耀基社會文選,金耀基著,台北,幼獅公司出版,民國七十四年三月。\r\n63. 吳虞文錄,吳虞著,上海,亞東圖書館,民國十四年三月四版。\r\n64. 李文忠朋僚函稿,沈雲龍主編,現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r\n65.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著,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二年。\r\n66. 東西文化觀,陳序經,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初版。\r\n67.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四十八年三月二版。\r\n68. 孟子。\r\n69. 明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四年四月初版。\r\n70.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自強運動,李恩涵等著,台北,食貨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初版。\r\n71.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篇-民族主義,李國祈等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r\n72.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篇-保守主義,傅樂詩等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九月。\r\n73.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篇-晚清思想,張灝等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r\n74. 尚書:大禹謨。\r\n75. 思想與人物,林毓生著,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十月。\r\n76. 吳稚暉先生全集,卷一,吳稚暉著,台北,黨史會出版,民國五十八年三月出版。\r\n77. 易經:繫辭下傳,賁卦象辭。\r\n78. 胡適與中西文化,胡適等著,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出版。\r\n79. 荀子。\r\n80. 弢園文錄外編,王韜著,上海,光緒二十三年仲夏刊本。\r\n81. 哲學與文化,吳經熊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四版。\r\n82. 革命文獻,第三輯,台北,黨史會編,民國四十二年十月出版。\r\n83. 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戴季陶著,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出版。\r\n84. 孫文主義論集,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初版。\r\n85. 國父全集,黨史會出版,民國七十年八月再版。\r\n86. 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李亦園等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三月。\r\n87. 現代哲學論衡,沈清松著,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民國七十四年八月。\r\n8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十九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九月出版。\r\n89. 校邠廬抗議,馮桂芬著,學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出版。\r\n90. 盛事危言,鄭觀應著,中華雜誌社,民國五十四年出版。\r\n91. 訄書。章太炎著,台北,黨史會印行,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初刊。\r\n92.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台北,商務萬有文庫薈要,民國五十四年二月一版。\r\n93. 道德的理想主義,允宗三著,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八月三版。\r\n94. 後漢書,仲長統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四年四月出版。\r\n95. 鄉土中國,費孝通著,綠州出版社,年月不詳。\r\n96. 章太炎的思想,王汎森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出版。\r\n97. 飲冰室全集,梁啟超著,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四十九年三月再版。\r\n98. 新民說,梁啟超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四十八年十一月一版。\r\n99.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唐君毅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一月五版。\r\n100. 晚清政治思想史論,王爾敏著,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初版。\r\n101. 晚清變法思想論叢,汪榮祖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二印。\r\n102. 殷海光先生文集(一)、(二),殷海光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四月。\r\n103.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余英時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七月。\r\n104. 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中國史學叢書續編,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出版。\r\n105. 國民日日報彙編,黨史會編,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初版。\r\n106. 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孫廣德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r\n107. 而從傳統到現代,金耀基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四月。\r\n108. 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劉述先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六月六版。\r\n109. 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沈清松,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初版。\r\n110. 歷史與思想,余英時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七月。\r\n111. 魯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r\n112. 論語。\r\n113. 儒家與現代中國,韋政通,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滄海叢刊,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初版。\r\n114. 嚴幾道詩文鈔,嚴復著,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年十月初版。\r\n115. 譚瀏陽全集,譚嗣同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初版。\r\n116.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沈雲龍主編,現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r\n117. 總裁言論選集(一),台北,中央委員會,民國四十三年再版。\r\n118. 舊唐書,武宗本紀,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出版。\r\n119. 靈魂與心,錢穆著,聯經出版,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五版。\r\n二、 西文中譯書目\r\n1. 文化守成主義—反現代化思潮的剖析,艾愷著,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一月初版。\r\n2. 五四運動史,周策縱著,楊默夫編譯,台北,龍田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初版。\r\n3. 文化人類學,拉夫?林頓著,蔡勇美譯,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四月初版。\r\n4. 中國的自由傳統,狄百瑞著,李弘祺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r\n5. 中國現代小說史,夏志清著,劉紹銘譯,台北,友聯出版社。\r\n6. Miguel de Unamuno, Tragic Sense of Life, Translate by J. E. Grawford Flitch. 生命的悲劇意識,蔡英俊譯,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印行,民國七十一年三月再版。\r\n7. 低度發展與發展,蕭新煌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民國七十四年六月一版。\r\n8. Bernard Dixon, What is Science for ? 科學何所為?方祖同譯,台北,問學出版社印行,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初版。\r\n9. Myron Weiner, Modernization : The Dynamics of Growth. 現代化,林清江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民國七十年九月五版。\r\n10. S. N. Eisenstadt, Modernization: Protest and Change . 現代化—抗拒與變遷,嚴伯英、江勇振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印行,民國七十一年二月三版。\r\n11. Karl Jaspers, 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 當代的精神處境,黃藿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初版。\r\n12. S. P. Huntington著,江炳倫等譯,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年六月初版。\r\n13. Peter Berger, The Homeless Mind : Modernization and Consciousness. 飄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曾維宗譯,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一版二印。\r\n三、 期刊報紙\r\n1. 中山先生的思想與中國的出路,張玉法等,中國論壇,第二一九期。\r\n2. 文化自強之道,成中英,中國論壇,第八卷第五期。\r\n3. 文化的任選成分與中國現代化,喬健,思與言,九卷一期。\r\n4. 中國文化之失調及其模式重建之趨向,芮逸夫,大陸雜誌,十一卷四期。\r\n5. 廿世紀初期中歐科技互動典範之探索,沈清松,東亞季刊,三卷一期。\r\n6. 中西哲學比較之問題,唐君毅,哲學與文化,第二十期。\r\n7. 中西文化比較中主體文化的探討,鄔昆如,哲學與文化月刊。\r\n8. 中西文化問題之總結,任卓宣,政治評論,八卷五期。\r\n9. 王希哲的「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李天寧,共黨問題研究,第八卷第二期。\r\n10. 中國文化之問題,允宗三,哲學與文化月刊,四卷一期。\r\n11. 中國文化現代化之商榷,趙雅博,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九卷第六期。\r\n12. 中國文化傳統的可變性,文崇一,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七卷十二期。\r\n13. 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問題,唐君毅,哲學與文化,第三卷五期。\r\n14. 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蔡仁厚,鵝湖雜誌,七卷十二期。\r\n15. 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劉述先,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五卷九期,民國六十七年九月,頁四七~四八。\r\n16. 中國哲學的展望,羅光,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四卷第三期。\r\n17. 中國哲學與現代思潮,陳曉林,哲學與文化,十一卷七期。\r\n18. 中國哲學對未來世界的影響,方東美,現代學苑,第十一卷第三期。\r\n19. 中國現代化的動向,張玉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七卷八期。\r\n20. 中國現代化所遭遇的困難,張朋園,幼獅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一期。\r\n21. 早期現代化理論模型的解體:傳統、現代與社會秩序之間關係的重新檢討,S. N. Eisenstadt著,徐正光譯,思與言,十二卷六期。\r\n22. 民生主義中的國家發展策略,蕭新煌,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會議論文研討集,第四冊,台北,三民主義研究資料中心,民國七十三年元月出版。\r\n23. 史賓格勒與湯恩比之比較研究(上)、(下),鄔昆如,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七卷六~七期。\r\n24. 辛亥革命的社會意義,賴澤涵,中華學報,九卷一期。\r\n25. 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未來趨勢:以儒家思想與近代化為例,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賴澤涵,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刊,乙種之十,頁五一~六八。\r\n26. 近代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全面開展,曹伯一,中華學報,第三卷第二期。\r\n27. 治統與道統—從中國文化來看國父與故總統 孫蔣二公及異前之學術界,錢穆,史學彙刊,第八期。\r\n28. 再論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問題,趙雅博,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六卷第八期。\r\n29. 西洋近代文化對我國的衝擊,趙雅博,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七卷第三期。\r\n30. 全盤西化論之分析,葉青,政治評論,第八卷二期。\r\n31. 為「中國現代經濟文化」催生,費景漢,天下雜誌,六十四期,一九八六年九月一日。\r\n32. 科技發展對倫理道德的影響,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九卷第三期。\r\n33. 紀念五四談科技與文化,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月刊,九卷六期,台北,民國七十一年六月。\r\n34. 孫中山先生的文化哲學,鄔昆如,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八卷十一期。\r\n35. 孫中山先生對中西文化的態度,趙英敏,政治評論,第八卷第三期。\r\n36. 追求金錢、巫術和奇蹟的非理性風潮(上)、(中),李亦園、黃榮村等,中國時報,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廿二~廿三日。\r\n37. 陶恩培論文化的中衰與解體(上)、(下),王德昭,大陸雜誌,第三卷第八~九期。\r\n38. 陶恩培論文化的起源與生長,王德昭,大陸雜誌,第三卷第三期。\r\n39. 以清末變法論的形成,小野川秀美著,李永幟譯,大陸雜誌,第三十八卷第七期。\r\n40. 國父、文化復興、現代化,金耀基,出版月刊,廿期。\r\n41. 從中西哲學的區別看未來的中國哲學,張振東,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四卷第七期。\r\n42. 從心理距離說談到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吳森,鵝湖月刊,八卷九期。\r\n43. 從中共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分期觀其篡改歷史,陳木杉,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一卷第九期。\r\n44. 從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看當代新儒家的精神開展,王邦雄,鵝湖雜誌,九卷四期。\r\n45. 從西洋當代思潮看中華文化前途(上)、(下),沈清松,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八卷第二期、第五期。\r\n46. 從政治發展看中山先生的建國思想,彭堅汶,近代中國,二十期,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r\n47. 從哲學的觀點看中國的現代化,劉述先,中國論壇,第五卷四期,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r\n48. 現代人的夢魘,金耀基,出版月刊,十期。\r\n49. 現代文化學中的文化意義,楊懋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七卷第七期。\r\n50. 現代化問題的人類學檢討,李亦園,幼獅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三期。\r\n51. 現代哲學與現代社會,沈清松,哲學與文化第十一卷七期。\r\n52. 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復興,王錫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十卷十期。\r\n53. 淺談現代化,黃默,思與言,八卷五期。\r\n54. 對「變遷」、「現代化」和「發展」的理解,蕭新煌,民國六十九年,民生報九月廿二日。\r\n55. 新青年雜誌,上海,民國四~十五年。\r\n56. 新興國家之建國問題,張文蔚,政治學報,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r\n57. 傳統人與傳統觀念的現代化,李亦園,人與社會,三卷四期,民國六十四年十月。\r\n58. 奪取資產階級霸佔史學陣地,人民日報,社論,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r\n59. 論全盤西化和批發西化,鄭學穆,政治評論,八卷一期。\r\n60. 儒家倫理和東方企業精神有關嗎?杜維明,見中國時報人間版,民國七十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日。\r\n61. 儒家之倫理觀念與政治現代化及其展開問題,陸寶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五卷十二期。\r\n62. 儒家思想與中國現代化,蔡仁厚,鵝湖雜誌,八卷十一期。\r\n63. 價值的現代化,謝榮藤,思與言,九卷二期。\r\n64. 歷史哲學之基本問題兼評東比之「歷史研究」,胡秋原,大陸雜誌,(上)、(中)、(下),第三卷第九~十一期。\r\n65. 譚嗣同的變革論—其形成過程,小野川秀美著,李永幟譯,大陸雜誌,三十八卷第十期。\r\n四、英文參考書目\r\n1. Eisenstadt S. N. , “ Tradition, Change and Modernity ” ( New York : John Wiley, 1973. )\r\n2. Ho Ping-Ti , “ The Labb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r\n3. Lee Hong-Yong, “ The Politic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 ( University of Cal i fornia Press, 1978. )\r\n4. Krober A. L. , and Kluckhohn C. , “ Culture : A Cris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 Definitions . 1952. ”.\r\n5. Levy M. J., “ Modernization : . Latecomers and Survivors ” (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New York, 1972. )\r\n6. Paul Myron Anthony Linebarger, “ The Political Doctrines of Sun Yat-Sen ” (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37. )\r\n7. Lucian W. Pye, “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 ( Little ,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1966. )\r\n8. Rostow W. “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r\n9. Russell, B., “The Problem of China”, (台北,虹橋書局翻印,1966年)\r\n10. Tairbank J. K., Reischauer E.O. and A.M. Graig, “East Asi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73.)\r\n11. Thomas E.D.,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Greenwood Press, New York, 1968.)\r\n12. Weber M.,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8.)\r\n13. Weber M. “The Religion of China”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1.)\r\n14. Wright M.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 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u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5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03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